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在門診遇到過一個大四的男生,是家中獨子,母親脾氣暴躁,父親性情比較溫和。母親對其期望很高,從小按「神童」培養,因此8要求非常嚴格。
自訴母親對其學習非常苛責,經常打罵,青春期中甚至因此發生過激烈的衝突,這位男生說自己曾經被媽媽打到骨折。
這位來訪者自幼聰穎,性格偏向女性,學習好,喜歡歷史和文學。少年時期即經常出現情緒波動,也經常感覺不到開心愉悅。一天之內都可以有很大的情緒變化,有過自殺想法。
高中時期曾經因為和老師及同學關係處理不好而出現嚴重的情緒反應,並因此而轉學。
大學時期學習和科研都很優秀,但是出現了焦慮、情緒變差,有時會有嘔吐胸悶等軀體症狀。
在和別人交往時感覺恐懼,和大學同宿舍的舍友關係不好,經常會有一些自傷和傷人的情況,容易衝動缺乏自制力,同時也缺乏客觀恆常性。
也就是說,在遇到一些問題的時候,缺乏一些對事情的客觀評價,但沒有被害妄想和擔心負性評價。
經常喜歡一個人呆著,幾乎沒有朋友,也因此休學。休學後仍能夠翻譯著作,並且也順利的通過了學校的考試。
小甘年幼時,父親從事電網工作,經常出差在外。每次小甘表達希望父親陪伴時,其父親總是一口答應,而且描述得非常美好,稱自己很快就回家了,會陪著小甘到處遊玩。
小甘當然非常期待,可父親其實是「畫大餅」,只是口頭上安慰小甘,實際上他仍然長期不在家。即使在家,他也很少陪伴女兒,把曾經的承諾拋到腦後。
長此以往,小甘形成了非常牢固的錯誤認知,認為自己被父親拋棄了,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創傷。當時因一些客觀因素,我們還沒來得及修復這部分心理創傷。
在她的人際關係中,小甘經常出現恐懼被別人拋棄的心理。她曾有一名信任的心理老師,但後來這名心理老師因工作調動,把她轉介給了別人。她很快就精神崩潰了,認為這名心理老師拋棄了她。
高一時,其語文老師對她很好;但高三時換老師,她又覺得被拋棄了,怨恨原來的語文老師,一上語文課就憤怒、悲傷。
經過系統化高效心理幹預後,小甘的學習障礙大幅度緩解,自殺念頭也消失,還考上了大學。可這時因主客觀多種原因,我們暫停了對其的心理幹預。
她得知這個消息後很失落,問:「何醫生,你們是不是也不要我了?不管我了?」
我解釋說不是這樣的,而是因為她當時有很多症狀已經大幅度緩解,學習能力也恢復了,還考上了大學。我們和她媽媽都建議她先上大學,在學習環境中逐漸調整,也有利於心理幹預效果的沉澱和呈現,而且在這個過程中,她會不斷地自我成長,這樣她會更有成就感。
她開學後狀態不錯,但後來遇到一些事情緒又波動了,其母親趕緊找我。我通過微信留言,告知她我的判斷,她可能內心又感到自己被拋棄了,她很驚訝,覺得一下子被我說中了。
我引導她要提高覺察能力,意識到這種反應反覆出現,這是成長過程中遭受的疊加性心理創傷導致的。而現在她已經長大了,成為大學生了,她的父母永遠不會拋棄她,而我們也不會。
身邊有一些人來來去去,這是人際交往的正常現象;跟信任之人有物理空間上距離,並不等於心靈上的距離,真正值得交往的朋友和師長永遠都會給我們支持和關愛。
我告訴她一定要加強自我覺察,不要被負性情緒和災難化思維帶偏;而且現階段要集中精力學習和積累能力,當我們實現了提升,也就不用害怕被人拋棄了
小甘聽得非常感動,給我回復了很長一段話,情緒好了很多,也理性地意識到自己應該更加獨立、自信了。
所以,如果能精準化地找到症狀背後的心理創傷,並給予高效的修復,邊緣型人格障礙也能快速緩解。邊緣型人格障礙的診療並不需要過分悲觀。事實上,辯證行為療法(DBT)也是一種以家庭治療為核心的創傷修復過程,只不過是從外顯記憶層面進行幹預,速度相對較慢。
當然,關於青少年邊緣型人格障礙的診療變化仍需要較漫長的過程。
辯證行為療法(CBT)目前仍未普及,在我們國家更是非常稀缺。我們的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記憶修復技術(TPMIH)目前也缺乏可複製性。從現時來看,人格障礙的治療仍然是非常棘手的。
如果現在給國內的青少年下一個「邊緣型人格障礙」的診斷,這會令精神科醫生、患者、家長都感到絕望,甚至認為無能為力。這些心理因素都不利於病情康復。
因此,綜合現狀來看,我依然傾向於不對青少年診斷邊緣型人格障礙。如果他們沒有真正的、欣喜若狂的輕躁狂/躁狂發作的話,仍是診斷為「抑鬱症,伴偏執型人格改變」比較合適。
希望以上分析有助於家長更深入地理解孩子的病情,免於恐懼。無論孩子的診斷是哪一種,掌握科學的精神心理學知識,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改善親子關係,這是加快康復的前提。
初步診斷:邊緣型人格障礙
邊緣性人格障礙,又稱「情緒不穩定障礙」,什麼意思呢?就是患者對人對事的評價是飄忽不定的,昨天還是微信好友,今天可能因為一件小事就把他拉黑,等過幾天,情緒穩定下來了,又去加回微信好友,如此反反覆覆,自己痛苦,別人也痛苦。
這種邊緣性人格障礙的病例在門診是很常見的,除了用一些抗焦慮、助睡眠及心境穩定劑之外,心理諮詢也可以幫助到患者,但由於人格障礙的特徵是持久的行為模式集合,因此這個過程可能會是比較漫長的。
人格障礙的形成是多種因素促成的結果,孩子病態人格的形成,與早年教育環境,以及養育方式密切相關。
父母的教育養育方式其實非常重要,會影響到孩子的人格, 如果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從父母這裡得到溫暖的情感,他們將在生活中充滿自信,以積極向上的樂觀態度對待人生,對他人施與同情和關懷,善待周圍的人和事。
相反,如果父母以苛刻、嚴厲、專橫的範式教養孩子,或者完全放縱、溺愛孩子,都會影響到孩子人格的形成。
人格障礙在許多情況下是普遍存在的,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他們的行為可能是自我共鳴的(即模式與個人的自我完整性相一致),因此被個人認為是適當的。
這種行為可能會導致適應不良的應對技巧,並可能導致引起極端焦慮,困擾或沮喪的個人問題。
這些行為模式通常在青春期、成年開始,甚至兒童時期就已經認識到,並且通常會對兒童的行為產生普遍的負面影響,也會影響到生活質量。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時會遇到個別脾氣古怪的青少年,凡事與眾不同,難與他人相處。比如性格上會比較內向孤僻、不願與人打交道、敏感多疑、經常以自我為中心、情緒不穩、暴躁愛發脾氣、過度緊張焦慮、追求完美等。
大人通常認為他們是脾氣不好或者內向。 事實上,這一類的孩子中,可能有一些是屬於人格偏離。
在青少年時期,如果父母意識到這個問題,及時尋求醫生及心理諮詢師的幫助,這些表現為脾氣古怪的人格偏離的孩子可以通過心理治療加以矯正,但是如果得不到及時的矯正,到成人期後就有可能發展為人格障礙。
患有人格障礙的人可能會在認知、情緒、人際功能或衝動控制方面遇到困難,成年後會嚴重影響到他們的工作生活交友等各個方面,而這種困頓的局面往往很難擺脫。
有研究顯示,悲慘的童年經歷,不成熟的心理防禦機制是造成邊緣性人格障礙症的主因之一。而且這樣的人格特質似乎會從母親身上「遺傳」給孩子。
為什麼是打引號的遺傳呢?
來自慈濟大學的陳世芬博士的團隊訪查了70名兒童的家庭,其中有36名兒童的母親是邊緣性人格障礙症患者。
她們多半兒時經歷過性虐待、肢體暴力以及忽視,儘管她們現在都已經長大成年,也有自己的小孩,她們的孩子受到不當對待的比例也比正常母親的孩子還要高。
也就是說,這種遺傳不是基因遺傳,而是養育方式的遺傳。孩子在怎樣的家庭裡長大,他們習得的生活方式、教育方式都會在不經意間傳遞給他們的下一代。
比如從心理動力學派的角度來說,邊緣性人格障礙症患者經常使用不成熟的心理防衛機轉,例如:
利用「分裂(splitting)」這種機轉,將世界觀分成「好與壞」、「對與錯」等,這種世界觀從哪裡來的呢?追根溯源,你會了解到,是從他們的父母,甚至爺爺奶奶那裡習得的。
事實上,在正常的情況下,隨著我們長大,多數人應該都能發現,事情永遠都有灰色地帶,就像是面對我們自己欣賞的人一樣,他們偶爾當然也會出現不好的行為與特質,沒有絕對的好與壞,也沒有絕對的對與錯。
但是邊緣性人格障礙症患者的這種二元思考模式(binary thinking),會讓他們難以體諒這種對正常人來說是相當司空見慣的事實(defensive mechanism)。
所以,在這個意義上,咱們老話說的三歲看老,其實是有一定道理的。孩子有怎樣的童年,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他們的人格發展。
人格障礙是行為的根深蒂固的適應不良類型,在少年階段或更早階段即可出現,並貫穿整個生命過程。
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曾經對北京市25所高中共計1萬多名高一年級學生進行過人格障礙的流行病學調查。
這項調查顯示,高一學生中,人格偏離的檢出率女生為8.3%,男生為12.6%。這些孩子如果得不到及時矯正,到成人期就很可能發展為人格障礙。
那麼,為什麼年滿18歲才可以進行人格障礙的診斷呢?
人格障礙一旦形成就很難改變,但是對18歲以下的青少年來說,人格還是有較大的可逆性的。
如果家長發現孩子可能存在人格偏離的情況,可以通過專業幹預及家庭的配合,通常會有所改善。
在這個過程中,家庭內部的教養傳遞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父母正確的教養方式可以預防和矯正孩子人格偏離的情況。
過分溺愛孩子,對孩子過度保護,會阻礙子女獨立性和社交能力的發展,導致孩子缺乏自信、過分自我約束或過度依賴等不良的人格特點。
父母可以關心孩子在做些什麼事,但需要尊重孩子,不要過多幹涉,給予孩子足夠的個人空間。
另外,許多研究表明,父母長期過多懲罰、批評、貶低式的養育方式也容易導致孩子難以適應社會的不良人格特徵,從而形成人格障礙等精神障礙的病前人格基礎。
很多有類似問題的青少年,與他們所接受的家庭教育、與其父母的婚姻狀況息息相關。如孩子的抑鬱與父母的過分要求有關,孩子的網絡成癮與家庭的冷淡和交流的缺乏有關等。
所以,當我們在關注孩子心理狀況的時候,千萬不要忽略家庭教育因素的影響,這有可能是決定性的因素,也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
中國有句古話叫「寧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然而現實生活中,那些常年與「小人」朝夕相伴的人會怎樣呢?
近日,河南一女子因11萬彩禮與50歲男友發生爭執而提分手,被潑汽油並燒成重傷。
女子家屬透露:現在該女子全身42%面積三度燒傷,面部嚴重毀容,耳朵缺失,十根手指都需要截肢……
醫院裡,氣管插管的受害者表示,不希望男友被判死刑,只求他別再出來傷害自己。並希望大家都能理智對待感情和婚姻,別像自己這樣盲目。
然而,如何才能做到不盲目呢?這些隱藏在骨子裡的人格障礙患者,不僅大部分智商正常,有些甚至很有魅力,真的沒幾個人能一眼識破。
今天壹讀君就教大家如何擦亮雙眼,識破人格障礙者的偽裝,練就識別「垃圾人」的火眼金睛。
看原生家庭
首先,人格障礙是有遺傳因素的。根據對人格障礙者的家譜調查、雙生子調查以及染色體調查發現人格障礙者親屬中人格障礙的發生率與血緣關係成正比。即使被他人收養很早與病態的親生父母分開,孩子有病態人格的發生率也較常人高出不少。
其次是童年環境對人的影響。
《新警察故事》裡吳彥祖扮演的阿祖是富二代加官二代,本人自身條件看上去也很好,按理說能嫁這種人是上輩子拯救銀河系了。可其實呢,他們家裡每個人都心靈扭曲。父母彼此輕視爭吵不斷,並且都把對配偶的氣轉移到了兒子身上,一個極端苛刻,一個萬分溺愛;阿祖也沒有辜負這冰火兩重天的生存環境,成長為了殺人不眨眼的變態;不僅殺警察,還一槍崩了自己的女朋友。
而《怦然心動》中的朱麗則是完全與之相反的存在。她在愛中長大,父母為資助叔叔的事爭吵後會第一時間安撫孩子「我們會解決好,不是你的錯」;朱麗鍾愛的梧桐樹被鋸,爸爸立刻為她畫了棵一模一樣的掛在房間裡;感情受挫,媽媽開導女兒「或許你應該與他談一談」。正因為家庭給朱麗提拱了堅實的感情後盾,她才會在追求愛情時自尊又坦蕩。
國外一項研究發現,60%的反社會人格障礙者都在童年期失去了雙親之一,而正常被試只有27%。家庭感情破裂,不合理的教養同樣助推兒童病態人格的發展。所以如果你要和某人戀愛結婚,那麼了解其父母關係、教育理念絕對比知道對方家有幾套房子重要得多。
看Ta是否好相處
和人格障礙者在一起,會有明顯的「被消耗感」,這種心累主要有兩種情況。
假如你遇見的是偏執型和邊緣型人格障礙,那麼你會時刻處於被猜忌、挑剔、抱怨的境地。兩類人格障礙者均有病理性嫉妒,過分懷疑伴侶不忠,且容易將他人的中性或友好行為誤解為敵意和輕視。
有網友說自己和好閨蜜準備一起考研,但男朋友則希望她能通過保研留在本校。由於他們讀的是普通二本,女孩當然不願意。結果男生就恨上了每天和女朋友一起複習的閨蜜。有次男生站在圖書館下面等女生,看到她和閨蜜有說有笑地出來,突然就衝上去煽了閨蜜一耳光,事後給出的理由是「那女的看見我時笑了,肯定是嘲笑我。」
分裂樣或反社會人格障礙者則屬於「高冷型」,對建立和維持關係缺乏興趣。分裂樣人格障礙者堅信自己只是「世界的觀察者而不是參與者」,所以不願與凡人為伍。反社會人格則很可惡,他們的冷漠是在建立在「與人鬥其樂無窮」的優越感上。他人對反社會人格障礙者只是可利用的工具,互動中表現出「偶爾友好,常常冷漠,總是坑你」。
即使較少禍害別人的表演型人格、強迫症人格也會讓人深感難以接觸。前者不但戲精還極度以自我為中心,需要周圍人不停讚揚才能愉快生活下去。至於後者,看看處女座大家就知道了(開玩笑)。
觀察TA如何處理矛盾
前面提到的方法都需要一定程度的交往和了解,但有時候兩個人就是普通同事的關係,打聽家庭不禮貌,除了工作也沒有其他交集,這時候可以看他處理矛盾的方式。
正常人遇到困難時或者有愚公移山的精神,或者拿出愚公搬家的務實。但人格障礙者會選擇愚公炸山。比如前段時間高中生十六刀捅死班主任的新聞,起因不過是老師要求大家看完電影後寫觀後感,學生不肯寫,被警告「不寫就轉班」後拿著彈簧刀就衝進了教師辦公室。類似的案例還有富二代被女生拒絕後將其從十九樓扔下去。看到此類新聞很多人會感慨至於麼,在人格障礙眼中還真至於。
前面提到,所謂人格障礙其實是人長期無法適應環境的結果。而造成這種不良的行為模式會重複出現。一方面人格障礙者不能認識到自己的缺點,更不會積極改進主動適應環境;另一方面,與環境的格格不入又加深了他們內心的痛苦,情緒壓抑到定點後會爆發出極為衝動的行為,
因此大家在生活中遇到多改幾遍PPT就準備去和客戶同歸於盡的人最好遠離,因為你真的不知道Ta啥時候會付諸實踐。
如何面對指責
人格障礙患者與正常人之間的顯著區別是認知混亂,被害妄想嚴重。特別是偏執型人格障礙者,其定義特徵是對他人普遍和無根據的猜疑。他們深信別人會欺騙或傷害他們,過份關注他人的忠誠度與可依賴度,並對能夠證實其懷疑的的證據高度警覺。
正巧,「指責」就是偏執型人格者眼中極端可怕的危險信號。
比如每個人都有被同事或領導指出工作失誤的時候。正常反應是錯了就改嘛,下次注意就好。實在被傷了面子也不過在心裡diss幾句而已,很少會耿耿於懷。但偏執型人格障礙者不同。無論到底是誰的錯,Ta的第一反應都是「你在刁難我」,然後發起猛烈的反擊。這時你就算把事實全部攤桌面上都沒用,對方只會覺得「你為了陷害我還設計了這麼多陷阱」。要知道,人格障礙發展到嚴重階段會出現妄想和幻想,腦補出一個你捏造證據的畫面簡直小菜一碟。假如你發現身邊的同事朋友有這種傾向就別繼續爭論了,自己趕快走開。
這種情形對於陌生人亦是如此,就像前幾天「女子在火鍋店勸領座不要吸菸被潑不明液體」的事件。吸菸男子們已經明顯展現出令人不悅的種種舉動:食指指人、惡言相向……
即使當事人身邊有其他朋友,還是被潑了「不明液體」,好在沒有造成嚴重傷害。但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在火鍋店「全身而退」,前段時間有女子在火鍋店因長發碰到別人的手臂,甚至被潑了火鍋……
無獨有偶,一男子在與同學聚會時,也被同學的丈夫潑了火鍋……
現場還有幼童
所以,人際交往中除了細心觀察,理性分析,還要學會運用自己的第六感。
在察覺到對方來者不善時,一定要審時度勢、及時抽身,不要與其糾纏。希望大家都能擦亮雙眼,遠離「垃圾人」。
想知道自己有沒有人格障礙,想了解自己的人格是否正常,請完成以下測試,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掃描二維碼進入
人格障礙測試
如果你喜歡我們的文章,請轉發分享,或者點擊「在看」,謝謝!
↓↓ 點擊閱讀原文,進入人格障礙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