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詩詞,人人有責,句句乾貨!王和尚論詩:倒裝詩法之三種妙用
今日談詩,王和尚重點談「倒裝」。
倒裝者,顛倒詞句次序是也。比如,王之渙之「黃河入海流」,其正正常語序應該為「黃河流入海」。故打亂正常語序,是詩之修辭手法之一。
倒裝之目的有三:協和音節、錯綜句法、加強語勢。王和尚以為,因格律而倒裝,為下下之法,不得已則不必用,諸如「天翻地覆慨而慷」之「慷慨」倒裝,殊無趣味。而寫詩之加強語勢,錯綜句法之倒裝,卻有勁健之妙,詩家當熟參之。
如「黃河入海流」一句,「流」置於句末,音韻漸長,氣勢頓開,黃河之奔湧澎湃立見目前。
再如杜子美之「暫止飛烏將數子,頻來語燕定新巢」,將「暫止、頻來」置於句首,則可見杜甫草堂新成,「飛烏攜數子暫止於此,語燕頻來定巢」,作者內心喜慰之情不言而喻,其錯綜頓挫之美亦在句中矣。
可見,倒裝之用,有著重強調之意,可以增加文氣波瀾,可使造語奇警,強化詩之氣勢。
宋朝呂本中曾論作文曰:「作文須用倒語,則文勢自然有力」。
比如,《論語》中句「何哉,爾所謂達者?」一句,其正常語序應該為「爾所謂達者何哉?」然用此倒裝,孔子對子張之問,避而不答,反而循循善誘,讓子張闡述「達者」之義。如此來看,孔子情貌語氣,性格與胸懷就呼之欲出了。
就作詩而言,善用倒裝,也會產生很好的藝術效果,明朝李東陽曾有言:「詩用倒字倒句法,乃覺勁健。」而清朝洪亮吉也曾有言說:「詩家例用倒句法,方覺奇峭生動」。
然而,細推之,倒裝之妙也有三個層次,曰:單句倒字,一聯倒句,整篇倒插。下文分述其妙。
01:句中倒字,自生波瀾,有文情生動之妙
倒字法最為常用,即所謂之顛倒正常語序。以杜甫詩為例,其「風窗展書卷」、「風簾自上鉤」、「風江颯颯亂帆秋」等句「風」皆倒裝,其正常語序均為「窗風、江風」,而「風簾」則既有倒裝又有省略,即「窗簾受風而自上鉤」之意。細察此三句,風均為重點,置於句首,自然有強調之意。
詩中顛倒次序,能使句式不平板,而有起伏跌宕之妙。宋人孫奕點評杜詩曾說「反倒著字,句自爽健」,即是此理。
寫詩有「化俗為雅,化腐為新」之說,即將俗韻俗字點化為新雅之句,將俗語套語改造為新穎脫俗之句,其要點在於製造「陌生感」,而倒裝能有助於此。
比如杜甫之「水落魚龍夜,山空鳥鼠秋」句,「魚龍」為水名,「鳥鼠」為山名,而該句正常語序為「魚龍水夜落,鳥鼠山秋空」,但是倒裝之後,則有秋夜江水退潮魚龍喧騰,秋山蕭瑟鳥鼠無棲之意,比正常語序既有起伏之意,也有身世之悲。
杜甫更有其他絕妙倒裝之句。道是「香稻啄餘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春酒杯濃琥珀薄,冰漿碗碧瑪瑙寒」。此二例,可謂句中倒裝之極致,宋朝沈括曾讚賞前句說「相錯成文,語勢矯健」。
王和尚試析之,前句意為「香稻是鸚鵡啄餘之粒,碧梧乃鳳凰棲老之枝」,如此省略加上倒裝,更為奇警。而「春酒」一聯,也頗絕妙,其意為「琥珀杯中春酒濃,瑪瑙碗內冰漿碧」,若「琥珀杯,瑪瑙碗」三字連用,則句意庸俗,而顛倒錯綜之下,「濃薄碧寒」四字節奏一致,更有互映生姿之妙。
02:聯中倒句,先聲奪人,有突兀奇警之妙
篇中倒句之法,則更有加強語勢之妙。
先看一例,韓愈曾有詩描繪打獵的詩《雉帶箭》,其結句為「將軍仰笑軍吏賀,五色離披馬前墮」,此一聯即上下倒裝,將軍一箭射中野雉,它墜落在將軍馬前,眾軍吏看到將軍神勇,無不拱手道賀,而將軍也仰面大笑,甚為得意。但是,倒裝句法之下,先寫軍吏道賀將軍仰笑,而後寫野雉墜落,畫面迅捷而有力,陡然勒住,而產生一種內蘊的衝擊力。若平順寫出,則筆力盡失,了無神趣矣。
而杜甫也有倒裝句之例。其《冬狩行》中有一句「草中狐兔盡何益,天子不在鹹陽宮」,此意乃是寫天子蒙塵,唐代宗不得已入陝避難,而當時各節度使每日以狩獵為樂,並無一人勤王,縱然將獵場的狐兔射殺乾淨又有什麼勇武可言呢?如此倒裝寫來,諷刺和憤怒之意更加充足,而具有了反跌加強的作用。
由上可知,倒裝句先將結果寫出,然後旁溢引申,加深詩意,就出現層疊不盡之妙。此種手法,最適合表露情緒。若置於律詩首聯,則有先聲奪人之妙。而在律詩章法中,「因果倒置」更是常用開篇之法。
清朝施補華在《峴傭說詩》曾說:「起處須有崚嶒之勢」;即律詩首聯在氣勢上宜做到「狂風卷浪,突兀高遠」,如此則易直入主題,抓住讀者心魂。
比如杜甫之「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詩中先不寫登樓,而直接寫「傷客心」,將情緒噴薄寫出,然後交代登樓之事,如此因果倒置,自然起勢不凡,而有沉厚突兀之妙。
唐人諸賢於此多有妙句,茲舉幾例:白居易有句,曰:「三分鬢髮二分絲,曉鏡秋容相對時」;李嘉祐有句,曰:「獨坐南樓佳興新,青山綠水共為鄰」;高適有句,曰:「開篋淚沾臆,見君前日書」。諸君可自察其妙,於首聯因果倒置,可提振文氣,直入主題,且能突兀跌宕,而增加錯綜之妙。
03.篇中倒插,流轉深曲,有餘韻不絕之妙
對整篇來說,也有可用倒裝之處,此可稱為「倒插法」。所謂倒插,即打破正常時間線之鋪排,而將題旨倒插其中,則文生波瀾,更有婉轉深曲之意。
先舉兩例。杜甫送別嚴武時,曾題詩《奉濟驛重送嚴公》,其首二聯為「遠送從此別,青山空復情。幾時杯重把,昨夜月同行。」細察詩意,「遠送、青山」句為目下此刻,而「幾時、昨夜」句則為回憶昨夜,送別摯友,青山再無一起欣賞的趣味,作者陡然想起昨夜乘月同行,一起感傷不知何日能共謀一醉。如此倒寫,語用倒挽,方見曲折。如果按照時間線平平寫去,又有何趣味可言?
唐人鄭谷,在淮上送別友人,也有詩曰「揚子江頭楊柳春,楊花愁殺渡江人。數聲風笛離亭晚,君向瀟湘我向秦。」按其詩意,本詩題旨僅在「君向瀟湘我向秦」一句,若置於句首,則淺直無味,而用倒結,前三句不斷鋪排離別之景與愁緒,層層加深,則尾句作者與友人各自奔赴遠方之悽楚則有低回流轉之妙。
可笑《四溟詩話》之作者謝榛竟然改成「君向瀟湘我向秦,楊花愁殺渡江人。數聲長笛離亭晚,落日空江不見春」,如此則了無詩趣矣。
金聖歎在論述《水滸傳》之筆法時,曾點出「倒插法」,其意可移就於詩法,其說為「將後邊要緊字,驀地先插放前面」,即將情緒意象鋪排於前,謂之伏脈,謂之渲染,謂之提綱挈領,如此後文續寫,自然有文情生動之妙。
沈德潛在論述杜甫詩時,點出其「倒插法」之妙,可細參讀。在《麗人行》中,杜甫在篇首極力鋪排楊貴妃姐姐虢國夫人與秦國夫人及侍女之美豔奢華,而用「賜名大國虢與秦」一句結束,點出所寫之重點。在後文,杜甫又極力渲染她們氣焰燻天,旁若無人的驕橫,然後用「慎莫近前丞相嗔」結束全文,筆力千鈞,而諷刺亦暗含其中,更可稱道者在於陡然截住,留下不盡餘韻。
由上可知,打亂正常語序和時間線,善於運用倒裝手法,不僅能使文句有力,也能使開篇先聲奪人,更有收束全文,餘響不絕之妙。此即本文所論之「單句倒字,聯中倒句,篇中倒插」之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