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有很多媽媽們向我訴苦,孩子太笨了,教幾遍算術和拼音,轉頭就忘,快把我氣死,非得拿棍子打一頓才好一點。
我開玩笑說,總不能一直拿棍子打吧?
每個孩子都是媽媽的心頭肉
在孩子要上一年級的家庭中,大多數家長都會為了孩子幼小銜接,做一些準備工作,比如拼音的學習,100以內的加減法,簡單英語等,很多媽媽們可能用錯了方法,又忽視了孩子學習中的一些細節,導致孩子越學越沒有效果,家長卻焦慮不安。
家長的焦慮主要來自於,孩子現在不學這些基礎,到了學校適應得慢,學習費力,老師頻繁聯繫家長,怎麼辦?其實這個焦慮多數來自於已經上了一年級家長的訴說,沒有必要因為這個焦慮。
每個孩子的內在潛能都不一樣,有些孩子在幼小銜接時並沒有花時間去學,上了一年級也並沒有適應慢,學習費力等情況,反而學習越來越好。
所以我們應該把焦慮轉移到思考哪裡出現了問題?怎麼解決問題?
其實很多孩子的玩大概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和樓下的小夥伴玩,和幼兒園的小朋友玩;另一種是在家裡自己玩,大多數家長受不了陪玩。
其實在孩子五六歲這個階段,需要家長陪玩,不是躲貓貓那種玩,而是藉助一些工具書,比如讀繪本,你讀給孩子聽,一段時間後再讓孩子讀給你聽,這其實在幫助孩子建立識字的習慣,從繪本中認識想認識的字,不僅鍛鍊了表達能力,還培養了孩子識字的興趣。
很多家庭從孩子兩三歲起就買了拼音有聲掛圖,說實話太早了。
在四五歲時,讓她自己去跟著讀,家長注意觀察,孩子會用他自己的方式去記憶拼音,不要幹涉孩子的記憶方法,鼓勵並陪他一起記憶。
固定時間陪玩,在玩中學習
注意,家長陪玩固定在每天的同一個時間段,讓孩子在固定的時間裡,邊玩邊記憶他所需要的信息。
慢慢的孩子知道的多了,就會表達,得到了家長老師朋友的肯定後,他會更加願意知道和記憶更多他想要的信息。
那就不要強行給孩子教,因為你不會甚至不敢,在教孩子的過程中會不自信,孩子學的也不自信,怎麼辦?
讓專業的老師來教,特別是拼音課,不是你會讀就可以講給孩子,拼音課是幼小銜接最專業的課,需要準確的發音,準確拼讀,很多家長覺得簡單,並非如此,你的一個錯誤會讓如白紙的孩子記住一輩子,很難糾正。
孩子在學的時候,家長也要跟著學,這樣你才能知道孩子掌握得如何,不能過分依賴於專業老師,你也可以陪著孩子一起成長,這樣孩子學起來有夥伴才不會累和煩躁。
很多媽媽說,我家孩子算術不行,很擔心以後數學不行,還沒有上一年級呢?就給孩子判了刑。
我笑著告訴她,可不能當著孩子的面說孩子數學不行。
在上一年級之前,你要讓孩子了解真實世界的數字,而不是僅限於小手的十個手指頭。家裡的一袋大米有多少粒?一包綠豆,紅豆有多少?家裡有幾個碗?夠幾個人吃?有幾個盤子?能裝幾盤菜?
這些看得見的數字才能讓孩子有聯想,有想像空間,孩子才可以天馬行空去建立聯繫。
還可以用家裡的紙牌做加減法,好玩又有趣。孩子喜歡才能進入下一階段的學習,當然了,家長是一定要參與進去,去觀察了解孩子思維的變化,體會孩子感興趣的點。
很多媽媽一看孩子學習,一點就著,大發雷霆,結果孩子被嚇得依然不會做。
這就是「踢貓效應」,你越是這樣帶著情緒,孩子就越吼越不會,惡性循環,久而久之孩子會缺乏安全感,失去學習的興趣。而媽媽們會更加焦慮不安,甚至會抑鬱。
每次陪孩子寫作業時,保持微笑,在心裡不斷引導自己,好好說話,耐心地說,一次兩次你就會看到效果,孩子也能聽懂你說的話。
讓孩子自己做計劃,規定時間幹什麼,如果沒有做,那就告訴他要承擔後果,後果讓孩子自己定,慢慢的孩子養成了習慣,也不需要你陪著,那你的心境會發生很大變化。
更有利於親子關係的發展。
家長們不需要糾結上一年級前要不要學幼小銜接的內容,不學也沒有關係,但是要讓孩子在假期裡養成好的學習習慣。
什麼樣的學習習慣是好的?
比如自己自覺看書,自覺畫畫,能持續坐在桌子前一到兩小時,能專注於一件小事從頭做到尾。自己能給自己提要求,簡單的也好。
這些都是好的習慣,值得被鼓勵,家長要注重的不是數量,做多少練習,而是做練習是否有專注力,是否有自己的方法,是否堅持做完,能否自己檢查並發現問題。這些好的習慣都會幫助孩子提高學習能力。
所以放下你的焦慮,用對的方法引導孩子愛學習,注意觀察孩子學習中的小小細節,不斷修正和改進,每個孩子和家長都能適應一年級的學習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