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曾經說過「治大國若烹小鮮」,真的是太有創意了,把治理國家比作烹煎小魚,要注意把握火候,講究方法。不過老子並不是第一個用烹飪比喻治國的人,早在商朝時就有一位了不起的人提出類似的說法,這個人,就是商朝的宰相伊尹。
伊尹出身不高貴,父母都是奴隸,也就是說他是奴隸之子,按理說很難有翻身機會,一輩子會在苦難中度過。他的父親為了不讓兒子餓死,教了兒子一門手藝,俗話說「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他也很爭氣,跟著父親把烹飪技術學到手,還會創新。
他的悟性很好,在做菜的過程中,思考治國,把烹飪與治國巧妙地結合在一起,還通過一些途徑得到書來讀,理論加實踐,理解得更透徹。是金子總會發光,他被舉薦進商湯的王宮,難道「翻身農奴把歌唱」了嗎?不,只是他的廚藝被認可了,於是被派到廚房為奴。
伊尹怎麼甘心一直待在後廚呢?聽說商湯愛喝湯,於是投其所好,就專心製作,功夫不負有心人,令人回味無窮的湯做成功了,他離希望又進了一步,因為俗話說,抓住一個人就要先抓住他的胃。
侍者把湯端給了商湯,商王喝完後大加讚賞,於是召見了伊尹。伊尹來後,商湯在同他交談中,驚奇地發現他還有治國之才,於是向他請教,他沒有直說,而是用自己最擅長的烹飪打了個比方,做菜既不能太淡,也不能太鹹,只有調好作料才會好吃;要掌握火候,講究方法。
商湯細細品味後,很有道理,便重用伊尹,臨死前,把國政託付給他。由此可見是多麼信任他,看重他,自己的江山都託付給別人,難道不怕江山易姓嗎?商湯看人還是比較準的,事實上證明他是對的!
伊尹擔負起輔佐下一任君王的重任,先輔佐了太丁(湯的長子,先湯死去)的弟弟外丙、中壬,長孫太甲,可前兩任命不久矣,第三任太甲年紀尚輕,飲酒作樂,不理朝政。伊尹幾次勸誡都不管事,於是就把他軟禁在桐宮,自己代為執政。
難道他要竊權,自立為王?那真的是「翻身農奴把歌唱」,他並沒有!桐宮是商朝王陵所在地,湯就葬在那。太甲從守墓人那裡了解到湯創業的艱辛和勤政節儉的品德,感到羞愧,於是他痛改前非。伊尹聽說後,把太甲迎回國都,把國家大權交還給他。
伊尹仍然輔佐他,太甲也勤政愛民,商朝又出現了政治通明,經濟昌盛的局面,史書上說這一時期「諸侯鹹歸殷,百姓以寧」。江山曾經在他手中,他沒有讓江山改姓,而是遵守本分,最後名垂青史,一代賢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