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如流水,很快這周就要清明節了。筆者腦海當中似乎昨天才過年,一晃都2個多月時間過去,上班也快半個月時間了。在農村地區,清明節一到,有好幾種野草就開始被人們稀罕起來。清明節民間地區常有用艾草做青團,另外還有薺薺菜、蒿子、蒲公英、折耳根等也開始稀罕貨。
今天筆者不做艾草介紹,但要特別介紹那種被稱為蒿子的野草。蒿子在清明節被農民採挖回家主要用於製作「蒿子粑粑」,也就是我們民間非常流行的野草餈粑。
蒿子又名青蒿,可非一般雜草,在民間它的用途僅次於艾草而已。從蒿子的外形看,其生長十分類似艾草,但在枝葉上的密度完全區別於艾草,蒿子的葉子密度要比艾草要大一些。生活中常見一種黃花蒿,其外形酷似青蒿,但在價值上是一個天一個地,黃花蒿被民間認為除了驅蚊作用之外,毫無價值。但青蒿卻又十分高的讚譽,如在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當中,青蒿還被列為尊品,是凌駕於大眾野草之上。
還有在《本草圖經》當中也指出了青蒿,治骨蒸勞熱為最,古方多單用之。說明青蒿不僅使用歷史悠久,更是一種廣泛使用的中草藥。
為啥這簡單的野草如此高藥用、使用如此廣泛呢?當地科學對青蒿進行了研究分析表明,青蒿所含一種青蒿素非常高。青蒿素在醫學上的主要就是起到抗瘧疾的作用,對於瘧原蟲可以起到直接殺傷的作用,可以使宿主的紅細胞受到一定的損傷和破壞,從而引起瘧原蟲死亡。植物中青蒿素含量越高,代表這種植物所能提取的青蒿素越多,那麼價值就越珍貴。
以上是歷史對青蒿這種野草價值的記載,而在民間,青蒿更是一種農村地區離不開的珍貴野菜。特別是在這春天的季節,青蒿是一種常見野菜,在民間有作餃子餡、清炒等方式吃法。在清明節可作為製作青團、粑粑的野菜。其中青蒿粑粑製作的方法最普遍,是江淮地區民間多件的一種特色美味。據老人介紹,清明節食用青蒿粑粑不僅可以作為日常食物,還能起到一定抗菌、抗寄生蟲的作用。
在筆者當地,隨著清明節臨近,民間又掀起了一陣採挖艾草、青蒿、蒲公英等野菜的熱潮。還有不少農民專門採挖到集市上售賣。在野菜資源較緊張的地區,這些製作粑粑原料的野菜價格都被賣得老貴了。筆者提醒大家,這種青蒿野菜一般生長於河邊,潮溼的地方,如果有需要可以選擇去河邊採摘。
但一定要認真辨認青蒿和黃花蒿,可不要採錯了,那不僅影響成品粑粑的口感,還沒有一點食用價值呢。不知你們認識青蒿嗎?你們當地有用青蒿製作粑粑嗎?清明節可不要錯過青蒿製作的餈粑哦。歡迎各位留言說說你們的看法!以上僅是個人看法,僅供參考!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