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今起饅頭髮糕等禁用含鋁添加劑
食品業去「鋁」在即
近日,國家衛生計生委等5部門發布公告,調整含鋁食品添加劑使用規定。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市民對於食品中的「鋁」知之甚少,記者近日採訪了諸多業內專家,解讀食品業去「鋁」大計,為市民揭開「鋁」的秘密。
新聞背景
從2014年7月1日開始,三種含鋁的食品添加劑(酸性磷酸鋁鈉、矽鋁酸鈉和辛烯基琥珀酸鋁澱粉)不能再用於食品加工和生產,饅頭、發糕等麵製品(除油炸麵製品、掛漿用的麵糊、裹粉、煎炸粉外)不能添加含鋁膨鬆劑(硫酸鋁鉀和硫酸鋁銨),而在膨化食品中也不再允許使用任何含鋁食品添加劑。
而根據2011年頒布實施的《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允許使用的含鋁食品添加劑共有13種,其中9種是作為脂溶性食用色素的鋁色澱,另4種為硫酸鋁鉀、硫酸鋁銨、矽鋁酸鈉、辛烯基琥珀酸鋁澱粉。
現狀
饅頭油條麵條海蜇伴「鋁」最多
暨南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系主任吳希陽對新快報記者表示,過去含鋁的食品添加劑主要是在油條、糕點、餅乾等食品中使用,近年來,饅頭、包子等發酵麵製品加工者也開始使用。另外,鋁含量較高的食品還包括海蜇、粉條等。
相關檢測結果顯示,麵粉對全人群膳食鋁攝入的「貢獻率」最高(44%),其次為饅頭(24%)、油條(10%)和麵條(7%)。那麼人體每天攝入多少鋁是安全的呢?JECFA(聯合國糧農組織和世界衛生組織下的食品添加劑聯合專家委員會)制定了鋁的每周安全攝入量為2毫克每公斤體重,相當於一個60公斤重的成年人每周最多攝入不超過120毫克鋁。如果吃進去的鋁只是偶爾超過這個量,並非持續超出該水平,也不會影響健康。
據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的風險評估結果顯示,我國居民吃進去的鋁按平均值算低於JECFA提出的安全量;然而14歲以下兒童以及一些經常食用鋁含量較高食物的消費者,吃進去的鋁較多,有一定的健康風險。其中饅頭、油條和麵條等麵製品是人體攝入鋁的主要來源,7-14歲兒童吃進去的鋁主要來自膨化食品。
新規
膨化食品今後不能再有鋁
公告稱,膨化食品生產中不得使用含鋁食品添加劑。這就意味著兒童、宅男宅女們大愛的薯片、蝦片、方便麵等膨化食品,此後配方表中都不允許出現「鋁」字。
新快報記者在天河區的幾家超市走訪發現,多個知名膨化食品品牌的食品配料表中,已經看不到「鋁」字的身影。但有專家提醒,有些大型商超以及副食品批發市場提供了散裝膨化食品,市民在選購時仍需留意和斟酌。購買食品前,查看食品配料表應該成為一種習慣。
吳希陽對新快報記者表示,此次膨化食品禁「鋁」主要源於,此前的一次國際食品安全風險評估研討會上,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陳君石研究員稱,最新的食品安全風險評估結果顯示,被監測人群中有32.5%的個體膳食鋁攝入量超過每人每周安全攝入量,其中以4歲-6歲年齡組的超值比例最高,而膨化食品被指是導致超值的「罪魁禍首」。
例外
油條粉條海蜇依然要伴「鋁」
同時,公告中還有一個調整,「小麥及其製品生產中,不得使用硫酸鋁鉀(明礬的主要成分)和硫酸鋁銨。」這就是說,做麵條包括拉麵,以後也不允許使用含鋁配方的膨鬆劑。
記者發現,身邊很多朋友熱衷於在網上購買材料,自己烘焙蛋糕、餅乾等西式點心。目前一些熱銷的香甜泡打粉(雙效泡打粉)的主要成分都含有「硫酸鋁銨」。作為一種複合膨鬆劑,泡打粉就是我們俗稱的「發酵粉」。
記者在走訪的時候也發現,目前廣州超市在售的麵製品雖然含有添加劑,但都在國家允許範圍內,並沒有發現有明礬。但也有專家表示,未來將有企業主打無「鋁」健康麵食。記者在廣州市花城匯的華潤萬家超市發現,思念的「放心油條」就號稱「無鋁膨鬆劑」。
但是,這次的調整卻「赦免」了油條、粉條、海蜇等普遍使用鋁添加劑的食品,對此,專家表示,這也是考慮到中國飲食文化的傳統。比如說粉條,我們的祖祖輩輩都吃,但如果不添加鋁的添加劑,粉條就沒有辦法做成條狀。還有海蜇,如果不加明礬,也就做不到我們通常看到的樣子。因此,沒有完全限制這類食品使用鋁添加劑,但建議人們控制食用量。
吳希陽也提醒消費者,事實上貢獻大量鋁的食品,其營養價值都是不高的,比如粉條、粉絲、涼粉等,除了澱粉,幾乎沒有維生素、礦物質,「遠離鋁只有好處沒有壞處」,他表示。
漲知識
攝鋁過量 增加患老年痴呆風險
吳希陽表示,人體攝入過多鋁的話會影響對磷的吸收。「在腸道內形成的不溶性磷酸鋁隨糞便排出體外,而缺磷又影響鈣的吸收(沒有足夠的磷酸鈣生成),可導致骨質疏鬆,容易發生骨折」。因此,長期食用含鋁食品,很容易引起記憶力減退與智力下降,引起神經系統病變,甚至可能增加老年性痴呆的風險。尤其對生長發育期的兒童,長期食用大劑量鋁含量超標的食物,會造成神經發育受損導致智力發育障礙。■新快報記者 許莉芸 實習生 廖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