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旬鐵匠打鐵56年終成非遺傳承人 還自學中醫曾一個舉動救過一條命

2020-12-23 勵媒體

章丘自古有"三多":打鐵師傅多、出門商人多、中藥店鋪多。因為打鐵是個力氣活,下力大,條件苦,所以幹這一行的多是家境貧寒的平民百姓。牛祺聖則出生在這樣一個打鐵世家,到他已經是第八代。牛祺聖自15歲開始跟隨父親打鐵,雖然辛苦,但他仍選擇將這門手藝傳承下去,所以這一打就56年。牛祺聖不僅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還因從小酷愛中醫,從小飽讀醫書,曾因一個舉動救過一條命。

章丘的相公莊村是有名的鐵匠之鄉,鐵匠牛祺聖更是聞名於十裡八鄉。牛祺聖自小跟隨父親打鄉鐵,走遍大村小巷。在牛祺聖接過父親的大錘後,繼續推著鐵匠車子,外出打鄉鐵,見莊就支爐,那時候多是打造和修理一些鋤頭、鐮刀、鐵鍁等農具。一個村莊裡待個幾天,然後再去另一個村莊。

因為牛師傅打造的農具好用又便宜,受到了鄉親們的歡迎。之後牛祺聖決定在家支爐開鐵匠鋪。圖為牛師傅家中的烘爐,至今已用了40多年。

牛祺聖自小喜歡中醫,17歲時買了第一本醫書,反覆翻閱。自學中醫,翻看醫書,成了牛師傅打鐵外最好的休息娛樂方式。圖為牛祺聖將醫書保存在盒子裡。

對於上門來找他看病的鄉親們,牛師傅從不收一分錢。圖為牛師傅的第一本醫書,經過歲月的洗禮和牛師傅的反覆翻閱這本書早已殘篇斷簡。

母親住院那年,牛祺聖在醫院裡照顧,遇到了同樣在醫院照顧母親的老鄉正在哭泣,詢問後得知老人昏迷不醒,已經下了病危通知書。熱心的牛祺聖上前查看,看到老人的各項指標都正常卻人還沒有醒過來,牛祺聖給病人家屬提了個建議,讓他找醫生給老人打一支營養液,醫生覺得營養液對病人沒有副作用就照辦了,沒想到當天下午老人就醒了。

隨著舌尖三的熱播,社會上掀起了一股章丘鐵鍋的熱潮。2018年大年初五開始,牛祺聖家裡陸陸續續來了許多顧客來購買鐵鍋。一時間鐵鍋供不應求。短短的十來天來到家裡的顧客就有3000餘人。圖為前來購買鐵鍋的顧客爭相與牛祺聖合影留念。

「我不是商人,我是一名鐵匠」面對突如其來的鐵鍋熱,牛祺聖並沒有藉此抬價,更沒有為了多接訂單而偷工減料。對於前來參觀的和購買鐵鍋的顧客牛祺聖都是熱情招待。這個不足一米寬的貼門上貼著臺高招遠客,門小貴人來的門聯。

牛祺聖的兒子牛大偉從17歲跟父親學習打鐵。父子倆的工藝作品鐵磨、鐵水井、鐵碾子,以及鐵牡丹更是栩栩如生。父子倆的多件作品被章丘市博物館收藏。

「只要國家需要我,我一定義不容辭」如今,善於鑽研的牛祺聖已經成功從鐵質農具向鐵藝轉型。作為章丘鐵匠非遺傳承人,牛祺聖致力於將打鐵手藝傳承下去。

相關焦點

  • 千錘百鍊出一鍋,章丘非遺傳承人書寫打鐵「秘籍」
    說起章丘鐵鍋,在《舌尖上的中國》的帶動影響下,一口「十二道工序、十八遍火候,1000℃高溫,素有『鍛打三萬六千錘,勺底錚明顏色白』之美譽」的鐵鍋,讓從古至今就有著「鐵匠遍天下」之稱的章丘重新興盛起來。這其中,就有非遺傳承人「家傳五代」的打鐵人孫廷保。五代打鐵人,手藝「傳家寶」說起打鐵,早年間章丘一多半人家都愛貼「風吹一爐火,鐵打四方財」的對聯。據說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章丘有一多半人家都在從事打鐵營生。除了大蔥和龍山小米有名外,冷鍛手工鐵鍋也是聞名於世。
  • 電商扶貧大有可為|章丘鐵鍋非遺傳承人牛祺聖:直播帶貨讓章丘鐵鍋...
    新華網北京5月22日電 題:章丘鐵鍋非遺傳承人牛祺聖:直播帶貨讓章丘鐵鍋走向世界新華網 趙秋玥隨著「直播帶貨」興起,牛祺聖這位打了一輩子鐵的老鐵匠,居然也趕時髦走進直播間。從14歲開始跟父親學習打鐵技術至今,章丘鐵鍋非遺傳承人牛祺聖從業也有60年,儘管今年已經74歲,牛祺聖至今仍住在章丘相公莊鎮河莊村的農村院落裡。不為別的,院子裡有一隻陪伴他幾十年的煉鐵爐子,爐火常年不熄,牛祺聖幾乎每天還是拎起錘子,堅持用古法手工鍛造鐵鍋。
  • 福建「非遺」送健康 中醫傳承人下基層義診
    壺山林氏中醫第九代傳承人林潤立正忙碌著。 葉秋雲 攝中新網福州2月25日電 (葉秋雲)望、聞、問、切,寫藥方、吩咐醫囑……25日,「福建省非物質文化保護遺產壺山林氏中醫內科『非遺』溫暖送健康大型義診活動」在福建省福州永泰縣啟動。
  • 打鐵老匠人的擔憂,傳承人寥寥無幾,打鐵手藝瀕臨失傳的邊緣
    四川邛崍平樂古鎮樂善橋旁,有一間網紅老店《王氏鐵匠鋪》,但凡到古鎮旅遊的遊客基本上都會在此打卡拍攝留念。圖:王氏鐵匠鋪每天,鐵匠鋪老師傅都會正常的開門營業,生起爐火,專心一志的工作,對自己所打造的每一件鐵器更是精益求精。
  • 純手工鍛打,無塗層,不粘鍋,章丘有位七十多還在打鐵的孫鐵匠
    12道工序,7道熱鍛,5道冷鍛,36000錘捶打。這是章丘鐵鍋的匠心標籤。一鍋難求,價格漲至數千元…… ……章丘鐵匠千錘百鍊的情懷,觸動了中國人的心。不知道大家在做飯的時候,有沒有同樣的感受,炒菜時不僅油煙大、還粘鍋,刷鍋都成為了最費時間的事情。這不僅影響我們廚藝的發揮,還影響著美食的口味。
  • 中醫非遺傳承人何傳義談面肌痙攣:針灸為主,中藥為輔
    中醫非遺傳承人何傳義談面肌痙攣:針灸為主,中藥為輔 日前,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惟一堂創始人、何氏面癱第六代傳承人何傳義攜何氏面癱第七代傳承人何萬暢,應邀到河南廣播電視臺錄播個人專訪。
  • 鑄劍技藝非遺傳承人、拿鐵鐵器首席刀匠陳再榮:做自己的民族品牌
    鑄劍技藝非遺傳承人、拿鐵鐵器首席刀匠陳再榮大師你可知鑄劍?爐火熊熊,鑄劍人抱錘而立,目光如炬,那塊頑鐵,已是通紅。匠人舉手如電,錘落似風,頓時火花四濺,滿室搖曳。後來,為了兒時的鑄劍夢想,16歲的陳再榮就開始和嶽陽最出名的鐵匠學習打鐵。一是為了謀生,二是覺得打鐵和鑄劍工藝有相通之處。這位鐵匠家裡幾代都是打鐵的,但是並不隨便收徒弟。或許也是一種緣分吧,鐵匠看第一眼就喜歡上陳再榮,並很快發現「這娃祖爺爺賞飯吃」,認為他對這行有極高的天賦。
  • 鐵匠在1毫米厚的鐵板上敲出畫,50萬不賣,1幅畫要敲10萬錘
    「非遺」項目在人們印象中,一般都是已經有著很長傳承歷史的古老技藝,但其實也有一些剛被發明不久的新生項目,也能成為「非遺」項目。在河北就有一對「鐵匠」兄弟,他們打鐵三十餘年,竟然打出了一個省級「非遺」項目。這個項目被發明出來到現在才三十來年的時間,這恐怕是最年輕的「非遺」項目了。
  • 要成「非遺」傳承人譜系不能少於三代!
    申報條件細化《辦法》對非遺代表性項目與代表性傳承人的申報條件進行了細化:市級、區級非遺代表性項目申報應當「在本地傳承一百年以上」,市級、區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的傳承譜系也「不得少於三代」。廣東文史研究館館員、廣東省非遺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張春雷介紹,目前有的非遺項目傳承人局限在夫妻、父子(女)之間,長此以往難免導致傳承之路越走越窄,這一新規既是對現狀的彌補,也鼓勵和引導非遺傳承工作向社會延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管理辦法》今年年初正式施行,非遺傳承人的「退出機制」出臺備受關注。
  • 中醫非遺傳承人何傳義:富貴包,不僅是一個包那麼簡單
    中醫非遺傳承人何傳義:富貴包,不僅是一個包那麼簡單富貴包富貴背,是民間對於一種體態不良的俗稱。富貴包是後背上在第七頸椎和第一胸椎處凸出的硬包塊,它的臨床表現是脂肪堆積,想只通過揉搓去掉皮下脂肪層,是不可能的。
  • 全國人民請注意:鐵鍋傳承人拒接海量訂單,表示"章丘...
    「同盛永」傳承人之一劉紫木和章丘鐵鍋,不得不面對「紅」後的煩惱。2月22日上午9點,體驗店還沒開門。慕名而來的顧客,趴在玻璃門上往裡望。章丘鐵鍋,不僅關係著鐵匠師傅們的聲譽,還關係著咱濟南的口碑。」說到未來,劉紫木告訴記者:「就一個目標,把手藝傳承下去,打好每一口鍋。」據他透露,近期他們將會成立章丘鐵鍋協會,目前正在準備資料申報階段。
  • 一天不打鐵,渾身都難受!桂林夫妻鐵匠鋪裡掄錘相伴70年
    民間有句俗話,說是「天下三大苦,打鐵、撐船、磨豆腐」。由於打鐵既苦又累,加上很多農用工具被機械所代替,現如今打鐵匠已不多見,而夫妻打鐵匠更是少了。 在臨桂區會仙鎮大聯村老寨屯,有著一對打鐵打了70年的夫妻。丈夫叫秦小弟,妻子叫秦叔嫂,夫妻倆今年都是84歲。秦叔嫂從14歲嫁給同齡的秦小弟起,就站在秦小弟身旁一起揮舞鐵錘打鐵,至今已70載。
  • 數位非遺傳承人現身2020年沙縣「八閩非遺美食展」
    本次展會上特別邀請了幾十位八閩非遺美食傳承人親臨現場。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建甌高爐光餅傳承人介紹鄭建軍光餅在建甌廣為流傳,它不僅是人們喜愛的小吃,而且還成為祭祀神靈祖先必備的供品。許多旅居國內外的鄉親,總是以品嘗家鄉光餅為夙願。
  • 打鐵攢錢竹筒存錢 桂林鐵匠夫婦培育出3位大學生 - 網易教育頻道
    打鐵攢錢竹筒存錢 桂林鐵匠夫婦培育出3位大學生 2003年09月22日19:46:15 南方周末    南方網訊 近日,廣西臨桂縣保寧鄉上祥村的陳佛水夫婦終於鬆了口氣,他們通過打鐵,終於湊夠了第4個孩子上大學的學費。
  • [網絡媒體走轉改]天津有個文化館 能看56個民族的非遺文化
    春節將至,這裡熱鬧非凡,非遺傳承人們回到了屬於他們的「家園」,在這裡展示著他們的特色,他們的風採,在這裡講述著他們的故事……  歡快的民族歌舞,多彩的民族服飾,精湛的非遺技藝,豐富的非遺作品,盈盈綻放的笑臉……1月30日,「十全十美·非遺年禮」進「家園」活動在56個民族非遺傳承保護推廣中心啟動。
  • 小小傳承人 英國傳播非遺文化
    8月21日下午,「小小傳承人」2017年中英青少年國際非遺文化交流活動匯報演出在省文化館舉行。省文化廳給31位出訪英國傳播非遺文化的青少年授予了「小小傳承人」稱號。  為了進一步提升優秀傳統文化在青少年群體中的影響力,去年,省文化廳打造了「小小傳承人」 活動品牌,向全省招募志願從小學習湘劇、湖南花鼓戲、湖南皮影戲、木偶戲等國家級非遺項目的青少年,擇優選拔後推薦給非遺項目的國家級傳承人收為徒弟,在社會上產生了良好的反響。
  • 非遺「面人郎」傳承人:這一代非遺傳承人都在和時間競速
    「這一代非遺傳承人都在和時間競速」講述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面人郎」第三代傳承人 郎佳子彧【實踐者說】  我的豐富經歷帶給我許多「角色」,所以媒體總愛用「95後非遺傳承人」「《最強大腦》選手」「北大學霸」「網紅」等名號來指代我。
  • 走訪上海非遺傳承人:面人趙 石氏傷科 洪氏古琴
    原標題:「文化遺產日」前夕走訪上海非遺項目傳承人家風傳世久絕藝顯精神  本報記者走訪三位上海非遺項目傳承人,每一位都有一個關於「家」的故事。  面人趙:要傳承得靠一大群人  陳凱峰的童年記憶,總伴隨著外公趙闊明手中千變萬化的麵塑。上世紀三十年代,著名麵塑藝人趙闊明從北方到上海獻藝,從馬路街頭設攤一直到南京路永安公司五樓,成為當時上海麵塑第一高手,人稱「面人趙」。
  • 四川雅安「鐵匠老街」的最後一個鐵匠
    隨著現在機械製造業的不斷發展和衝擊,原本容得二十多家鐵匠鋪的老鐵匠街,如今僅剩朱氏鐵鋪一家,往日鐵匠的輝煌也只能停留在老一輩人的回憶裡。  10月24日,記者在鐵匠鋪裡看到,一個用了幾十年的老風箱,一個石頭做成的大水缸,一個燃燒了近一百年的土質大爐,一團高高湧出的爐火,一些鐵製工具和零散家什,都錯落有致地擺放在這不到十平方米的鐵匠鋪裡,而這些東西,就是朱家人傳承了近百年的家當。
  • 廣州將建非遺傳承人基地
    廣州將在海珠湖附近設立非遺傳承人基地。昨日,針對有全國人大代表到廣州調研文化傳承保護工作時提出,廣州的非遺傳承人工作條件不理想,市文廣新局說,廣州正在謀劃相關的保護措施。廣州的廣繡、玉雕、牙雕等工藝非常聞名,目前廣州也有8名國家級非遺傳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