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迪,鄭州市中學高級音樂教師,河南省骨幹教師,河南省學術技術帶頭人,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所寫教育隨筆和日記近二百萬字,主要著作有《李迪文集》《做學生歡迎的班主任》《我與學生談愛情》等。
老子曰:「治大國,若烹小鮮。」那麼治班級呢?當我們否定學生、幹涉學生的時候,學生出於本能,會處於自我防衛狀態。處於自我防衛狀態的人,會時刻準備著反駁對方,他的內心是抗拒的。此時,我們的說教、批評不但起不到正向作用,還會起反作用,這就如同烹小鮮時去胡亂翻攪一樣,小鮮會變得面目全非,不可收拾。
我們學校對學生的儀容儀表有規定,男生頭髮不準遮住耳朵。有一天,我發現班裡一個男生吹了個「怒髮衝冠」的髮型。嚴格說起來,他也沒有違反校規——因為他的頭髮沒有遮住耳朵,但是頭髮上抹了髮膠,一根根直立著,確實很刺眼。
當時我若馬上批評,他必然會起逆反心理,感覺老師反對的不是他的髮型,而是他的審美觀點,甚至他整個人。所以,我只是在和他聊天中很隨意地說:「你今天的髮型好特別!」
——注意:「特別」一詞,既不是褒義也不是貶義。但是男生很開心(他原以為我會批評他),問:「老師,你是不是感覺我的髮型很酷?」
我沒有正面回答,問他:「你媽媽怎麼看這個髮型?」
「她吵我,認為不好看。」
「同學們呢?」
「同學們都說學校領導會批評我,認為您也會批評我。」(他果然存了試探我的心。老師還沒開口,學生就能猜出來老師會說些什麼,如果這些話已經被學生猜出來,老師就不如不說了)
我反問:「你認為領導會批評你嗎?」
「可能會吧!畢竟有點過於與眾不同了。」
我說:「這樣的髮型確實很有個性。老師和你一樣大的時候,也喜歡表現自己的個性。後來我感覺個性雖然重要,但得體、漂亮相對來說更為重要。」
男生問:「老師,您是不是感覺我這樣子不好看啊?」我拿了一面鏡子遞過去:「從你的臉型看,這個髮型會讓頭頂顯得很尖。」
男生盯著鏡子看了一會兒說:「我也感覺不是太好看,但是看別人這樣很有個性,就想試試,還是以前的樣子比較順眼。明天我就把髮型還原,免得學校領導批評我,還要聽媽媽的嘮叨……」
在整個交流的過程中,我給了這個男生充分的自由,尊重他的選擇,沒有指出他應該怎樣不應該怎樣,他反而決定放棄這個髮型了。
在教學中,在班級管理中,我們常常說老師要引導學生。「引導」是什麼含義?我想,如果誰想引導我的話,他的方向必須和我是一致的。他站在我面前說不能這樣、不能那樣,我才不會去聽他的。青春期的學生更是如此。
所以,我們在和學生討論的過程中,首先要和學生的目標方向一致,換句話說,是要無條件接納學生的優點、缺點,尊重他們的個性、思想、差異,把學生當成獨立的個體去看待,讓學生成為他們自己,而不是我們希望他們成為的人。這樣的引導才有成效。
2010年,我任學前教育的一個純女生班班主任。某個周四,學校照常開了班主任例會,發到每個班主任手裡的是班級量化考核表。我們班的量化分數在學前教育部是倒數第一——雖然只比正數第一名少了不到1分!
我不禁黯然神傷。
想到學生燦爛的笑臉,我忽然有了哭的衝動:我的學生雖然有這樣那樣的小毛病,卻真誠、善良、活潑、可愛,哪裡就比外班的孩子差呢?憑什麼就要在行為規範量化考核中得倒數第一呢?無非是她們在學生會檢查時忘記了把頭髮紮起來(我班女生因有舞蹈課都留了長發,在學生會幹部檢查的時候,長發沒有紮起來就要扣行為規範分數)。
晚上我偶然翻看王曉春老師的書,又一次看到了他關於評比的話,他說:評比致命的弱點是,只能看到最表面的東西,人類幾乎一切深層次的東西(個性、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創造性等)都是無法評比或很難評比的。所以,學校現在的評比是一種導向,它往往使師生只注意最表面的行為,最切近的結果……
我有了主意。
站在講臺上,我將班級量化考核名次公布後,沒有批評任何人,卻將王老師關於評比的言論複述一遍,同時充分肯定學生在個性、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優點,最後宣布:「在行為規範考核上,我們下周的目標是堅決不得倒數第一,爭取得倒數第二!」
學生先是大笑,但隨著笑聲漸落,慢慢變成了會心的笑,自信的笑。自此,同學們格外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因為老師說她們深層次的美好品質是那樣多……
大家看看,以上兩個案例中,我非但沒有批評學生、幹涉學生,還在肯定學生、理解學生、鼓勵學生,學生卻已主動按照我的期望去嚴格要求自己了。
(選自《河南教育》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