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美媽很帥
朋友麗奈在日本定居,她家有兩個小孩,老大5歲,老二3歲,現在都在上幼兒園。雖然在日本生活了多年,對日本人辦事較真的勁兒也見怪不怪了,但日本人對小孩教育的認真勁兒,她還是蠻有觸動的,尤其是送倆孩子上幼兒園之後。
到底哪些小事兒令朋友有那麼深切的觸動呢?
-5-演習過馬路
小時候看蠟筆小新,發現他每次帶寵物小白出門,都會帶上袋子與鏟子,方便清理小白的排洩物。日本在素質教育方面做得那麼好,是從幼兒園的點滴小事從起的。就拿教小朋友過馬路來說,便能看出日本人對教育的較真。
幼兒園老師會教育小朋友怎麼過人行橫道,並告訴孩子們過馬路之前要舉起雙手,然後先看右邊再看左邊最後再看看右邊,確保安全後才能過馬路。如果社會車輛停車讓行了,孩子們還要左右兩邊各鞠一躬以表謝意。而且不但老師會教,警察每年也會給小朋友在室內或人行橫道上做交通安全指導,消防局也會定期過來做消防指導。
警察在給孩子做交通安全指導
「赤足教育」在日本的幼兒園早已經成為一種潮流。他們認為腳板穴位及反射區眾多,小朋友常打赤腳,可以從不同質感的地面感受細微的變化,從而讓大腦獲得更多的刺激,有助於大腦功能的完善。與此同時,還能刺激腳底肌肉,提高身體的平衡,讓孩子獲得一雙忍受力強而完美的足弓。
幼兒園小朋友光腳玩耍
因此,他們會在園內創造各處有利於孩子打赤腳的條件,細膩的沙地,緩急有度的木質斜坡,專門用來洗腳的水池等等。不光是幼兒園,家長們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也同樣鼓勵孩子光腳走路,而且從嬰兒期就開始了。
由美國經濟學家詹姆斯·赫克曼(James Heckman)牽頭的一項研究表明,在兒童時期獲得非認知能力的孩子,長大後幸福指數與收入水平會更高。為此,日本非常注重培養孩子的非認知能力,尤其是幼兒園與學前班階段。
所謂的非認知能力,就是指孩子的忍耐力、社交、控制情緒、自我肯定等能力的總稱。為了培養孩子的這一項能力,日本的幼兒園可謂煞費苦心:
①一個人做喜歡做的事,因為想知道更多,所以專注力更持久。小朋友天生愛撕紙,幼兒園便展開「撕紙活動」,收集大量的廢棄舊報紙讓孩子們撕,滿足孩子的生理需求與探索欲。
②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不管書包多重,不管是颳風下雨還是晴天,父母從不幫忙,讓孩子自己背,上小學後結伴上學,不用家長接送。
③設立」給食日」,孩子輪到自己值日,得統一分配飯菜給同學,幫忙倒水、擦桌子,其他小朋友吃完了也要一起幫忙打掃衛生,拆卸並清洗牛奶盒,擦地板等等。
在日本,幼兒園的膳食要求是非常嚴格,食譜由專業的營養師設計,再交由專業的給食中心烹調與配送,而且在烹調前要求所有廚師穿上隔菌的烹飪服,烹調後還要進行消毒。食譜不只有食材搭配,還會清楚地寫上食材的營養成分與所用調料,而且提前兩周送到家長的手上。
一百多年前,我國曾提出「文明精神,野蠻體魄」,誰料想日本人在「野蠻體魄」這一塊做到了極致。不少網友看完下面這曾刷爆全網的組圖,不少網友紛紛說:「活該人家強大。「
來個側手翻,一點也不拖泥帶水
8下腰小菜一碟,上面站一個人也難不倒我
10個箱子輕輕一躍,像羚羊一般輕鬆越過
面對難度係數五顆星的倒立行走,也從不膽怯
你以為是專業運動員的訓練項目?不,這是日本的幼兒園的日常體育活動。日學校很重視孩子的身體素質,不但每天都有體育課,還有4℃寒天赤膊長跑,遠足、爬山等鍛鍊孩子體格的各項體育活動。
據《中日兒童少年體質健康比較研究結果公報》的數據顯示,我國兒童與青少年在心肺耐力、靈敏協調性、柔韌性等方面明顯落後於日本,而體格指標普遍高於日本。
但是身高體壯不代表身體素質好,心肺耐力、靈敏協調性與柔韌性才是最體現身體素質的指數。
都說「少年強則強」,教育孩子不只是教孩子學習知識文化,社交、生存、情商、強健的體魄、優秀的品德、獨立自主等能力也同樣重要!
孩子的大腦在10歲前都處於成長期,而6歲前都有吸收性心智,學習東西就像海綿汲水一般自然,家長與老師要珍惜孩子的最佳啟蒙期,給予孩子更多正向引導,多給孩子「吃苦」,讓孩子擁有自信而強大的內心與強健的體魄!
美媽,一個愛研究各種腦知識的寶媽,專注0-6歲寶寶養育經驗分享。關注我@美媽很帥,您將獲得更多有趣實用的育兒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