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柳俊
來源/雲棲教室
近一兩年來,常有朋友向我諮詢一些諸如「我們家孩子古文不行,該怎麼辦」、「孩子應該怎樣學古文」之類的問題,說實話,這樣的問題不太好回答,尤其是我又是專門從事國學課程教學的,不管怎麼回答,都有做廣告的嫌疑。可每每看到有些公眾號出於商業目的,大肆宣傳一些很不靠譜的「寶典」、「真經」,我就氣不打一處來,忍不住吐槽幾句。
也罷,還是說上幾句吧,可取與否,唯君所擇。
總的來說,要想學好文言文,只有一條路徑,就是積累,除此之外,別無他途。分而言之,就是要在以下五個字上多下功夫:讀、猜、查、譯、溫。
先說讀。
說句不怕得罪人的話,現行中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古文及古詩詞篇目只能算是「掃盲」,換而言之,光靠這些篇目的閱讀和講解,就想讓孩子的文言文(古詩詞)閱讀理解和欣賞能力達到理想程度,無疑是痴人說夢。
那該怎麼辦呢?首先要學會讀。注意,我說的是「會讀」,而不僅僅是「讀」這個動作。什麼叫「會讀」?我想至少包括三方面:一是會選擇閱讀文本,二是重視閱讀次第,三是講究閱讀方法。
一. 關於閱讀文本的選擇。
先說幾個不贊成的。
首先,我不贊成太小的孩子去讀古文,主要是因為孩子的精力和理解能力跟不上。或許有人會質疑,古人不是很早就讀經典了嗎?這話不錯,但我們不要忘了古人所處的時代,整個社會的文化環境和我們現在有很大的不一樣。比如師資,古人只有進了學或者有了秀才功名,才有底氣坐館授徒,而要想取得秀才功名,音韻訓詁、四書五經、詩詞歌賦的本事一般都很了得,他們存世的詩文可以為證。再一個就是古時的社會氛圍和現在不一樣,那時人們凡耳目之所及無非古文古風,自幼薰陶加上後天精力貫注,入門自然要容易一些。而現在的孩子呢?在學校有語數英,在校外有各類興趣班,回家有電視電腦,這些都和古人不一樣,因此只能延後幾年讀古文,用理解能力去彌補薰陶的不足。
其次,我也不贊成孩子從《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之類入手,因為這些只能算是識字書,其作用跟幼兒園小學低年級的漢語拼音功能差不多,並沒有太多的養分。當然,如果遇到名師,倒是能把這基本啟蒙書籍講出彩,關鍵是名師難求。
最後,不贊成孩子上來就讀太精深、艱澀的,比如《道德經》、《孫子兵法》之類。這些經典是瑰寶,但由於太過抽象,而且需要相當心智支撐,若所教不得法,不免強迫孩子死記硬背,久而久之會讓孩子產生牴觸情緒。
世間的書是讀不完的,要讀就去讀經典。經典又很多,怎麼選擇呢?就我個人看法,小學段的孩子應側重培養他們的思想,宜讀諸子百家,最宜讀儒家;中學段應側重培養他們的文學素養,宜讀古文及古詩詞。
中國古人素來講究「文以載道」,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文字的思想性(道)和藝術性(文)是不可分的,如果這兩者還能做到統一協調,那就是「文質彬彬」,自然是再好不過了。
二、關於閱讀的次第。
讀書好比做菜,主料、配料、佐料的比例是可量化的,但下鍋先後次序和時機卻是「運用之妙,在於一心」,次序不對、火候把握不同,菜的味道也就不一樣了。
比如讀儒家經典。
我給學生上課的時候常常說,現在很多人喜歡讀王陽明、曾國藩,挺好,確實也值得讀。但有個前提,那就是至少熟讀「四書」,換句話說,如果連「四書」都沒有讀過,就去讀這兩位的著作,往往就會陷入雲裡霧裡,最後只能記得幾個典故,掉幾句書袋,沒有用的。可以這樣說,同樣是讀《傳習錄》和《曾國藩家書》,讀過「四書」和沒有讀過「四書」的人,體會是天壤之別的。即便是讀過「四書」的人,這四部書的研讀次序不一樣,他們讀王陽明和曾國藩的體會也會有相當大的差異。關於這個話題,大家可以閱讀我之前所寫的《青少年應該如何讀國學》。
再比如讀古典文學名篇。
我建議要以中國古代文學史為經,從先秦到兩漢在到魏晉南北朝,這樣一朝一代地捋下來,但凡是歷史上有相當影響的篇目,都應找來讀一讀,這樣既能對中國古代文學的宏觀架構有所把握,又能對那些鴻篇巨製有所了解,點線面都有了,精粗就都兼顧了。比較糟糕的是找一份「名句集錦」過來,背上個百八十句,然後就四處招搖,這實在是自欺欺人。比如,很多人都知道「建安七子」和「竹林七賢」是哪些人,但讀過《登樓賦》《思舊賦》的有幾位呢?如果這些文章沒有讀過,光知道作者屬於哪個群體,又有多大的意義呢?
現在的人讀書普遍比較浮躁,不太願意在根源上下功夫,也不太願意下死功夫,就這麼東一榔頭西一棒子亂讀一氣,總覺得一定有種速成的方法,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將古人的精華最大限度地吸收,其實這樣做不僅無益,而且從長久來看,還是非常有害的。古人講究「文章不落一句空」,他們的東西有時候看起來很簡單,就那麼萬把幾萬字,但若是細細研究,你就會發現裡面的寶貝真的多得很。這就好比同樣是發電,核電燃料的體積不大,但它能夠產生的能量卻是不容小覷的。
三、讀的方法。
讀書讀書,不讀,怎麼能叫讀書?
現在的人,不管對什麼書,都是以看代讀,其實這兩者的效果差別是非常大的。要知道,看書可以做到一目十行,但讀書必須一字一句,速度不一樣,平均關注到到每句話、每個字上的時間就不一樣,思考的深度和把握的精準度自然也就不一樣。
我少時即喜歡讀(實際就是看)古籍,大約四五年級便讀「四書」,初中讀《左傳》《戰國策》《昭明文選》《古文觀止》,高中就讀完了兩個版本的《中國古代文學史》,並且將整本的《唐詩三百首》都背完了,大學時期又花了兩年時間把王力先生四卷本的《古代漢語》通讀了四遍、抄了一遍,其他雜七雜八的典籍也讀過不少。所以在沒有講授現在這些課程之前,我覺得憑著自己這些年的積澱,當不用花太多的功夫即可應付裕如。等到自己真要準備講課的時候,才發現麻煩很大。因為是古文,所以首先要帶領學生把文字讀順,那就需要自己先把文本誦讀通暢。不讀不知道,一讀嚇一跳,原來自己對很多字詞的理解都是想當然、似是而非的,深究起來,很多理解都是含混不清的,根本經不起推敲。有了這個教訓之後,我就老老實實地開始誦讀,每天保持一個小時左右的誦讀功課。由於讀得越來越熟,多數篇目自然而然就會背誦了,同時自己對文章的理解也在不斷深入,講課時候基本能夠做到旁徵博引,信手拈來。
我以自己的經歷告訴各位,堅持古文誦讀,能夠一舉多得:矯正字詞發音、培養語感、加強理解、鞏固記憶、觸類旁通。
次說猜。
是的,你沒看錯,我說的是猜。
我們在閱讀的過程中,遇到不懂的字詞和語句是很正常的事情,怎麼辦呢?是頻繁地查字典、把一段完整的文字搞得支離破碎嗎?不!我的建議是,先不要管那麼多——猜。
有過英文學習經歷的人,相信都有過這樣一種體驗,就是有些單詞,我們在學校的時候老師沒有講過,後來自己也沒有查過詞典,但我們卻能說出它的大概意思,而且基本不會用錯,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我們不妨回憶一下:
當我們第一次讀到這個單詞的時候,我們完全不知道它的意思,但由於這個單詞並不影響文本的整體閱讀,所以我們就跳過去了,然而這個單詞已經在我們腦海裡留下了輪廓;
隨著我們對文本閱讀的推進,我們對文本整體把握也漸趨深入,終於在某個節點,當我們再次遇到這個單詞的時候,我們隱約有些懂它了,這就是最初的「猜測」;
隨著我們閱讀面的擴大,我們又會在其他文本中頻繁遇到這個單詞,於是我們會自覺不自覺地根據語境,為它所要表達的意思畫出一個又一個的輪廓,這些輪廓層層疊合,就會產生一個交集,這個交集往往就是該單詞的核心意涵;
之後,我們每遇到這個單詞一次,就會對之前的猜測修正一次,時間久了,我們對它的理解也越來越越來越準確,最後達到不證自明。
通過我的描述,相信各位能夠看出,我所說的「猜」,並不是沒有任何根據的「蒙」,而是充分發揮文本為生字詞提供的背景功能,訓練我們的語感。可見古人所說的「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是有一定道理的。
英文學習如此,中文學習也是如此。
比如,有兩個成語,我相信絕大多數人都明白它們的大概意思:(1)大快朵頤,意思是大飽口福;(2)頤指氣使,指盛氣凌人的姿態。我也相信,不少人也是跟我一樣,對於這兩個成語的了解,並不是通過學校教育或者查資料獲得的,換而言之,我們是猜出來的。
是不是這樣?這就是猜的作用。
次說查。
還是以上面說的這兩個成語為例。
大家既然都知道「大快朵頤」和「頤指氣使」的意思,那有誰能告訴我,「頤」又是什麼意思?你的腦子裡是不是迅速跳出頤和園、頤年堂、頤養天年這些詞兒?然後你絞盡腦汁地去猜,卻發現越猜越糊塗,最後對「頤」這個字的字形是否正確都產生了懷疑。
這就是猜的局限,猜只能解決粗的東西,而要更為細緻的了解,必須去查。
比較低級的查,就是翻開《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然後看到它有兩個義項:①腮、下巴;②養、保養。稍微紮實一點的,就是順便看下例句,默默念兩遍,然後說,我懂了。
好,下次我問一些其他的,頒、頎這兩個字的大概意思?你是不是又要去查字典,不嫌麻煩嗎?這就要說到查資料需要講究的地方了。
在文言文學習方面,我建議要從單字入手,漢字的源頭是甲骨和金文,但對於多數讀者而言,這兩種文字太過古奧艱澀,也沒有太大必要去研究,相對容易一點的資料是《說文解字》,但《說文》原書又過於簡略,所以可以直接備一本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還是以剛才舉的字為例,我們考察一下頤、頒、頎,以及額、頸、項、顏、頡、頏、頷、須、頂、顛、頰、顙、頓等字的構成,就會發現,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右偏旁——「頁」(本音為xié),這是什麼玩意呢?在甲骨和金文中,這是個象形字,是人首。了解了這一層道理,我們就能觸類旁通了——凡以「頁」作為右偏旁的,多數都跟人首有關係。
比如說,讀《孟子》,遇到「頒白者不負戴於路矣」,你就會很容易想到:頒,跟人首有關係,又說「頒白」,那就有可能是指「兩鬢斑白」,「負戴於路」,負是背著,戴是頂著,那全句的大概意思就是「兩鬢斑白的老年人,不需要身背或頭頂著重物在路上跋涉了」。
考慮到《說文》仍然有些難度,所以,配合一本較好的《古漢語字典》就顯得非常必要了。以下是推薦的版本:
當然,如果要求不是太高的話,下圖的這本《古漢語常用字字典》也能湊合。
再說譯。
我在新東方工作的時候,認識一位大神,非英語專業出身,也沒有留過學,但英文水平一級棒,大家都很好奇他是怎樣做到的,都想取經。有次他就講,他的英文完全是過去經常幫人筆譯文件訓練出來的,我深以為然。
所以我在講古文的時候,偶爾也會要求學生逐字逐句地筆譯一段文字,然後發電子稿給我批改,要求很明確:
1. 凡是原文中出現的文字,譯文中必須有體現。
2. 凡是譯文中出現的文字,原文中必須有依據。
很多人都知道,上乘的翻譯要做到「信」「達」「雅」,這是沒錯的。但對於古文學習者來說,最重要的還不是「雅」,而是「信」和「達」,「信」是準確,「達」是完整,沒有「信」和「達」的支撐,再高明的「雅」都是自說自話。
這裡,以我批改的某位學生作業為例:
【原文】戰國策·樂毅報燕惠王書(節選)
臣聞賢明之君,功立而不廢,故著於《春秋》;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毀,故稱於後世。若先王之報怨雪恥,夷萬乘之強國,收八百歲之蓄積,及至棄群臣之日,餘令詔後嗣之遺義。執政任事之臣,所以能循法令,順庶孽者,施及萌隸,皆可以教於後世。
臣聞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終。昔者伍子胥說聽乎闔閭,故吳王遠跡至於郢;夫差弗是也,賜之鴟夷而浮之江。故吳王夫差不悟先論之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不悔。子胥不蚤見主之不同量,故入江而不改。夫免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跡者,臣之上計也;離毀辱之非,墮先王之名者,臣之所大恐也;臨不測之罪,以幸為利者,義之所不敢出也。
臣聞古之君子,交絕不出惡聲;忠臣之去也,不潔其名。臣雖不佞,數奉教於君子矣。恐侍御者之親左右之說,而不察疏遠之行也,故敢以書報,唯君之留意焉!
【學生作業及我的批註】
平心而論,作為剛讀初一的學生,閱讀這種難度的文言文,並能翻成這樣,已經是很不錯了,整體把握還算到位,但如細細推敲,嚴謹方面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所以,如果家長自身的文言文修養足夠的話,可以讓孩子在家多做做這樣的練習,必是大有裨益的。
末說溫。
溫,就是溫習,古人也叫溫書。我們都知道,學過的知識會有遺忘,只有保持一定的溫習頻率,才能有效延緩遺忘。
另外一層意思,人的知識積累、眼界、思維方式是在不斷變化的,同樣一段文字,這一段時間讀是一種滋味,過段時間再讀,可能就是另外一種滋味,正如蘇東坡所云:「廬山煙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到得還來別無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那麼,怎麼進行溫習呢?
我的建議是,先把所有的注釋、資料統統放在一邊,手執原文出聲誦讀幾遍。然後再一字一句地過,遇到障礙,馬上做出標記,等全文過完後,再查看筆記或相關資料,將標出的障礙一一清除,如此往復幾次,效果和翻翻記錄自然是大不一樣的。
如果願意,還可以找一些相關或相近的文本進行閱讀,來加深理解。比如讀過韓愈的《進學解》,是否能把楊雄的《解嘲》、東方朔的《答客難》都找來讀一讀?讀過了陳子昂的《感遇》,能否看看他從阮籍《詠懷》上繼承了什麼,再看看李白的《古風》從這兩位身上汲取了什麼養分?
孔子說「溫故而知新」,這當是老先生的經驗之談,否則他也不會在晚年讀《易》讀到「韋編三絕」的痴迷程度。孔子尚且如此,何況我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