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治療師:問題孩子的背後,往往站著矛盾重重的父母

2020-09-11 聰明養育


心理諮詢師陳海賢老師曾說過一個案例:一對夫妻帶著12歲的孩子來諮詢問題,夫妻倆之間對話時,要麼很緊張,要麼很冷漠,一件事怎麼也談不攏。

再看他們的孩子,也一樣冷漠,對一家人來諮詢這件事置身事外,漠不關心。父母談話時也是冷冷地看著。

後來才知道,這孩子早已習慣如此了,因為平時在家父母就經常冷戰。他們總是因為一些小事不讓步,可是吵架也吵不開,爭論幾句就陷入沉默,互不理睬好幾天。

孩子就在這冷清的家庭中長大,很少感受到一家人其樂融融,因此他也不知道什麼是溫暖和相愛,性格很孤僻。

陳海賢老師說,夫妻把生活過成這樣,其實是非常孤獨的,而他們的孩子,則成了他們關係的犧牲品。


家庭中的三角關係

在家庭治療領域,有個「三角關係」這個詞。當孩子出現時,家庭就從夫妻兩人的關係變為父親、母親和孩子這樣的三角關係。

三角關係是正常的人際關係現象。兩人之間有問題,拉上第三者,可以緩解兩人間緊張的關係。這個第三者,可以是某個人,某個物,或者某人的工作,例如有的夫妻關係不好,丈夫成了工作狂,這裡面工作就是第三者。


很多夫妻有了孩子後,除了孩子以外很少有自己的話題,把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溝通和孩子緊密結合在一起,養育孩子已經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甚至全部了。

不過,健康的家庭,三角關係會有不同組合,是流動的。比如,孩子要爸爸洗碗,讓媽媽吃好吃的;媽媽批評孩子,孩子又找爸爸;爸爸媽媽一起教訓孩子……各種事情,三角關係不停變化。

但如果夫妻間有很深的矛盾,三角關係就很牢固,很難改變。這時孩子就被「三角化」了,被放到非常固定的溝通位置,成了某種工具,孩子的問題也就隨之而來。也就是說,孩子出問題是父母的問題導致的。


3種常見的三角化形式

1,挾天子以令諸侯

有的家庭裡,夫妻之間會借孩子的事來指責對方。比如媽媽對爸爸說:

孩子這點心思你都不懂,你有沒有為孩子考慮啊,看你把孩子嚇得。

或者爸爸對媽媽說:

孩子要那個玩具好幾天了,你還不給他買,你對孩子都這麼摳。

這類表達對伴侶的不滿是通過孩子表達,抬高孩子的地位,對方也不敢跟著吵,好像吃了個啞巴虧。

這種關係下,時間久了孩子說話就變得很小心,因為每一句話有可能被利用,被媽媽用來打壓爸爸(或者爸爸打壓媽媽)。如果孩子不想捲入兩人間的矛盾,就會變得很沉默。


2,把孩子當溝通手段

孩子當傳話筒也很常見。父母兩人很難溝通,讓孩子傳話:

你去叫你爸爸……

你去勸你媽媽……

孩子傳話成為他們的溝通手段。久而久之是什麼後果呢?

孩子經常想父母間有什麼矛盾,變得非常敏感,非常懂得察言觀色。孩子要考慮話該怎麼說,爸媽會不會聽。

當傳話筒碰到好的情況會得到一句「知道了」;不好的則是「要你管這麼多。」這樣孩子很受傷。

這樣環境下長大後的孩子不容易離開,因為知道父母是兩座孤島,父母很難溝通,自己得留下扮演溝通的橋梁。無形中孩子成了照顧父母的「大家長」。


3,在情感上親近孩子,遠離伴侶

通常是媽媽,親近孩子,遠離丈夫。媽媽和孩子是聯盟,是個系統,爸爸被排斥在外。爸爸想教育孩子會遭到媽媽孩子集體反對。

喪偶式育兒就是這種家庭結構。孩子代替伴侶,變成媽媽的伴,伴侶到了很遠的距離。這種三角關係下,每個人都很孤獨。

把孩子三角化,夫妻間的矛盾只會越來越深。因為夫妻倆沒有直面兩人之間的問題,而是借孩子逃避。

孩子應對三角化的方式

那麼,孩子會怎麼應對三角化,或者說,出什麼問題呢?

1,隔離

孩子遠離矛盾,爸媽都不理,像開篇說的那個孩子就是這樣。

孩子覺得跟爸爸說話好像背叛了媽媽,跟媽媽說話又擔心爸爸怎麼想。最後只好跟兩人都不怎麼說話。

這還不只是不說話這麼簡單,還會屏蔽關係帶來的感覺。

孩子在與他人的人際關係中,遇到不順可能就走極端:跟你有關的事情都屏蔽掉,感官上都屏蔽掉。

時間久了孩子變得麻木,矛盾。對外界的快樂,痛苦越來越不敏感,這種情況孩子很容易得抑鬱症。


2,站隊

比如喪偶式育兒中,孩子親近媽媽,遠離爸爸。對爸爸有很強的憤怒,這種憤怒其實是媽媽的。

顯然爸爸和孩子的關係就不好,完全無法溝通,孩子進入青春期會發展成嚴重的對抗。

其實這背後不是孩子本身對爸爸有多深的憤怒,而是替媽媽抱不平,覺得爸爸沒有保護媽媽,傷害了媽媽,而我是媽媽這邊的。

孩子從小就根據立場來判斷爸爸是什麼樣的人。這種經歷塑造他的記憶,他的認知,他的情感。

例如,有的孩子成年後發現爸爸也有好的一面,以前沒有發現過。以前不能對爸爸有好的感覺,否則是對媽媽的背叛。所以記憶中就把爸爸好的都屏蔽掉,爸爸就是個壞人,長大後才發現爸爸不是。

3,自責

總當傳話筒的孩子會有這樣的想法:爸爸媽媽有矛盾是我不好,是我沒做好溝通,讓他們關係不好。

孩子通過責怪自己來緩解父母的矛盾,寧願父母不要怪對方,而怪自己。

父母的關係對孩子來說是很重要的事,但是大人的事孩子是解決不了的。那孩子怎樣做可以有力量點呢?責怪自己。

如果不是我的錯,就說明我什麼也做不了。我寧願怪自己,讓自己對這件重要的事有控制感。

孩子沒法控制的時候,通過責怪自己獲得一定控制感。那些自責的人,敏感的人,就是在這種關係中成長起來的。

父母的矛盾就是這樣影響孩子的。可以看到,家庭裡很少有純粹的父母的矛盾,孩子總是被拉進來扮演了某個角色,讓孩子為難的角色。

不想讓孩子受到這些負面影響,怎麼做?

做父母的要拿出勇氣直面自己的問題。要識別出什麼時候是在利用孩子吵架,杜絕這種行為。以兩人面對面溝通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孩子呢,則要學會有些事情跟自己沒關係,與父母之間樹立起邊界來保護自己。哪怕有些事對自己很重要,也要發展自己的世界,而不是糾結在父母的矛盾中。但這至少要到十幾歲才有這方面的意識,幼小的孩子是沒有這個力量的。

最後,說句老實話,這些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家對我們來說太重要,很多孩子會很無奈地為了家犧牲自己,正應了那句話:大人犯錯,孩子買單。

----END----


相關焦點

  • 《熱鍋上的家庭》|每一個問題孩子背後,都有一個問題家庭
    學生跳樓、小學生作業問題、青春期孩子叛逆……一直困擾著無數的家庭。父母把矛頭直指孩子,但是他們不明白,其實每一個問題孩子背後,都有一個問題家庭。而《熱鍋上的家庭》一書,正是幫助我們找出問題,並利用家庭治療的方式解決問題。
  • 孩子的問題是家人的「共謀」?家庭治療大師筆下的家庭關係素描
    從家庭治療的理論分析,兩個兒子的「盜竊」很可能是有意為之,他們希望父母複合,但又沒有更好的方式,於是就重複父親的糟糕行為激怒媽媽,媽媽打電話的舉動讓他們的計謀「得逞」,於是就有了第二次、第三次……換句話說,兩個兒子的偷竊問題只是個表象,更深層次的問題隱藏在家庭內部,父母之間的矛盾、父子、母子關係、甚至是父母的原生家庭等,都有潛移默化的影響
  • 《熱鍋上的家庭》:孩子心理健康出問題背後,很大是父母的責任
    其實媽媽所扮演的角色無時無刻不在激化這些矛盾,並強化負面情緒在女兒心中滋長,孩子心理健康出問題,父母是負有不可推卸責任的。一位精神分裂患者的發病期和父母之間的衝突有關,因為父母經常吵架,因此子女的心理健康也出現了問題,由此家庭系統的概念被這群科學家們提出並加以研究。家庭治療是以家庭為對象實施的治療模式,將問題的焦點集中在家庭成員之間的互動關係上。
  • 原本和睦的家庭,最後變得矛盾重重,原因多半在這四個問題
    談話間就說到了家庭。大爺把三個女兒名牌大學培養畢業後出嫁後家庭關係依舊和和睦睦,和老伴日子過的也是順風順水。再想到自己,家庭時常因為各種矛盾導致關係緊張,我請教大爺如何能讓一個家庭長久和睦。 大爺喝口酒說,其實每個家庭都不可能一帆風順,很多人認為家裡沒錢就是導致家庭和睦的問題,實則不然。一個原本和睦的家庭最後變得矛盾重重並不完全是因為金錢,更多的是這四個因素。
  • 家庭治療師十大觀察:兒童心理問題從哪來?
    欣賞孩子的歡笑和愛,也接納孩子的眼淚和怒火,親愛的父母就給孩子創造了一片屬於他們自己的天空。在這片天空下,孩子真實的自我才能生根、發芽、終有一天會長成參天大樹。但現實往往不夠完美,往往由於這樣或那樣的原因,讓整個家庭陷進痛苦中。尤其是家庭治療師對家庭的十大觀察,深刻地結論家庭痛苦,孩子心理問題產生的根源。
  • 《熱鍋上的家庭》:三個角度解讀家庭矛盾背後的心理真相
    ,他們通過生動細膩的語言向我們講述了布萊斯一家從四分五裂,到接受家庭治療後獲得新生的過程,本書借真實的案例向我們揭開了家庭治療的面紗,也讓我們從中深入了解到家庭矛盾背後的真相和改善親密關係的方法。今天我會從新生家庭、原生家庭、如何改善家庭關係等三個角度去解讀家庭矛盾背後的真相,分析矛盾產生的深層次原因和發展過程,以及該如何化解矛盾,最後結合布萊斯和謝爾頓兩個不同類型的家庭,談談我們從中可以獲得哪些啟示。
  • 家庭治療師:很多時候,孩子都只是父母的替罪羔羊
    因為很多時候,孩子都只是父母的替罪羔羊。而家庭治療師的第一步,就是從孩子的問題切入到家庭問題,《熱鍋上的家庭》就是從這樣的。這本書的人物關係很簡單:家庭治療師、一對中年夫妻,兩個女兒和一個兒子,還有祖父和祖母,家庭矛盾的最開始,就是16歲的大女兒,叛逆,經常夜不歸宿,經常和母親吵架,還有自殺的想法
  • 這3種家庭關係,孩子最容易出問題,尤其是最後一種
    著名心理學家張國維博士曾說:每一個「問題」孩子背後,通常會有一個問題家庭。孩子出現了問題,生病的不只是他。而是他賴以生存的土壤變了質。縱觀那些生了病的孩子,他們幾乎都有著相似的成長環境。父母矛盾重重,彼此怨恨心理治療大師伯特·海靈格說過:孩子是家庭的保護神。當父母爭吵、冷戰、彼此冷漠時,孩子往往也會被捲入,成為父母矛盾關係的犧牲品。
  • 熱鍋上的家庭|家庭治療師層層剖析16歲女兒離家出走的深層原因
    卡爾是美國家庭治療學派的先驅,奧古斯都是卡爾的學生,他作為輔助家庭治療師,參與了卡爾經手的諸多家庭治療案例,他將布萊斯一家的治療過程寫成了本書。接下來,我們將從親子關係、親密關係、原生家庭三個方面分析布萊斯的家庭存在的問題,家庭治療師起到的下面引導意義。
  • 《熱鍋上的家庭》:探尋孩子叛逆背後的真實原因
    在這裡,我們從角度方面補充一下傳統心理治療與家庭治療的區別。從當事人的眼睛觀察個人的困難、障礙,並詢問:「你這是怎麼了」,這叫內部視角。家庭治療師關注的則是完全不同的角度:「你這樣,別人會怎麼做?」這叫外部視角。
  • 親子關係矛盾重重?增強親子間的「陪伴和溝通」,才是問題的關鍵
    一個孩子的健康成長離不開與父母構建良好的親子關係,而親子關係本身就是一門教育,教育的是孩子,也是家長。在現代家庭中,家庭中的孩子很少,這讓孩子得到了更多的愛,可是由於社會這個大的環境,工作這些原因,又讓孩子少了很多來自家長的陪伴。
  • 心理治療師:孩子有網癮 父母需吃藥
    專家:汪正安 心理治療師,廣州白雲心理醫院網癮治療中心心理醫生。畢業於安徽中醫藥大學臨床心理學專業,曾多次參加婚姻治療進修班,擅長青少年品行障礙、網絡成癮、親子溝通障礙等問題的治療,同時對強迫症、抑鬱症等神經症也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
  • 給生了病的家庭治療,好過你孤獨一人生病 |《熱鍋上的家庭》
    它創造了一種溝通方式,運用家庭成員的治療能力,協助丈夫幫助妻子、妻子幫助丈夫,協助父母幫助孩子、孩子幫助父母……已為人母的我,對作者闡明的一個重要觀點印象深刻:「在新系統中父母和孩子之間將更會是人對人的關係,善於表現父母人性的一面。」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將影響孩子的終身,「如果父母想和長大成人的孩子有更人性化的關係,就該開始嘗試將自我更充分地表露出來」。
  • 《熱鍋上的家庭》:親子矛盾和夫妻矛盾,有可能都是這1點造成的
    如果一個家裡孩子叛逆,你認為是孩子的問題,還是父母婚姻的問題?對於這個問題,相信很多人的回答會是父母的問題,但不是因為他們的婚姻問題,而是教育方式出現了問題。那如果夫妻兩個的婚姻出現了問題,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在我們平時的觀念中,認為如果一個孩子叛逆,要解決的是父母和孩子之間的問題;如果夫妻的婚姻出現了問題,那要解決的只是夫妻雙方的問題。
  • 心理學經典《熱鍋上的家庭》:不幸的家庭背後,有著相似的故事
    對於這一點,家庭治療師之所以不會將孩子的問題僅僅看做是孩子的問題,原因也正在於此,孩子的尿床、口吃、成績下降等,其實都是被當做替罪羊的症狀。認同感擴散。《熱鍋上的家庭:原生家庭問題背後的心理真相》這本書旨在通過一個案例,為讀者揭開家庭治療的神秘面紗。那麼家庭治療是如何進行的呢?
  • 熱鍋上的家庭:原生家庭問題背後的心理真相,你家庭經得起挑戰嗎
    這本書是由美國奧古斯都·納皮爾和卡爾·惠特克聯合著作,被尊稱為會講故事的家庭治療師!是以一個家庭的治療為案例,通過對一個家庭的不斷分析,來讓讀者們了解探究整個家庭之間的能量流動和關係的變化。這個系統影響著家庭中的每位成員。在開展心理治療中,家庭人際關係出了問題,往往不僅僅是由家庭中的某一個人造成的。而其中有人出了問題,和整個家庭都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簡而言之就是:沒有人可以脫離系統來談論幸福感。因此,家庭治療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其應用也愈漸廣泛。
  • 熱鍋上的家庭:原生家庭問題背後的心理真相,你家庭經得起挑戰嗎
    家庭其實就是隱密的小型系統,就像一個小型社會,其規則、結構、語言等,自成一個獨特的體系。這個系統影響著家庭中的每位成員。在開展心理治療中,家庭人際關係出了問題,往往不僅僅是由家庭中的某一個人造成的。而其中有人出了問題,和整個家庭都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 不控制、不挑剔,告別原生家庭之殤,讓孩子不再叛逆,變身乖寶寶
    《熱鍋上的家庭》一書認為:在心理治療中,家庭就像一個小型社會,家庭人際關係出現問題,往往不是某位成員造成的,其他家庭成員也難辭其咎。換句話說,孩子出現問題,是父母的責任,更是每個家庭成員的責任,因此想解決孩子各種各樣的問題,就要從父母,甚至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入手,家庭治療師應運而生。家庭治療是指以家庭為對象的團體心理治療,其目的是為了幫助家庭消除異常、病態情況,讓家庭更健康、更幸福。
  • 「家庭環境與孩子早戀」問題:一個少女的沙盤遊戲治療過程
    從此,孩子不再去上學,並沒日沒夜地泡在網上。父母無奈,把孩子帶來心理諮詢。  二、心理分析  這是一個處於青春晚期的女孩。青春期意味著性的成熟,也意味著孩子和父母的分離。性的成熟意味著孩子有了生殖能力,這是個對異性開始嚮往並產生興趣和好感的時期。
  • 當親子問題成為父母婚姻關係的替罪羊,這就是熱鍋上的家庭
    每天一打開新聞,總能看到有關青少年心理或行為問題的事件,這已經是讓人不能忽視的社會問題。每個孩子的背後都是一個家庭,要怎麼解決這些問題,我不知道,但是當我讀到《熱鍋上的家庭》裡說,「孩子尿床,丈夫酗酒,夫妻考慮離婚,妻子沮喪,青春期孩子離家出走,優等生成績突然一落千丈,症狀不過是家庭巨大壓力的冰山一角」的時候,我想,這本書或許能給我們一些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