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焱:玩具和遊戲對兒童究竟有多重要?

2020-09-03 河南永和幼教

好玩具、好童書對兒童成長的重要意義是什麼?如何理解兒童,基於兒童的成長需求來重視遊戲,用好玩具,設計好的教學活動?對所有關注兒童教育、從事兒童教育的人來說,都應該好好讀一讀這篇深度好文章。



「遊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遊戲是幼兒的需要和權利,促進幼兒身心全面發展,社會、幼兒園、家庭都應當保障幼兒遊戲權利的實現。幼兒園以遊戲為基本活動,目的在於滿足幼兒遊戲的需要,保障幼兒遊戲的權利;創造與幼兒年齡特點相適宜的幼兒園生活,防止和避免幼兒園教育小學化成人化;讓幼兒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促進幼兒的主體性發展和身心全面健康發展。


玩具和遊戲材料是幼兒遊戲的物質基礎,也是幼兒園重要的教育資源。幼兒園要真正實現以遊戲為基本活動,幼兒教師就必須要研究玩具,研究兒童,研究教學策略。研究玩具,研究兒童,研究教學策略,是進一步貫徹落實《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深化幼兒園教育改革向幼兒園教師提出的新的要求與挑戰。推動幼兒園教師研究玩具、研究兒童、研究教學策略,提高和促進幼兒園教師專業化發展水平,是本次活動希望達成的重要目標。


遊戲是幼兒的主動學習


遊戲不僅給幼兒帶來快樂,也是幼兒的主動學習,是幼兒積極主動、真實自然的學習活動。遊戲之所以會成為幼兒的主動學習,是因為遊戲的環境滿足幼兒主動學習需要的條件。


1.幼兒主動學習需要的條件


什麼情況激發幼兒的主動學習?研究表明,幼兒的主動學習需要的基本條件包括(參見圖1):


圖1


1.材料豐富的環境:材料豐富的環境不僅為幼兒提供豐富的刺激和挑戰,而且,能夠讓幼兒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要自主選擇。有選擇才有個體的需要和興趣,才能激發幼兒學習的內部動機。


2.安全的環境:安全的環境支持和鼓勵幼兒大膽探索、想像和創造。安全的環境來自於幼兒對於人際氛圍性質的體驗,來自於幼兒體驗到的教師的態度。


3.與材料的相互作用:動手操作、直接經驗、思考和及時反饋是適合幼兒學習和思維特點的學習方式。幼兒通過操作、探索、象徵、試誤、重複等方式方法與材料相互作用,獲得來自材料的直接反饋。


4.與夥伴和成人相互作用:與材料、夥伴、成人等不同交往對象的相互作用可以使幼兒獲得及時的反饋與支持。


5.經驗的整合建構:幼兒在與周圍環境的相互作用過程中,認識世界、理解世界和解釋世界,積極主動地建構自己的經驗,發展和形成著自己獨特的個性。選擇、興趣、動手操作、直接經驗、思考、接納與反饋是支持幼兒主動學習條件的構成要素。



2.遊戲激發幼兒的主動學習


遊戲之所以能夠激發幼兒的主動學習,是因為遊戲滿足幼兒主動學習需要的條件(參見圖2):

圖2


1.遊戲的環境是材料豐富的環境,不僅為幼兒提供了豐富的環境刺激和挑戰,也可以讓幼兒根據自己的興趣需要自主選擇;


2.幼兒在遊戲中與材料相互作用,探索、想像、思考、行動,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獲得及時的反饋,積極主動地建構自己的經驗;


3.幼兒在遊戲中與同伴成人相互作用,體驗接納與肯定,學習分享與合作,理解規則的意義;


4.幼兒在遊戲中可以自主決定、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自由行動和冒險,遊戲能夠使獲得自主感、興趣感和成就感。因為可以選擇、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行動,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因此,幼兒在遊戲中表現出這個年齡最高水平的堅持性。


玩具在幼兒學習和發展中的重要性



玩具之於幼兒,不僅是童年生活的親密伴侶,也是幼兒學習的重要資源和媒介。


1.玩具是幼兒遊戲的物質基礎


對於幼兒來說,「玩」往往意味著「玩玩具」。幼兒的遊戲往往依賴於具體的遊戲材料或玩具來進行。一般來說,玩具有悅耳的聲響、鮮豔的色彩、美觀的造型,可以引起幼兒的好奇,激發兒童的遊戲興趣,誘發兒童表現出特定的遊戲選擇和遊戲行為。陳鶴琴先生指出,「小孩子玩,很少是空著手玩兒的,必須有許多東西來幫助才能玩兒起來,才能滿足玩兒的欲望。」遊戲也往往被幼兒看作是「玩玩具」的活動。由於幼兒的思維具有直接行動性和具體形象的特點,他們的行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眼前情境和刺激物的影響。他們往往看到什麼玩具,就會玩什麼遊戲。例如,一個3歲幼兒做出抱娃娃、哄娃娃睡覺的遊戲行為,不是因為她預先想到要扮演媽媽,而是因為看到了玩具娃娃,才表現出媽媽抱娃娃、哄娃娃的角色行為。研究表明,角色遊戲玩具(如娃娃、動物等)常引發幼兒開展角色扮演遊戲,積木、積塑等則引發的是幼兒的建構遊戲。


2.玩具是幼兒與人交往的媒體


玩具是幼兒與同伴交往的媒介。藉助玩具,幼兒可以有效地開啟、維持、推進同伴互動,獲得同伴的信任和友誼。對於學前階段的兒童,好朋友就是一起玩、給我玩具玩的人。玩具也會引發同伴衝突,但同時也為幼兒學習解決衝突提供了機會。


玩具是成人關愛和教育幼兒的媒介。藉助玩具,成人發起與幼兒的互動,傳遞和表達對幼兒的關愛、鼓勵、安慰與支持,支持和擴展幼兒的學習。藉助於形象直觀的玩具與幼兒一起遊戲的教育效果往往遠遠勝過成人千言萬語的說教。


3.玩具是幼兒與周圍物質世界互動的橋梁


幼兒對周圍世界充滿好奇,但是在真實的成人世界有很多物品和工具是幼兒無法觸及的。蘇聯心理學家艾裡康寧指出,玩具的起源出自於社會的需要。為了讓未來的社會成員具有掌握工具必需的一般能力(如視覺運動的協調、細小而準確的動作、靈活性等),成人為兒童創造了玩具,即有助於兒童練習「一般能力」的專門物體。成人教兒童使用這些玩具的方法,兒童藉助於這種玩具來模仿那些他們還不能參加、但又很想參加的成人的生產勞動和生活活動。玩具把幼兒與真實的物質世界聯繫在一起。玩具凝結著人類社會的文化歷史經驗。當幼兒在成人的幫助下,了解玩具的名稱、用途和用法時,他們正是在學習和掌握凝結在玩具中的人類社會文化歷史經驗。


以嬰幼兒對社會感覺經驗的學習和掌握為例。人類在許多世紀的生產、科學和藝術活動中積累了人類所特有的感覺經驗,從中抽取出最重要、最本質的東西形成了社會感覺經驗標準。例如,確定音高、顏色的標準以及相應的語言符號標誌。當我們掌握了這種感覺經驗體系以後,就好像是獲得了一組「量具」或標準,可以把新感知到的任何物品的特性和頭腦中已有的標準進行比較、鑑別,並對它進行鑑定,找到它在物品特性系列中的恰當的位置。這種感覺經驗標準體系是兒童後天在成人的標準下掌握的。學習和掌握這種感覺經驗標準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對於學前兒童來說,玩具是他們掌握社會感覺經驗標準的一個重要的途徑。玩具具有形狀、顏色、大小等感覺特性。由於玩具是在現實生活的基礎上對實際生活物品的提煉、概括和加工的結果,因此玩具的感覺特徵往往是比較典型的。質量好的玩具,其色彩、形狀一般來說都是比較標準的。玩具在色彩、形狀等方面的這種特性,可以幫助幼兒學習和掌握人類所特有的社會感覺經驗標準體系。除了物品的形狀、顏色的感覺特性以外,了解物品所模擬的社會生活生產用品的用途,掌握使用這些物品的方法,把這些物品作為人類所特有的「工具」來使用,也是幼兒的重要的學習任務。玩具通過對人類社會實際物品的模擬,為幼兒學習和掌握「工具」提供了對象和機會。玩具是幼兒進入人類社會文化歷史經驗寶庫的一種途徑。



4.玩具是文化的物質載體,是文化傳承和傳播的工具


玩具的設計、生產、消費和使用,一方面體現了人類社會物質文明發展和科技進步的成果;另一方面,也體現一個社會的信仰、習俗、觀念和審美心理,反映特定文化對兒童學習與發展的期望與希望,傳遞著特定的文化價值取向。


以芭比娃娃為例。20世紀50年代末芭比在美國誕生之時曾經被父母們認為是蕩婦,以後慢慢被認為是美國現代女性的象徵。因為芭比不僅擁有美麗的外表和優雅的舉止,更重要的是擁有自信、獨立和自主。她向小女孩傳遞一個重要觀念,女孩不只可以成為母親,重要的是她屬於她自己。美國的一些社會學家和文化評論家認為,芭比不再是一件單純的女孩玩具,它對美國大眾心理和精英文化都產生了深刻影響,成為一個可以進行多重分析的文化符號。但是,在伊朗芭比娃娃卻被看作是邪惡、淫蕩、墮落的象徵。早在2003年9月,中東國家沙烏地阿拉伯便已禁止國內出售「芭比娃娃」,認為其裝扮不符合伊斯蘭教的思想。沙特官員當時曾表示:「猶太芭比娃娃暴露的衣著和可恥的姿勢,服飾是西方墮落的象徵。我們應該注意她的危險而且小心。」


正是由於玩具可以在潛移默化之中實現文化的濡化和涵化功能,作為專業的教育工作者,應當保持一種文化敏感性,自覺地分析反思玩具背後的文化內涵,為幼兒選擇文化適宜的玩具,並利用玩具幫助幼兒理解和尊重人類種族和文化的多樣性,形成多元文化和反偏見的觀念。


5.玩具是最適合幼兒學習的「課本」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越來越注重玩具的教育功能,希望用玩具來刺激嬰幼兒的感官和動作發展,開發嬰幼兒的智力,促進他們身心各方面的發展。隨著兒童心理學和教育學的發展,玩具的生產和設計越來越注重適合嬰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使之符合教育的期望和要求。


具體形象性和可操作性是玩具的基本特徵。「幼兒的智慧在手指尖上」。手的操作活動可以促進大腦的積極活動,操作學習是幼兒學習的基本特點。幼兒對於周圍世界的認識依賴於他們與事物的直接接觸和體驗。玩具可以把僅僅憑藉語言幼兒很難理解的比較抽象的概念和關係具象化,為幼兒的概念學習和理解提供了具體形象、可操作的獨特的物質支柱,有助於幼兒在動手動腦的操作活動中學習,符合幼兒學習的年齡特點。通過玩玩具的操作活動過程,幼兒可以體驗、領悟和理解包含在玩具和操作過程中的概念,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玩具作為幼兒的學習資源,具有獨特的「發展適宜性」。


玩具和遊戲材料也是幼兒表達表現的工具。藉助於玩具和遊戲材料,尤其是通過假裝和「以物代物」,幼兒表現不在眼前的事物,再現他們經歷的生活事件(包括不愉快的經驗),表現和表達自己對於經歷的生活事件的認識、體驗和情緒情感,釋放焦慮,處理緊張和衝動,理解現實與想像之間的界限與關係的機會,促進經驗的建構、重組和改造。正如諺語所說,「告訴我,未來我會忘記;給我看,或許我會記得;讓我參與,我將會深深理解」。


教師要研究玩具、研究兒童、研究教學策略



玩具是人類社會文化歷史經驗的獨特的凝聚物。社會文化歷史經驗依賴於人與人之間的社會性相互作用和文化傳遞,成人是幼兒與物質世界交往的媒介。幼兒與物質世界之間的「非社會性關係」,是在成人與幼兒的社會性關係中獲得發展的。玩具要成為幼兒適宜的教科書,成人必要的支持和幫助是不可少的。作為幼兒教師,要認識和理解玩具對於幼兒學習與發展的獨特價值,要像研究教材那樣認真研究幼兒的玩具。


1.教師的指導方法要「因材而異」


玩具和遊戲材料的性質和特點影響幼兒遊戲活動的方式方法,也影響教師指導幼兒遊戲活動的方式方法。各個活動區玩具和遊戲材料的性質不盡相同。幼兒教師要像研究教材一樣認真研究各個活動區的玩具和遊戲材料,指導方法也要「因材而異」。在美工、角色遊戲、積木和積塑等活動區域,大量使用的是低結構材料和非專門化材料,教師要鼓勵幼兒自主自由的表達表現,大膽想像和創造;專門化的玩具(例如在娃娃家裡供幼兒操作的鍋碗瓢盆,小醫院裡的醫療器具)實際上是人類社會工具的模擬物,這些工具的模擬物,可以滿足幼兒像成人那樣行動、做現實生活中不能做的事情的願望;益智玩具包含一定的問題和任務,教師要關注幼兒在解決問題過程中的興趣、注意力、目的性、計劃性、堅持性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支持、啟發、鼓勵幼兒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


2.教師的指導方法要「因人而異」


玩具和遊戲材料作為幼兒的「課本」,具有不同於與小學生所用的文字教材的特點。文字教材傳達給學生的往往是確定的事實和信息,玩具和遊戲材料則是一種「無字的書」,它更像是「教學大綱」或開放式的「課本」,為學習者留下了較大的自主建構、想像的空間。幼兒自身的特點決定著他(她)與玩具和遊戲材料的互動。不同的幼兒對待同樣的玩具和遊戲材料的方式方法不同,從相同的玩具和遊戲材料中獲得的經驗也可能不同。玩具和遊戲就成為教師了解和理解幼兒的最佳途徑或「讀本」。


通過觀察幼兒的遊戲和對玩具與遊戲材料的使用,我們可以了解他們的探索和發現、想像和創造,他們遇到的困難和問題,他們的思維活動和解決問題所用的策略,他們內部的和人際關係方面的衝突以及情緒情感方面的困擾。教師要關注和研究幼兒具有個體特點的使用玩具和遊戲材料的方式方法和遊戲活動過程,在觀察的基礎上進行教學決策,提供適當的支持和幫助,「因人施教」,促進幼兒思維、想像、創造性和社會性等的發展,培養幼兒良好的學習品質。


3.以玩具為中介的支架式教學策略


玩具雖然為幼兒的學習提供了物化的、可操作的、具體形象的「概念框架」,但是成人必要的支持和幫助,有助於幼兒學習和理解玩具中所包含的概念和技能。我們可以社會建構主義理論為基礎,借鑑支架式教學和中介學習的基本理念,利用玩具來促進幼兒學習,關注幼兒與玩具相互作用的過程,評價和診斷幼兒的學習和發展狀況,支持和幫助幼兒理解玩具中所蘊含的「概念」。


圖3


以圖3所示的玩具平衡盤為例。這個玩具平衡盤包括紅、黃、藍、綠、白、黑等6種不同顏色的圓柱體,一個圓盤和兩個骰子。圓盤中間有一小孔,栓一根線懸掛在一個橫木上,橫木固定在一根圓柱上。玩具平衡盤的設計理念是要使幼兒通過遊戲體驗和理解以圓心為中心的平衡原理,如等量、等距、對稱和平衡等。但是,由於以圓心為中心的平衡涉及到多種複雜的平衡關係(例如,等量等距的對稱平衡關係;不等量非等距的對稱平衡關係;不等量非等距的非對稱平衡關係或散點平衡等),因此這個看起來很有趣的玩具實際上包含著非常複雜的概念和關係。在一般情況下,這些複雜的概念和關係不應當、也不可能以語言為媒介的授受方式來「教」給幼兒。但是玩具平衡盤把這些複雜的概念和關係具象化,使幼兒有可能通過與玩具的互動、與成人和同伴的互動來感知和體驗這些複雜的概念和關係。當然,幼兒通過和玩具的互動獲得的這種經驗在性質上具有直覺性、具體性的特點,是感性的而非理性的。


運用支架式教學的基本原理,教師可採取和幼兒共同遊戲的方式,由易到難、逐步提供支架來引導和支持幼兒的學習。以玩具為中介的支架式教學的基本過程包括:分析玩具所蘊含的概念或任務;確定搭設支架的計劃或步驟;成人引導下的幼兒的積極探索;關注和分析幼兒在解決問題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確定介入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1.分析玩具所蘊含的概念或任務


支架式教學的第一個步驟是成人把複雜的學習任務分解成若干個可以掌握的組成部分,降低難度逐步把學習者對於問題的理解引向深入,為學習者理解概念提供必要的概念框架。


解讀和分析玩具中所蘊含的概念是以玩具為中介的支架式教學的第一步,把蘊含在玩具中的任務分解成為若干個可以掌握的組成部分來降低任務難度,為幼兒理解概念創造條件。


以玩具平衡盤為例。通過對玩具平衡盤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


(1)玩具平衡盤所包含的平衡關係非常複雜,包括:①以圓心為中心的、對稱的、等量、等距的平衡關係;②以圓心為中心的、對稱的、不等量、非等距的平衡關係;③以圓心為中心的、不等量、非等距、非對稱的散點平衡關係。這些平衡關係在一般情況下是不可能以語言為媒介的授受方式來「教」給幼兒的。但是通過操作玩具,幼兒可以直覺地理解這些複雜的平衡關係。


(2)同色的圓柱體之間存在著相等的關係、不同色的圓柱體之間存在著高度上的「n-1」的等差關係。「發現」圓柱體之間存在的這種相互關係有助於幼兒「發現」或「把握」讓不同的圓柱體在平衡盤上保持平衡的基本原理(等量、等距的平衡關係;不等量、非等距的平衡關係等)。因此,幫助幼兒發現圓柱體之間的相互關係有助於降低任務的難度。這可以成為教師提供支架的切入點。


2.確定搭設支架的計劃或步驟


通過分析玩具所蘊含的概念我們可以確定幼兒可能會遇到的困難,確定為幼兒搭設支架的基本步驟。以玩具平衡盤為例。


(1)幫助幼兒發現六種顏色不同的圓柱體之間的相互關係。教師可以先讓幼兒玩圓柱體(不出示平衡盤),讓幼兒通過自己的操作(排列)和探索發現六種顏色不同的圓柱體之間的等差關係和同色圓柱體之間的相等關係。


(2)幫助幼兒發現以圓心為中心的、對稱的、等量、等距的平衡關係。以圓心為中心的、對稱的、等量、等距的平衡關係是三種平衡關係中的最容易為幼兒理解的關係。教師和幼兒的遊戲可以從這裡開始。例如,教師先放一個紅色的圓柱體在平衡盤上,讓幼兒想一想「挑一個什麼樣的圓柱體,放上去後可以讓平衡盤保持平衡?」由於幼兒已經發現了不同顏色的圓柱體之間的相互關係,他可能會拿一個同樣顏色的圓柱體放在平衡盤上。教師也可以建議幼兒選擇同色的圓柱體。


教師應引導幼兒觀察使他注意到平衡的原理。可以讓幼兒說一說為什麼能夠平衡,包括選擇什麼顏色和放在什麼位置等。這種對於動作的「反思」或使幼兒在思想上形成與自己動作的「距離」可以增強幼兒的元認知能力,有益於幼兒建構對於平衡關係的理解。


(3)幫助幼兒發現以圓心為中心的、對稱的、不等量、非等距的平衡關係。教師先放一個紅色的圓柱體在平衡盤上,要求幼兒拿一個不一樣的顏色的圓柱體放在平衡盤上想辦法讓平衡盤保持平衡。


教師可以先讓幼兒預測:「這次把顏色不同的圓柱體放上去,平衡盤能夠平衡嗎」?「怎樣才能讓它保持平衡」?


幼兒通過操作和探索使平衡盤達到平衡以後,教師可以進一步詢問:「這次平衡盤的平衡和剛才我們都放的是紅色的圓柱體有什麼不一樣」?引導幼兒注意並意識到這種新的平衡關係。


(4)幫助幼兒發現以圓心為中心的、不等量、非等距、非對稱的散點平衡關係。教師仍然可以先放一個紅色的圓柱體在平衡盤上,要求幼兒拿兩個顏色不同的圓柱體放在平衡盤上想辦法讓平衡盤保持平衡。


教師可以先讓幼兒預測:「這次我放一個,你放兩個,平衡盤能夠平衡嗎」?「怎樣才能讓它保持平衡」?


幼兒通過操作和探索使平衡盤達到平衡以後,教師可以進一步詢問:「這次和上兩次有什麼不一樣」?引導幼兒注意並意識到這種新的平衡關係。


在實際操作中,幼兒在第一次沒有選擇和教師相同的顏色(例如紅色的圓柱體)而選擇了其他顏色的圓柱體,教師應當追隨幼兒,並引導幼兒注意和意識相關的平衡的原理。



3.和幼兒一起進入遊戲


在幼兒初步理解了平衡盤所包含的幾種平衡關係以後,和幼兒進入真正的遊戲階段。因為圓柱體的不同組合還會向幼兒提出不同難度的挑戰。但是,先前在教師的引導下幼兒通過探索所初步理解的幾種基本的平衡關係可以成為幼兒解決新的問題的概念「原型」。


教師在和幼兒的遊戲過程中,要注意觀察幼兒的玩法從中確定幼兒所面臨的問題,為幼兒提供必要的解決問題的線索。同時,不斷根據幼兒的實際情況提出具有挑戰性、能引發幼兒新舊經驗之間認知衝突的「任務」或「問題」,引導幼兒積極的探索和反思。


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注意逐漸撤離支架,鼓勵幼兒和同伴一起遊戲。幼兒的合作遊戲可以使幼兒體驗遊戲的樂趣,而且同伴互動(包括和能力更強的夥伴的互動以及和能力較弱的夥伴的互動)都可以進一步促進幼兒對於問題的理解。


4.動態的、發展性教學評價


支架式教學的實質是成人對兒童學習過程的幹預。這種幹預必須以幼兒已有的發展水平為依據。只有了解幼兒已有的發展水平,教師才能明確應該在什麼時候、採用什麼方法(包括各種言語的和非言語的策略)才能幫助幼兒從一個水平向另一個水平發展。什麼時候提出什麼問題以及如何提出問題取決於教師對於幼兒思維活動的理解。幼兒對教師所提的每一個問題的回答,都可以使教師更好地理解他們的思維活動以及所面臨的困難。教師對於幼兒的學習的評價是動態的、發展性的,它著眼於幼兒的進步,判斷通過成人、玩具和同伴等各種中介作用幼兒「還能夠做什麼」。成功地為幼兒搭設支架需要教師花費一定的時間與幼兒在一起,觀察他們的表現和行為。通過和幼兒的對話和交流,教師才能了解他們已經達到的發展水平以及他們下一步可能達到什麼水平。


除了對於玩具本身所包含的概念的理解的問題以外,幼兒還往往容易出現目的性、堅持性較差、行動的衝動性和缺乏計劃性、缺乏自信心和工作意識等問題。因此,元認知、堅持性、意志力、自信心、勝任感、規則意識、分享和自我調控能力等都可以成為以玩具為中介的支架式教學的基本「中介點」。教師可以就這些基本「中介點」對幼兒進行有目的、適宜的幫助。教師對每個中介點的支架都需要教師在和幼兒互動的過程中,根據幼兒的實際情況就支架的時機、支架的過程以及支架方法等問題作出適宜的決策,並不斷地進行反思。


總之,僅僅為幼兒提供玩具和遊戲材料是不夠的。教師應當像鑽研文字教材那樣去研究玩具,關注幼兒的遊戲,研究他們的玩法,為每個幼兒提供適宜於他們身心發展特點和需要的指導和幫助。


發現好玩具,發展好兒童,成就好教師是我們共同的心願!


▎內容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 END -

相關焦點

  • 園所百科丨遊戲對兒童究竟有多重要?
    在談到「遊戲對兒童究竟有多重要」,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內著名學前教育專家,全國政協委員劉焱教授是這麼說的。「遊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遊戲是幼兒的需要和權利,促進幼兒身心全面發展,社會、幼兒園、家庭都應當保障幼兒遊戲權利的實現。幼兒園以遊戲為基本活動,目的在於滿足幼兒遊戲的需要,保障幼兒遊戲的權利;創造與幼兒年齡特點相適宜的幼兒園生活,防止和避免幼兒園教育小學化成人化;讓幼兒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促進幼兒的主體性發展和身心全面健康發展。
  • 幼兒園玩教具——玩具和遊戲對兒童有多重要
    好玩具、好童書對兒童成長的重要意義是什麼?如何理解兒童,基於兒童的成長需求來重視遊戲,用好玩具,設計好的教學活動?  主題解讀  「遊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遊戲是幼兒的需要和權利,促進幼兒身心全面發展,社會、幼兒園、家庭都應當保障幼兒遊戲權利的實現。
  • 劉焱:我們正在開啟學前教育質量時代
    劉焱指出,教育現代化最重要的特徵是民族性和公平性。而學前教育現代化也應以此特徵作為基本定義,學前教育要成為每個幼兒的權利,以兒童受教育全和全人和保障為前提。  但同時她也指出,教育成就的建成差距在入學前就已經出現了。腦科學研究表明,孩子早期的經歷和經驗決定他一生的神經網絡系統。同時,大量研究都證明了環境和孩子的發展是相互作用的。
  • 劉焱老師,感謝您!丨特別關注
    文章來源:幼師口袋(ID:qujiaohuodong)
  • 【學者講堂】劉焱:我們應該怎樣觀察兒童
    教師在什麼情況下可以進入幼兒的遊戲去幹預或指導幼兒的遊戲活動?幹預的依據是什麼?以角色遊戲為例。研究證明,假裝和想像、角色扮演、角色交往、同伴交往、語言交流、角色扮演的堅持性等是角色遊戲的重要構成因素,也是對幼兒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的遊戲因素。
  • 劉焱:我們怎樣才能做到「以遊戲為基本活動」?
    從本質上來說,遊戲是幼兒能動地駕馭活動對象的主體性活動,是體現幼兒的主動性、獨立性、創造性和社會性的活動。近二三十年的腦科學研究認為,遊戲在動物和人類發展中的作用遠比人們先前估計的重要得多。遊戲的重要性也許可以和食物、睡眠、性等人的基本需求相提並論。納什(Nash)根據貝洛醫學院的研究報告指出,遊戲不充分或很少被撫觸的幼兒,他們的大腦比同齡正常兒童的大腦要小20%-30%。
  • 玩具是兒童成長的重要伴侶
    隨著二胎政策的開放,兒童教育行業成為了火熱市場,各個幼兒園和早教中心的競爭也變得愈加激烈,而各種玩具、設施是競爭中十分重要的籌碼,兒童益智玩具、體感設施自然是各大早教機構配套設施中必不可少的一環。城市系列高仿真積木,讓孩子在遊戲中學習孩子的專注力和
  • 【專家解讀】劉焱:幼兒園如何落實「以遊戲為基本活動」?
    劉焱: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當前,重視開展各種幼兒遊戲活動的幼兒園越來越多,但是,長期以來在教育實踐中「重上課、輕遊戲;重教師編制的教學遊戲
  • 「認識益智遊戲,走進益智區」 ——愛立方•益智區玩具入園培訓
    「愛立方益智區玩具」是在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兒童遊戲學習權威專家劉焱教授的全程指導下,研發團隊兩年來攻堅克難,潛心研發的成果。為了促進我園教師認識愛立方的益智教玩具以及學會運用愛立方益智區。2020年9月21日晚,華碧翠雲山幼兒園特邀請愛立方高級講師桑林芝入園,面向全園教師開展「愛立方•益智區」課程專題培訓。那什麼是益智遊戲呢?
  • 小康軒區域遊戲《數學區》:數學就該玩起來!
    數學桌遊和立體數學玩具為抓手,將課程學習內容融入區域活動中,讓幼兒在玩中學數學,在遊戲中學習和掌握數學核心經驗,發展幼兒數理概念和邏輯思維能力。小康軒數學區的每一款玩具,從篩選、設計、評估到園所實踐,始終堅持以幼兒為本,經過幼兒「我最喜愛的數學區遊戲」的層層票選。玩具是給幼兒玩的,好的玩具一定是幼兒喜歡的。幼兒喜歡的玩具,才是好玩具!
  • 劉焱:提高幼師職業尊嚴,安裝攝像頭不治虐童之本
    有代表委員在兩會期間發聲,認為提升幼師待遇才是破解學前教育資源供給不足的核心。圖片來自視覺中國在3月6日的政協小組會上,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師範大學學前教育系教授劉焱表示:「要辦好人民滿意的學前教育,真正讓家長放心安心,最根本的是要建設一支高素質善保教的教師隊伍。」
  • 如何為自閉症兒童選擇合適的玩具及遊戲?| 長和大蘊育兒科普
    玩具是孩子童年不可缺少的玩伴。為孩子選擇玩具是有很多講究的,比如要符合孩子的月齡(年齡)、能力水平、富有視覺吸引力、能夠提升孩子的認知能力……,然後玩具的安全性也很重要。那麼。如何為自閉症兒童挑選合適的玩具和選擇遊戲呢?
  • 兒童遊戲的種類和評價
    1.探索性遊戲 這類遊戲是指在遊戲過程中發現或找出隱藏的或未知的東西。如帶按鈕的有聲玩具、拆裝性玩具。這一點對兒童的發育起著重要作用,它促進兒童發現新事物、學習新事物、渴望更多地了解自己所處的世界。孤殘兒童像其他兒童一樣,需要有探索的經歷,但是需要來自成人和同伴的鼓勵和幫助。
  • 你知道玩具對孩子有多重要嗎?孩子最重要的幾項能力是玩出的
    一年一度的雙十一就要到了,都說這一天是億萬女性的戰場,不僅要買自己的化妝品、護膚品、一家老小的衣物、一些家居物品,我想各位媽媽的購物車中還包含了各種繪本和玩具。此前我們針對兒童的早期閱讀寫了很多文章,但今天我想談談孩子為什麼需要玩具。
  • 小豬佩奇和喬治去遊樂園,可以一起玩滑梯和捉迷藏遊戲?兒童玩具
    小豬佩奇和喬治去遊樂園,可以一起玩滑梯和捉迷藏遊戲?兒童玩具 2020-12-07 09:13 來源:開開猴玩具
  • 遊戲是兒童的全球性語言,是他們與社會溝通的一種重要方式!
    遊戲是兒童生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通過遊戲,兒童能夠識別自我及外界環境,發展智力及動作的協調性,初步建立社會交往模式,學會解決簡單的人際關係問題等。遊戲是兒童的全球性語言,是兒童與他人溝通的一種重要方式。
  • 兒童玩具風靡之下的安全風險,讓玩具安全陪伴兒童成長!
    玩具是人生第一本教科書,是兒童成長的「良師益友」。據統計,6歲以下兒童有近一半的時間在遊戲中度過。孩子通過玩玩具去感知和認識世界。玩具除了帶給兒童無比的歡樂外,其實也扮演著啟發兒童多方面發展的角色。好的玩具能使兒童有一個幸福快樂的童年,對兒童的身心發展起著重要作用。但質量不好的玩具,不安全的玩具卻會給孩子帶來意想不到的傷害。
  • 【資本市場看中國】劉焱:把握「接觸點」 講好「品牌故事」
    近期,在國際在線開展的「資本市場看中國」系列專訪中,國際在線的記者就企業品牌故事、企業影響力等話題專訪了北京樸睿鉑爾諮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樸睿鉑爾」)創始人兼執行長劉焱,劉焱通過對「接觸點」及「品牌故事」等概念的獨特解讀,分享了公司創立8年以來的實踐和經驗。
  • 遊戲+玩具=小學堂,孩子玩和您想的不一樣!
    陪著孩子成長的過程,遊戲是少不了的重要環節,但遊戲是什麼呢?在玩遊戲時加入玩具可以幫助遊戲進行嗎?要怎麼讓孩子快樂地投入遊戲中?孩子需要什麼種類的玩具呢?玩具是孩子的天使魯迅曾說:「遊戲是兒童最正常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在遊戲中加入玩具能提供活動的欲望與樂趣,幫助孩子動作成長和認知發展。
  • 樂高積木在學前兒童發展中的教育價值
    有很多新的育兒方法。其中,樂高玩具獲得《2019玩具新消費品牌榜TOP10》中的第一名。由此可見,樂高積木玩具深受到幼兒和家長的喜愛。樂高積木是一種教育性和建構性相結合的玩教具,很好的促進了學前兒童各個方面的發展。在此,本篇文章將對樂高積木的設計特點和樂高積木在學前教育中的教育價值兩方面進行說明和闡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