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圖:走進萊陽市大夼鎮杜家泊村,參觀一座張氏古祠堂

2020-12-16 膠東故事會

這組圖片仍是膠東村莊故事系列,要介紹的村莊位於煙臺萊陽市大夼鎮境內,名字叫做「杜家泊」。

杜家泊雖然帶有一個「杜」字,但其實是一個張姓人聚居的村落,並且在萊陽歷史上很有名氣。

在上世紀三十年代修撰的《萊陽縣誌》當中,記載了兩支比較有名的張姓人,分別是雙山張氏和杜家泊張氏。

雙山張氏此前曾有過介紹,明代萊陽籍大理寺卿張夢鯉就出自這一家族。而杜家泊一系的張姓,在科舉史上也出過不少人物,其中以張家灌分支較為出名。

關於杜家泊張姓的淵源,族譜記載道:「始遷祖原籍雲南大理府浪穹縣川橫溝,明初撥於山東萊陽汪家莊,旋遷邑之杜家泊。」《萊陽縣誌》稱:「張氏,貢士澤之族,其先雲南大理人由武定徙居三區杜家泊村,隸靖海衛籍,散居迎甲莊、張家灌、張格莊、鮑村、宗格莊、五處渡及二區赭埠諸村。」

上面提到的這些村莊,基本都分布在大夼鎮和照旺莊鎮一帶,富水河的周圍。

杜家泊為張姓村莊,為何帶個「杜」字?對此,大體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民間傳言,張姓遷來之前,曾有杜姓在此居住。一種說法是《萊陽市地名志》的記載,張姓祖先在古代曾經為官,為督促後人繼承祖志,取名督家泊,後來演變為杜家泊。結合《萊陽縣誌》中,張姓先祖隸屬靖海衛軍籍的說法,「督家泊」一說,的確亦有可能。

作為這一支張姓人的祖居地,杜家泊村也保留了不少老輩的物件和建築。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村莊裡的一座張氏宗祠。

根據張姓族人的考證,這座宗祠始建於明朝中期,光緒元年十三世孫重修至今。因為族中子孫不少人有功名在身,故宗祠的規制也相對較高,房脊上還有走獸的造型。

現在看到的宗祠外觀,是重新修葺之後的樣子,牆壁雖然翻新,但布局基本還是遵照當年的模樣。

這是門檻處的長條石,顯然是老輩的物件。

這是宗祠的牌匾和大門,門上的對聯是:「樹發千枝根共本,江水源同流萬派。」

從歷史情況來看,萊陽杜家泊張姓的確是人丁興旺、支派眾多,是個底蘊深厚的地方。

相關焦點

  • 組圖:走進棲霞唐家泊鎮大中疃村,參觀一座宋氏古祠堂
    這組圖片帶大家參觀一座膠東古蹟,它是一座數百年歷史的宋氏古祠堂,位於煙臺棲霞市唐家泊鎮境內的大中疃村。大中疃位於唐家泊鎮駐地以南,村莊有宋、鄒、王、劉、李、袁、郭、曲等姓,其中以宋姓居多。這座古祠堂就位於村莊的中間位置,沿著村裡的大街走,在遠處就能看到。院子裡還有一棵柏樹。因為年代久遠,且已經不再使用,這組祠堂目前有些失修,不過大體輪廓還保留了下來。這是大門口處的牌匾,上面寫著「奉先思孝」四個大字。
  • 組圖:煙臺萊陽這個村,有座建於光緒年間的賈氏宗祠
    這組圖片帶大家參觀膠東地區的一座古祠堂,祠堂的所在地位於煙臺萊陽市萬第鎮的大店村。這個村莊此前曾給大家介紹過,是萊陽有名的賈姓聚居地,這次要參觀的古祠堂,也是村裡的賈氏宗祠。古祠堂位於村莊的南部,距離河邊不遠,現在已經改作衛生室使用,但保留了原有的大致框架。走進大門,需要拾級而上,聽村裡老人說,當初臺階的數量要少一些,因此也更陡,後來又加了幾級臺階。雖然祠堂的外觀已經有所修繕改動,但底蘊仍在,很有莊嚴肅穆之感。
  • 被評為廣東「美麗古村落」,豐富的祠堂文化,如一座璀璨的藝術寶庫
    全村大約有八九成的住戶為簡姓,建村迄今已有800餘年。美麗的南塘村歷史悠久,人文會萃。根據簡氏族譜中詳細記載:南宋年間簡氏古峰公從韶關南雄珠璣巷遷徙而來,見此地山川秀麗,風物宜人,特遂卜宅定居,自此以來,代代於此辛勤耕耘,繁衍生息。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座民風淳厚, 古意盎然的村落吧!
  • 東莞一座800年古村落,22座祠堂幾乎供奉同一個祖先,值得一遊
    南社明清古村落,位於東莞市茶山鎮南社村,是該地區的重要歷史見證者,整個古村落樹木鬱鬱蔥蔥,環境優雅,位置較好,整個村面積6.9平方公裡,人口僅只有3100多人,別看現在這個村莊只有這麼點人,明清時期可是人才輩出之地,先後出了9位進士,是茶山一帶乃至東莞的一大村莊。
  • 山東省煙臺市(萊陽市)趕集時間表
    山東省煙臺市(萊陽市)趕集時間表萊陽市趕集時間表1/6:羊郡(羊郡駐地),龍旺莊(南宮莊村),龍旺莊(逍仙莊村),>譚格莊(西留村,夏家村,胡家堡村),柏林莊(葉家莊村),大夼(宋村,姜村莊村),高格莊(西曲坊村),古柳(西趙疃村),河洛(南溝頭村),開發區(青埠屯村),呂格莊(呂格莊駐地
  • 走進招遠市蠶莊鎮諸流隋家村,參觀一座老輩的隋氏祠堂
    介紹明代之前膠東人口結構的文章,常以「隋姓」舉例,《萊陽縣誌》也稱「隋氏」為「金元故家」。根據族譜記載,隋姓先祖在宋代(約為兩宋之交)從河南汝寧府固始縣遷至登州棲霞縣定居,起初以棲霞之蛇窩泊為祖居地,其後逐漸開枝散葉,如今膠東半島各縣市區基本都有分布,明代和清代亦有遷徙山東內地及關外的分支。在金元之際,隋寶、隋世昌父子入仕,青史有名。
  • 汝城祠堂七百座
    圖為汝城縣盧陽鎮益道村範氏家廟裡正舉行一場漢式婚禮。 通訊員 攝 2013年,汝城古祠堂群被列為全國第七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月中旬,記者走進汝城古祠堂群,觀賞其獨具一格的造型,聆聽其漫長悠久的故事……  1.村村有祠堂,姓姓有祠堂  汝城位於湖南東南角,東連江西、南接廣東,是一個多民族居住的山區縣,有36萬多人、260多個姓氏。
  • 組圖:萊陽有個村叫做「羊兒山後」,它還有一個英文名稱
    如今,在膠東地區有很多村莊的村名石碑都是雙語標註。不過,嚴格來說,所謂的雙語,就是漢字和拼音。比如孫家夼這個地名,通常標註就是「Sun jia kuang」,本質上屬於音譯。但也有的村莊追求意譯,標註的是英文的翻譯,而不是簡單的拼音,比如說這次要介紹的「羊兒山後」村。
  • 古村活化煥新韻 祠堂凝心載鄉愁
    區氏族人遷居於此後,隨著子孫世代繁衍,逐漸以家為系、花開四坊,分為阮東、阮西、阮南、阮北,並在村中建起一座座祠堂。「最多的時候有27座祠堂。」區慶堂說,宋刺史祠(始祖舊祠)等祠宇已消失,如今只剩下顯璧區公祠、柏堂區公祠、樂淡區公祠、大夫區公祠等7座祠宇,甚為可惜。現存的7座祠宇,分布在阮埇村四坊。
  • 贛州于都縣上寶村,有眾多古祠堂群是鍾氏聚集地古韻濃,看看啥樣
    旅行途中用相機刻錄時光、行攝鄉土、看古村鎮,平凡的生活風景無需華麗只需熟悉。黃楊軍與你共享生活中平凡又熟悉的景色。 現在時代變遷的腳步似乎遠遠超過的了我們的想像,曾經我們生活的地方大多是瓦房老屋誰都不曾想過在短短十幾年甚至幾年的時間中那些老屋就在我們生活中變得難以尋找。
  • 廣西西林縣那勞岑氏古建築群之岑氏祠堂
    昨天我寫了一篇岑氏古建築群裡的南陽書院,有個河南南陽的讀者問我,跟他們那裡的南陽有什麼關係。我本來已經回答他沒有關聯,今天再去看岑氏祠堂的時候才知道,跟河南南陽還真有點關聯,祠堂裡的對聯就已經很能說明問題了。
  • 廣州地鐵旁古村,村內有「罕見」的「孖祠堂」,困惑:非親兄弟?
    在這裡古村落,會對廣州這個國際大都市有另一個全新的理解。這個周末,珊珊三丫頭又一次走進廣州周邊的鄉村,這一站的目的地:廣州龍歸鎮南村。因為廣州龍歸鎮的南村在「龍歸」地鐵旁,所以,珊珊三丫頭選擇了坐地鐵到達村子,進村後先是參觀了廣州第一個「村級」公園南村公園(有興趣了解詳情的可以翻閱之前的文章《廣州這個800年古村,地鐵直達,居住宋代理學開山鼻祖周敦頤後人》),然後繼續行程,準備參觀村的祠堂,因為祠堂在鄉村中是崇宗祀祖、辦理婚喪壽喜等事情、族裡事務商議、族裡的聚會的地方,祠堂是地方經濟發展水平的象徵
  • 廣州這村的「吊鴨節」,因始祖是「養鴨」高手,遊客:愛屋及烏
    昨天我們走進了廣州花都塱頭古村落,了解了塱頭村「黃氏」姓氏聚落的來源和塱頭古村第十四世祖黃皞的「七子五登科」和「皇帝叫我放木鵝」的故事,還參觀了有專門接皇帝聖旨的「接旨亭」(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詳看前面的文章),今天繼續行程,參觀塱頭古村八座祠堂。
  • 廣州這條古村落的「鍋耳山牆」,在古巷深處延綿起伏,遊客:驚喜
    在這裡古村落,你對廣州會有另一個全新的理解。這個周末,珊珊三丫頭又一次走進廣州周邊的鄉村,這一站的目的地:廣州花都炭步鎮茶糖村。廣州茶塘村位於廣州花都區炭步鎮城區南部,分布在禪炭公路兩側,炭步大道貫穿整個村域。
  • 徐州尋訪古村落活動走進拾家大院
    (徐淮網張文一 鑾翠翠訊)7月12日,藝術百家文旅策劃專家團隊和徐州全媒體聯盟組織的尋訪徐州古村落活動舉行第十站,走進徐州鼓樓區拾東村,探訪徐州歷史上名聞遐邇的拾家大院。在拾東村委會舉行的尋訪徐州古村落座談會上,參加活動人員首先聽取了拾東村和拾西村負責人關於拾屯概況的簡介;其次聽取了拾氏宗親後人關於拾家先祖歷史和後代族人發展情況的介紹;文旅專家紀建華、曹學海、楊世明、張文一等和企業家代表王紅、馬山、王洪車先後發言,就拾家大院的歷史地位、文化傳承、保護措施、發展規劃等進行了熱烈的座談交流;
  • 紹興大山裡有座古村落,居住著大禹後裔,如今是探古戶外打卡聖地
    冢斜村地處紹興柯橋區稽東鎮車頭,離紹興市區二十餘公裡,北靠大龍山,一條小舜江從村旁流過。2012年12月,被國家列為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和歷史文化名村。冢斜古村人餘姓為主,據史書記載餘氏系大禹後裔。禹生三子,長子叫啟,繼承父姓「姒」,二子稱「況」賜姓顧氏,三子為「罕」賜姓餘氏。大禹賜第三子為餘氏,有紀念其妻塗山氏之意。
  • 河東柳氏傳承千年,明清建築藝術絕品,山西柳氏民居遊記
    作者:巴圖 11月29日,星期日,天氣晴朗,我們隨大樹戶外到山西天官王府遊玩,下午參觀了晉城市沁水縣柳氏民居。 如果說,山西晉中的王家大院、喬家大院是研究三晉富商豪門的「化石」的話,那麼至今還生活著200多人的柳氏民居,就是研究三晉名門望族的「活化石」。
  • 廣海學子訪村之旅:重溫孔村歷史古蹟,探尋有力保護措施
    8月22日早上九點,在村民的指引下,知行合一尋跡隊來到了孔村,一同參觀古建築群,並分派調查問卷,開展關於孔村古建築群保護程度和村民文化認同感的調研活動。孔村位於佛山市南海區裏水鎮內,環境優美,人傑地靈,根據東西南北方向分為四舍,每一舍有一座小祠堂,四舍共同擁有一個大祠堂。明朝永樂九年,為躲避兵亂,孔子五十八世孫孔仕通攜子從廣州遷此建村,距今已有604年。
  • 祠堂裡的蔡襄文化
    捐資修宗祠的是村裡的一批老人,他們說,祠堂不僅是祭祖的場所,還應該發揮傳家風的作用。站在東蔡祖祠前,記者看到,裝飾一新的祠堂是莆田傳統的祠宇建築結構。東蔡祖祠是全村的祠堂,至今保留著許多古物。帶領記者參觀的老人們介紹祠堂的來歷。大約宋末,最早定居東裡(現東蔡)的蔡氏先人仙甫、洪甫後裔為紀念先祖榜眼蔡佃,在東蔡中街建成祠堂,定名榜眼祠堂。
  • 石氏宗祠彰顯大姓望族
    湖南岳陽市湘陰縣白馬寺鎮姑嫂樹村 古塘石氏宗祠 福建上杭石氏祠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