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曾有一家昂貴的日本料理店,人均從3000元到上萬元不等,它叫美濃吉,2014年10月正式宣布關門。
號稱日本最好的餐廳:美濃吉,在北京開張兩年後,一度出現晚餐訂不上位的狀況。
主打原味日式料理,從擺設、食材調料再到服務員,就連做菜用的水都是從日本運來——因此成為京城曾經最貴餐廳之一。
每一份食材蘊涵著儀式感,幾乎所有的食材都從日本每周三次空運而來。
從前菜、碗品、海品、烤品、小菜、炸品、蒸品、飯品、湯品直到最後的甜品和抹茶,客人品嘗到的是季節的珍饈,和來自山珍與海味最美的饋贈。
美濃吉來自於日本,1716年在京都以鰻魚飯起家,遵循日本茶道的茶之精髓。
經過302年守業,不緊不慢的成為京都歷史最悠久的好字號。
店內最具代表性的是鰻魚飯,鰻魚口感軟嫩,而醬汁也恰到好處,不至於掩蓋掉魚肉本身的鮮美。
和其他高級日本料理店相似,美濃吉店內芥末採用新鮮山葵現磨,清爽微甜,配上醬油能體驗到多種美味包裹味蕾。
我想那些能被稱為頂級料理,或許遵循的是這2大原則:
1、選用優質的天然食材,無論季節如何多變,總能精選出本地最好的食材,新鮮烹飪;
2、食物除了色香味俱全,主廚也需根據四季及市場改良菜品,換句話就是每一道菜都必須有講究。
不論是奢華的法國料理、充滿儀式感日式料理還是具有5000年文化的中華料理。
哪一種都需與時俱進,可在2014年10月北京美濃吉宣布關門,作為一個大品牌,它的終結意味著什麼?
北京作為首都,各大精英匯聚一堂,對於人均最低3000元消費並不算什麼,尤其是在富人眼裡,那麼又是何種原因呢?
據網上透露,美濃吉曾位於某大廈21樓,這會是關門的一大元素嗎?我想除了地理位置有關,和國內的市場也有關聯。
如果說美濃吉國內價格和日本價格相似,為何不買上機票出國去吃一頓,順便看看外面的世界,來回機票也不過4000元左右。
為富人子弟而生的美食,在尚未摸清中國市場,還是難以生存。
從溫飽到吃好,在經濟日益提高的同時,消費者對健康一話題更加關注,尤其是對餐飲這一塊更加敏感。
徘徊在一線城市的漂泊者,他們更關注的是生存問題,怎樣花最少錢填滿空空如也的肚子,達到一定階段後,再去評比誰更美味、更營養。
和某水果一樣,當某個品牌上升到一定高度,他必須要有一個附加值,這也是品牌的影響力,簡單來說就是怎麼打造品牌。
302年的沉澱,每一天都對美食不懈的追求,它更像是一種精神,已脫離「美食」二字,而本質上還是一道的料理。
國內小的餐飲店怎麼提高附加值?一昧的走情懷路線、一個勁加量不加價還是拼命的打廣告?
不全是如此!成功的餐飲店原因有多種,或許是因為一個機會、或許是一道菜、或許是因為老闆的一個關懷,但我知道一個店倒閉,必定有原因。
1、盲目樂觀
餐飲嘴上說剛需、日不落行業,事實上競爭激烈。有些人加入餐飲行業以為可以賺得盆豐缽滿,卻不知等待的確實關門。
即便是國內大品牌,也面臨「創新」地考驗,小品牌雖沒大品牌規模強大,卻比大品牌敢創新,而大品牌即可依附品牌繼續發展。
2、守株待兔
曹德旺說過一句「現在年輕人今天創業,明天就想上市,後天就要當首富」。
人人都去當首富,誰又是首負?一群老闆盯著店寸步不離,秉承佛系經營,生意好不好全憑天意,不聞不問、不做規劃,守株待兔的店走不遠。
3、迷信高人
不了解餐飲行業之前,一個個都想加入其中,一齊跳入其中各個欲哭無淚,開店怎麼這麼累、房租怎麼又漲價、這個月怎麼又沒賺錢……
種種問題致使老闆開始迷信高人,問身邊高人怎麼開店、怎麼運營才能賺錢,這方面餐飲企業的教訓已經太多,經歷過的人才會懂。
在消費者看來,誰為他們提供最實惠、最營養的美食,誰就能賺。
而事實是,一個合格的餐飲人,你會的不僅僅是做一道美食,還要懂推廣、營銷、創新、人員管理,要學的還很多,它是一個充滿挑戰的高薪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