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學古文,讀這一篇足夠

2021-12-28 範叔雜談

文/柳俊

來源/雲棲教室

近一兩年來,常有朋友向我諮詢一些諸如「我們家孩子古文不行,該怎麼辦」、「孩子應該怎樣學古文」之類的問題,說實話,這樣的問題不太好回答,尤其是我又是專門從事國學課程教學的,不管怎麼回答,都有做廣告的嫌疑。可每每看到有些公眾號出於商業目的,大肆宣傳一些很不靠譜的「寶典」、「真經」,我就氣不打一處來,忍不住吐槽幾句。

也罷,還是說上幾句吧,可取與否,唯君所擇。

 

總的來說,要想學好文言文,只有一條路徑,就是積累,除此之外,別無他途。分而言之,就是要在以下五個字上多下功夫:讀、猜、查、譯、溫。

先說讀。

說句不怕得罪人的話,現行中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古文及古詩詞篇目只能算是「掃盲」,換而言之,光靠這些篇目的閱讀和講解,就想讓孩子的文言文(古詩詞)閱讀理解和欣賞能力達到理想程度,無疑是痴人說夢。

那該怎麼辦呢?首先要學會讀。注意,我說的是「會讀」,而不僅僅是「讀」這個動作。什麼叫「會讀」?我想至少包括三方面:一是會選擇閱讀文本,二是重視閱讀次第,三是講究閱讀方法。

一. 關於閱讀文本的選擇。

先說幾個不贊成的。

首先,我不贊成太小的孩子去讀古文,主要是因為孩子的精力和理解能力跟不上。或許有人會質疑,古人不是很早就讀經典了嗎?這話不錯,但我們不要忘了古人所處的時代,整個社會的文化環境和我們現在有很大的不一樣。比如師資,古人只有進了學或者有了秀才功名,才有底氣坐館授徒,而要想取得秀才功名,音韻訓詁、四書五經、詩詞歌賦的本事一般都很了得,他們存世的詩文可以為證。再一個就是古時的社會氛圍和現在不一樣,那時人們凡耳目之所及無非古文古風,自幼薰陶加上後天精力貫注,入門自然要容易一些。而現在的孩子呢?在學校有語數英,在校外有各類興趣班,回家有電視電腦,這些都和古人不一樣,因此只能延後幾年讀古文,用理解能力去彌補薰陶的不足。

其次,我也不贊成孩子從《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之類入手,因為這些只能算是識字書,其作用跟幼兒園小學低年級的漢語拼音功能差不多,並沒有太多的養分。當然,如果遇到名師,倒是能把這基本啟蒙書籍講出彩,關鍵是名師難求。

最後,不贊成孩子上來就讀太精深、艱澀的,比如《道德經》、《孫子兵法》之類。這些經典是瑰寶,但由於太過抽象,而且需要相當心智支撐,若所教不得法,不免強迫孩子死記硬背,久而久之會讓孩子產生牴觸情緒。

世間的書是讀不完的,要讀就去讀經典。經典又很多,怎麼選擇呢?就我個人看法,小學段的孩子應側重培養他們的思想,宜讀諸子百家,最宜讀儒家;中學段應側重培養他們的文學素養,宜讀古文及古詩詞。

中國古人素來講究「文以載道」,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文字的思想性(道)和藝術性(文)是不可分的,如果這兩者還能做到統一協調,那就是「文質彬彬」,自然是再好不過了。

二、關於閱讀的次第。

讀書好比做菜,主料、配料、佐料的比例是可量化的,但下鍋先後次序和時機卻是「運用之妙,在於一心」,次序不對、火候把握不同,菜的味道也就不一樣了。

比如讀儒家經典。

我給學生上課的時候常常說,現在很多人喜歡讀王陽明、曾國藩,挺好,確實也值得讀。但有個前提,那就是至少熟讀「四書」,換句話說,如果連「四書」都沒有讀過,就去讀這兩位的著作,往往就會陷入雲裡霧裡,最後只能記得幾個典故,掉幾句書袋,沒有用的。可以這樣說,同樣是讀《傳習錄》和《曾國藩家書》,讀過「四書」和沒有讀過「四書」的人,體會是天壤之別的。即便是讀過「四書」的人,這四部書的研讀次序不一樣,他們讀王陽明和曾國藩的體會也會有相當大的差異。關於這個話題,大家可以閱讀我之前所寫的《青少年應該如何讀國學》。

再比如讀古典文學名篇。

我建議要以中國古代文學史為經,從先秦到兩漢在到魏晉南北朝,這樣一朝一代地捋下來,但凡是歷史上有相當影響的篇目,都應找來讀一讀,這樣既能對中國古代文學的宏觀架構有所把握,又能對那些鴻篇巨製有所了解,點線面都有了,精粗就都兼顧了。比較糟糕的是找一份「名句集錦」過來,背上個百八十句,然後就四處招搖,這實在是自欺欺人。比如,很多人都知道「建安七子」和「竹林七賢」是哪些人,但讀過《登樓賦》《思舊賦》的有幾位呢?如果這些文章沒有讀過,光知道作者屬於哪個群體,又有多大的意義呢?

現在的人讀書普遍比較浮躁,不太願意在根源上下功夫,也不太願意下死功夫,就這麼東一榔頭西一棒子亂讀一氣,總覺得一定有種速成的方法,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將古人的精華最大限度地吸收,其實這樣做不僅無益,而且從長久來看,還是非常有害的。古人講究「文章不落一句空」,他們的東西有時候看起來很簡單,就那麼萬把幾萬字,但若是細細研究,你就會發現裡面的寶貝真的多得很。這就好比同樣是發電,核電燃料的體積不大,但它能夠產生的能量卻是不容小覷的。

三、讀的方法。

讀書讀書,不讀,怎麼能叫讀書?

現在的人,不管對什麼書,都是以看代讀,其實這兩者的效果差別是非常大的。要知道,看書可以做到一目十行,但讀書必須一字一句,速度不一樣,平均關注到到每句話、每個字上的時間就不一樣,思考的深度和把握的精準度自然也就不一樣。

我少時即喜歡讀(實際就是看)古籍,大約四五年級便讀「四書」,初中讀《左傳》《戰國策》《昭明文選》《古文觀止》,高中就讀完了兩個版本的《中國古代文學史》,並且將整本的《唐詩三百首》都背完了,大學時期又花了兩年時間把王力先生四卷本的《古代漢語》通讀了四遍、抄了一遍,其他雜七雜八的典籍也讀過不少。所以在沒有講授現在這些課程之前,我覺得憑著自己這些年的積澱,當不用花太多的功夫即可應付裕如。等到自己真要準備講課的時候,才發現麻煩很大。因為是古文,所以首先要帶領學生把文字讀順,那就需要自己先把文本誦讀通暢。不讀不知道,一讀嚇一跳,原來自己對很多字詞的理解都是想當然、似是而非的,深究起來,很多理解都是含混不清的,根本經不起推敲。有了這個教訓之後,我就老老實實地開始誦讀,每天保持一個小時左右的誦讀功課。由於讀得越來越熟,多數篇目自然而然就會背誦了,同時自己對文章的理解也在不斷深入,講課時候基本能夠做到旁徵博引,信手拈來。

我以自己的經歷告訴各位,堅持古文誦讀,能夠一舉多得:矯正字詞發音、培養語感、加強理解、鞏固記憶、觸類旁通。

 

次說猜。

是的,你沒看錯,我說的是猜。

我們在閱讀的過程中,遇到不懂的字詞和語句是很正常的事情,怎麼辦呢?是頻繁地查字典、把一段完整的文字搞得支離破碎嗎?不!我的建議是,先不要管那麼多——猜。

有過英文學習經歷的人,相信都有過這樣一種體驗,就是有些單詞,我們在學校的時候老師沒有講過,後來自己也沒有查過詞典,但我們卻能說出它的大概意思,而且基本不會用錯,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我們不妨回憶一下:

當我們第一次讀到這個單詞的時候,我們完全不知道它的意思,但由於這個單詞並不影響文本的整體閱讀,所以我們就跳過去了,然而這個單詞已經在我們腦海裡留下了輪廓;

隨著我們對文本閱讀的推進,我們對文本整體把握也漸趨深入,終於在某個節點,當我們再次遇到這個單詞的時候,我們隱約有些懂它了,這就是最初的「猜測」;

隨著我們閱讀面的擴大,我們又會在其他文本中頻繁遇到這個單詞,於是我們會自覺不自覺地根據語境,為它所要表達的意思畫出一個又一個的輪廓,這些輪廓層層疊合,就會產生一個交集,這個交集往往就是該單詞的核心意涵;

之後,我們每遇到這個單詞一次,就會對之前的猜測修正一次,時間久了,我們對它的理解也越來越越來越準確,最後達到不證自明。

通過我的描述,相信各位能夠看出,我所說的「猜」,並不是沒有任何根據的「蒙」,而是充分發揮文本為生字詞提供的背景功能,訓練我們的語感。可見古人所說的「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是有一定道理的。

英文學習如此,中文學習也是如此。

比如,有兩個成語,我相信絕大多數人都明白它們的大概意思:(1)大快朵頤,意思是大飽口福;(2)頤指氣使,指盛氣凌人的姿態。我也相信,不少人也是跟我一樣,對於這兩個成語的了解,並不是通過學校教育或者查資料獲得的,換而言之,我們是猜出來的。

是不是這樣?這就是猜的作用。

 

次說查。

還是以上面說的這兩個成語為例。

大家既然都知道「大快朵頤」和「頤指氣使」的意思,那有誰能告訴我,「頤」又是什麼意思?你的腦子裡是不是迅速跳出頤和園、頤年堂、頤養天年這些詞兒?然後你絞盡腦汁地去猜,卻發現越猜越糊塗,最後對「頤」這個字的字形是否正確都產生了懷疑。

這就是猜的局限,猜只能解決粗的東西,而要更為細緻的了解,必須去查。

比較低級的查,就是翻開《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然後看到它有兩個義項:①腮、下巴;②養、保養。稍微紮實一點的,就是順便看下例句,默默念兩遍,然後說,我懂了。

好,下次我問一些其他的,頒、頎這兩個字的大概意思?你是不是又要去查字典,不嫌麻煩嗎?這就要說到查資料需要講究的地方了。

在文言文學習方面,我建議要從單字入手,漢字的源頭是甲骨和金文,但對於多數讀者而言,這兩種文字太過古奧艱澀,也沒有太大必要去研究,相對容易一點的資料是《說文解字》,但《說文》原書又過於簡略,所以可以直接備一本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還是以剛才舉的字為例,我們考察一下頤、頒、頎,以及額、頸、項、顏、頡、頏、頷、須、頂、顛、頰、顙、頓等字的構成,就會發現,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右偏旁——「頁」(本音為xié),這是什麼玩意呢?在甲骨和金文中,這是個象形字,是人首。了解了這一層道理,我們就能觸類旁通了——凡以「頁」作為右偏旁的,多數都跟人首有關係。

比如說,讀《孟子》,遇到「頒白者不負戴於路矣」,你就會很容易想到:頒,跟人首有關係,又說「頒白」,那就有可能是指「兩鬢斑白」,「負戴於路」,負是背著,戴是頂著,那全句的大概意思就是「兩鬢斑白的老年人,不需要身背或頭頂著重物在路上跋涉了」。

考慮到《說文》仍然有些難度,所以,配合一本較好的《古漢語字典》就顯得非常必要了。以下是推薦的版本:

 

當然,如果要求不是太高的話,下圖的這本《古漢語常用字字典》也能湊合。


再說譯。


我在新東方工作的時候,認識一位大神,非英語專業出身,也沒有留過學,但英文水平一級棒,大家都很好奇他是怎樣做到的,都想取經。有次他就講,他的英文完全是過去經常幫人筆譯文件訓練出來的,我深以為然。

所以我在講古文的時候,偶爾也會要求學生逐字逐句地筆譯一段文字,然後發電子稿給我批改,要求很明確:

1. 凡是原文中出現的文字,譯文中必須有體現。

2. 凡是譯文中出現的文字,原文中必須有依據。

很多人都知道,上乘的翻譯要做到「信」「達」「雅」,這是沒錯的。但對於古文學習者來說,最重要的還不是「雅」,而是「信」和「達」,「信」是準確,「達」是完整,沒有「信」和「達」的支撐,再高明的「雅」都是自說自話。

這裡,以我批改的某位學生作業為例:

【原文】戰國策·樂毅報燕惠王書(節選)

臣聞賢明之君,功立而不廢,故著於《春秋》;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毀,故稱於後世。若先王之報怨雪恥,夷萬乘之強國,收八百歲之蓄積,及至棄群臣之日,餘令詔後嗣之遺義。執政任事之臣,所以能循法令,順庶孽者,施及萌隸,皆可以教於後世。

臣聞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終。昔者伍子胥說聽乎闔閭,故吳王遠跡至於郢;夫差弗是也,賜之鴟夷而浮之江。故吳王夫差不悟先論之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不悔。子胥不蚤見主之不同量,故入江而不改。夫免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跡者,臣之上計也;離毀辱之非,墮先王之名者,臣之所大恐也;臨不測之罪,以幸為利者,義之所不敢出也。

臣聞古之君子,交絕不出惡聲;忠臣之去也,不潔其名。臣雖不佞,數奉教於君子矣。恐侍御者之親左右之說,而不察疏遠之行也,故敢以書報,唯君之留意焉!

【學生作業及我的批註】 

平心而論,作為剛讀初一的學生,閱讀這種難度的文言文,並能翻成這樣,已經是很不錯了,整體把握還算到位,但如細細推敲,嚴謹方面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所以,如果家長自身的文言文修養足夠的話,可以讓孩子在家多做做這樣的練習,必是大有裨益的。

 

末說溫。

溫,就是溫習,古人也叫溫書。我們都知道,學過的知識會有遺忘,只有保持一定的溫習頻率,才能有效延緩遺忘。

另外一層意思,人的知識積累、眼界、思維方式是在不斷變化的,同樣一段文字,這一段時間讀是一種滋味,過段時間再讀,可能就是另外一種滋味,正如蘇東坡所云:「廬山煙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到得還來別無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那麼,怎麼進行溫習呢?

我的建議是,先把所有的注釋、資料統統放在一邊,手執原文出聲誦讀幾遍。然後再一字一句地過,遇到障礙,馬上做出標記,等全文過完後,再查看筆記或相關資料,將標出的障礙一一清除,如此往復幾次,效果和翻翻記錄自然是大不一樣的。

如果願意,還可以找一些相關或相近的文本進行閱讀,來加深理解。比如讀過韓愈的《進學解》,是否能把楊雄的《解嘲》、東方朔的《答客難》都找來讀一讀?讀過了陳子昂的《感遇》,能否看看他從阮籍《詠懷》上繼承了什麼,再看看李白的《古風》從這兩位身上汲取了什麼養分?

孔子說「溫故而知新」,這當是老先生的經驗之談,否則他也不會在晚年讀《易》讀到「韋編三絕」的痴迷程度。孔子尚且如此,何況我輩?

相關焦點

  • 古文是用來讀的,不是用來翻譯的!難啃的古文怎麼學?
    郭初陽在和商偉教授對談中,提到,學古文不只是眼前的分數,更是關乎孩子一生的成長:錢鍾書說,如果把人類歷史比作一個人的成長史,那麼古代就相當於童年時,我們現代人反而比我們祖父輩更悠久也更有經驗,身居現代的我們為什麼要讀古文呢?答案就很清楚了:為了不忘童年。
  • 《給孩子讀文言》:鍾叔河為孫輩學古文而作
    此次鍾老擷英採華,選取《念樓學短》的精華198篇,配上萌趣十足的插圖和範讀音頻,改編而成這一套「給孩子讀文言」,是為了讓更多的孩子可以感受到文言的簡潔之美,簡約之美,更能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之美。本套書的特點1、國學啟蒙,從經典開始。
  • 「古文是用來讀的,不是用來翻譯的」哥大教授推出學古文新書
    「我的孩子從什麼時候開始背古文?應該怎麼教孩子的古文?」這幾乎是每一個家長的疑問。六一兒童節要到了,一本《給孩子的古文》由中信出版社出版,「給孩子系列」是中信出版社出版的一套叢書,此前已經推出了《給孩子的詩》《給孩子的散文》等迅速在學生家中走紅。如今,這一本排在購書網站的榜單上,作者是商偉。
  • 小學生這樣學小古文,很輕鬆
    讓孩子早一些學習小古文,對孩子的成長是有巨大意義的,但是很多父母沒有掌握讓孩子學習小古文的能力和技巧,只是讓孩子死記硬背古詩和成語,反而會打擊孩子的積極性。那麼父母要怎麼做,才能讓孩子學習小古文更輕鬆呢?
  • 大語文啟蒙|小古文如何讀?四個技巧教給你
    寒假來了,很多媽媽在輔導孩子學習小古文時,就會有一些疑問:小古文的書怎麼讀?小古文到底要學習哪些東西?今天就教大家四招,把小古文讀深讀透。在讀古文時,除了讀原文,後面的注釋部分和講解的部分要一起通讀。這麼做的目的不是說要孩子學會翻譯,閱讀注釋的最重要一個好處,就是讓孩子積累實詞的不同意義。
  • 這本寫給自己孫輩的古文入門讀物,楊絳先生讀過後主動作序推薦
    古文作為現在教學中越來越重視的部分,學好古文是孩子學習階段必須重點掌握的能力。但是怎樣才能讓孩子愛上古文,學好古文,又是令諸多家長頭疼的問題。畢竟學古文有別於普通的閱讀興趣培養,在教材的選擇、方法的應用上更為講究。許多家長因為自身知識的局限性,而在這個問題上顯得力不從心。
  • 要是古文都這樣學,孩子能把小學到初中的古文都背下來!
    而這套書zui大的優點就是——漫畫解析字詞!學古文的過程中,最令孩子頭痛的,大概就是和現代漢語相差甚遠的文言文用詞,明明字都認識,組合在一起卻看不懂意思。教材裡,一般會通過大量注釋去理解詞義,像下面這樣的,看著就望而生畏。
  • 如何讓孩子五分鐘愛上小古文?只需要這樣……
    古文太難了,古文太煩了,「之乎者也」到底是什麼意思?大家現在又不用古文,為什麼還要學?好不容易弄明白了課文裡的古文,考試全是新選段,讀是讀不懂的,只能靠猜了。所有孩子都有這樣的苦惱,古文學習仿佛是個無解的難題。讀不懂、背不會、考不好。甚至有孩子因為討厭古文,而不喜歡上語文課。
  • 初中英語,讀這一篇就足夠了!
    從某種角度上來講,這是很超前的思路,而且這幾年下來看秦皇島的孩子在英語考試的聽力和閱讀理解上確實是大有長進。然後,我們說說人教版的教材。人教社的教材向來都是中規中矩的,畢竟是中國教育體系內扛把子的角色,所以,整個教學體系裡面就特別在語法結構上有大量的強化,思維模式也是傳統英語教學體系。這樣的體系裡面,教學的目標性更強調語言的正確。
  • 古文學習越來越重要,如何從起點建立孩子的古文自信?
    他說生字多,要看很多注釋,讀起來又拗口,不好玩。可是古文才是傳統文化的思想結晶,諸子百家裡的寓言那麼精彩,怎樣引導孩子喜歡讀古文呢?」老師說初中要學十幾篇了,高考直接考古書原文,小學先打好基礎~」「都說小學孩子記憶力好,古文多背,以後能理解。可是我想讓孩子背《弟子規》做啟蒙,他不肯看,讓他讀也不走心,沒興趣真難引導呀!!!請問博雅小學堂有什麼好辦法嗎?」
  • 小學生怎麼學古文?我推薦北京特級教師主編這套《課本裡的小古文》
    我們大人都不見得能充分理解和通順閱讀,更別提孩子了。對孩子來說,小古文可能就是一門新的「外語」。說實話,我們那會兒學古文除了多讀、多背、多記也沒別的方法,都是靠課本上的注釋來學習。但如果現在還用這套方法教孩子,可能真的有點不夠。因為小古文都是一些長篇文言文的片段,孩子不了解這些古文的出處和前因後果,就沒法很好地融會貫通。
  • 高中時代曾學過的一篇西漢古文,最後兩段還曾要求背誦
    我們上高中的時候,曾經學過一篇非常精彩的古文。在這篇古文當中,深刻地論述了秦朝為什麼滅亡。值得注意的是,這篇古文最後兩段是要求背誦的。今天我們在重新你讀到這篇古文的時候,對這一曾經要求背誦的兩個段落,談不上多麼熟悉,但終究有幾句還是能夠記得起來的。但是等到通讀全篇的時候我們才發現,這當中有那麼多的生僻字。始皇既沒,餘威振於殊俗。然而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
  • 古文不能丟!赫德雙語學校前校長說出了學語文的秘訣
    她為我們回憶了她第一次嘗試用「小古文」來給中文閱讀與寫作有困難的學生作課外輔導。「《曹衝稱象》是孩子們在語文書裡學過的一篇課文,當我把小古文呈現在孩子們面前時,激起了他們強烈的好奇心——原來古人是這樣說的呀!好奇心就是驅動力,孩子們興奮地跟我讀起了古文。」「置象於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
  • 這本寫給自己孫輩的古文入門讀物,竟得到楊絳先生的「四好評價」
    古文作為現在教學中越來越重視的部分,學好古文是孩子學習階段必須重點掌握的能力。但是怎樣才能讓孩子愛上古文,學好古文,又是令諸多家長頭疼的問題。畢竟學古文有別於普通的閱讀興趣培養,在教材的選擇、方法的應用上更為講究。許多家長因為自身知識的局限性,而在這個問題上顯得力不從心。
  • 名師力薦:這樣學古文,很文史很有創意
    隨著這幾年語文教材的修改,古文成為語文學習重難點,怎樣幫孩子打下堅實的古文基礎,提高語文能力?博雅小學堂認為,小學孩子的古文學習,重在「日積月累」,達到「自然純熟」。課本的古文雖然才4篇,但課本裡有不少成語,多數沒有解釋,更不要說其古文出處。成語原典、先秦寓言、古文名句,簡短卻內涵豐富,這是最適合孩子「日積月累」學古文的素材。
  • 古文素養必修課:讀短篇,讀精華
    古文的重要性,可見一斑。但古文的句式用法、特殊詞彙,無形中增加了一道閱讀門檻。哪怕是再通俗不過的四大名著,也有明顯的文言痕跡:古文底子好的,可以通宵達旦地讀三國、嘆紅樓;底子不好的,只能找「白話版」,讀得彆扭不說,原著中特有的氛圍也沒有了。
  • 古文,其實不用學!
    其實坦白講,學習古文,乃至於琴棋書畫,和自由意志一樣,對個體來說有和沒有沒區別。你讀星分翼軫,地接衡廬,腦內化學電刺激得到的快感,和題主讀「你的笑像惡犬,闖進我的心眼裡」其實是差不多的。沒有欣賞古文能力的人看古文的感受,和擅長詩詞的人看現在的網絡古風,噁心程度差不多。罵人講黃口小兒,皓首匹夫,和我隔三差五就會收到私信來說nmsl,罵出口的這個人,其實愉悅感是差不多的。所有這些,所謂的「沒用」的能力,技藝,包括但不限於古文,文學,琴棋書畫,吹拉彈唱,其實都被歸類為對普通人大概率沒有直接的經濟效益。
  • 楊絳主動作序推薦,這部百字版《古文觀止》,孩子古文入門必讀
    這套名為《念樓學短》古文集,不僅得到了很多傳統文化愛好者的青睞,也迅速成為了眾多家長為自己孩子挑選的床頭書之一,被譽為今年最贊的古文啟蒙讀物。鍾叔河何許人也?古文入門,首選《念樓學短》都說古文難,到底難在哪?很多學生聽到老師埋怨自己不好好學古文的時候,心裡可冤了,只能默默埋怨:老師,不是我不想學,而是學古文,實在太難了。
  • 有了這80節高清視頻課,還怕孩子學不好「國學古文」?附電子版
    兒子從上一年級開始,學校老師就花大量時間讓他們讀國學,從《論語》讀到《孟子》,從課上讀到課後,從周一讀到周末,好多家長苦不堪言,尤其是兩個周末還得起早床送孩子去讀書[捂臉]。當然我是知道老師的良苦用心的,在這個所謂「得語文者得天下」的時代,用力就得用到刀刃上!
  • 小古文雞血書單來啦!選對雞飼料,學習才有效!
    前段時間,總有乾貨和驚喜的 大手牽小手,刊登了一篇《小學怎麼雞古文?這事得由初中雞血媽來說經驗……》【上篇】,然後呢,大手牽小手 的許願池就被擠爆掉了!如果家長有自雞的能力,對著書上的注釋給孩子講講,那就讀練並舉,效果是極好的;但如果孩子主要靠機構小古文課程,沒有時間再讀經典,那就多練練,只要功夫花下去,效果也不錯。所以,如果你覺得孩子沒時間讀經典原籍,那就直接跳到本文的【05】,看小學文言文練習書的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