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在日語二外(上)課程的最後一堂課上,講到了日語中表示思考和說話內容的格助詞「と」的用法。由於課程至此結束再無後續,相關內容已經沒有機會再當面講授,謹以此文作為留念。)
在標準日本語初級上的最後一課的第24課中,出現了這個句型:
李さんはもうすぐ來ると思います。(我想小李馬上就來)
陳さんはパーティーに行くと言いました。(小陳說了要去晚會)
日語中用來表示思考和說話的內容時,需要使用格助詞「と」來進行標識。
雖然中文中無此用法和類似的助詞,但是同學們理解起來也並不費事。屬於日語中相對容易掌握的格助詞用法。
但當我們將這個問題再深入一步,日語中為什麼要將思考的內容特意用一個格助詞來表示,也就是說,為什麼要通過加格助詞的方式來把內容和非內容區別開來?
要回答這個問題,需要我們對表示內容的格助詞「と」有更深的理解。
我們可能從最開始的問題問起,什麼是內容?
仔細觀察之下,(思考的)內容的世界和現實的世界其實是非常不同的領域。
比如,「狗會說人話」、「五個零相乘等於五」、「太陽繞著地球轉」。對於這三句話中所表達的事情,我們都知道是錯的,和真實或者和現實是不符的。
如果有人這樣說,我們會有想糾正這個人的衝動。
但是,當有人說:「小李認為狗會說人話」、「小李認為五個零相乘等於五」、「小李認為太陽繞著地球轉」時,也就是,當這三句話變成(思考的)內容之後,
雖然內容本身是錯誤的,但整句話作為描述小李的想法來說卻是正確的。我們可能會同情小李,但不會有糾正說話人的衝動。
可見我們對於內容的處理方式是不同的。
我們把內容和現實當作兩個不同的事物來處理。
我們會用物理和數學的語言,時間、數字、質量等來解讀這個世界。
但是我們不會用這些來解讀人類的行為。
當你身邊的同學或同事,突然起身出去時,
你不會認為地球的重力造成了他的不適,
或者是月亮的引力吸引他離開。
但你可能會猜測:
他可能突然想起了什麼重要的事情,
或者他接到了一個緊急的簡訊通知。
或者是他餓了要去尋找食物。
我們會認為是他的心理狀態(或生理狀態)驅動他的行為。
而一個人想要什麼、相信什麼、希望什麼、假裝什麼等心理狀態是不可見的。
對於這樣一些狀態,我們會用一個類似引號(括號)的工具,將這些心理狀態括起來處理。
日語對這些內容就是用了「と」來充當這個引號。
我們作為凡夫俗子,不能像孫悟空一樣鑽進對方的肚腸裡看看對方在想什麼,所以只能根據對方所說的,也許是字裡行間透露出的言外之意,或者是表情所表露出的神態,以及緊張還是從容的行為表現來進行猜測發生了什麼。
這是人類所普遍具有的能力。
所以即便是中文中沒有類似的專門表示內容的「と」這樣的語言標記,中國的學生理解這個表示內容的用法也絲毫沒有任何困難。
我們把一個人的信念(心理)這些的內容和現實做了一個區分。
這種區分之下,表示內容的格助詞「と」帶有一個主觀性(非現實性)的特點。
而這個特點也出現在「と」的其他用法中,比如表示結果的「と」。
日語中表示變化的結果還可以使用格助詞「に」。
所以,經常會有學生問「~を~にする」(把~弄成~)和「~を~とする」(把~視作~)的區別。
新編日語(修訂版)第二冊第四課中就專門講到了這兩個表達方式。
對於前者,給的解釋是:「表示把某樣東西挪作他用,改變了它原來的用途」
對於後者,給的解釋是:「表示把某一事物視為另一事物」
給的例句是:
本をまくらにして晝寢しました。(把書作為枕頭午睡。)
王さんを一番いい友達として李さんに紹介しました。(把小王作為最好的朋友介紹給了小李。)
在日語中,以下兩句有著不同的語感。
部屋を教室にする。(把房間改成教室)
部屋を教室とする。(把房間當成教室)
前者是把房間改造成了教室(有物理上的調整和改建),而後者可以只是將房間當作教室(不加任何物理上的改變,僅僅是主觀上看做另外一個事物)。
從這兩個表達方式中可以看出格助詞「に」所表示的結果,側重於現實性,而「と」所表達的結果側重於「(視作、看做)的主觀性」。
再進一步說,雖然在表示結果時,「に」和「と」基本可以通用(と較為正式,屬於書面語)。
彼は先生に(と)なった。
(他當老師了)
但是,在下列用法中,
機に本を山と(×に)積む(桌上的書堆成了山)
卻無法使用「に」。
這裡的山,並非是「現實」的山,而是頭腦中想像出來的用作比喻的「山」。
這種非現實性的用法依然是格助詞「と」的一個重要特點。
因此,日語中用來表示假設的「~としたら・すれば・しても」的句型中,「と」來表示非現實的假設(純主觀性)內容的特點得到了凸顯。
例如:
火星に生物がいるとすれば、どんな姿をしているのだろう。
(如果火星上有生物,會長什麼樣子啊。)
この問題は先生に聞いたとしてもわからないだろう。
(這問題就算問老師也不明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