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之於伊尹,學焉而後臣之,故不勞而王」。
伊尹本是個宮廷廚子,但卻有治國的智慧。商湯也是在他的協助下,才得以推翻了夏桀殘暴的統治,建立起商王朝。
作為中國有史以來首位賢相,伊尹的思想一直被儒家和歷代統治者所讚揚、推崇。其治國之道,不僅成為老子思想學說的淵源,直到今天,也時常被眾多學者和國家領導人所引用。早在2013年的金磚國家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就曾引用「治大國如烹小鮮」來寓意國家治理。讓我們來看看,千年之前的伊尹是如何幫助商湯實現建國大業的。
夏桀統治時期,殘暴無道,民不聊生。而湯作為商國的君主,想討伐夏桀,但又苦於沒有賢德之人輔佐。一日他聽聞鄰國有個叫伊尹的大廚,不僅做飯好吃,並且滿肚子的大智慧。於是,商湯想盡千方百計,才將這個賢才挖到了自己門下。
這伊尹也是個聰明人,還沒等到商湯給他下指示,就在商湯舉辦的歡迎儀式上,用自己帶來的鼎,熬了滿滿的湯。商湯見狀,便對伊尹說道,「不知先生是要怎樣用這湯烹飪佳餚呢?」
伊尹便恭敬的答道,「君主的國家還小,還不具備所有的食材。說到食物的味道,水是根本;火候是關鍵,要時而大,時而小;也離不開五味調料的調和,先後次序、量大量小要以口味來決定。食物味道的精微變化,還要考慮陰陽轉化和四季影響。只有這樣才能做出美味佳餚出來!」
商湯聽罷,頓時明白了天下大勢與為政之道。於是,商湯直接命其為右相。從此,伊尹開始輔佐商湯,助其完成了滅夏大任。
伊尹剛上任,並沒有急於出兵夏桀,而是屢次採用「不進貢」的方式,試探夏王朝和周邊小小國。他告訴商湯,要掌握「準確火候」,此時出兵只會是勞民傷財。
公元前約1601年,夏桀完全陷於軍事和政治上的孤立狀態,於是,伊尹認為時機成熟,出兵伐夏,一戰而得勝。
「治大國,若烹小鮮」,語出自老子《道德經》,其思想源頭在伊尹同商湯的對話。伊尹以「烹調之藝」言「治國之道」:用「水」來寓意善治,以「五味與火候」來比喻文武之道、治理次序;陰陽四季意指外部條件、自然規律。
雖時過境遷,然而先人的智慧仍能穿透寰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