李迪:治班級亦若烹小鮮

2021-02-19 河南教師

李迪,鄭州市中學高級音樂教師,河南省骨幹教師,河南省學術技術帶頭人,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所寫教育隨筆和日記近二百萬字,主要著作有《李迪文集》《做學生歡迎的班主任》《我與學生談愛情》等。

老子曰:「治大國,若烹小鮮。」那麼治班級呢?當我們否定學生、幹涉學生的時候,學生出於本能,會處於自我防衛狀態。處於自我防衛狀態的人,會時刻準備著反駁對方,他的內心是抗拒的。此時,我們的說教、批評不但起不到正向作用,還會起反作用,這就如同烹小鮮時去胡亂翻攪一樣,小鮮會變得面目全非,不可收拾。

我們學校對學生的儀容儀表有規定,男生頭髮不準遮住耳朵。有一天,我發現班裡一個男生吹了個「怒髮衝冠」的髮型。嚴格說起來,他也沒有違反校規——因為他的頭髮沒有遮住耳朵,但是頭髮上抹了髮膠,一根根直立著,確實很刺眼。

當時我若馬上批評,他必然會起逆反心理,感覺老師反對的不是他的髮型,而是他的審美觀點,甚至他整個人。所以,我只是在和他聊天中很隨意地說:「你今天的髮型好特別!」

——注意:「特別」一詞,既不是褒義也不是貶義。但是男生很開心(他原以為我會批評他),問:「老師,你是不是感覺我的髮型很酷?」

我沒有正面回答,問他:「你媽媽怎麼看這個髮型?」

「她吵我,認為不好看。」

「同學們呢?」

「同學們都說學校領導會批評我,認為您也會批評我。」(他果然存了試探我的心。老師還沒開口,學生就能猜出來老師會說些什麼,如果這些話已經被學生猜出來,老師就不如不說了)

我反問:「你認為領導會批評你嗎?」

「可能會吧!畢竟有點過於與眾不同了。」

我說:「這樣的髮型確實很有個性。老師和你一樣大的時候,也喜歡表現自己的個性。後來我感覺個性雖然重要,但得體、漂亮相對來說更為重要。」

男生問:「老師,您是不是感覺我這樣子不好看啊?」我拿了一面鏡子遞過去:「從你的臉型看,這個髮型會讓頭頂顯得很尖。」

男生盯著鏡子看了一會兒說:「我也感覺不是太好看,但是看別人這樣很有個性,就想試試,還是以前的樣子比較順眼。明天我就把髮型還原,免得學校領導批評我,還要聽媽媽的嘮叨……」

在整個交流的過程中,我給了這個男生充分的自由,尊重他的選擇,沒有指出他應該怎樣不應該怎樣,他反而決定放棄這個髮型了。

在教學中,在班級管理中,我們常常說老師要引導學生。「引導」是什麼含義?我想,如果誰想引導我的話,他的方向必須和我是一致的。他站在我面前說不能這樣、不能那樣,我才不會去聽他的。青春期的學生更是如此。

所以,我們在和學生討論的過程中,首先要和學生的目標方向一致,換句話說,是要無條件接納學生的優點、缺點,尊重他們的個性、思想、差異,把學生當成獨立的個體去看待,讓學生成為他們自己,而不是我們希望他們成為的人。這樣的引導才有成效。

2010年,我任學前教育的一個純女生班班主任。某個周四,學校照常開了班主任例會,發到每個班主任手裡的是班級量化考核表。我們班的量化分數在學前教育部是倒數第一——雖然只比正數第一名少了不到1分!

我不禁黯然神傷。

想到學生燦爛的笑臉,我忽然有了哭的衝動:我的學生雖然有這樣那樣的小毛病,卻真誠、善良、活潑、可愛,哪裡就比外班的孩子差呢?憑什麼就要在行為規範量化考核中得倒數第一呢?無非是她們在學生會檢查時忘記了把頭髮紮起來(我班女生因有舞蹈課都留了長發,在學生會幹部檢查的時候,長發沒有紮起來就要扣行為規範分數)。

晚上我偶然翻看王曉春老師的書,又一次看到了他關於評比的話,他說:評比致命的弱點是,只能看到最表面的東西,人類幾乎一切深層次的東西(個性、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創造性等)都是無法評比或很難評比的。所以,學校現在的評比是一種導向,它往往使師生只注意最表面的行為,最切近的結果……

我有了主意。

站在講臺上,我將班級量化考核名次公布後,沒有批評任何人,卻將王老師關於評比的言論複述一遍,同時充分肯定學生在個性、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優點,最後宣布:「在行為規範考核上,我們下周的目標是堅決不得倒數第一,爭取得倒數第二!」

學生先是大笑,但隨著笑聲漸落,慢慢變成了會心的笑,自信的笑。自此,同學們格外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因為老師說她們深層次的美好品質是那樣多……

大家看看,以上兩個案例中,我非但沒有批評學生、幹涉學生,還在肯定學生、理解學生、鼓勵學生,學生卻已主動按照我的期望去嚴格要求自己了。

(選自《河南教育》雜誌)

相關焦點

  • 治大國若烹小鮮
    大學畢業後十幾年都在一所高中當老師,儘管《道德經》誇張一點說也夠得上爛熟於心,但「治大國若烹小鮮」卻從未引起我的特別注意。 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後期我從學校調到政府部門工作已經幾年了。記得是九七年初從政府辦到市委辦報到,正碰上單位搞了一個機關幹部的書法展,作品就掛在走廊兩邊牆壁上。同事一副行書作品就寫著「治大國若烹小鮮」七個字。
  • 《道德經》第六十章,「治大國,若烹小鮮」的深處用意是什麼
    老子在《道德經》第六十章中說「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之。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這段話的意思是,治理大國之道,與烹調小魚之道非常相似。
  • 老子的治國理念真是我們所理解的「治大國若烹小鮮」?
    那麼對於「治大國若烹小鮮」這句話,自然也應該用這個辦法才行。 首先,不能孤立地看待這句話,要把它放進整篇文章中去看。這句話出自《道德經》第六十章,全文如下:「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 道德經,顛覆思維;治大國,若烹小鮮
    我們今天接著學習,道德經第六十章,先來看一下原文,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上一章老子說治人事天,要愛惜,順服,積德,最後可以有國,有了國家要如何治理呢?在本章中,老子一語道破,他說治大國,若烹小鮮。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其實就是治理整個國家,就像在廚房裡面煎魚一樣嘛!簡不簡單,簡直簡單的不得了?那他為什麼要這麼說,因為他主張為無為,無為而治,政令不要彰顯,法度不要嚴明,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呀!所以說不去管,無為而自化,那自然就簡單嘍!簡單像煎魚一樣。
  • 治大國,若烹小鮮! 治班,治家也一樣!
    我帶了兩個高一班的英語課,兩個不同的班主任,共同的教學目的,但因為班級管理風格不同,形成了完全不同的學習氣氛和效果。‌‌老子先生說,治大國若烹小鮮。其實,治班,治家,治校都是一個道理,規矩多,約束多會帶來障礙反感,不舒服,事半功倍!
  • 《德道經》「治大國若烹小鮮」,治理大國真的簡單嗎?
    每每有人引用《德道經》中的一句話——「治大國若烹小鮮」,並將此話解讀為:治理大國像烹炸小魚蝦一樣簡單容易。治理大國真的這麼容易嗎?因此,「治大國若烹小鮮」的真實涵義肯定不是這樣的。這還要從「烹小鮮」的做法說起。許多人都吃過燜魚蝦,可是其做法未必都會。首先是將小魚蝦洗淨之後,放入鐵鍋或砂鍋中,加入適量的水和鹽、佐料,水面最好與魚蝦持平。然後在下面生起柴火,開始煮。這時切忌用勺子、筷子去上鍋裡攪動,否則就把小魚蝦都攪和爛了,成一鍋粥了。
  • 《道德經》60章 治大國,若烹小鮮 61章 大國者下流
    《道德經》60章 治大國,若烹小鮮 原文: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 管理:治大國若烹小鮮
    《道德經》第六十章說:「治大國若烹小鮮」。  要想了解這句話,首先要知道古人是如何烹調小魚的。古書有言:「烹小魚不去腸,不去鱗,不敢撓,恐其糜也。」古人烹製小魚只做簡單清洗,不去腸、不去鱗,這是擔心弄斷魚身;不頻繁翻炒,這是擔心弄散魚肉。
  • 英國留學日記:治大國若烹小鮮
    英國留學日記:治大國若烹小鮮 2015-01-08 16:36:28亦如廣東菜的溫潤,講究用文火微醺,創造出綿柔口感。選取新鮮多寶魚,去除內臟,劃刀後用鹽,料酒,花椒粉,香油反覆塗抹魚身,醃製半小時。蔥姜切段,和花椒一起散放在魚身上,文火蒸八分鐘,不能多也不能少。彩椒切絲,蔥花備用。接下來最重要,調製豉油,油鍋燒熱,加豉汁,生抽,椒鹽再燒三分鐘。將切好的蔥花彩椒放在魚身上,剛出鍋的豉油潑上。
  • 南懷瑾老師:「治大國若烹小鮮」,做人做事也是一樣
    講到「烹小鮮」的道理,是用文火慢慢地、小心謹慎地燉。「大鮮」就不是這樣一回事了,大火烹又是另外一種做法,要猛火煎炸。小火是調理「小鮮」,這個道理就像前面所謂「治人事天,莫若嗇」,一點點慢慢地烹出來。為什麼說「治大國若烹小鮮」呢?是告訴我們,處理大事要特別小心,要慢一步,不能匆忙大意。
  • 治大國若烹小鮮——伊尹先師的故事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治大國若烹小鮮的對話。 治大國若烹小鮮的意思就是,治理大國不要計較出現的小毛病,小缺陷。也就是大行不顧細謹的意思,也是九根指頭和一根指頭的意思。比方說,治理過程中有人大喊:不好啦,餓死人啦,趕快停停停。對餓死的事要處理一下,但是不能因噎廢食,只要對,就要繼續進行下去。
  • 穿越去戰國,聽韓非子講「治大國若烹小鮮」
    「治大國,若烹小鮮。」語出《老子》第六十章。其含義本來是比較明顯的,但是後來者越讀越發現其含義深遂遼遠,並不是最先那麼簡單。綜合來說,人們的理解包括:「小菜一碟」說:治大國,也就像做一碟小菜一樣,舉重若輕。「恰到好處」說:治大國,就像烹調小魚,油鹽醬醋料要恰到好處,不能多也不能少。
  • 「治大國若烹小鮮」中的怎麼烹小鮮
    常常聽人把「治大國若烹小鮮」掛在嘴邊,顯得非常有格調和哲理,聲調和語氣都很有心得體會似的。恰巧前些日子寫了篇關於家庭烹飪文化的短文,弄得自己也在暢想,心痒痒的似乎也有了治大國的潛質。就由別人去治大國吧,但如果有人氣定神閒地說「治大國若烹小鮮」,那我們就得好好論到論到怎麼烹小鮮了。
  • 阜陽市新時代好少年李迪文武雙全 愛心滿滿
    她就是阜陽市第十八中學八(5)班團支部書記李迪,近日被評為2020年阜陽市新時代好少年。    李迪,今年14歲,不僅是班裡的團支部書記,還是英語、體育課代表,可謂「文武雙全」。    過去的一年,李迪和班級同學一起,取得了多項集體榮譽。
  • 治大國若烹小鮮 習近平如何「微觀中國」?
    然而中國最高領導人習近平卻說:「治大國若烹小鮮」。  當我們用心觀察可以發現,一些「微觀」的視角,一些民眾生活中看似不起眼的「小事」,經常出現在習近平大國治理的議題中。資料圖:四川省涼山州普格縣特補乃烏村新居工程建設全面完工,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 李迪:以美麗的姿態播種美的種子——2015「河南最美教師」候選人(10)
    李迪深受學生的信賴、喜愛和尊重「今年暑假我打算報一些心理學的培訓班,以便更好地開展我的教學工作。」臨近暑假,鄭州市科技工業學校教師李迪已經為自己的暑假做好了規劃。她說:「我將每一刻都當成修煉美麗的過程,我要以美麗的姿態播種美的種子。」讀過李迪的文章,或者見過李迪的人,都感覺李迪是一個單純、真誠的人。很多人不解,這樣的人怎麼能做好班主任工作呢?尤其是在職業學校,問題學生格外多,沒有一些威嚴和手段,怎麼能降伏那些刁鑽古怪的傢伙呢?
  • 治大國若烹小鮮,從「烹」字,看老子的治國智慧
    《老子》第六十章寫道:「治大國若烹小鮮」,這句話說的是治理好一個大國,就要像烹調小魚一樣,老子以常見的烹調活動為喻,生動形象深入淺出,把治理國家的大道理講的貼切明白,有人初次聽到這話時會奇怪,治理國家更烹調小魚有什麼關係?
  • 用生命書寫十八洞村的故事——追記作家李迪
    到部隊沒多久,政治部主任王定一就對李迪說,你是知青,如果只是種地餵豬,不知當兵到底是怎麼回事兒,還怎麼寫兵?就這樣,1973年5月,李迪作為戰士下到連隊鍛鍊。「千裡野營拉練的時候,李迪這個城市兵可沒少吃苦頭!」老班長魯江記得,李迪走路有個小特點,總是前腳掌著地,腳後跟踮著,行軍時背上四十多公斤負重,一踮一踮地,走在隊伍裡特別顯眼。
  • 多次被國家領導人引用的一句名言:為什麼「治大國若烹小鮮」?
    (見《韓非子·解老》)老子為什麼講「治大國若烹小鮮」,正是因為國家的政令,對於治下的民眾來講,就是規則。如果這個規則經常發生變化,朝令夕改,民眾必然會動蕩不安。每一道新規則都要花很長時間去改變和適應,制定的規則越多,更改越頻繁,就越容易生亂。就好像煎魚的時候,不停地翻來翻去,一來二去魚就被翻爛了。所以道、天、地的規則,什麼時候見它改變過,億萬年如一的。
  • TNM·東京國立博物館藏品系列·李迪·紅白芙蓉圖
    從現存作品的紀年以及其子李德茂(亦為畫院畫家)的經歷等來判斷,可知李迪應活躍於南宋前半期,即十二世紀後半。 李迪擅長描繪花、鳥、以及動物,本畫為李迪現存作品中的最高傑作。由於兩幅均題有落款「慶元丁巳歲李迪畫」,可知為慶元三年(西元1197年)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