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的別稱:荈字之考釋

2020-12-22 騰訊網

茶園生態化建設模式,涵蓋茶葉品種、栽培、土壤、生物、植保、肥料等領域。秉承以人類為中心的理性生態倫理學思想,為復興茶產業而努力。

《茶經·一之源》有云:「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數十尺;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樹如瓜蘆,葉如梔子,花如白薔薇,實如栟(bīng)櫚,莖如丁香,根如胡桃。其字,或從草,或從木,或草木並。其名,一曰茶,二曰檟,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

這段文字不僅涉及到茶葉的生物屬性,特殊的產地,還羅列了五個茶的異名。由此看來,陸羽論茶從一開始就高度關注茶葉的生物屬性,而且還涉及到茶樹著生的生態背景。

茶葉的異名之所以會多元並存似乎陸羽已有察覺。而後世研究者從這段文字出發遍査典籍,意在揭示這些異名的漢文、字形和音韻變遷,但卻忽視了茶葉原產地中民族文化多元並存這一事實。甚至陸羽明確提及的茶樹生長樣態的多樣化也置而不論。對茶葉異名的考釋難以揭示其歷史真相也就無法避免了。相關結論難以達成共識,實屬事出有因。

荈字之考釋

「荈」字不見於《說文解字》,宋代二徐的斟補也未收入。但司馬相如的《凡將篇》卻早已明確將「荈詫」作為藥品名提出,其指涉對象也是後世所稱的茶葉。「荈詫」是同聲連綿字,既然是連綿字,重在表其音,而含義與文字的結構並不存在直接的關聯性。連綿字中凡用於指代特殊動物、植物時,必然大多與異民族語詞的借入相關聯,「荈詫」自然也不例外。只不過「荈詫」到底出自哪個民族的語詞,原意又到底指何物,由於孤證難例,而無法確考。但「荈」字從艸,舛聲,足證它是一個後期的形聲字。

鑑於「舛」字的本義在《說文》中有言 「舛:對臥也。從夂千相背。凡舛之屬皆從舛。」不難看出這是一個典型的會意字,是指兩個人相背而臥,因而隱含不順之意。其後該字的字義又作了進一步的延伸,抵足而眠也可以稱為「舛」。

值得一提的是,該字在《說文》中是作為部首而加以利用,帶「舛」部的字僅有四個,四個字的含義都與人和人之間的協調與非協調相關聯。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三皇之一的「舜」,其舜字亦屬舛部,但「舜」字從手,從冖,從舛,該字的本意指以手撫平不順,使之暢意、順達。啟用這樣的字為名,顯然是針對大舜皇帝的德行而來。據此可以反證「荈」字之本意確實隱含不順之意。以舛為聲部所造的形聲字「荈」,其指涉對象顯然不是指常態化的草木,而是指生長偏離常態的草木。

誠如上文所言,茶樹經過人工修剪後,可以千年生生不息,但樹型卻與原生狀態迥然不同,因而得以將老樹修剪後再生的茶樹也可以稱之為「荈詫」或者「荈」。査閱中古時代的字書及文獻典籍,不難發現,對「荈」與「茗」的區別,大致包括兩大見解:一是採茶的早晚有別。如:晉·郭璞《爾雅注》云:「樹小似梔子,冬生,葉可煮羹飲。今呼早取為茶,晚取為茗,或一曰荈,蜀人名之苦茶。」《類篇》:「茶,晚取者名荈。」二是所採茶葉老嫩有別。《集韻》《韻會》尺兗切,音舛。茶葉老者。《魏王花木志》載:「茶葉似梔,可煮為飲。其老葉謂之荈,嫩葉謂之茗」。此前的研究者,特別是近代的研究者,對早與晚的理解作了過分的解讀,將早上採的稱為「茗」,晚上採的稱為「荈"。這顯然是茶園普及規模性種植後才興起的事項,不足以解釋茗與荈二字在古代涵義上的區別。

鑑於「荈」和「茗」在漢文典籍中普遍出現的時代,涵蓋了南北朝乃至隋唐。而在這樣的時間跨度裡,規模化的茶園種植尚未完全普及。誠如陸羽所言:「野者上,園者次。」也就是說直到《茶經》編訂的時代,野生茶樹的生產能力依然在市場中佔據主導地位,而園圃種植的茶葉不僅不普遍,在市場上也不受歡迎,因而以園圃生產的規範去分辨茗與荈之區別,不具備起碼的佐證價值。而必須以野生茶樹的管護狀態去解讀這兩個字的區別,方能貼近這兩者的實質。

誠如上文《續捜神記》所言,秦精要遠離家園到深山中採茗,試問如何保證他抵達採茶點的時間是清晨還是傍晚?這就足以說明將茗與荈的區別定義為早上或者晚上所採,從一開始就與茗字的用意相違背。據此可知茗」與「荈」的實質性區別正在於:「茗」是指老茶樹經過人工砍伐後早期萌發的新枝上所產的茶葉,稱之為早或者嫩都合情合理;而「荈」則是指多年後新萌發的枝丫變老後所採集的茶葉,稱之為晚,或者老。就這個意義上說,「茗」與「荈」的品質肯定有別,但其間並不表現為等次髙低上的差異,僅是人各有所好而已。但必須指出,不管「茗」和「荈」,都是經過人工管護的半野生茶樹,而絕不是固定茶圃所產之茶。

西晉杜育所作《荈賦》:「靈山惟嶽,奇產所鍾。瞻彼卷阿,實曰夕陽。厥生荈草,彌谷被崗。承豐壤之滋潤,受甘霖之霄降。月惟初秋,農功少休,結偶同旅,是採是求。水則岷方之注,挹彼清流。器擇陶簡,出自東隅;酌之以匏,取式公劉。惟茲初成,沫成華浮,煥如積雪,曄若春敷。」今之研究者皆認定這是有關茶樹種植、加工消費最早以及最為全面的文獻資料。解讀該賦,必將有助於正確分辨「茗」與「荈」的區別。

品味該賦如下三點,理當深究。其一,賦中有言:「厥生荈草,彌谷被崗」,荈本為修剪過的茶樹,而此處卻稱為荈草,足證荈絕不是指髙大的茶樹,而是指修剪後的低矮茶樹。因而它的高度與當地野生的雜草相近,故有此說。「彌谷被崗」這足以表明當時的武陵山區各民族已經實現了規模化的管護半野生化茶樹,才能呈現茶樹成為優勢物種的生態景觀。

其二,文中又言「月惟初秋,農功少休」,則足以證明當時武陵山區周邊的漢族採茶的時間不是春天也不是深秋,而是在固定農耕收割前夕採集茶葉。從今天的茶葉經營著眼,確實令人不可思議。誰都知道「春茶為上,秋茶次之,夏茶為劣」。為何偏偏要在茶葉質量最差的季節採茶?對此顯然值得做進一步的探討。

「結偶同旅,是採是求」此前的研究者對此不願深究,原因有二:一是沒有注意到當時的漢族居民與武陵山區周邊少數民族的關聯性;二是沒有注意到這兒所稱的荈草,本身就具有明確的產權歸屬。如若注意到這些經過人工修剪的半野生茶樹,在產權歸屬上並不屬於漢族文人的私產,而是武陵山區各少數民族的遊耕用地。既然是遊耕用地,對茶樹的利用也必然具有流動性,正因為這樣的茶樹是經過他們修剪的,因而春茶和秋茶也就是最好的茶,理應掌握在他們手中。而夏末秋初之際,由於這些少數民族要進人深山,從事狩獵採集和山地放牧活動,因而漢族文人才可望得而採之。不過這樣的「得而採之」,其實也是有代價的,下文所言「是採是求」的「求」其實就是指通過物物交換,取得獲取茶品的資格,也就是茶葉採了之後還要通過實物兌換的方式才能到手。

其三,文中又明確提及「惟茲初成,沫成華浮,煥如積雪,曄若春敷」。據此可知,當時漢族文人飲用的茶顯然是將鮮嫩的茶葉即興烹煮,既不是經過炒至乾燥以利儲存,也無鬚髮酵備用。因而這樣的茶葉消費顯然是一種時鮮性、偶然性的消費,而不是後世所稱的「品茗輕談」一類的消遣式消費。對此下文提及將他們的飲茶與「公劉」相比也能提供有利的佐證。這樣的品茶就地取用,大群人做規模性的時鮮性消費,並且將這與歷史上的賢君「公劉」相比,更足以證明這肯定是一種時尚性的集體消費,而這樣的消費則受到產荈主人的少數民族的節制,當然是情理中的事情。

總之,這篇《荈賦》能夠給我們提供的最重要的信息正在於,「荈」與「茗」的區別確實是在於其為修剪後的半馴化的老齡茶樹中獲取,在這一點上與茗有區別而已。

茶樹既然被稱為「南方之嘉木」,那麼當帝國疆域未涉及到南方亞熱帶叢林前,當然不可能知道茶為何物?更不懂植茶的技術,就連茶的名稱也不得而知之。早期的字書未見有「茶」字,恰好可以為此作證。而茶之異名的多樣並存,不僅可以揭示其來源具有跨文化性和多元性。而且還足以佐證與此相關的技術積累、消費習慣,在其早期是漢族效仿於南方各少數民族,而不是相反。於此而論,中國茶葉的種植和加工之所以成為產業,完全說的上是中華各民族協同推進的產物,而不可能有其他。至於早期的研究者,習慣於僅憑藉漢文化、文本史料去探討「茶」字異名疊出的根源,難以得到定論。就其實質,完全是因為受漢族文化本位偏見幹擾所使然。

(安根團隊摘自楊化冰等:《茶經》所載茶之異名考釋)

相關焦點

  • 「苦口師」茶的——茶的雅號別稱
    茶的別稱有好多種今天說一個關於茶的別稱 苦口師的故事晚唐著名的詩人皮光業襄陽人士,字文通那其實茶的別稱有特別多,那我們今天就來羅列一下。供大家學習參考,讓更多的人看到,不一樣的茶,不一樣的稱呼。採茶茶的 一字稱呼荼:古代表示茶的字。「荼」在《詩經·鄴風·谷風》:誰謂荼苦,其甘如薺。《說文解字》:「荼,苦茶也。」
  • 喝茶也要懂點茶文化:茶的超10種別稱!
    一字別稱荼這是古代用得最多的表示茶的字。「荼」最早見於《詩經·鄴風·谷風》「誰謂荼苦,其甘如薺。」句中「荼」字是否指茶,學者推考說法不一。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也說:「荼,苦茶也。」由於茶葉生產的發展,飲茶的普及程度越來越高,茶的文字的使用頻率也越來越高。後來,民間的書寫者為了將茶的意義表達的更加清楚,於是就把「荼」字減去一划,成了現在我們看到的「茶」字。茗這據說是雲南某地區的「茶」之土音,大約東漢時始用來表示茶,現在與茶字基本通用,為茶之雅稱。
  • 茶字的由來,茶字之始其字為「荼」,以及關於茶的眾多稱謂
    在我國,對於茶的野生利用,有5000年之久;西周時候移為家種,也有3000多年了。然而茶這個字的出現卻要比這晚很多。「茶」字的出現,大都認為在中唐時期,約公元8世紀,以前指稱茶的是「荼」字。「茶」字出處何在?陸羽く茶經一之源》說:「(茶)從草當作荼,其字出《開元文字音義》。"《開元文字音義)三十卷,已佚,唐玄宗曾為此書作序,說這是一部與《說文》、《字林》相類似的字書。由此可知,把「荼」字略去一筆,定為現在的「茶」字,是唐玄宗以御撰的形式定下來的。
  • 茶的別稱 你知道幾個
    茶」並不是一直叫做「茶」的。陸羽《茶經》記載:其字或從草,或從木,或草木並。其名一曰茶、二曰檟、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 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稱很多,但「茶」則是正名,「茶」字在中唐之前一般作「荼」字。「荼」字有一字多義的性質,表示茶葉只是其中一項。
  • 在古漢語中,原來茶的別稱可以這麼美
    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無論飲茶方式如何變遷,人們對茶的喜愛隨著時間流轉,一直保留到今天。現在就跟著小約一同領略一下與茶相關的雅稱吧。1、 茗茗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別稱,《太平御覽》中記載,其老葉謂之荈,嫩葉謂之茗。所以,茗又指代茶葉嫩芽。
  • 「茶」字的幾般由來
    茶作為中華民族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一部分,貫穿於中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它的名字也是千奇百態、韻味豐富。古代物名先大約是定音,再有造字。無合適造字,則要借字。茶之為物,普及飲用顯然是在漢字使用非常成熟以後,但沒有現成的字,便有了借字的故事。
  • 不正經讀茶之「茶」字的其他模樣你認識嗎?
    中國是最早發現和利用茶的國家。各地語言中的「茶」字,都是從中國對外貿易港口所在的地區通過「茶」的方言音譯而來。我國古代的許多史料,都有關於茶的記載:《神農本草經》中,稱茶為「荼【tú】草」;司馬相如的《凡將篇》中提到的「荈【chuǎn】詫「就是指茶;楊雄的《方言》中,稱茶為"蔎【shè】;此外,還有「檟【jiǎ】」「茗」。接下來我將一一介紹它們的來源與本義。
  • 古代中國對茶的稱謂
    在唐以前,對茶有許多稱呼,除了陸羽在《茶經》中提及的「其名,一曰茶,二曰檟,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外,在唐以前的古書中,對茶的稱呼經常提到的除「荼」外,還有「荈詫」、「水厄」、「葭萌」等多種別稱。現分別闡述如下。
  • 「茶」字的由來與確立
    茶的誕生時間已不可考,而「茶」字又是怎麼演變並確立下來的呢? 秦代以前,中國各地的文字還不統一,茶的名稱也存在同物異名。「其名,一曰茶,二曰檟,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陸羽在《茶經》中記載道。現如今,除了茗作為茶的雅稱偶爾使用,其餘四字鮮有人提及。
  • 「十六郡說茶」茶之源
    可入藥,具有清熱除煩,止渴,明目之功效,用於煩熱頭痛,口渴,目昏,咽喉腫痛,淋痛。茶這個字,部首,從草,從木,或從草木。汪涵說,茶字,有草,有人,有木,喻指人在草木間,是一種天人合一的和諧境界。茶的名字有:一茶(chá),二檟(jiǎ),三蔎(shè),四茗(míng),五荈(chuǎn)。檟,茶樹古稱。蔎,茶之別稱,也指香草。茗,早採為茶,晚取為茗。荈,茶的老葉,粗茶,晚茶。
  • 盤點古往今來各種茶的別稱
    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稱很多,但「茶」則是正名,「茶」字在中唐之前一般都寫作「荼」字。「荼」字有一字多義的性質,表示茶葉只是其中一項。 由於茶葉生產的發展,飲茶的普及程度越來越高,茶的文字的使用頻率也越來越高。
  • 王子楊:考釋未識的甲骨文字之難
    甲骨文字考釋跟其他門類古文字的考釋一樣,最基本的方法也是比較法,或謂「字形比較法」。研究者需要把未識的甲骨文字形體跟已識的金文、簡帛等古文字形體(包括字書收錄的大篆、古文、籀文等形體)作比較,根據後者的音、義信息推知這個甲骨文字的音、義內容,達到破譯甲骨文字的目的。
  • 「茶」字的來歷,連20年的老茶客都未必知道
    你可知道,「茶」字是怎麼來的?你打開度娘,輸入「茶」字點擊進去,映入你眼帘的是六個大字——中國傳統飲品。茶在古代那就是現在礦泉水、椰汁、果粒橙之類的飲料。但「茶」字的字形和含義的確定卻經歷了漫長歲月。唐代陸羽在《茶經》中提到:「其名,一曰茶,二曰檟(jiǎ),三曰蔎(shè),四曰茗,五曰荈(chuǎn)。」可見,茶以前的名字五花八門,就像現代的人,爹媽本來給取了一個名字,但他在抖音上弄個名稱叫「媽媽生了個絕版的我」,刷微博弄個名字叫「溫柔粗漢子」,在頭條上又弄個「忙著耍帥」之類的。名字眼花繚亂,指向的都是同一個東西。
  • 茶經之七 茶之事
    《廣雅》雲:「荊巴間採葉作餅,葉老者餅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飲,先灸,令赤色,搗末置瓷器中,以湯澆覆之,用蔥、姜、橘子芼之,其飲醒酒,令人不眠。」《晏子春秋》:「嬰相齊景公時,食脫粟之飯,灸三戈五卯茗萊而已。」司馬相如《凡將篇》:「烏啄桔梗芫華,款冬貝母木櫱蔞,芩草芍藥桂漏蘆,蜚廉雚菌荈詫,白斂白芷菖蒲,芒消莞椒茱萸。」
  • 茶有哪些別稱?這篇文章分享給你
    茶的雅稱就像文人們的雅號一樣,基本是依照茶的個性來取的。那麼茶都有哪些別稱呢? 其名一曰茶、二曰檟、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稱很多,但「茶」則是正名,「茶」字在中唐之前一般都寫作「荼」字。 「荼」字有一字多義的性質,表示茶葉只是其中一項。
  • 中國茶文化悠久,茶字始於唐,最早是做食物和藥用
    陸羽最先在他的《茶經》中探討茶的起源,他認為據《神農食經》「荼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及「神農嘗百草,日遇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茶事應當開始於神農,而這種說法目前存在著較大的爭議。蘇東坡說茶:賦詠誰最先,厥傳惟杜育。 唐人未知好,論著始於陸。 皮日休則說《茶經》是杜育《荈賦》之注釋。但司馬相如〈凡將篇〉提到了蜚廉、雚菌、荈詫,這個荈詫應該就是指茶了。
  • 茶有哪些雅號別稱,茶的字形演變和流傳是怎樣的
    003茶有哪些雅號別稱?段有出黑,《請極》中利「素」在由代識即,「5」字語字,(加罪)許係為「檔」,《仿)年「」(她),《級子森秋》特「著」,《凡將畫)h「」(dwau),《做書·煙參路》作*花* 5外。吉時的款是一抽多名,在陸羽飯《新經)同世之前。
  • 茶竟然有這麼多雅號,快來看看你都知道哪些?
    茶亦是俗物亦是雅物,不論是從古還是至今,茶一直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古人更是借用詩詞表達對茶的深厚喜愛。 歷史上「茶」字的字形、字音、字義變化多端,有很多異名、別稱、雅號,如荼、檟、荈、茗、皋蘆、不夜侯等,直到如今,茗和茶還通用。就是一個「茶」字,也表示諸多意思。
  • 字典之功臣 釋字之典範
    楊先生在讀博士之前就致力於疑難字的考釋與研究,讀博士時索性就以研究疑難俗字作為博士論文選題,在王寧先生的指導下,主要針對《漢語大字典》中的疑難字撰寫了《疑難字考釋與研究》這篇博士論文,獲全國優秀博士論文獎。畢業後又於2011年出版了《疑難字續考》,今年再推出《疑難字三考》,皆由中華書局出版。這些書對《漢語大字典》進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解決了很多《漢語大字典》中的疑難問題,可謂《漢語大字典》的功臣!
  • 不正經讀茶之茶的雅號別稱你知多少?
    由古至今,人們逐漸意識到了茶的妙用,無論是居廟堂之高,還是江湖之遠,茶就這樣淡然在杯中微微漾開,不僅利用其製藥,更讓其成為日常必需品。人們對茶深情厚愛的程度,完全可以從為茶取的高雅名號看出。從此以後,茶就有了一個苦口師的雅號。餘甘氏:宋朝學者李郛(fú)在《瑋文瑣語》中寫道:「世稱橄欖為餘甘子,亦稱茶為餘甘子。因易一字,改稱茶為餘甘氏,免含混故也。」五代詩人胡嶠在飲茶詩中,也說:「沾牙舊姓餘甘氏。」於是,茶又被稱為餘甘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