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泉靈:你缺的不是勇氣,而是支撐它的內驅力

2020-12-25 前瞻網

(圖片來源:攝圖網)

本文章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長江商學院(ID:Weixin_CKGSB),作者:張泉靈

什麼是勇氣?談到勇氣時,很多人覺得那是一口氣,是衝出去的一剎那。但其實除了一腔孤勇,真正的勇氣源於你的內驅力。

本期讀書,長小江向你推薦「華爾街女王」薩莉·克勞切克的新作《勇氣:做無畏的自己》。這本由張泉靈作序推薦的個人成長之作或許能帶你,透過作者從普通研究員到花旗集團首席財務總監的拼搏過程,解讀出驅動自身的內在力量。

在我看來,勇氣至少包含兩樣東西:第一,目標,你得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第二,內驅力。

勇氣不是一瞬間的豁出去了,是你在膝蓋打戰,心裡打鼓的時候,知道怎麼繼續往前走。那時,你的內驅力是什麼呢?

很多人缺乏勇氣,本質是缺少目標,缺少困難時的支撐,不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麼,不知道自己有什麼。當然,這個目標未必要像本書作者那樣——成為一個成功的華爾街女精英。本質上,做一個成功的人、幸福的人、流浪的人、與眾不同的人都需要勇氣。

01

勇氣的來源

在生活中,我經常扮演一個幫助朋友穿越迷茫的角色。

很多處於職業迷茫期或者情感迷茫期的朋友都喜歡找我聊一聊,希望我能幫他們撥雲見日。我通常會問他們一個問題:「你到底想要什麼?」知道自己想要什麼,需要人生智慧,很多人其實是隨大溜的。

不久前,一個很年輕的北大學弟跟我聊天。我問:「如果不考慮任何外界因素,完全順從自己的意願,你的理想職業是什麼?」他說他其實特別想在大學當老師。

我問:「那你為什麼沒有朝這個方向努力呢?」他說現在大學老師都得有博士學位,他覺得他的專業的博士課程沒什麼意思。

我問:「如果在大學裡當老師就是你的目標,學那個沒什麼意思的博士課程就是一個過程,你願不願意付這個代價,實現你的夢想?」他想了想說:「在大學當老師,也有不好的地方。」

我問他哪兒不好,他說當老師挺窮的。於是我們又回到這個問題的本源——為什麼想當大學老師。他說大學老師受人尊敬。

於是問題就出現了:「社會尊重和掙錢多,你選哪個?」他想了半天說:「其實,我想要的,既不是尊重,也不是掙錢多,而是相對自由。」

這就出現了第三個問題:「如果你想要一定的自由,為什麼不選擇當一個自由職業者?」他想了想說:「自由職業可能不太穩定。」我說:「現在受人尊重,穩定,掙錢比較多,自由,如果只能選一個,你選哪個?」

在現實中,我們面臨的選擇沒有這麼嚴苛,大多時候是平衡的結果。

但是,如果你內心沒有一個清晰的目標,就容易被周圍人的意見所左右。我結婚的時候就問過自己,如果我只能給老公提一個要求,會是什麼。我的結論是「有的聊」。我最終找了一個能和我聊天的老公,其餘的都不是重點。你的平衡最終會變為船,它把你推到哪兒,你就去了哪兒。

02

人生的平衡在於明確核心訴求

這還要追溯勇氣的內在動力是什麼。

我相信,對於這個問題,每個人的答案都是不一樣的。對我來說,可能最重要的內在動力是樂趣。

總有人問我,當記者苦不苦,危險不危險。當年拼命幹活的時候是挺苦的,熬夜,出差。我總是在家裡和辦公室各備一個旅行包,以便可以隨時走人。

我當勞模那會兒,經常有媒體問我:「你這麼辛苦工作,為了什麼?」我說自己的確沒覺得特別辛苦。

有一個成語叫樂此不疲,樂此不疲的本質是你得有樂,樂了就不苦了。所以對我來說,人生有一個特別大的追求。我的第一目標和第一內驅力都是樂趣。有了樂趣,你就有勇氣去做一切事情。

對我來說,當年的記者工作能讓我進入之前不能進入的空間,碰到不容易碰到的人,經歷別人經歷不了的事情,這三點就是我最大的樂趣。

有人會問:「你當記者就當記者,為什麼要去戰亂的地方呢?萬一出點什麼事呢?」但這正是在經歷別人經歷不了的事情,也正是這個過程讓我更了解這個世界。對我來說,危險不過是一個客觀存在,就像讀博士也是一個客觀存在,其中的樂趣會促使你行動。

我現在是少年得到的董事長,緣起就是我從一個媽媽的角度想讓我的孩子學到的東西是他們這輩子最該了解的。

比如我們找了北大的李鵬飛教授來講《三國》。通過這個產品,孩子既可以看見真實的歷史,又能學會實用的文學手法。能夠找到更多的資源,做出能影響更多孩子的教育產品,就是我的樂趣,而公司是實現它的最佳手段。

對於《勇氣》的作者薩利來說,當兼顧家庭和事業的難題向她提出挑戰時,她知道自己能夠做什麼,適合做什麼,懂得如何體現自己的價值,所以果斷重返職場。她做出了自己滿意的選擇。

當一個人知道自己的內驅力是什麼的時候,就會有清晰的目標。

對我來說,勇氣的第一動力一直是樂趣,我也對自己的選擇滿意。回到我的學弟,你會發現其實他的內在動力是不太確定的——社會尊重來自外部評價,金錢、自由和穩定性來自內部需求。一個人真的要想想:「我到底是誰?我要什麼?怎樣才讓我覺得快樂?」

03

逼迫自己才能激發勇氣

大多數人並不是沒有勇氣,我們在談勇氣的時候,往往把它和勇敢混為一談。我覺得勇氣其實不是簡單的事,我們要找到自己的內驅力,找到自己的目標。

我一直特別遺憾地發現,今天很多孩子大量的學習其實不是來自學習的樂趣,而是來自外部評價,包括好孩子的評價和外部壓力。

即便你考上了北大,可能一路上鼓勵你繼續努力的只是外部評價。

我的學弟的第一反應就是社會尊重,因為他從小就是被外部評價和外部對他的要求裹挾到今天,可能從來沒有時間問問自己想要什麼,能做什麼,內在動力是什麼。

我最近做了一件特別考驗我兒子的事。他今年 12歲,我帶他攀登吉力馬札羅( 12歲是允許攀登吉力馬札羅的年齡底線)。他從出生到現在,外在條件太好了,沒有什麼是他必須通過逼迫自己才能夠獲取的。

其實,當條件太好的時候,他的內驅力就會不足。他失去什麼,也不會覺得可惜,得到什麼,也不會快樂。

如果這時候你非要告訴他,要尋找內驅力,他會不知所措。因此,我一定要讓他體驗一下。這恐怕是他人生中第一次逼迫自己才能往前走(當然,這也是我人生中第一次經歷肌糖原、肝糖原耗盡。我在山頂的時候,知道如果沒有塗防曬霜,皮膚就會曬傷,可就是沒力氣把它從側兜拿出來)。

他最後成功登頂,讓我非常震驚。其實,他在路上出現兩次肌糖原耗盡。補能量棒的過程絕不愉快,因為當時能量棒已結冰。

我後來問他:「那一刻你為什麼決定登頂,而不是下山?」他說:「我想了想,咱們跑到那麼遠的地方,不就為了登頂嗎?」

我對他說:「其實,你以後在人生當中要經歷好多這樣的事情。你要在某一刻告訴自己,得逼一下自己,知道到這個地方,就為了幹成那件事情。就像登山一樣,山在那裡就是你的目標。」

我從登山一開始就問他一個問題:「你有沒有想過,人為什麼要花錢買罪受?」我認為他在山腳下的時候,是不知道怎麼回答這個問題的。

到了山頂,我認為他知道了。下山之後,他身上迸發出的那種自信,是他從未展現過的。這份自信就來自他終於逼自己做了一件他認為做不到的事情。

這就是為什麼企業家常常會說「穿過暴風雨,你就不再是原來的那個你了」。唯有磨鍊,才能讓我們成長。我們看到,薩利在 30多歲時已經突破華爾街女性任職高管的極限,她是怎麼做到的呢?

薩利的成功秘訣是從來不說「不」,她每周長時間工作,不管別人讓她做什麼,不管有多難,都先答應下來。這樣的勤奮和磨鍊讓她在男性佔比極高的世界裡贏得了一席之地。

最後,我要說的是,雖然生活中的小確幸會提高你每一天的快樂點,但人的終極快樂一定不是由小確幸構成的。人生的核心快樂一定基於你的核心目標,擁有清晰的核心目標,你才能夠持久快樂。 

本文來源長江商學院,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前瞻網的立場。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真正拉開孩子距離的,不是「起跑線」,而是孩子的內驅力
    她說出這句,我卻不是很意外。阿滿的孩子一歲不到,她就開始帶他參加早教班了。孩子兩歲左右,她又開始為他張羅各種啟蒙班。到孩子進入小學了,她更是把孩子的課餘時間安排得滿滿的,大多數時間不是在上興趣班,就是在去興趣班的路上。我曾經問她,把孩子逼得這麼辛苦是為了什麼?
  • 孩子不愛學習,可能「內驅力」不足,做好三件事,培養學習內驅力
    也側面說明孩子的學習內驅力出現了障礙,需要家長從旁協助他們尋找回內驅力。學習的欲望不是靠別人給予的,而是孩子內心自我產生的,這種行為其實就是所謂的內驅力當然了解內驅力對學習的重要性之後,相信家長都不願在耽誤時間。一、激發學習積極性內驅力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激發孩子對於學習的認識,短時間內就能培養出他的積極性。
  • 如何建立孩子的內驅力
    也有人感嘆,拼盡全力陪伴孩子的陪讀父母也許也能將孩子送上名校,考得一個不錯的分數,但是這部分孩子絕對不是金字塔最頂尖的那部分人群。那部分金字塔頂的學霸們,說白了,不是有什麼三頭六臂,而是有著一份超常的內驅力。這份內驅力可以幫助他們無論身處什麼環境,保持著披荊斬棘的毅力去面對艱辛持久的學習拉力戰,並最終笑到最後。那麼,家長會問,內驅力從何而來。如何建立內驅力?
  • 學霸與學渣之間差一個「內驅力」,教你如何點燃孩子的學習內驅力
    她說出這句,我卻不是很意外。 阿滿的孩子一歲不到,她就開始帶他參加早教班了。孩子兩歲左右,她又開始為他張羅各種啟蒙班。到孩子進入小學了,她更是把孩子的課餘時間安排得滿滿的,大多數時間不是在上興趣班,就是在去興趣班的路上。
  • 網易丁磊:科技公司缺的不是「上天」的勇氣,而是追逐星辰大海的...
    丁磊和大家分享了自己的三個觀點:首先,科技公司缺的不是「上天」的勇氣,而是一種追逐星辰大海的創新氛圍。大家要做的是,從學習和模仿,轉向真正的創新為王。其次,科技公司除了「上天」,也要能「下地」。要轉變心態,從乘風而起,轉向真正腳踏實地。
  • 你的教育方式,正在摧毀孩子本不多的內驅力
    首先,我們要真正的去定義內驅力,和外驅力還真不好定義,那們我們可以通過一個表像來理解內驅力:當做一個件事的時候, 前面講的內驅力和外驅力的表現只要是個成人都是能夠理解的吧。因為咱們自己就是在這兩種力的驅動之下完成自己的一切事情的。 主題就來了,用獎勵的辦法:做完了作業可以玩遊戲、可以看電視、可以出去玩、可以……,這是在強化做作業是多麼不得已的事情,但是為了後面的獎勵,那麼硬著頭皮上吧。這是一種家長常用的一種外驅力。
  • 優秀孩子都有學習「內驅力」,喚醒「內驅力」,聰明媽媽這樣做!
    「自雞」的意思就是自己給自己打雞血,這個詞換一種說法,就叫做學習內驅力,這種內驅力就是孩子發自內心想要去學習的動力。所以其實是不存在「天生」就不喜歡學習的孩子的。而且學習內驅力是一種非常神奇的力量,很多在某項技能上有天賦的孩子,會因為沒有學習內驅力而「浪費」,也會有很多資質平平的孩子,因為自己強大的學習內驅力而成功。
  • 激發孩子學習內驅力,才是學霸的致勝法寶
    百科的解釋是:內驅力是在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一種內部喚醒狀態或緊張狀態,表現為推動有機體活動以達到滿足需要的內部動力。簡單來說,&34;就像是汽車的引擎,只有它開始轉動發力,車才會跑得快。如果引擎壞了或功率不夠強大,這輛車就很難提速,可能也跑得不遠,或者,還需要人推著它才走。套在樂樂寫日記這件事上。在此之前,我曾試探他,「你媽小學一年級開始寫日記的,你要不要也寫寫?」他聽了,毅然決然地回答我:「不要!!!我會拼樂高,你小時候也不會啊。」
  • 在應試的籠子裡,怎麼保護孩子的內驅力
    到底如何做,才能又不破壞孩子的內驅力,又能讓孩子向著我們希望的方向發展?如果重要原則把握得好,成年人的指導對孩子的學習會大有裨益;如果沒把握好,則不僅會造成浪費,還會擠壓孩子學習的內驅力。如果我們試圖通過教學來幫助孩子得到更好的發展,我們首先要知道孩子自己正在如何發展。想要了解孩子的發展,最核心的一點是觀察。
  • 如何激發學生的內驅力
    當每個孩子真正的內驅力被激發,孩子的創新能力、自我發展意識等等終將被孩子實現。而被我們培養出來的眾多的「高分數人才」,如果他的內力沒有被激發,一旦遇到困難,他只能選擇放棄——因為他真的不具備挑戰的勇氣和能力! 希望大家能從下面的分析中找到我們日常教學的契機,從而發揮教育最大的力量!
  • 喚醒內驅力
    去年得遇一大師,說道孩子最重要的是內驅力,自我驅動力,這個力基本決定了人生。感覺十分重要,就去查如何培養,後來看到馮現冬博士論文《語文喚醒教育研究》,覺得內驅力只能喚醒,不適合培養,後來我在教學中很想用這個喚醒,只是一直未能納入到我的實踐體系。
  • 別再用這種激勵方式了,它會殺死孩子的內驅力
    科學家們發現,在沒有獎勵,沒有引導的情況下,這些猴子,靠的是內驅力。03.激發學習的內驅力 如何激發孩子的內驅力?我們分三步走:(1) 平等溝通,耐心傾聽很多時候,作為家長的我們,都會不自覺地以家長的身份去命令孩子,去操控孩子的行為。
  • 如何喚醒孩子的內驅力?看懂影響內驅力的成因,再用這3個方法
    A.內驅力B.外驅力答案——職業股民往往是外驅力;業餘股民往往是內驅力。//業餘股民很多時候不僅賺不到錢,還會不斷虧錢;但只要偶爾賺到一點,就像賭博贏錢一樣刺激和快樂。所以驅使業餘股民不斷去被割韭菜的不是外在的錢,而是內在的「我可以」的錯覺。職業股民就不同了,他們以炒股為生、對產出和回報有很高的要求、有短期和長期目標、每天承受著市場的壓力。一旦虧損,後果可能比普通人被裁員還嚴重,所以很難保持內驅力。
  • 通過「CAR」心理需要模型幫助孩子建立內驅力
    通過「CAR」心理需要模型幫助孩子建立內驅力。既然我們要研究提高孩子的學習興趣,提高孩子的內驅力,我們就要遵照科學的理論方法。在動機理論研究中,德西和瑞恩是兩位著名的心理學家,他們將人的內驅力分為三個基本的心理需要:勝任感(competence)、自主感(autonomy),歸屬感(relatedness)。
  • 何為「內驅力」?
    之前有媽媽問,如何提高孩子的內驅力,今天就給大家一篇實操。一起用這三大法則喚醒孩子的內驅力。男孩坦誠地說,因為他太討厭父母每天的老生常談了:「你要想考個好大學,就只有一次機會。」「等你長大了,你一定會感謝我」……約拿說,父母永遠是一副「我們大人知道怎麼做才對,你們小孩啥也不懂」的樣子。說得越多,孩子越逆反,既然我做什麼都不對,那我索性不做了。愛爾蘭詩人葉芝說:「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
  • 如何培養孩子的內驅力讓孩子主動學習?專家卻說要家長自我反省?
    寶媽們在一起聊天,大家都羨慕別人家的小孩讀書不用管,自己會自動自覺得學習,這就是小孩有「學習的內驅力」的表現。,其實孩子天生具有內驅力,每一個人都有強烈的好奇心,都有對新鮮事物探究的欲望,以及想要得到身邊的人以及更多人的肯定,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成就感。
  • 家庭教育裡,最重要的是要培養孩子的內驅力
    在場教育專家認為,這種「為了你好」不是媽媽教育孩子成功,而是媽媽控制孩子的成功,孩子應該成為他想成為的樣子。的確如此,真正的學習能力是孩子主動願意去學習,去探索,而不是被動地完成。家長在孩子教育方面,最重要的是要培養孩子的內驅力,而不能只盯著考試,盯著試卷,才能走得更遠。
  • 宜川中學李江波:通過活動激發學生的內驅力
    它是學生學習自覺性和積極性的核心因素,是學習的強化劑,是學生學習獲得成功的十分重要的內在意識傾向。從哲學角度講,學生的內驅力是指:教學活動主體的積極參與意識。學生是教學活動的內因,教師只有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才能把教學活動變成學生獲取知識和不斷探求真理的自覺意志和行為。
  • 2020年,我們最缺的不是N95和醫用口罩,而是勇氣
    擁有直面困難的勇氣,每個人都不可或缺,這一特質是人生路上披荊斬棘的必備武器。它每天見到自己的同伴,都會流著淚扒開著自己的傷口說,我真是太倒黴了,被樹枝給劃傷了,我傷口好疼,再也不能爬樹了,再也不能摘好吃的果子了。它的朋友聽完它的遭遇後,都很同情它,並把各自認為最好的治療方法告訴它。但這隻猴子每天仍然逢猴就訴說自己的不幸遭遇,總把傷口拿給別人看,整天想著自己的傷口有多痛多嚴重,卻從不去想辦法治療,最後致傷口嚴重感染死亡。
  • 棍棒教育成怪圈,扼殺孩子的內驅力這個鍋誰該背?
    家長都明白最終目的是不用管教孩子,他能夠擁有內驅力,能夠主動學習主動探究。但是事實真的如其所願嗎?恰恰相反,棍棒教育之下的孩子很難培養主動性,棍棒教育正在扼殺孩子的內驅力。 二、誰來拯救孩子的內驅力? 那什麼又是內驅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