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冉升起的雲——信息技術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探索

2020-12-17 愛數學做數學

[摘要]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已經從電腦端逐步向移動端發展,尤其是基於移動端的社交軟體的大規模應用,讓學生除了在課堂上享受多媒體教學的便利,更能利用好課堂外的碎片時間,提高學習效率,此類代表中最為典型的就是騰訊QQ、微信的應用與微課的應用。

[關鍵詞] 微課 雲存儲 在線批改 微信 QQ作業 平板課堂

一、當今信息技術的發展特徵

早期信息技術應用於教學,多是指幻燈片類的演示軟體,將黑板粉筆書寫的內容替換成電子文檔、圖片及影像,極大豐富了教學素材,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教學模式。但這些技術變革依然沒有脫離「教師講,學生聽」的模式,充其量增加了課堂的趣味性,用電子文檔增加了課堂容量。隨著信息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智慧型手機及其上社交軟體的大規模普及,將教師和學生置於網際網路+的風潮之中,原本僅作為聊天工具的騰訊QQ,突然之間具備了許多教師夢寐以求的功能,除了教師之間的教研交流,還建立了與學生的課外連接;微信則讓教師與家長之間的溝通變得更為便捷;雲存儲則讓教師擁有了海量教學資源,大大減輕了教師備課的負擔;特別是微課的應用,為教師個性化教學提供了可能。

二、 基於雲端的個人教學資源

在日常教學中,備課環節無疑是耗費精力最多的,一節數學課,除了教材內容,教師往往還要準備大量與教材知識點相關的習題資料並從中精選、改編。通常情況下,備課環節經歷的情景如下:1、閱讀教材、教參,明確一節課的教學目標,初步形成一節課的教學思路;2、查閱教輔資料,精選課堂練習和家庭作業;3、完成教案初稿,如有必要,製作相應課件,在備課組內討論修改;4、調整初稿,課件,形成定稿。其中,第2幕情景往往需要大量時間,自己收集的、網上搜索的要整合選擇,工作量不小,那麼,一個基於雲端的個人教學資源集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以百度雲盤為例,建立文件夾,將教學備課環節中需要的各種資料分門別類,同時取個容易查詢的文件名,由於雲盤的跨系統特徵,無論是在PC端、手機端或平板端均能有效訪問,只要網絡暢通,在學校、在家、甚至在路途中,都能進行資料的整理。

電腦端打開百度雲盤截圖

手機端打開百度雲盤截圖

百度雲僅提供存儲方案,並未能進行在線修改,因此,其一般使用模式是下載到本地電腦或手機、平板上,然後編輯,最後上傳回百度雲覆蓋掉原文件,以保證雲端文件始終最新。

有效應用這些工具的前提就是做好索引,以方便搜索,文件名的命名要帶有提示性,使自己一目了然,畢竟這些資源最大的用戶正是自己。

三、用即時通訊工具在線批改

傳統的作業批改需要以下步驟:布置作業、完成作業、收作業、批改作業、分發作業。用騰訊QQ群中的作業功能,可以在線完成絕大多數工作。

教師布置作業,可在QQ群中布置三類作業:第一類,傳統作業,用文字描述,比如完成課本上習題,試卷等;第二類,在線選擇題作業,QQ群中有內置的作業習題,並按章節分類,可有選擇性地進行布置,布置前可預覽習題;第三類,微課作業,即先觀看一段微課,然後完成相應的選擇題。如下圖所示:

不過上述過程未能解決數學習題中最多的主觀題批改,於是想到了利用聊天窗口中的圖片塗鴉功能,並且進行如下嘗試:

將試題通過QQ群發給學生,可用截圖方式發送,然後學生用紙筆在作業本上解答,然後用手機拍照傳到我的QQ上,然後利用聊天窗口中的塗鴉功能用紅筆進行修改,然後發回學生。

這樣在線批改效果比較好,與傳統的紅筆批改操作相近,也符合學生的習慣。與目前使用較為廣泛的智能閱卷系統相比,它的最大優點在於批註,當然,統計就是它的弱項,實質上它是將傳統的批改作業移植到了網絡,若能將此功能與在線分數統計結合,那將是個革命性的技術。

四、微課程個性化教學

微課程這個概念是基於微課的,即將數個知識點製作成的微課串聯起來,形成一個微型的課程集,幫助學生理解學科知識或解決習題疑難。

關於微課組成,主要由微視頻、微學案、微課作業等部分構成,其中微視頻是核心,每一節微課都必須有明確的目的,即解決學習中的問題,以此來分類,大致可分成知識點理解型微課、習題講解型微課、歸納總結型微課。應用環境可分為課前、課中和課後。

知識點理解型微課:不同於普通課堂教學中的知識點講解,它是對課堂知識點講解的深化,課堂45分鐘必須面向全體學生,知識點的講解也一樣,但這就不可避免地出現「吃不飽」和「吃不下」這兩種現象,針對前者,微課設計主要是加深概念的理解,用更多樣的變式習題幫助學生深入理解;針對後者,微課設計主要是加強趣味性,吸引學生注意力,用淺顯的語言將知識點呈現給這部分學生,同時配套習題的難度應與課本保持一致。

習題講解型微課:這也許是微課的主要形式,數學課堂教學最終反饋要靠作業中的習題,無論是課堂作業還是家庭作業。學生在解決習題的過程中,也會遇到相應的問題,因此,對每次作業,要根據學生的實情,製作不同層次的微課,來滿足學生不同層次的需求。這種微課的製作要求是要短小精悍,學生一般是帶著問題來看微課的,2分鐘內是其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時段,因此,快速把握學生思維中的歧途,並正確引導是關鍵,語言必須簡潔高效,通過短小的視頻,講清習題的主要思路,並配以相應的練習幫助學生鞏固。

歸納總結型微課:一般出現在複習課中,採用思維導圖的形式,將某小節或某章節的知識點串起來,形成知識結構圖,只有建立了網絡狀的知識結構,學生在解題中才有可能迅速對症下藥,找到思路。

例如在二元一次方程組解應用題和不等式複習中,筆者應用了習題講解型微課,效果非常好。

上圖中的第三、四節微課,實質就是一個微課程,主要幫助學生理解含參數的不等式的解題思路。

在微課使用過程中,我的感觸是,微課其實是一種個性化教學資源,指望一節微課讓一個班級所有學生全部明白是不可能的,因為學生層次不一樣,老師在課堂上都無法讓每個學生都達到相同的理解程度,更何況是在無人監管條件下的學生學習?使用微課的前提是,製作者需要明白哪些學生會來看微課?也就是微課的受眾,通過常規課堂教學能夠達到學習要求的學生,是沒有看微課的需求的,只有遇到問題,並且有主觀解決問題欲望的學生,才是微課的真正受眾,所以我們製作微課,就好比常規課備課一樣,一定要備學生!

五、大數據與教學統計

信息化輔助教學,信息化的主要目的是提供更快捷方便的學情反饋,收集學生學習數據,形成資料庫,也就是基於雲端的大數據。所謂的大數據,其要點在於一個「大」字,不能誤解,如果把幾張學生成績表拿來稱為大數據,是不切實際的,在此舉一例說明:有經驗的教師往往會建議學生建立自己的錯題集,把每次作業、考試中的錯題整理歸類,經過一學期的整理,基本上學情就很清晰了,這個過程才能稱之為大數據,當然,這僅僅是從學生角度考慮,從教師角度,需要收集一個班級甚至一個年級的所有學生的錯題集,同時進行有效的數據整理,反饋出來的信息就是最貼近學生實際的,這個大數據對於階段複習非常有幫助。

教學中我們到底需要什麼樣的大數據?

其實我們收集的數據是為了服務教學,即我們需要通過數據了解學生的學情,因此,課堂聽課數據、作業完成數據、解題思考數據這三類是最起碼的要求。課堂聽課數據,是指課堂中聽課的認真程度,其數據包括注意力集中時間、回答問題次數、完成課堂練習時間、回答問題正確率、課堂練習正確率、與同學合作交流時間等;作業完成數據,是指完成作業的時間、正確率、解題反思、錯題改正等數據;解題思考數據,是指草稿紙上形成的解題思路、各知識點聯接網、思維導圖等;上述數據的收集與整理仍然是一個待研究的課題。但只有掌握了學生的這些數據,我們才能有效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評價,其實,這些工作一線的教師們一直在做,只不過他們用的不是電腦而是人腦,這些學生的形象就通過這些數據生動地存在於教師的大腦中,只要一提到某個學生的名字,立刻就能知道該生的學習情況。

六、平板課堂

從最早的電子書包功能,到現在的課堂所有環節全部覆蓋,小小的平板已經具備了代替學生常見文具的功能,再加上實現批改客觀題,拍照上交主觀題,使用平板教學,可以極大提高傳統課堂教學效率。

2016年1月4日,是宜昌市十中703班值得紀念的日子,這一天,數學課堂上,每個人面前都有一部平板電腦,數學課的學案就在平板上顯示,一節「潮」課就此展開。

課前,在技術人員指導下進行備課,教師備課是在PC端進行,一切相關資料全部存儲於雲端,平板可直接調用。

從備課角度看,PC端符合教師使用的日常情況,畢竟電子備課用起滑鼠鍵盤要方便得多,而且多數教學資源在網際網路上以word的格式呈現,因此,PC端仍然是最佳選擇。由於本節課的課題是《一元一次方程複習課》,因此,我選擇學案的形式來開展,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想試用平板教學系統的自動批改評價功能。

雲編輯器使用感受:確實是個很方便的網絡編輯利器,平時在word中使用公式編輯器習慣了,沒想到這裡也能用,類似word2007中的公式,當然,一些無法實現的功能諸如弧的符號等還需要技術人員進行完善。文字和圖形的錄入與平時在空間上寫文章沒什麼不同,適應得很快,麻煩之處在於,選擇題的四個選項得一個個粘貼到相應位置處,用過曬課系統的老師們應該能體會其中的艱辛。大概花了一節課左右的時間,我錄入完了本節課所需要的十道數學題,其中五個選擇題,三個填空題,兩個應用題。

這就是錄入完成後的界面,解析可由老師自己書寫。

傳統課堂上的講解仍然必不可少,本次實驗課主要是實驗學生答題與提交過程,因此,時間上只用了大概20分鐘,學生倒是對這種形式感到很新鮮,不過很快也進入數學答題的狀態,在草稿紙上演算,在平板上輸入結果,學生們操作起平板來幾乎完全沒有障礙,比我們某些成人要快得多。

從學生答題中暴露出來的技術問題,填空題對學生所填內容的智能識別,比如正確結果是28,但學生在輸入28時前面多輸入了一個空格,系統就判定是錯的,這太過於嚴格了,另外還有分數的輸入,學生無法使用與老師一樣的雲編輯器,即使能用,那個也麻煩,像我是長期使用word的,才會熟練,對學生要求則太高。最後是關於主觀題的輸入,目前這個版本,課堂練習上只能用手寫,但平板就這麼大,手寫輸入是以圖片形式保存,那個手寫的字實在是……難以辨認,建議用手寫輸入法或拼音輸入法,學生或許還能輸入得快一些,當然,最直接的莫過於讓學生把過程寫在紙上,然後拍照上傳到教師端。

從教學方面反思:平板目前能解決的最大的教學難題就是習題的智能批改,尤其是選擇題,相對平時教學環節中的課堂作業,做完了還需要老師一個個批改,確實進步很大,但技術也有限制,確實進一步改進。感覺平板這種終端,這樣使用大材小用了,平板最大的作用應該是交互,基於雲端的題庫,一個界面友好的交互教學軟體,再加上合理的教學應用思想,三者結合才能讓課堂效率提高。

任何教學方面的技術變革,一定是要解決舊模式中不便的地方,而不是帶來新的麻煩,因此,慎重進行本次平板課堂實驗,本人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隨著對平板課堂的進一步熟練使用,課堂效率的確得到了極大提升,那麼這種新的技術手段與傳統手段相比較,究竟時效性如何?由此漸漸萌發了將自己所帶的兩個班進行一次自我「同課異構」的想法,選擇人教版八年級數學上冊第十三章13.2畫軸對稱圖形第2課時,周一上午第1節課,授課班級802班,傳統課堂模式;下午第2節課,授課班級803班,平板課堂模式。

設備對比如下:

應該說,雖然是傳統課堂,但使用的教學設備信息化程度也較高,一體化希沃液晶,水性筆黑板,實物展示臺等等,學生用的文具沒有區別,依然是傳統的筆和練習本。與粉筆黑板相比較,水性筆黑板環保性更強,書寫性稍顯不足,對數學老師來講,沒有教學圓規是其最大短板。一體化液晶取代了投影儀,其主要作用依然是展示多媒體功能,其上的軟體中有虛擬數學作圖工具如直尺、三角尺、圓規等,但經本人試用,不太順手,遠不如粉筆加教學用尺直接,這一點,平板課堂與傳統課堂並無二致。

教學流程對比,本節課是新授課,內容較為簡單,作為軸對稱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的應用,學生在基本掌握了軸對稱圖形的畫法後,剩下的主要就是尋找坐標系中軸對稱圖形的坐標聯繫,尋找它們之間的規律,並利用這個規律解決數學問題。課堂上,主要探究平面直角坐標系中,分別以x軸和y軸為對稱軸時,一對對稱點的坐標之間的關係。

第一個環節是課前檢測,5道簡單的選擇題,以上節課的內容為主,客觀題批改起來快,老師可在課堂上短時間內獲得反饋,這個環節是本校特色,八年級數學備課組的《天天練》即基於此。目的在於幫助學生在新課之前熟悉前一節內容,難度不高。

第二個環節是情景導入,為了活躍課堂氣氛,以教室中軸線為對稱軸,請每個同學找準自己座位的對稱點,說出該同學的名字,兩人一起站起來讓其他同學判斷是否找準。我用這個活動取代了課本上的老北京城示意圖的思考,從兩個班的教學效果來看,學生們都很受用。

第三個環節是探索規律,給出五個點坐標,先畫出它們分別關於x軸和y軸的對稱點,再寫出它們的坐標,尋找對稱點坐標之間的關係,再找幾個點,分別作出對稱點後驗證自己發現的規律。

第四個環節是歸納,小組討論後由學生歸納發現的規律。

第五個環節是例2,既然已經找到了規律,則這次的作圖順序與第三個環節相反,先根據已知點坐標寫出其關於x軸和y軸的對稱點坐標,再由寫出的坐標作圖。作完圖之後,觀察它們的位置關係,是否為軸對稱圖形,更進一步驗證規律。

第六個環節是課堂小結,讓學生談談本節課有哪些收穫。

第七個環節是課堂檢測,利用課本練習檢測學習效果,這個環節中,為了不同層次學生需求,布置了一道難度較高的提升題練習,如果課堂時間充裕,則在課堂上完成,如果時間不夠,則留作課後思考。

此為本節課的大致設計流程,關於課後作業,兩個班均布置的相同作業,所不同的是,提升題在傳統課堂上只能寫在作業本上第二天交,而平板課堂上可以回家後通過網絡交到教師平板中,還能通過平板上的問題牆進行同學間的互助。

對比如下:

時效性對比結論:平板課堂作為目前一種新興的教學手段,在提升課堂容量上效果顯著,但也能看出,並非每個環節都有效,它更多體現在課堂實時反饋上,比如省卻了學生上黑板書寫以及課堂練習的人工批改。因此,在信息化與教學融合的過程中,設備並不是唯一,所有的技術都是「教具」,把教具用好,提高課堂效率,減少時間浪費,是現在的主要實驗目的。

技術永遠在進步,我們可以期待,有朝一日,技術進步會突破某個閥值,比如語音識別、圖形識別、自動檢索等突破,就極有可能帶來課堂教學的根本性改變,課堂將不僅僅局限在一間教室,一段45分鐘,甚至一個班級,一個老師。

七、結語

在數學教學中,應用信息化技術,可極大減輕教學中的重複勞動,提高教學效率,同時滿足了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真正做到了教育面向全體學生。隨著時代的進步,信息化進程會越來越快,更加深入到一線教學,最終讓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相關焦點

  • 信息技術 點亮課堂教學
    信息技術 點亮課堂教學 陳曉丹 殷蘇寧     12月1日,主題為「數據驅動精準教學智慧課堂公開課」的交流研討活動在我市康城小學舉辦。    此次活動是為了大力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讓師生藉助先進的信息化手段,提高課堂教學實效,創新課堂教學模式    據悉,康城小學是教育部2019年度教育信息化教學應用實踐共同體「區域整體推進平臺融合,數據驅動精準教學實踐與創新」項目的成員單位。    該校於本學期組織數學學科老師使用「十六進位雲教學平臺」進行教育教學實踐。
  • 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從而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
    科學地運用信息技術來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課堂教學是師生之間雙邊活動的過程。這種「互動」必須在「過程思維」中進行,以幫助學生擺脫一些乏味,無聊和重複的學習。信息技術的運用可以突出實際操作過程,使學生在積極參與學習活動的過程中,通過觀察,比較,分析,猜測和驗證的方式逐步掌握知識的本質,從而正確理解並掌握知識,從而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
  • 【中國科學報】李啟寨:冉冉升起的生物統計學新星
    初見李啟寨,驚詫於眼前這個文質彬彬的年輕人居然是一個集諸多成果和榮譽於一身的儒雅學者,是一顆冉冉升起的學術新星。他具有多學科知識背景並能融會貫通,敢於創新,在生物統計學與統計遺傳學的研究中圍繞與癌症相關聯遺傳因素的統計分析作出了多方面的貢獻。
  • 自考論文:教學媒體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
    況且信息技術發展的今天,電腦日益普及,多媒體不僅可以傳播大量的教學信息,而且還給學生以清晰明快的感受,讓學生輕鬆愉快地學習,使學生學習的氛圍能得到進一步的深化。隨著多媒體手段的不斷推廣,其優學性也逐漸顯現出來,受到廣大教師和學生的歡迎,但由於數學課程的特殊性,目前在數學課中應用多媒體教學的還不是很多。還需要我們去進行積極的探索和學習,以此達到多媒體教學在數學教學中的廣泛應用的目的。以下是多媒體在教學中的應用。
  • 國家級信息化教學實驗區名單公布,將積極探索信息技術與教學的融合
    《通知》對各實驗區提出包括探索以學生學籍號作為「教育身份證」, 推動學習大數據應用等相關要求。國家級信息化教學實驗區名單顯示,北京市共有朝陽區、海澱區、房山區、通州區、密雲區入圍,上海市共涉浦東新區、黃浦區、徐匯區、普陀區、虹口區、楊浦區六區,而浙江從縣到區市皆有入圍,分別為、杭州市上城區、杭州市蕭山區、嘉興市嘉善縣、 金華市東陽市、衢州市柯城區、台州市三門縣;而海南僅美蘭區入圍。
  • 3D列印技術在中小學教學中的應用
    該文主要分析英國中小學在學科教學中引入3D列印技術的目標指向、應用方式,並分析影響3D列印技術在學科教學中有效應用的相關因素,為探索教師在學科教學中適當應用3D列印技術提供參考。  2.指向探索新的教學方法  英國3D列印技術在學科教學中的應用項目是在「人類可以通過製造和分享過程產生學習」理念指導下開展的學科教學創新探索項目[4]。
  • 電子白板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
    關鍵詞:電子白板;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應用作為信息技術發展與現代教育改革的產物,電子白板是集圖片、文本等靜態信息和視頻、動畫等動態信息於一體的多功能交互教育技術,在現代教學實踐中,它充分展現了其直觀性、趣味性、簡潔性與交互性的特點,對輔助傳統教學具有重大意義。目前已越來越廣泛地應用於教育、教學領域。尤其是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具有深遠的影響。
  • 一個以解「簡單的難題」而出名的數學新星在冉冉升起
    一位以解決看起來最簡單、然而又非常艱巨的數學難題而聞名的數學明星在冉冉升起。他的名字叫詹姆士·梅納德,英文名:James Maynard。可能是因為太年輕,在中國鮮有人知,但是在國際數學界卻是一位響噹噹的數論數學家明星。
  • 新課標下信息技術與初中數學教學的融合思考分析
    在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下,要為課堂教學注入更多有趣、豐富的內容。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夠使教學課堂變得形象生動化。本文基於新課標下信息技術與初中數學教學的融合思考進行探究,從其重要意義、目前信息技術與初中數學教學存在的問題和實施策略及數學概念進行剖析,從活躍課堂氛圍,增加互動、跨越空間上的障礙方面進行闡述。
  • 獨家 3D列印技術在中小學教學中的應用
    該文主要分析英國中小學在學科教學中引入3D列印技術的目標指向、應用方式,並分析影響3D列印技術在學科教學中有效應用的相關因素,為探索教師在學科教學中適當應用3D列印技術提供參考。英國3D列印技術在學科教學中的應用項目是在「人類可以通過製造和分享過程產生學習」理念指導下開展的學科教學創新探索項目[4]。該理念的核心是「製造」和「分享」,強調在真實情境中通過體驗式學習與探究式學習是獲得知識並實現學以致用的有效方式。
  • 超級畫板、微課定製……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深度融合的「秘笈...
    早在二十多年前,時代小學就開始探索小學數學教學中信息技術的應用之路。針對教學的三個方面「教、學、評」,課題組分別開展了三個項目的實踐研究——基於「超級畫板」實踐信息技術改變教師的教學、運用「微課定製」技術選擇合適內容實現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創建「大數據平臺」改變對教學的評價方式,多方面多維度創新應用信息技術,實現與小學數學學科的全面深度融合。
  • 青陽路幼兒園開展「信息技術應用課堂教學評比」活動
    為了加快教師們的專業成長,提高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力和課堂教學有效性,近日,合肥市青陽路幼兒園開展了「信息技術應用課堂教學評比」活動,全園共18位青年教師參加活動。本次活動圍繞科學活動領域進行,備選課題為大班數學《認識時鐘》和中班科學《食物的旅行》。
  • 初中數學課題研究,幾何畫板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課題組成員利用課餘時間認真學習「幾何畫板」在新課標下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理念,如何將這一科技軟體與現代教學結合,有效的輔助教育教學,服務於多媒體信息技術的數學課堂,從而實現科學信息技術與教學改革有機結合,構建高效課堂。學習「幾何畫板」的功能,並達到熟悉掌握。課題組對各種版本的「幾何畫板」做了一一對比,優中選優下載了易操作、功能全的「幾何畫板」軟體。積極和年輕的同事交流「幾何畫板」的操作使用技巧。
  • 「信息技術在中小學足球教學中的應用」課題研討會舉辦
    近日,教育部教育裝備研究與發展中心立項課題「信息技術在中小學足球教學中的應用」研討會在北師大出版集團召開。教育部教育裝備研究與發展中心副主任趙憲志表示,我國足球運動的群眾基礎深厚,但在世界範圍的競技體育賽事中和亞洲、歐洲等其他足球強國仍然存在一定差距。
  • 信息技術助力數學教學 成都石室雙楠實驗學校課題研究紀實
    近日,教育部專項課題《中小學數學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顯著提升的研究與實踐》的子課題《數學信息技術在分享學習創新課堂中的實踐研究》在成都石室雙楠實驗學校成功開題後,課題組成員制定了課題研究計劃,課例、微課製作,課堂展示,學生活動等活動有條不紊地開展。
  • 信息技術(多媒體)在幼兒園美術活動中的應用調研
    本次調查是課題「信息技術(多媒體電腦)在幼兒園美術活動中的應用研究」的第一步驟。我們選取30所在福州市具有代表性的幼兒園作問卷調查和訪談,主要目的是了解目前福州市區幼兒園在美術活動中應用信息技術(多媒體電腦)的情況,獲得第一手資料,為今後三個方面的研究做好鋪墊:A.幼兒園計算機軟、硬體配置及美術活動積件庫建設;B.幼兒教師如何學習和利用計算機開展美術活動(培訓);C.基於信息技術的幼兒美術活動所面臨的教學內容、方法的改革。
  • 雲端硬碟技術在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年度考核工作中的應用
    「雙一流」背景下高校教學實驗室建設新思路與實踐[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9,36(11):26-28.[2] 方堃,雷敬炎,朱娟蓉,等.高校實驗室建設與管理體制、機制的研究與思考[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9,38(12):270-273.[3] 凌輝,張媛.一流學科建設需要一流實驗室作為支撐[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4,31(3):217-219.
  • 生活中的數學之美開放式教學的實踐與探索
    二、實踐探索與研究 (一)案例一:生活中的數學之美 生活中大量的圖形有的是幾何圖形本身,有的是依據數學中的重要理論產生的,也有的是幾何圖形組合,它們具有很強的審美價值,在教學中宜充分利用圖形的線條美、色彩美,給學生最大的感知,充分體會數學圖形給生活帶來的美。
  • 德文•布克:冉冉升起的「太陽」德文·布克(Dev...
    懂球帝首頁>足球新聞> 德文•布克:冉冉升起的「太陽」德文·布克(Dev... 德文•布克:冉冉升起的「太陽」德文·布克(Dev... FansMall 11-17 22:44 德文•布克:冉冉升起的「太陽」德文·布克(Devin Booker),一個1996年生於美國密西西比州莫斯波因特的明星後衛。
  • 融合信息技術的新型教與學,愛雲校助力珠三角精準教學發展
    11月23日-25日,廣東珠三角應用數據開展精準教學主題活動圓滿舉行,愛雲校精準教學研究中心受邀參加肇慶、佛山、廣州及珠海市的教研活動,與50餘所學校及當地教師發展、教研教學專家共同圍繞「應用數據實施精準教學,促進教學評一體化」的主題,深入探討精準教學的應用與實踐,助力珠三角融合信息技術的新型教與學模式創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