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雲飛原型到底多強?以一個步兵師2萬人,力抗我軍兩個野戰軍45天

2020-12-22 騰訊網

導讀:在《亮劍》中,楚雲飛作為反派的主角,是晉綏軍中少有的能打仗的將領。日本特種部隊的山本一木對其評價甚高,說楚雲飛「槍法精道,膽識過人,戰術指揮能力突出,有戰略眼光」,就連狂傲的李雲龍也誇讚其「是條漢子」。

楚雲飛這個人物雖然是小說中虛構的,但在現實中確有原型,他的原型就是閻錫山的愛將楚溪春。

楚溪春是河北保定人,與楚雲飛一樣都是軍校科班出身,1922年畢業於著名的保定陸軍軍官學校。軍閥混戰時期,投靠到「山西王」閻錫山的門下,深受器重,是晉綏軍的「十三太保」之一。

抗日戰爭爆發後,楚溪春升任第二戰區參謀長,輔佐閻錫山抵抗日軍,因作戰勇敢,多次受到南京政府嘉獎,還獲得一枚雲麾勳章。到1944年抗戰勝利前夕,楚溪春已經官居第8集團軍副總司令兼北路作戰軍總司令。

而真正讓楚溪春揚名全國,成為一位閃亮將星的是大同集寧之戰,他以一己之力,靠著東拼西湊的一個「雜牌師」,硬抗住了我軍兩大軍區野戰軍45天之久,並直接影響了華北戰局的走向。

大同地處雁北高原,是連接八路軍晉綏、晉察冀、晉冀魯豫三大解放區的必經之地,1945年8月日軍投降之後,楚溪春帶領晉綏軍的先遣部隊,一路北上接收了太原、忻州等地,之後他又帶領騎兵部隊,連夜趕路搶佔了大同,切斷了八路軍三個軍區之間的聯繫。

1946年,內戰爆發後,根據中央軍委的命令,晉綏軍區和晉察冀軍區合力發動了晉北戰役,成功收復了除大同、忻州之外的所有土地和城鎮,並從四面八方完成了對大同的全面包圍,只待解放大同,將兩大解放區連成一片。

當時駐守大同的楚溪春,手中只有一個暫編38師,以及一些保安隊和地方部隊,總人數加起來還不到兩萬,而包圍大同的八路軍兩大軍區的總人數超過10萬人。當時負責八路軍前線指揮的聶榮臻、張宗遜等領導人經過商量後,認為大同雖然城防堅固,易守難攻,但楚溪春手中兵力有限,而且「建制混亂不統一,戰鬥力低下」,如果兩大軍區合力強攻,解放大同指日可待。

1946年7月31日,晉綏、晉察冀軍區一共集結了5個旅,外加3個團的兵力,發動大同戰役。對於我軍的強攻,楚溪春充分發揮了部隊武器的優勢,在大同城外修建了大量的據點,節節阻擊我軍的進攻,他之所以這麼做,就是希望等到閻錫山和第12戰區傅作義的支援部隊。

戰鬥開始之後,我軍士氣高昂,很快就掃除了大同城外一些據點,不過由於敵人火力猛烈,人員損失也很大,使得後面的進攻並不順利,僅僅是清除大同外圍的據點,就耗時一個月的時間,一直到9月初才將大同城外據點全部攻佔,完成了對大同的包圍。

憑藉手中僅有的一個師兵力,楚溪春與我軍兩大軍區主力部隊打了一個月,損失僅有2000餘人,可見其在戰場指揮上卻有真本領。可苦守了一個多月,竟然沒有等來一支援軍,楚溪春開始著急了,他接連給閻錫山和南京政府發電求援。對於楚溪春的求援,閻錫山是有苦難說,當時太原到大同的沿鐵路、公路都被我軍切斷,晉綏軍根本無力北上。

當時能夠幫上楚溪春的,只有第12戰區傅作義的部隊,於是南京政府幾次電令傅作義出兵支援。本來佔領綏遠的傅作義不想管晉綏軍的事,可南京政府下令將大同劃歸第12戰區,由傅作義管轄,這就讓他就不得不出兵了。

西北軍出身的傅作義熟知兵法,他並沒有帶兵直接趕往大同,因為他了解我軍必定早已部下重兵阻擊援軍,如果貿然進軍大同,很可能陷入「圍點打援」的被動局面。經過研究,傅作義決定採用「圍魏救趙」的辦法,派主力進攻集寧,一部前往大同佯裝救援。

集寧是晉察冀軍區首府張家口的門戶,傅作義清楚,攻打集寧,我軍一定會派軍救援,這樣一來大同之圍就會不攻自破。但這個做法也有一定危險性,那就是大同城內的楚溪春一定要堅守城池,如果大同被攻破,那傅作義的「圍魏救趙」就必敗無疑。

得知傅作義的部署後,大同城內的楚溪春下決心與城池共存亡,他白天親臨城牆指揮,晚上睡覺也把槍放在枕頭下,時刻準備城破後自殺殉國。9月13日,集寧方向傳來消息,傅作義指揮部隊出其不意,攻佔集寧。集寧失守後,傅作義又派兵增援大同,面對敵人的前後夾擊,我軍最終決定撤軍,大同集寧戰役結束。

在我軍撤退過程中,楚溪春又率4000守軍出城追擊,與傅作義的第35軍合力,收復了陽高、陽春等城市,打通了平綏鐵路。大同集寧戰役的勝利,成了反對派大肆宣傳的焦點,而作為此戰的功臣,楚溪春也成了軍界的一顆新星,就連後來陳誠前去東北主政,第一個點名要的將領就是楚溪春,可見其受重視程度。

結束語:

大同集寧戰役的失敗影響深遠,首先面對敵人的兩面夾擊,晉察冀首府張家口不久後失守,使晉綏、晉察冀兩大解放軍情況急劇惡化。大同、張家口失守後,傅作義、晉綏軍對我西北野戰軍的壓力增大,使西北野戰軍陷入被動,直接導致了後來胡宗南可以肆無忌憚入侵延安,對中國革命可謂影響深遠。

相關焦點

  • 楚雲飛的358團實力有多強,為何一個團就想吃掉皇協軍一個混成旅
    在《亮劍》中,楚雲飛是晉綏軍當中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他的358團也是閆長官麾下主要力量之一。楚雲飛對陣日屬皇協軍頗佔優勢,但他竟然說想吃掉皇協軍一個混成旅,是在吹牛嗎?在《亮劍》裡,楚雲飛營長錢伯鈞叛國投向敵人。日本人直接給了他團長的職位。可以看出,皇協軍一個團與楚雲飛一個營的兵力相當。但恐怕在戰鬥力方面不值得「誇獎」。他們的戰鬥力怎樣?舉個例子,丁偉曾說要送給李雲龍一份「禮物」,這份禮物便是皇協軍第八混成旅的騎兵營的位置。李雲龍派一個營在兩個小時內便清理得一乾二淨。
  • 三年解放戰爭,敵軍自損807萬人,我軍一個師都消滅不了,為何?
    天,以我軍付出4500餘人的較小傷亡代價,一戰換取殲敵3.3萬餘人,解放海南的大捷,敵軍反動政府雪崩式潰敗,最終只能被迫跨海南下,困守寶島臺灣一隅而不得出。但解放戰爭打了3年,敵軍在具備兵力和武器裝備壓倒性優勢的前提下,卻經常被我軍抓住戰機,整軍乃至整個兵團被切割,後圍而殲之,只要戰敗,必然損失數萬人,而敵軍在短短3年時間自損807萬人·······卻連我軍一個整師規模的部隊也殲滅不了,要知道南京政府的國民革命軍,在抗日戰爭時期,也是在血與火的戰場上歷練過,證明過自己的,可為何在解放戰爭時期,卻連連戰敗,一潰千裡,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 楚雲飛是黃埔軍校五期生,為何卻效力於晉綏軍
    亮劍這部電視劇,無疑是一部製作精良的優秀電視劇,這部電視劇與那些粗製濫造的神劇相比,有一個巨大的進步,就是沒有醜化國軍軍官。劇中,張光北老師塑造的國軍將領楚雲飛,儒雅、幹練、帥氣、正直,是一個非常優秀的軍人形象。他與李雲龍的雙雄較量,也貢獻了無數讓人津津樂道的經典橋段。
  • 楚雲飛的358團有多強,為何一個團就想吃掉皇協軍一個混成旅?
    楚雲飛得知後,根本不把這支有8000之眾的部隊放在眼裡,打算吃掉第四混成旅。那麼楚雲飛的358團有多強,為何一個團就想吃掉敵人的一個混成旅? 楚雲飛的358團是晉綏軍的樣板部隊,晉綏軍中的精銳,總兵力在5000人以上,是個加強團,僅僅錢伯鈞一個營就有小2000人馬。楚雲飛不僅兵馬多,而且裝備好、火力猛,不僅裝備了輕重機槍和衝鋒鎗,還有一個讓人垂涎的炮營,這是一般團級部隊根本不敢奢望的。只有楚雲飛這種閻錫山和蔣介石都器重的紅人才有的待遇。
  • 大孤鎮有李雲龍一個團,還有楚雲飛兩個營,誰在人數上佔優勢?
    李雲龍一個團,包圍楚雲飛兩個營,雙方兵力對比,結果你可能不信……在《亮劍》中,提起李雲龍和楚雲飛,很多人都會感覺,兩人一直有一種「既生瑜,何生亮」的感覺。▲楚雲飛可以說楚雲飛也是一代梟雄,但是不管楚雲飛有多大的來頭,多麼精明的頭腦,他在李雲龍的面前,永遠是吃虧的那一個,但是李雲龍只是一個「泥腿子」,他卻能處處壓楚雲飛一頭。
  • 中國有兩百多個師,一個師有多少兵力?最多時能有四十萬人
    在中國人民解放軍中,一個師的編制到底是有多少人呢?要知道在建國初期我們的軍隊有70多個軍,200多個師,而一個師到底有多少兵力?其實這也要看各個時期的情況,但每個時期情況都不一樣,在抗戰時期我國我軍的兵力比較少,而在建國初期一個師的兵力甚至超過了2萬人。
  • 淮海戰役國軍55萬人被殲,為何我軍只繳獲16萬支槍?槍去哪了
    淮海戰役是解放戰爭三大戰役中殲敵數最多的,華東野戰軍和中原野戰軍聯手,合計消滅國民黨軍超過55.5萬人。由於華東地區的國軍主要力量為徐州剿總管轄,把守國府所在地南京門戶,作戰部隊裡面中央軍精銳極多,因此武器也是最精良的。然而一個不易被察覺的事實是:整個淮海戰役,繳獲國軍槍枝總數僅為16萬餘支,佔我軍消滅敵軍數量的31%左右。為什麼這麼少呢?
  • 頂住了兩大野戰軍的輪番圍攻,重建後狠狠咬了華野一口!
    1947年7月,在這裡曾發生過一場著名的南麻戰役,我華東野戰軍十萬將士浴血奮戰四天四夜,在付出了巨大傷亡之後,最終卻未能如願殲滅國民黨軍隊的一個師。 1946年10月,在章逢集大戰之中,中原野戰軍主力四個縱隊近六萬人,其中一個阻敵打援,三個縱隊圍攻整編第十一師五天五夜。結果卻被整編第十一師重創,傷亡四千餘人,七縱十九旅旅長吳大明壯烈犧牲,全軍不得不後撤100餘裡休整,而敵整編第十一師接下來要遇到的,就是華東野戰軍。
  • 西北野戰軍進行延安保衛戰,6天戰鬥殲滅國軍5200餘人
    1947年春,國軍第一戰區司令長官胡宗南指揮所屬整編第1軍、第29軍及炮兵、裝甲兵等部,共20個整編旅20萬人,其中以15個旅為第一梯隊,在空軍一部配合下,採取重點進攻方針,向我陝甘寧解放區猖狂進犯。此時保衛邊區的解放軍西北野戰軍只有6個主力旅37000餘人,還有一些地方部隊配合,在總體力量對比上處於較大劣勢。但陝北地區廣大,且有優越的群眾條件,我軍迴旋餘地較大。據此,軍委指示以總參謀長彭德懷擔任西北野戰軍司令員兼政委,統一指揮邊區主力部隊和地方武裝,採取誘敵深入的方針,堅壁清野,陷敵於十分疲憊缺糧之困境,爾後抓住戰機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敵於運動之中,以勝利保衛陝甘寧解放區。
  • 軍隊上一個師有多少人?從軍校畢業晉升到師長,需要多少年?
    後來到了國民黨時期,仿照德國軍隊的輕型步兵師設立了三團建制的步兵師,全師人員編制為11579人。抗戰和抗戰以後,國軍曾將一個軍縮編成為一個整編師,其兵力可達數萬人,例如整編第七十四師。其他主力部隊還沿用軍-師體制,例如新六軍曾被稱為「五大主力」之一,屬於作戰力最堅強,裝備最精良的五支部隊之一。
  • 《亮劍》楚雲飛的軍官敢死隊,不要錢不怕死,真實存在麼?
    抗戰雖然十分艱難,但總有熱血青年義無反顧,就像那個十九歲的消防員,明知道進去就再也出不來了,他依然邁著義無反顧的步伐,留下了一道悲壯的步伐,讓人想起兩千多年前的荊軻,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大丈夫是也!
  • 改革開放後我軍的六次裁軍 軍隊總員額減少400萬
    決定進一步增大陸軍編成內的各技術兵種的比例;在陸軍軍(野戰軍)的編成內開始組建機械化步兵師,這是我軍從摩託化向機械化轉變的開端。到1984年,完成了整編任務。全軍總員額從530萬減到430萬。二是撤銷鐵道兵和基建工程兵兩個兵種番號,共51萬餘人的鐵道兵和基建工程兵,集體轉業到鐵道部和原配屬的國家各部委或所在省、自治區、直轄市,部分部隊成建制轉到武警部隊。三是增加了戰鬥部隊員額,削減了勤務保障部隊和工程部隊員額,全軍戰鬥部隊上升了3.2個百分點,保障部隊則下降了4.5個百分點。
  • 一代軍神評價他,是我軍最優秀的將領,他也被稱為「常勝將軍」
    2、孟良崮的三個插曲在1947年1月22日按照中央軍委的決定,山東,華中兩個野戰軍在臨沂正式合併為華中野戰軍,當時的開國上將陳毅是司令兼政委,粟老總是副司令,譚振林是副政委。中央軍委確定,在陳毅的領導下,大政方針共同商議,戰役的指揮全部聽從粟老總的,這個時候粟老總就是華東戰場的主將。
  • 這才是李雲龍最大的原型,比王近山更像,人稱拼命三郎
    至於李雲龍的原型,現在比較公認的是開國中將王近山、少將鍾偉,但實際上,還有一位猛將跟李雲龍更像。這個人,就是開國中將陶勇。為什麼說之前很少與李雲龍產生關聯的陶勇會是李雲龍的原型?大家來看看下面這些對比就知道了。第一個,年齡。書中說李雲龍出生於清宣統二年,即1910年。而陶勇只比李雲龍小三歲,出生於清朝剛覆滅的1913年。第二個,地域。
  • 志願軍總計100多個師,入朝作戰,一個師到底有多少兵力?
    那麼,志願軍的一個師到底擁有多少兵力呢?每個師又有多大的差距呢?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聊聊朝鮮的歷史。在古代歷史上,李氏朝鮮王朝曾經是明清兩朝的核心藩屬國之一,其他兩個是安南和琉球。李氏朝鮮在各方面,向明清兩朝學習。例如服飾、文字、科舉制度等諸多方面,與中原王朝非常接近,在眾多的韓劇中,經常看到明朝服飾的影子,例如明制大帽、明制襖裙等等。
  • 長津湖戰役,九兵團凍死4000多人,兩個王牌師打得就剩200人
    其中包括海軍陸戰隊第1師(簡稱陸戰一師)和美軍第3、第7步兵師,以及韓國第1軍團在內的第十軍,共十萬人推進到了長津湖地區。志願軍以先期入朝的6個軍在西線對抗美軍第8集團軍,新銳的九兵團則在東線的長津湖地區迎擊美第10軍的進攻。志願軍九兵團就是第三野戰軍九兵團,這支部隊的司令員是宋時輪將軍,入朝前一直在東南沿海演練,準備解放臺灣。
  • 因為一塊餅乾一卷手紙,我軍抓住國軍兩名中將,這兩人是誰?
    1947年2月下旬,萊蕪戰場,俘虜營。我軍剛剛取得萊蕪戰役的勝利,我華東野戰軍在陳毅、粟裕等人的指揮之下,採用靈活機動滅其一部的戰略方針,一舉將李仙洲集團指揮所及第73軍主力和第46軍包圍殲滅於萊蕪城內。
  • 武統臺灣到底需多長時間?我軍中將:不用3天就拿下_荔枝網新聞
    2007年,「立委」李敖稱「當時的『國防部長』唐飛說只要增加預算,臺灣的空軍最多可撐過45分鐘」。唐飛(1999-2000年任「國防部長」)認為「能支持幾天」。   2010年,李敖質詢時任「國防部長」李傑,李回答「能抵抗兩個禮拜」,李敖接著說「兩個禮拜之後美國還不來,臺灣是一片火海,我們完蛋了」。
  • 萊蕪戰役我軍3天殲敵6萬,王耀武說:就是5萬頭豬,三天也抓不完
    1947年1月中旬,魯南戰役結束後,隴海路以南整個蘇皖地區轉入敵後遊擊戰爭環境,華中野戰軍主力北上轉入山東,原山東、華中兩大野戰軍正式合併成立華東野戰軍,下轄11個步兵縱隊和1個特種兵縱隊,除兩個縱隊駐留蘇皖地區外,能夠集中使用的野戰軍主力為9個縱隊約27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