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馬洲+前海,兩大創新支點助粵港澳大灣區騰飛

2020-12-19 證券時報

【深圳之問】

深港河套地區必須做兩地都需要、其他區域又無可替代的事。科技創新定位是目前雙方均可接受的最大公約數。沿著科技創新的路子走下去,就需要教育層面和法治層面的深層配套,從而使得教育功能和法治功能的拓展由必然達至自然而然。

老亨

粵港澳大灣區創新

支點之一:落馬洲

深圳前市委常委、深圳創新發展研究院理事長張思平認為,珠三角的崛起,靠的是小平同志改革開放大政策大環境,靠的是珠三角尤其深圳在改革開放方面奪得先機、形成強大的市場競爭的活力和優勢,是城市之間、企業之間的競爭帶來了高速發展。

張思平理事長的話很直白:在規劃上耍小聰明是沒有用的,得按照市場經濟的規律和科學發展的規律來實幹。如果認同「粵港澳大灣區最大的競爭優勢就在於創新」,那麼就得圍繞「創新」來做文章。粵港澳大灣區的創新文章,至少分兩篇:一是研發,二是商務。

先說研發。

2017年初,深港兩地籤署《關於港深推進落馬洲河套地區共同發展的合作備忘錄》,將在落馬洲河套地區合作建設「港深創新及科技園」,推動其成為科技創新的高端新引擎、深港合作新的戰略支點與平臺,共同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深港創新圈」。

我以為,落馬洲河套地區的深港合作如果僅僅停留在項目引進、項目孵化、項目經營等淺層次層面,那確實意義不大,對香港沒有吸引力,對深圳也沒有吸引力。落馬洲河套地區要成為深港科技創新圈的核心,就要為深港科技合作做「頂天立地」的事。

何為「頂天」?法大如天!深圳的高新科技產業起於草莽、始於山寨,這其實沒有什麼好指責的,很多條件不成熟地區的發展都需要經歷一個由不規範到規範的過程。但是始終甘於山寨、有意不去規範,那就難以躋身國際主流。要從不規範,到規範有序,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香港有完善的法治,從智慧財產權的保護,到精妙入微的司法裁判,正是香港立身行道的根本,也是香港雖小,但舉世不敢小覷的根由。對於改革開放近40年的深圳來說,捨去法治精神和法律制度,香港可以說毫無價值。得以發揮香港的法治優勢,落馬洲河套地區就可成為深港合作的新起點。

何為「立地」?科技創新的堅實基礎,實在在於教育。《備忘錄》中,兩地同意在「港深創新及科技園」內建設相關及輔助設施,包括建立「綜合性高端培訓平臺」,向全球頂尖高等院校(包括香港、內地及海外高等院校)徵求辦學建議,在非牟利的基礎上,在園內開辦分校或新院校,集中提供與高新科技有關的研究院及專業培訓課程,培訓相關人才,與園內的設施產生協同聚集效應。港深雙方將共同推廣「港深創新及科技園」,吸引港深兩地及海外企業、研發機構和高等院校進駐,推動園區發展。加強高等教育、醫療、生態環保、跨境學童、旅檢通關、跨境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等民生領域合作,使雙方合作成果更多地惠及兩地市民。

我對落馬洲區域開發的定位一直堅持:「人才教育特區」。理由是:與長三角經濟區、環渤海經濟區比較,珠三角經濟區差距最大的是人才,是缺乏一流的大學。在深港河套地區建立一所全新的大學,比改造、創新一個舊的大學可能見效更快。這些年來,深圳籌建南方科技大學,引進國際國內知名大學,不遺餘力,凸顯這座城市對高校資源的渴望。事實上深圳建市之初就砸鍋賣鐵地創辦深圳大學,雄心壯志,不可謂不大,不可謂不堅,但是幾經周折,人事消磨,成就不過爾爾。幾乎同時起步的香港科技大學,秉承全球視野,迅速崛起為國際知名大學。香港因素的有與無,差別就是這麼大!

我同意2017年1月3日深港合作《備忘錄》將在落馬洲河套地區合作建設「港深創新及科技園」、共同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深港創新圈」的定位,因為「科技創新」幾乎是中國大陸和香港政商各界檯面上都能接受的最佳定位。深港河套地區必須做兩地都需要、其他區域又無可替代的事。科技創新定位是目前雙方均可接受的最大公約數。沿著科技創新的路子走下去,就需要教育層面和法治層面的深層配套,從而使得教育功能和法治功能的拓展由必然達至自然而然。

《備忘錄》中落馬洲河套地區開發面積不計深圳方的土地配套已達87公頃(約87萬平方米),這是目前香港科學園面積的4倍,不算小了,足夠深港合作模式的全方位實驗需要。

粵港澳大灣區創新

支點之二:大前海

研發是虛,應用是實。

上一節我們先說了虛的,說了落馬洲的定位和規劃,因為這是深圳最缺的,必須從戰略上補齊,否則深圳就沒有未來。

但是深圳的實力、深圳的實績,是一步一步實幹出來的。每一步都很踏實,都很堅實,這才有深圳今天屹立不倒的江湖地位。

大致說來,深圳的第一步,是發展「三來一補」初級加工業:用深圳的廉價土地、內地的廉價勞動力,與香港的資金、技術、市場、管理經驗相結合,賺取土地紅利和人口紅利,這中間的利潤空間之大,超乎人們的想像,我在《深商簡史》一書中,有詳實的分析。我們今天的城市規模、城市人氣、城市地位,就是靠第一代深商原始積累下來的。這種原始積累,一點都不陰暗,反而十分光榮。這個階段的工貿經濟,是從蛇口和羅湖發端,由點到面,不斷瀰漫,成就了「蛇口精神」和國貿大廈「深圳速度」的城市傳奇。

深圳的第二步,是以電子技術升級製造業:上步工業區成建制地引進電子工業,形成了強大的電子產業配套。深圳電子產業基礎之紮實,產業鏈之堅實,產品迭代更新能力及市場輻射能力之強大,一舉實現對香港製造業的反超。深圳早期所謂的高新技術產業,都是IT技術的衍生和應用,可以說第二代深商吃的全是IT業的飯,挖的全是信息革命的角,誰都撇不清與華強北這個寨子的關係。華強北正是這個時期群星燦爛的大舞臺。

深圳的第三步,是真正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高新技術產業的崛起。無論是逐漸脫離山寨的騰訊,還是一直強調自主開發的華為,自主智慧財產權開始成為深商的核心資產。無論是基於IT技術,還是基於新材料、新能源、新生命科學,第三代科創類深商幾乎都是先有技術專長、技術專利,然後才開設公司,融資發展。從混雜的華強北、到民營的天安數碼城、再到深圳官方扶持的南山科技園,科創類企業、科創企業服務體系,逐漸在南山聚合,南山最終成為深圳今天的科創高地。

下一步怎麼走?

像華為、騰訊這樣具有集成研發能力的巨無霸企業畢竟是少數。靠某一項或某幾項技術突破創新,並且迅速實現公司化、商業化發展,這樣的創業案例在深圳曾經很普遍,但今後越來越不是主流。深圳的持續創新能力,不能再依靠企業創始人單槍匹馬的戰鬥。2016年5月30日,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任正非代表華為匯報發言,說華為已經攻入無人區,處在無人領航、無既定規則、無人跟隨的迷茫境地。這表明中國跟隨型創新發展的道路已經走到轉折點,需要形成領先創新體系。這不是單個企業可以獨立完成的,即使是像華為這樣的大企業也做不到。

任正非的解決方案是什麼呢?歸結起來兩條:一是全世界挖人,挖當今世界現有的高人;二是培養人,從基礎教育開始,培養未來社會需要的人。

到這裡,大家總該明白我們為什麼說香港很重要、落馬洲定位為「人才教育特區」很重要了吧?

有了人,有了創意,有了實驗室裡的創新成果,接下來就看商業應用了,深圳前海的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就是這樣應運而生的。

集成研發,集成商用,這可能就是深圳發展第四階段的特點。深港合作,在落馬洲河套地區做研發集成,集成全球創意、創新成果;深港合作,在深圳前海地區做商用集成,並以前海為軸心引擎,擎動深港融合,帶動其他城市和製造環節、物流環節等產業鏈。這可能就是深圳未來產業布局的大輪廓。

有人津津樂道於前海深港青年創業夢工場,在我看來這只是前海建設初期吸引人氣的取巧之法。普通人創業,去哪裡不成?非得去寸土寸金的前海?全民創業時代,分什麼青年、中年、老年?前海以全新的理念、超前的設計、時尚的空間、符合國際潮流的服務等等,吸引銳意進取的青年才俊到前海聚集,這只是起步。

因此,前海的目標,不止於網羅新銳,更在於整合高端。從深港、從粵港澳灣區、從全國乃至全世界整合優秀創意、優秀創新成果,給予最強大的金融財務支持、人才團隊支持、商業運營支持、法律人文支持,讓這些創意和創新成果形成強勢的產品、強勢的產業,輻射全球。這才是位於黃金地段的前海應該做的事。換句話說,將來從落馬洲遴選出來的創新項目,能夠在前海迅速商業化,形成強大的產出能力。這才不辜負「左手落馬洲,右手大前海」的深圳未來戰略格局。

前海的定位不同於後海。後海是高尚生活區,後海有個深圳灣I號,因為滿足了成功企業家對於理想家園的需求,大獲成功。前海的定位為高端商務區,高端金融、高端物流,歸根結蒂是高端人才。後海的開發商雲集,招保萬金卓越華潤都來了,阿里順豐嘉裡三星也競相投資,最能滿足高端商務想像的代表性開發項目似乎是世茂的前海中心。世茂從上海濱江起步,一直以高端開發著稱。世茂前海中心以世界第六、前海第二的旋轉藝術地標的定位,提升了深圳城市建築的藝術標準,點亮了前海商務的物理空間。超級前海,需要超級眼光、超級規劃、超級設計、超級建築、超級開發、超級運營,這樣,超級人才和超級商家,才會趨之若鶩,並且安心於此,長袖善舞,長遠經營。

深圳崛起於草莽。高端建築、高端商務、高端文化、高端人才的缺失一直是深圳的痛點。草根創業首選深圳,創業成功以後深圳卻缺少容納這些成功企業、留住這些成功人士的高端商務環境和高尚生活環境。對標上海的浦東,對標紐約的曼哈頓,對標倫敦的金絲雀,將深圳創業推向高階,將深圳營商環境推向高端,這應該成為前海的使命。從這個意義上說,世茂前海中心是深圳商務商辦未來趨勢的代表。

(作者系深港城市問題研究專家)

相關焦點

  • 南方網專訪霍啟山:助粵港澳大灣區打造人才高地
    原標題:南方網專訪霍啟山:助粵港澳大灣區打造人才高地  編者語:今年是香港回歸二十周年。為慶祝香港回歸,南方網特別推出「香江二十年粵港共輝煌」專題報導,並推出系列人物專訪,敬請關注。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對於香港來說是絕好機會,如能充分利用珠三角城市的土地空間優勢,通過體制機制的創新突破開展深度合作,將對支持香港繁榮穩定起到重要作用。  作為典型的在粵投資港商代表,霍啟山每周都需要往返於香港和內地之間。他想起早前往返兩地時交通條件比較落後,笑言現在通行已經非常方便。以南沙為例,可以通過南沙客運港乘搭飛翼船往來,而明年全線通車的廣深港高鐵更是將通行時間縮減至28分鐘。
  • 深圳前海取消港澳人員就業證 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營商環境優化
    粵港澳大灣區內的體制機制壁壘,開始出現實質性的破解跡象。3月19日,深圳前海管理局官方網站掛出一則公告,宣布即日起對在深圳前海工作的港澳居民,免辦《臺港澳人員就業證》。至此,從2005年開始在全國實施的「臺港澳人員內地就業實行就業許可制度」在前海率先取消。這對港澳居民北上發展是一大便利,是粵港澳大灣區希望實現的效果之一,也是其深入協同發展的必要條件。
  • 語言產業助力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綱要》發布一年來,筆者持續關注粵港澳大灣區的語言使用情況,發現其呈現出多語言、多文字特徵。語言包含漢語的普通話和粵方言、客家方言、閩方言以及英語、葡語;文字包括規範漢字、繁體字、英文、葡文。這些特徵使粵港澳大灣區在城市建設、經濟活動中產生一些獨特的語言需求,相應對語言產品和服務的供給提出了更多更高要求。
  • 【行走自貿區】廣東自貿區:秉軸持鈞,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合作示範區
    在8月27日的「行走自貿區」雲座談上,廣州南沙片區、深圳前海蛇口片區、珠海橫琴新區片區的領導介紹了自貿試驗區的建設情況。  珠海橫琴:初心是為澳門產業多元發展創造條件  從當年的「蕉林綠野,農莊寥落」到如今快速騰飛,珠海橫琴新區有著巨大的變化。十年間,習近平同志四次到橫琴新區考察,充分顯示了對橫琴新區建設的關心。
  • 科大訊飛翻譯系統變身「隨身翻譯官」 助力粵港澳大灣區一體化交流...
    今年以來,科大訊飛前瞻布局、創新驅動,全力打好科技創新「組合拳」,助力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提速增效。作為人工智慧行業的科技企業,科大訊飛不斷沿著「聽得清、聽得懂、翻譯準、發音美」四大方向推進產品迭代、升級,致力於推動泛珠三角地區自由對話,助力粵港澳大灣區對外的溝通交流建設,為消費者提供更好的體驗。
  • 三合同創與亞洲商學院|共同助力粵港澳大灣區發展
    高峰論壇2019年12月21日,為了更好的促進行業發展,助力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香港亞洲商學院、中亞集團、中國·三合同創一起舉辦的「粵港澳大灣區企業頂層設計高峰論壇」活動盛情開啟!活動開始,中國·三合同創與香港亞洲商學院正式籤約戰略合作協議,共同助力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籤約現場,三合同創沈老師與香港亞洲商學院代表雙方進行現場籤約,在陣陣熱烈的掌聲中,達成合作協議。
  • 前海:永葆「創」的勁頭推動深港合作邁向新徵程
    同時,發布會進行了四項重大項目籤約,「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港澳聯誼中心」揭牌,「前海深港合作區深港供應鏈金融創新基地」授牌。同時,夢工場二期將聯合夢工場一期共同組建前海片區「創新產業孵化核」,打造香港「優勢產業集聚平臺」,為深港合作提供更大的平臺和舞臺,助力粵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夢工場二期為深港合作提供更大平臺和舞臺。
  • 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二期正式開園
    一期開園六年過半團隊獲融資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是2014年12月7日由前海管理局、香港青年協會、深圳青年聯合會三方共同發起成立的,致力於打造港澳國際青年內地發展「第一站」和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園區範本。「希望從前海出發輻射到大灣區」磚物創意有限公司創始人區志恆是新入駐的港青團隊之一,其研發成果是無線節電電源管理系統的全球專利,可以為城市物聯網設備做電源管理,節省能源。此前是在香港科學園孵化,去年在深圳創新創業大賽中進入決賽,得到一些創業資助,於是來深圳落地。
  • 寶樂機器人落戶南沙助力粵港澳大灣區騰飛
    相信寶樂也正是看中這一時代機遇,選擇南沙作為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騰飛之地。    作為中國開放程度、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南沙位處粵港澳大灣區的地理幾何中心,區位優勢明顯,同時有多重國家戰略疊加的政策加持,可以說是具備了絕佳的發展條件。
  • 粵港澳大灣區-港澳臺文創與教育培訓沙龍在深圳前海舉行
    11月20日,一場主題為「啟迪智慧·共創未來」的粵港澳大灣區-港澳臺文創與教育培訓沙龍在深圳前海舉行。來自粵港澳大灣區文創與教育培訓行業的粵港澳臺創業者、政府相關單位負責人、投資機構和相關社團協會負責人齊聚一堂,圍繞創新創業、深度挖掘深圳和港澳臺的組合優勢、促進粵港澳大灣區文創與教育穩步發展等問題展開分享和交流。
  • 首屆西安交通大學全球校友創新創業大賽粵港澳大灣區初賽圓滿舉行
    廣州南沙2019年11月8日 /美通社/ -- 11月7日,首屆西安交通大學全球校友創新創業大賽粵港澳大灣區初賽在廣州南沙獨角獸牧場圓滿舉行。近30支來自粵港澳大灣區一線的西交大校友同場競技,最終決出12強,將進入深圳舉行的複賽。
  • 大灣區工博會即將開幕 深圳國際會展中心助力粵港澳大灣區經濟
    11月24-27日,2020DMP大灣區工業博覽會(以下簡稱「DMP工博會」)即將在深圳國際會展中心啟幕。這是疫情衝擊全球供應鏈體系後的一次工業製造業交流盛會,現場匯集行業企業前沿創新技術產品,各方專家學者及企業代表也將齊聚一堂,共同交流行業發展,集結行業資源和力量。
  • 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二期項目正式啟用
    活動儀式上,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二期項目正式啟用,首批4家孵化機構和32家港臺創新創業團隊入駐。活動現場還進行了四個重大項目籤約,前海港澳聯誼中心揭牌,以及前海深港供應鏈金融創新基地授牌等。  前海應積極推動各類要素高效便捷流動。建議推動數據信息要素流動,允許入駐前海的港資企業與香港母公司實現數據融通。創新宣傳方式,幫助港企港人吸收大灣區資訊。推動人才要素流動,鼓勵香港青年融入大灣區。推行大灣區範圍內徵信記錄互通。推行內地與港澳學歷、專業證書互認。
  • 港澳律師大灣區執業意味著什麼?
    近段時間,關於港澳律師到內地執業的重磅消息不斷。8月1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粵港澳大灣區內地九市開展港澳律師執業試點的決定;10月下旬,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取得內地執業資質和從事律師職業的試點辦法;11月16日,根據司法部公告,2021年粵港澳大灣區律師執業考試網上報名啟動。
  • 全球一流交易所代表聚集大灣區 對話瞪羚企業助力粵港澳發展
    粵港澳大灣區雖然在佔地面積、人口總量、港口貨櫃吞吐量、機場旅客吞吐量等方面優勢明顯,但在人均GDP、地均GDP、第三產業比重和營商環境等與發達國家灣區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而要助力粵港澳大灣區騰飛,必然離不開全球資本的鼎力支持,在這一過程中,全球一流交易所將扮演重要作用。
  • 全面助力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戰略!清華大學經濟管理深圳研究院建設...
    雙方將依託研究院建設清華經管學院深圳院區和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創新管理學科,承擔學生培養、創新創業教育、人才引進、學科建設與智庫建設、合作與交流等多項職責,一幅美麗的高等教育發展畫卷正徐徐展開。籤約儀式現場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粵港澳大灣區規劃上升到國家戰略。
  • 聚力同心 前海深港合作開啟新篇章
    發布會上,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二期(下稱「夢工場二期」)正式啟用,並迎來首批4家孵化機構和32家港臺創新創業團隊入駐。夢工場二期緊鄰一期,於2019年初開工,由兩棟外觀大氣時尚、內部靈活多變的建築組成,總建築面積1.9萬平方米,其中,產業空間近1.5萬平方米,是在一期基礎上的設計升級版。
  • 港澳居民在大灣區內地城市購房全放開,免社保納稅證明
    繼香港居民在大灣區內地城市購房放開後,澳門居民購房也可享受內地居民同等待遇了。 根據《澳門日報》消息, 11月7日下午,中央政府推出15條惠及澳門的政策措施,其中就包括港澳居民在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購房,享有與內地居民同等的待遇。
  • 你好,前海!我們來自澳門
    ,是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重地,一定要過來了解一下。」「澳門非常看重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這次實習感覺前海創業公司多,接觸的都是最前沿的科技。」林舒婷說。「對於港澳青年來說,在完成工作的基礎上,我希望他們保持思想的獨立和個性特點,不是要融入我們,而是帶來新鮮的火花、不同的視角,是相互學習和促進的過程。」李軼說。王彥方則表示,公司已與港澳一些高校建立了產學研的合作,前海是深港澳創新基地,政策優勢明顯,對港澳青年來說是創業就業的好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