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段當學徒的日子
我的學徒日子是短暫的,頭頭尾尾全算起來也就差不多兩個來月,正是這不長卻滿是無奈和迫不得已的兩個月讓我的人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貪玩的我從此有了更強烈的發奮讀書走出農門的念頭。
在那個「割資本主義尾巴」吃「大鍋飯」的年代,農村經濟非常落後,農民生活極其困難,大部分家庭的年收入也就是在生產隊按人頭分到的口糧和早出晚歸掙的工分錢,折合人民幣估計也就那麼小几百元。我家是一個大家庭,全家老少有十餘口。可全年的生活和親戚朋友間的往來開支等用項基本上就靠這樣一點收入來維持,日子過得相當拮据,好在爺爺和年幼的哥哥在經濟上還能幫上點忙,否則我就得提前輟學回家幫忙維持生計了。窘迫的家境讓父親很為難,原本讓我繼續上高中讀書的想法變成了讓我去學泥匠,以減輕家裡負擔。於是,初中畢業後,我只好跟著哥哥去當了泥水匠學徒。
我家可算是泥水工世家,家裡祖輩基本上都是泥水工,專門從事農活的父親做泥水活也不含糊,遇到比較急、事情多的時候,有時還會舉家上陣;假期或周末,我和幾個弟弟偶爾也會去幫幫忙。爺爺有許多徒弟,有的在公社基建隊上班,有的自己單幹,有的一邊務農一邊兼做泥水工。他們經常來我家串門,一方面來看望爺爺,另一方面找爺爺要活幹。他們平時閒聊的基本都是泥水工幹的活,所以長期的耳濡目染,我對泥水活也就不陌生了。
沒有什麼儀式,中考結束的第二天就跟著哥哥下鄉了。15歲的我並沒有離開過家,上學期間就是兩點一線,至多也就在鄉鎮附近的村落轉轉;為了減輕家裡的負擔,不得已踏上了走街串巷外出謀生的道路。
那時的學徒,第一年大多做一些雜事,都是些肩挑手提類的體力活。因為我是隨家人作學徒,有「貴賓」待遇,況且學手藝是為了今後的謀生,所以跟泥水匠有關的東西都得學,什麼夯土牆、修磨、砌磚牆、壘石牆基、抹水泥面、壘石壩等等,這樣的體力活,對於瘦弱的我來說是相當不容易的。雖然只是了解皮毛,但對我後來的學習、生活卻有了很大的精神幫助,遇到困難時總會想起當年作學徒時的艱辛,總是會不遺餘力地把事情做好。我始終認為困難都是臨時的,可以克服的,一個人能夠健健康康的活著就是莫大的幸福。
山裡的交通條件很落後,沒有汽車、沒有摩託,來來去去十幾公裡山路完全靠走路來完成的。儘管年齡不大,但腳力還是不賴的。那時去哪兒都憑一雙腳,日積月累也就練出來一雙能走長途的腳板了。下鄉做事通常都是步行,路途遠的一走就是半天,肩上挑著工具箱,速度是快不起來的,體力弱小的我一到目的地就只有先休息了。記得有一次從鄉下回家,盛夏的太陽熱烘烘的,猶如走在火爐裡一樣,全身上下大汗淋漓。可事不湊巧,偏偏這時原本就有狀況的涼鞋卻壞的徹底不能穿了,不得已只能光著腳丫走回家。十來公裡的山路,滾燙地面、硌腳的碎石泥沙實在讓我舉步維艱,一路走得相當吃力。咬著牙踉踉蹌蹌地朝前挪,到家時已是雙腳紅腫,第二天都無法下地了。
那個年代的農村,每個人的口糧是定量的,有的家庭就經常因口糧短缺而只吃兩餐。即使在工地上,也經常出現沒吃飽的情況,半餓著肚子還得繼續做事。二三十個強勞力在一起吃飯,飯不夠是常有的事。緊張的勞動之後飯量都很大,沒及時趕上飯點的就經常因飯不夠而吃不飽;就算是同時開始吃飯,也容不得你慢條斯理,必須「吃像差」才行。如果你屬於吃飯慢的,搶飯吃就得有技巧了——第一碗少裝點,才能趕上裝滿滿的第二碗,否則你只能吃一碗飯了。當然,在農民家裡做事就不存在這種情況了,純樸的東家們總是盡各家最大努力「好吃好喝」招待「師傅」;餐桌上總有一份類似於「炒雞蛋」、「炒肉片」或是「山珍」的葷菜;飯肯定是管夠的,而且下午工間還有「點心」。所以對於當時的我來說,更樂意單獨在農民家做事。儘管每餐夥食「不錯」,有這樣可口的葷菜。可爺爺常對我說,要減輕東家負擔,多吃素菜,不要只盯著葷菜;然而我還是個孩子,哪裡會考慮那麼多,也常常因不注意這些細節而被始終疼我的爺爺訓斥。那時農村家家戶戶都不富裕,為了蓋房子,平常都是省吃儉用,那點錢也是一點一點慢慢積累的。日子過得都不容易,想想的確如此,也就注意「葷素搭配」了。
泥水匠的勞動時間每天大概都在九個小時左右,中午是沒有午休的,通常午飯後一支煙的功夫就開始幹活了。師傅們總是不知疲倦地埋頭苦幹,超額完成當天的工程量,而對於我來說就是一種難以承受的折磨了。在剛開始的那幾天,常常是肩膀紅腫,手腳無力,手掌上還磨起了水泡,第二天用布包紮後才能繼續幹活。就這樣拼死拼活地幹,師傅的工資也不高,按天計酬,一天2—3元;顯然,作為學徒的我是沒有工資的,一日三餐就是報酬。
見過夯打土牆嗎?當時農村普通百姓家的房子大多是簡易的泥木結構,建房子都是就地取材,並沒有現在這種磚混結構的小洋樓。房高大約六米,四側的主牆都是用泥巴經捶打壘起來的(家境稍好的,正牆也會用磚塊來砌)。誰家要蓋房子,就會事先準備大量粘性泥土,當然夾雜著碎石、碎瓦的黃泥是最好的。夯打土牆的工具相當簡陋,只是一副同門大小的專用夾板和幾隻夯土用的木錘,重約一百餘斤。工序很簡單,但很耗體力。在壘好的毛石地基上,面對面地每邊架上一扇厚厚的夾板,用6根鐵棍把夾板鉚緊固定成一個木槽,就可以開始操作了!分次往木槽裡倒泥巴,一層一層用木錘夯實夯緊。完成一夾板高度後,拆卸夾板繼續重複同一操作,高度慢慢上升,直至完成整堵牆。在這個過程中,是很考驗師傅們的定力的。隨著高度的上升,站立在不足一米寬的牆頭上,還得不停地夯打泥土、從地面上把泥土吊上牆頭,稍有不慎極有可能從牆頭上摔下。尤其是患有恐高症的人,站在兩側無依無靠的牆頭,腳都會發軟,更不用說在五、六米高的牆上運泥、夯土啦!如今想想,我的成長竟與夯打土牆如此神似!每一次的經歷都捶打著我,使鬆散如泥的我變得嚴謹、剛毅,變得吃苦耐勞。
(以上兩圖片來源於網絡)
學藝貴精,處事宜達,也是作為學徒的我一直深埋心裡的。記得爺爺常說「做人難、人難做,難做人」,教育我要做一個謙和、友善的人,做一個樂於助人的人;任何事情都來不得半點馬虎,哪怕是搬磚運土、挖泥填坑。那時有一個師叔,自認為手藝不錯,嫌在班組裡與大家一起幹活工資低,還未滿師,就不辭而別自找門路。個人應約單幹,還時不時地搶走爺爺已談好的項目。結果因某天他在一戶農民家裡砌的牆自然倒塌了,人人將其拒之門外,再也沒能夠順利地找到活幹。為了養家餬口,又回頭找爺爺幫忙,爺爺不計前嫌又讓他重新回到了班組。
我日復一日做著學徒該做的事,直到學校臨近開學的前一周,一枚生鏽的鐵釘結束了我的學徒生活。在剛拆完房子的工地上,我挑著磚塊不慎踩到磚垛邊的木板,板塊上嵌著的鐵釘透過鞋底扎進了我的腳板。腳板腫得老大,包紮後被迫在家休息。父母看在眼裡疼在心裡,看我不是幹這行的料,索性不再要求我去做學徒了。也就在那幾天,高中錄取通知書幾經輾轉猶如神助般由大隊秘書送到了家裡;我被高中錄取了,父親也就沒有堅持讓我繼續做工了!
儘管學徒生活不到兩個月,但對那時的我來說,收穫是巨大的。它不僅讓我學會了如何去面對現實、面對生活,更讓我增強了努力學習去實現自己夢想的信心。我要感謝那個時代給我的鞭策,給我的激勵。艱苦的生活磨礪了我的意志,使我學會了自強自立、艱苦奮鬥。我經常提醒自己要好好工作、好好生活,感恩這來之不易的幸福!
_______ END _______
長按二維碼 關注「 漫行鄉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