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思惟造像經由單尊思惟像至雙尊像的演變。曲陽修德寺東魏武定元年(539)、興和二年(540)像皆是具有圓形項光的半跏思惟像。項光上還有蓮花苞枝。日本書道博物館藏東魏武定二年思惟像也極著名。北齊階段曲陽修德寺具圓項光的思惟像仍有多件。河北正定文管所有徵集所得的北齊武平四年像(537),形式恰為兩件具圓項光的半跏思惟像並列相聯而成。兩像皆以半跏姿態而坐,分別為左舒相、右舒相對稱而坐。此像已將單尊造像拓展成對稱並置的像。曲陽修德寺的天統二年(566)高市慶造像與河北正定文管所藏像非常相似,也是兩件思惟菩薩像以半跏姿態對稱而坐,即分別為左舒相坐和右舒相坐,但細細加以觀摩,可見高市慶像旁有殘損的部分。應為所雕雙樹之枝幹。因而此像很可能應屬思惟像中另一類雙樹像。雙樹像是思惟像中另一類型。即雕出的雙樹,從臺座兩側升起,枝葉相互疊接。枝葉間又常雕出飛天、盤龍、塔龕、華繩等紋飾,非常精美。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釋迦多寶像(圖片來源:慧海佛教資源庫)
雙樹思惟像中較早的作品是東魏武定五年(547)邸顯造像。可惜此像殘損較重。東京國立博物館的半跏思惟五尊像是非常精美的作品。還有美國舊金山亞州藝術館藏北齊天保二年(552)像等,也是在雙樹下雕出半跏而坐的思惟像,枝葉間鏤刻化生和飛天奉塔。
河北藁城出土有一批北齊石雕造像,其中有河清元年(562)比丘尼員度造像。天統五年(569)像和武平元年(569)賈蘭業兄弟造像,都是極為精湛的雙半跏思惟像。美國弗利爾美術館藏河清四年(565)年像也是著名的雙半跏思惟像。全像高95.4釐米,雙像具圓項光半跏而坐。雙樹上雕有牽華繩的立飛天和二龍奉塔。藁城出土像雕造工藝較曲陽造更為精緻複雜。這些像都是前後兩面皆雕造像。樹的枝葉間也鏤空雕飾成兩層。有的像枝葉間還雕成鏤空的龕形。
新德裡國家博物館藏飛天(圖片來源:慧海佛教資源庫)
從這些造像由單尊至雙尊的演變,體現出相當豐富的造型形式。我們知道,一般說來,佛教中的雙尊像多是釋迦佛和多寶佛,其典出《妙法蓮花經。見寶塔品》,經中說多寶佛聞釋迦佛說法,以寶塔從大地湧出,並分座與釋迦尼佛共坐,「爾時大眾具二如來,在七寶塔中師子座上結跏趺座」(《法華經•見寶塔品》)。造像中多有二佛並坐的樣式,造成與單尊佛像、單尊菩薩像不同的形制。也區別於有眷屬的背光三尊、五尊、七尊等等以主像為中心,輔以脅侍的像制。
北齊至隋代的雙尊造像,有雙釋迦,雙彌陀和雙立佛,雙觀音和雙菩薩等,顯然不是釋迦多寶佛的題材,佛典中也不易找到根據,但這些造像對釋迦多寶佛並坐的形式有借鑑和發展,體現出很強的運用對稱等形式美法則的意匠。特別是雙半跏思惟像,形式發展非常豐富而精緻,對說明造像形式的演進變化是極好的例證。
河北省博物館藏飛天(圖片來源:慧海佛教資源庫)
從佛教信仰內部變遷來看,菩薩造像增多和流行說明了菩薩信仰。特別是觀音信仰及相關的阿彌陀信仰的增長。曲陽造像題材的數量變化說明了彌勒信仰的減弱和阿彌信仰、觀音信仰的增長。另一方面,雙尊造像中無論立像仰或坐像,除釋迦多寶佛出自嚴格的經典依據,而雙觀音、雙釋迦、雙彌陀和雙思惟像似非嚴格依據佛典。但如果從形式演進的角度來看,這些造像的發展變化也是非常自然和合乎規律。
我們知道,儘管佛教造像儀軌嚴整,依粉本流傳,但在千年以上的流傳發展變遷中,仍產生了許許多多的樣式,每個時代的作品都有鮮明的時代特徵。這些風格氣韻的變遷,尤其是造型樣式及種種細節的演進,也是經由歷代匠師的創製,由一點一滴,發展遞進。才形成了佛像美術既有沿革已久的題材,又有無數變化的豐富樣式的源流。
我們今天分析宗教造像的變遷演進,應該考慮到多重因素。佛教造像首先要服從佛教本身,使之具有佛像的屬性,依經據典,規定其為釋迦佛、彌勒佛或阿彌陀佛、大日如來及各種菩薩等。佛教造像的演化首先與信仰宗派的變遷有關。佛教發展有階段性。印度佛教既有原始、部派、大乘、密教四階段。在中國也經過了般若學的六家七宗和唐代八大宗派等。不同宗派往往敬奉不同的主神和輔神。顯教和密教所奉神祗也大有不同。第二是社會民族的習俗和審美心理心態。不同的國家、民族所信奉的主神往往要符合本國人的形貌特徵。世界各國的宗教藝術中都可以見到這一點。佛教在絲綢之路上傳布,戰勝了諸多其他宗教而成為世界三大宗教。其原因除了理論的浩博完整外,當然與其重視造像,以「像教」的特色,塑造了各民放各地區尊奉的「佛」有關。中國造像從雲岡到龍門,佛由穿偏袒、通肩袈裟而穿褒衣博帶就鮮明地說明這一點。第三,工匠與藝術家運用形式美法則,在形式演進上的努力與創製,也是不可否認的一個因素。佛教藝術中,匠師們既依據粉本,又有所改進、創造,粉本也根據經典創製。從視覺藝術角度看,新樣式的出現都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經點點滴滴,積累創製,由量變累至質變,才有新的風格面貌湧現,才會產生豐富多彩的形式。綜上所述,我們將佛像樣式變化歸之於宗教信仰、民族習俗審美心理和匠師創製這三方面的因素,從中是否可以見到佛性與塑性的間隙與交融呢?
相關連結:
佛性·塑性·形式美(上)
具有獨特風格的印度佛教造像
中國最初的佛教造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