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據媒體報導,開學季到來,湖南懷化的4所民辦高中近800名高一新生,被 「中考成績沒有達到普高最低錄取分數線,即便就讀也沒有學籍,無法參加高考」為由清退,強行劃入職高。
「清退」背後的原因,顯然不是這麼簡單。懷化市教育局8月24日下發了《關於今年高中階段招生有關問題處理意見》。按照該中學的說法,前幾年教育局還鼓勵多招學生,今年卻政策大轉彎,以落實普通高中與中等職業學校的招生數量原則上應保持大體相當的要求。這背後主要是為發展職業教育,各地都原則性地要求職普分流、大體相當,只不過各地政策執行程度不一。而這種 「大體相當」的目標往往被一些地方兌換成1:1指標,並簡化成剛性要求。
然而,僅按考試分數高低來劃分學生的普高和職校的選擇路徑,其方式較為單一。
高考之所以備受關注,是因為高考可以直接決定孩子未來的走向,而中考是高考的必經之路。高考前的中考是沒有選擇,也是決定很多人的分水嶺。
全國普通高中與中等職業學校的需為大概「1:1」的招生比例。不過,高中入學率低也是中國社會轉型升級的短板之一。 雖然,目前「大體相當」的要求,是著眼於發展職業教育,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培養高質量的技能型人才。但是具體現實,沒有比較好的基礎教育的學生,或許無法接受職業教育特別是技術教育。一般而言,國際經驗都是把職業技術教育作為基礎教育之後的教育安排,而非是作為學生分流。
再具體到中國各地的發展和去求層次也不一樣,依舊需要根據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對中等職業技能人才的需求、以及家長和學生的意願合理確定招生比例,而不是一刀切的做出拍腦袋的決定。像深圳市這樣的經濟發展迅速的一線城市,對人才的需求是十分強烈的,高中錄取率不足50%會不利於其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沒有足夠的人才儲備做支持,所以,導致深圳多年來,本地人才匱乏,大量推行一系列引進海外人才策略。 以點窺面,以深圳市可以窺看我國整體發展。教育的本質是在為市場輸送多樣化人才,尤其是隨著網際網路和5G時代的發展,職業的市場準入門檻不斷升高,求職競爭更加激烈,對於勞動者的知識水平、創新水平,要求也越來越高。
高中階段教育是邁向高等教育的必經之路,也是高水平職業教育的基礎,無論城鄉,要平衡高中教育和職業教育的發展,不僅要普及高中階段的職業教育,要讓學生看到教育與未來職業發展之間的聯繫,更要為我國將來高新技術人才培養奠定基礎。努力提升中職教育的質量和吸引力,平衡普通高中教育和職業教育的比例,是關係到我國人才培養的成敗,更關係到我國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後勁。
(張夢晨系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