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大家小時候都會有這樣的經歷:每當夜晚來臨,總感覺某個洋娃娃要說話、某個電器會動起來。
這種情況多數出現在幼兒時期,當我們面對黑暗時表現出恐懼,是因為萬物在孩子的眼裡都是有生命的。比如:
電視機會說話。
掛在衣架上的衣服是一個人。
這種現象就是泛靈心理,面對這樣的心理,藍莓媽媽教你三個辦法幫助孩子克服黑暗中的恐懼。
有個朋友關於孩子恐懼無法解決找到了我,她說:「讀童話書、陪睡這些方法都試過,不管用怎麼辦呢?」我告訴她你可以嘗試用暗示幫助孩子克服恐懼。
先相信孩子:「媽媽相信你說的話,也能理解你的害怕,我也曾經歷過這些。」
積極暗示孩子:「其實你害怕是因為你和他們都不熟悉,你看媽媽就不害怕他們,因為我們特別熟,所以你可以嘗試和他們交朋友。」
「比如:冰箱冰箱,我是一個可愛又善良的好孩子,我們交個朋友吧,你不可以欺負我哦,我也會愛惜你的。」
聽她講後孩子起初還是有些害怕,說:「媽媽,還是你陪我睡吧,寶寶害怕。」
不間斷的推進暗示:「沒事的,現在他們和你成為了朋友,他們不會傷害你的,他們在保護著你。」
漸漸的孩子真的克服了恐懼,甚至和媽媽說有他們的陪伴一點也不害怕了,要求自己一個人睡。
這樣是暗示激發了多米諾骨牌效應,什麼是多米諾骨牌效應呢?就是一個看似很渺小的力量能夠引起察覺不到的漸變,但是它所引發的卻可能是翻天覆地的變化。
也就是說,當我們每天不斷積極暗示孩子,「事物是有親和力」的這一想法,即使短期成效很慢,但隨著一步步的積累,逐漸形成一股力量克服內在恐懼。
所以,當孩子對黑暗中的「活物」時,家長要做到不間斷的推進暗示,漸漸的讓孩子知道黑暗中的事物都是「親和」的,有了安全感的孩子才會放下恐懼。
除了要幫助孩子克服暫時的恐懼以外,還要幫助孩子減少腦內的胡思亂想。因為當我們害怕時,越是在心理暗示自己不要害怕,就越會害怕。
這就是心理暗示的特點之一:無選擇性。暗示不具有分辨力,無論有沒有反對的聲音存在,暗示都會產生效果。
所以,這時候就需要家長除了上一條方法以外,不要做其他負面的暗示。比如:
不要經常在孩子面前說:停電了好可怕、晚上有不乾淨的東西之類的話嚇唬孩子,也不要在孩子面前看一些恐怖題材的影視作品。
孩子的想法天馬行空,很容易將某種不存在的東西刻意放大,對夜晚的恐懼感自然而然就會加大。這種時候就需要家長多給予正向引導。
和孩子一起給恐懼換個裝
與其告訴孩子不要害怕,不如拿起畫筆把恐懼畫下來。畫的時候家長可以告訴孩子,不如把可怕的東西想像成一個可愛的東西,或者是想像成搞笑的東西。比如:
想像可怕的怪物有圓滾滾的肚子。
給可怕的大蜘蛛穿上了輪滑鞋。
黑色怪物被燈光照亮,其實是個可愛的孩子。
畫的過程就是在為孩子灌輸「怪物也可以很親切」的概念,用美好可愛的事物代替恐怖,即使孩子控制不住的胡思亂想,也不會害怕,因為父母為他建造了美夢。
在面對孩子的恐懼感時,父母要多做正向引導,多一些理解和關愛。結合柔和的辦法,循序漸進的幫助孩子擺脫恐懼感。在黑暗無光的世界裡,用天馬行空的想像建築美好的世界。
原創:藍莓果教育 梅老師 | 來自公眾號:藍莓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