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網專訪霍啟山:助粵港澳大灣區打造人才高地

2020-12-22 東方網

  原標題:南方網專訪霍啟山:助粵港澳大灣區打造人才高地

  編者語:今年是香港回歸二十周年。為慶祝香港回歸,南方網特別推出「香江二十年粵港共輝煌」專題報導,並推出系列人物專訪,敬請關注。

圖為霍啟山接受記者專訪。

  廣東與香港地緣相近、人緣相親、語言相通、文化同源,香港回歸二十年來廣東一直是港商投資的熱土。日前,廣東省政協委員、霍英東集團副總裁霍啟山在位於廣州市南沙灣的南沙遊艇會接受了記者的專訪。霍啟山認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將更有利於三地共同發展,希望大灣區未來能吸引更多高端人才落戶,霍英東集團也將助力南沙建設大灣區內的優質宜居宜業環境。

  開啟粵港澳大灣區時代 支持香港繁榮穩定

  霍啟山表示,廣東是國家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擁有良好的營商環境。粵港兩地通過粵港合作聯席會議、CEPA及後續補充協議、共建自由貿易試驗區以及即將出臺的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合作機制與合作模式不斷升級。

  霍啟山認為,粵港澳大灣區各城市已有發展基礎,大灣區要通過整體規劃來實現各方面資源共享。香港目前最大的問題是土地資源緊缺,導致生活成本和創業成本高,而填海等方式無法從根本上滿足城市發展的需求。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對於香港來說是絕好機會,如能充分利用珠三角城市的土地空間優勢,通過體制機制的創新突破開展深度合作,將對支持香港繁榮穩定起到重要作用。

  作為典型的在粵投資港商代表,霍啟山每周都需要往返於香港和內地之間。他想起早前往返兩地時交通條件比較落後,笑言現在通行已經非常方便。以南沙為例,可以通過南沙客運港乘搭飛翼船往來,而明年全線通車的廣深港高鐵更是將通行時間縮減至28分鐘。霍啟山說,香港回歸二十年來,隨著大型跨境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不斷推進,粵港1小時生活圈初具雛形,時下火熱的粵港澳大灣區正在走向現實。加上即將建成的港珠澳大橋、深中通道和虎門二橋,今後往返粵港兩地將更加方便,更有利於促進兩地的合作交流,放大經濟合作效應,形成大灣區城市群共同組成的廣袤市場。

  發力宜居宜業設施建設 打造灣區人才高地

  談到家族企業重點布局的南沙,霍啟山表示,南沙擁有粵港澳大灣區內最大的自貿區片區,發展前景廣闊,開發南沙是祖父霍英東先生的夢想,霍氏家族將攜手當地政府、企業和居民,發揮愛國愛港的精神,助力南沙打造成粵港澳大灣區宜居宜業環境典範,吸引更多人才落地。

  霍啟山回憶,在南沙遊艇會項目建設期間,企業在國內比較缺乏測量師、海事專家等新興產業專業人才。霍啟山認為,人才問題是粵港澳大灣區未來發展的制肘之一:高端人才稀缺,且吸引高端人才長駐的條件尚不成熟,以致難以留住人才。對此,霍啟山以南沙為例提出了解決問題的思路:政府與企業加強區域整體規劃,做好提前布局,建設宜居城市副中心,從交通設施、教育、醫療以及娛樂生活方面打造完善的配套設施,讓高水平人才樂於在南沙工作和生活。

  據霍啟山介紹,目前南沙灣在政府和企業的共同努力下,已達到宜居宜業環境水準:區域綠化率達到44%;建成環境優美的南沙濱海綠道,鼓勵居民選擇低碳出行方式。霍啟山告訴記者,接下來南沙將重點提高居民生活服務水平:霍英東集團全新開發的南沙生活工作服務平臺即將上線,使用者可以通過該平臺共享南沙各種公共服務資源;同時積極引入高水平國際體育賽事,如明年1月即將在南沙灣開賽的沃爾沃環球帆船賽,提高南沙的影響力,豐富居民的業餘生活。

  建立青年合作交流平臺 培育發展新生力軍

  作為香港廣東青年總會創會的執行主席,霍啟山表示,內地和香港是不分彼此的同胞兄弟姐妹,兩地青年是未來合作發展的中流砥柱,搭建香港與內地青年間的合作交流平臺,有助於解決兩地青年尤其是香港青年的發展問題,對香港繁榮穩定有著重要意義。

  去年12月在香港成立的香港廣東青年總會,旨在幫助兩地青年加深了解,增進互信,發掘合作發展機遇。香港回歸二十周年之際,香港廣東青年總會策劃了系列慶祝活動,其中包括攜手共青團廣東省委員會、廣東省青年聯合會、廣東省體育局舉辦以大學生為主的「慶回歸杯」足球賽事,通過足球這項最普及的活動,使粵港兩地年青人拉近彼此關係。霍啟山告訴記者,目前不少香港青年看好內地的發展市場和個人機遇,但缺乏融入內地的渠道、資金等,香港廣東青年總會將全力支持並協助他們到內地發展。

  霍啟山表示,他將致力於搭建粵港青年交流與創業平臺。霍英東集團在南沙投資建設的香港科技大學霍英東研究院已建成青年創業基地一期工程,為粵港青年創業提供導師與專家支持、爭取創業政策與創業基金等一站式服務。霍啟山介紹,研究院未來將打造成粵港科技、高端教育培訓、人才創新合作平臺,建設成具有國際知名度的科研機構,為社會與經濟發展培養高端國際化人才,支持並推動當地經濟與產業的發展。

相關焦點

  • 粵港澳大灣區深化教育合作打造人才高地
    新華社廣州1月13日電(記者丁樂)《粵港澳六校關於加強教育交流合作的備忘錄》13日在廣州籤署,來自粵港澳的六所學校將在管理人員經驗交流、教師教學理念與方法分享、學生交流與研討、家長互訪與觀摩等方面進行深度的教育交流與合作。這是當天舉行的2018粵港澳教育合作論壇的成果之一。
  • 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美術高地
    作為華南地區及粵港澳大灣區唯一獨立建制的高等美術學府,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廣州美術學院已然成為中國美術領域、設計領域、美術與設計教育領域具有重大影響力的高地。新時期,廣州美術學院更以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和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雙區驅動」戰略為契機,自覺承當起新的歷史使命,進一步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美術高地,發揮粵港澳大灣區美術和設計的龍頭引領作用。
  • 語言產業助力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綱要》發布一年來,筆者持續關注粵港澳大灣區的語言使用情況,發現其呈現出多語言、多文字特徵。語言包含漢語的普通話和粵方言、客家方言、閩方言以及英語、葡語;文字包括規範漢字、繁體字、英文、葡文。這些特徵使粵港澳大灣區在城市建設、經濟活動中產生一些獨特的語言需求,相應對語言產品和服務的供給提出了更多更高要求。
  • 三合同創與亞洲商學院|共同助力粵港澳大灣區發展
    高峰論壇2019年12月21日,為了更好的促進行業發展,助力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香港亞洲商學院、中亞集團、中國·三合同創一起舉辦的「粵港澳大灣區企業頂層設計高峰論壇」活動盛情開啟!活動開始,中國·三合同創與香港亞洲商學院正式籤約戰略合作協議,共同助力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籤約現場,三合同創沈老師與香港亞洲商學院代表雙方進行現場籤約,在陣陣熱烈的掌聲中,達成合作協議。
  • 大灣區應探索建立協同合作的國際人才政策
    歐洲科學院院士(外籍)、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澳門大學校長宋永華近日在接受南方日報記者獨家專訪時表示,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亟須完善高校技術轉移生態鏈,優化升級現有政策,加速科研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同時,應探索建立協同合作的國際人才政策,包括國際人才認定標準、評價激勵機制等,以避免各地市在人才引進工作中無序競爭、過度競爭。
  • 科大訊飛翻譯系統變身「隨身翻譯官」 助力粵港澳大灣區一體化交流...
    今年以來,科大訊飛前瞻布局、創新驅動,全力打好科技創新「組合拳」,助力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提速增效。作為人工智慧行業的科技企業,科大訊飛不斷沿著「聽得清、聽得懂、翻譯準、發音美」四大方向推進產品迭代、升級,致力於推動泛珠三角地區自由對話,助力粵港澳大灣區對外的溝通交流建設,為消費者提供更好的體驗。
  • 南航珠海全力打造「南航系新品牌」助力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南航珠海公司有關負責人表示,去年出臺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了「要建設世界級的機場群,增強澳門、珠海等機場功能,推進大灣區機場錯位發展和良性互動」等目標,為珠海民航運輸業發展帶來巨大機遇。
  • 敏捷集團打造「酒店+文旅」新模式 助力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作為新時代美好城鎮綜合服務商,敏捷集團加快推動旗下多元化業務的融合發展,聯手希爾頓、萬豪等全球知名五星級酒店管理集團,合力打造6家星級酒店,以精緻的服務創造更美好生活,助力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雙輪驅動 服務粵港澳大灣區   近年來,酒店業務是敏捷集團打造美好生活,構築全產業鏈服務生態圈的重要一環。
  • 先行示範 打造開放新高地——2020中國區域經濟版圖之粵港澳大灣區篇
    新華社記者 陳曄華 攝新華社廣州12月15日電 題:先行示範 打造開放新高地——2020中國區域經濟版圖之粵港澳大灣區篇2020年,在疫情衝擊和全球經濟低迷的背景下,粵港澳大灣區經濟復甦向好,大灣區協同發展、世界級城市群建設正朝縱深推進,一些重大政策在大灣區先行先試,為區域創新發展注入動力。
  • 廣州展生物產業布局雄心 打造全球生物醫藥產業高地
    率先打造全球生物醫藥產業高地集聚全球高端資源《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要推動生物技術等發展壯大為新支柱產業。廣州將如何充分發揮國家中心城市和綜合性門戶城市引領作用,攜手粵港澳大灣區各地生物產業發展?廣州生物產業的雄心在哪裡?
  • 全面助力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戰略!清華大學經濟管理深圳研究院建設...
    雙方將依託研究院建設清華經管學院深圳院區和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創新管理學科,承擔學生培養、創新創業教育、人才引進、學科建設與智庫建設、合作與交流等多項職責,一幅美麗的高等教育發展畫卷正徐徐展開。籤約儀式現場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粵港澳大灣區規劃上升到國家戰略。
  • 港澳律師大灣區執業意味著什麼?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出臺一年多以來,國家連發多份文件,通過港澳律師在灣區的執業試點,為港澳律師打開了一扇門,加強三地法律認同。在業界學者和在大灣區執業的律師眼中,這些文件將會帶來怎樣的影響?日前,南方日報記者專訪了中國社會科學院海洋法治研究中心主任張文廣,以及中倫文德胡百全(前海)聯營律師事務所主任林威進行解讀。
  • 【行走自貿區】廣東自貿區:秉軸持鈞,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合作示範區
    光明網訊(記者 梁澤運)「打造對外開放門戶樞紐」、「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合作示範區」......廣東自貿區自設立以來,持續對標國際先進規則,建設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先行區,經過5年的建設,廣東自貿區如何高質量構建標杆樣本?
  • 粵港澳大灣區將在2035年建成若干所世界一流高校
    《規劃》重點提出五大任務:突出體制機制改革,探索「學校+」辦學模式,建設高等教育辦學創新試驗區;突出互聯互通,探索建立大灣區高等教育協同發展體系,加強協同育人;突出創新引領,強化大灣區高校科研協同創新,服務支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突出高端引育,深化人才交流合作,攜手建設世界一流師資隊伍引育高地;突出互學互鑑,打造高等教育對外交流合作樞紐。
  • 落馬洲+前海,兩大創新支點助粵港澳大灣區騰飛
    如果認同「粵港澳大灣區最大的競爭優勢就在於創新」,那麼就得圍繞「創新」來做文章。粵港澳大灣區的創新文章,至少分兩篇:一是研發,二是商務。先說研發。2017年初,深港兩地籤署《關於港深推進落馬洲河套地區共同發展的合作備忘錄》,將在落馬洲河套地區合作建設「港深創新及科技園」,推動其成為科技創新的高端新引擎、深港合作新的戰略支點與平臺,共同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深港創新圈」。
  • 大灣區工博會即將開幕 深圳國際會展中心助力粵港澳大灣區經濟
    11月24-27日,2020DMP大灣區工業博覽會(以下簡稱「DMP工博會」)即將在深圳國際會展中心啟幕。這是疫情衝擊全球供應鏈體系後的一次工業製造業交流盛會,現場匯集行業企業前沿創新技術產品,各方專家學者及企業代表也將齊聚一堂,共同交流行業發展,集結行業資源和力量。
  • 港澳同享「市民待遇」 大灣區宜居建設再「升級」
    謝惠強攝(新華社發)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提升「灣區人」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是重中之重。《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出臺以來,各項便利舉措不斷頒布,逐步推動在廣東工作生活的港澳居民在教育、醫療、養老、住房等民生方面逐步實現與港澳的銜接。最新的進展,是粵港籤署落實《粵港合作框架協議》57項措施,當中多項措施將為港人在內地工作和生活帶來更多便利。
  • 逆風破浪的中國經濟丨先行示範 打造開放新高地——2020中國區域經濟版圖之粵港澳大灣區篇
    南中高速公路是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區域互聯互通的特大型橋梁工程和跨珠江通道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深中通道無縫對接。新華社記者 劉大偉 攝創新協同步伐加快。支持港澳高校和科研機構參與廣東省財政科技計劃,實現省、市科研項目財政資金跨境撥付超過1億元;建成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臺,匯聚10053臺(套)大型科學儀器向港澳高校、科研院所開放;進境生物材料通關便利化措施在大灣區內地城市試行。
  • 大灣區發展規劃終出爐,澳門與珠海將在這些方面合作……
    大灣區包括港澳兩個特別行政區及廣東的廣州、深圳、珠海、中山、江門、佛山、肇慶、東莞及惠州九市《規劃綱要》是指導粵港澳大灣區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合作發展的綱領性文件,規劃近期至2022年,粵港澳大灣區綜合實力顯著增強
  • 時評| 國務院推動港澳律師大灣區9市執業,影響幾何?
    記者就此專訪了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博導李長安,南開大學法學院司法與社會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陳兵,深圳大學法學院教授左德起。  此次《辦法》的出臺,有何意義?這是因為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對外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躍度最高的區域之一,經濟社會活動過程中產生的爭議糾紛也非常多,亟需更多熟悉港澳與內地法律的專業人士參與其中。港澳地區法律人才多,競爭激烈,如果能夠到大陸來執業,也是為他們提供了一個更加廣闊的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