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34天,北京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響應級別今天零時起,由二級調至三級。
這是北京此次疫情防控取得的一個重要階段性成果。從6月11日北京新增1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到7月6日零新增,再到7月18日連續13天「零新增」,回望一個多月來北京的防控措施和過程,我們總結了以下有效經驗和做法。
快速反應很關鍵。
新冠病毒狡猾多變,且傳染迅速,與之交手必須「快、準、狠」,稍微遲疑就有可能後患無窮。從6月11日北京再次出現疫情,到鎖定新發地為感染「源頭」,全程歷時不到22小時,為北京穩準快地控制住這輪疫情奠定了基礎。在鎖定疫情風險因素後,6月12日夜裡,北京當即採取了封閉新發地市場,對市場周邊小區實施封閉管理,對新發地市場從業人員進行集中醫學觀察等果斷措施。
此外,北京還通過細緻的流行病學調查,藉助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迅速鎖定了密接人群和到訪過新發地市場的高風險人群,並進行預警、隔離和管控,最大程度地切斷了病毒傳播渠道,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爭取了寶貴時間。
迅速全面的流調之外,大規模的核酸檢測也成為有效控制疫情的重要抓手。疫情發生後,北京市果斷決策,迅速提升核酸檢測能力,日單檢檢測能力從10萬人份提升到50萬人份以上。此外,北京還積極擴大核酸檢測範圍,對重點人群、重點行業和重點區域實施應檢盡檢,對廣大市民願檢盡檢,完成超過1100萬人次的檢測量。
這些果斷措施,讓北京得以儘早發現並控制傳染源,有效阻斷傳播鏈條,防止疫情擴散蔓延。
精準防控是亮點。
與武漢疫情發生時所採取的全面封鎖不同,這次北京採取的措施更加精準、克制,將疫情防控與經濟社會發展統籌結合了起來,使防疫對生產生活的影響降到最低。
針對這次疫情,北京沒有進行大面積封閉管控,而是以街道為單位,將全市300多個街道鄉鎮按低、中、高三種不同風險等級進行了分類,根據不同級別精準防控,並根據疫情形勢,動態更新各區各街道防控風險等級。即使對中高風險的街道小區,北京也沒有「一刀切」全部封閉,而是根據確診病例的密集程度等,進行區別管控。除街道社區外,這次北京對密接人群的時空管控,也視風險不同區別對待:有的是居家管控,有的是在隔離點管控。在管控的具體時間上,有的是「14+14」天,有的是「14+7」天。
既不放過一個潛在風險點,也不隨意將管控範圍擴大化,這種「點穴式」防疫確保了整個北京的有序運行。
信息公開要及時。
北京這次抗疫,有一個「罕見」細節讓人印象深刻:6月16日那天,北京先後舉辦了3場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持續通報疫情防控相關情況。
這是北京堅持及時、公開、透明發布疫情信息的一個縮影。從6月11日北京市第一時間召開新聞發布會,拉響防疫警報,到7月19日,北京已連續召開44場新聞發布會。通過一場場密集的發布會,北京及時向社會公眾通報確診病例及溯源、密接追蹤、環境消殺,以及核酸檢測、市場供應、復工復產等情況,並及時闢謠、回應關切,在疫情防控信息公開中起到了「壓艙石」與戰疫「風向標」的作用。
從疫情發生之初,有外媒稱北京可能會成為「下一個武漢」,到如今迅速控制住疫情後,外媒高贊「北京有能力施行外科手術式定點抗疫措施」,北京用實際行動和階段性成果為常態化疫情防控下,如何在短期內有效控制疫情蔓延,並降低對經濟社會的幹擾,提供了實踐參考和寶貴經驗。
隨著7月19日上午最後三名高風險患者康復出院,北京高風險患者實現清零。這也啟示我們,雖然新冠病毒狡猾難纏,但如果能夠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治療,治癒率還是很高的。因此,面對疫情,每個個體既要做疫情防控的第一責任人,提高警惕心和責任意識,發現情況及時報告;又要堅定信心,相信疫情是可防可控可治療的。
當然,防疫大考還未到交卷時。近期,新疆和香港的疫情再次為我們敲響警鐘:病毒長期低水平與人類共存的情況下,疫情防控這根弦,必須得時刻繃緊。(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邢婷婷 文字 張寒 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