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諮詢師陳海賢老師曾說過一個案例:一對夫妻帶著12歲的孩子來諮詢問題,夫妻倆之間對話時,要麼很緊張,要麼很冷漠,一件事怎麼也談不攏。
再看他們的孩子,也一樣冷漠,對一家人來諮詢這件事置身事外,漠不關心。父母談話時也是冷冷地看著。
後來才知道,這孩子早已習慣如此了,因為平時在家父母就經常冷戰。他們總是因為一些小事不讓步,可是吵架也吵不開,爭論幾句就陷入沉默,互不理睬好幾天。
孩子就在這冷清的家庭中長大,很少感受到一家人其樂融融,因此他也不知道什麼是溫暖和相愛,性格很孤僻。
陳海賢老師說,夫妻把生活過成這樣,其實是非常孤獨的,而他們的孩子,則成了他們關係的犧牲品。
在家庭治療領域,有個「三角關係」這個詞。當孩子出現時,家庭就從夫妻兩人的關係變為父親、母親和孩子這樣的三角關係。
三角關係是正常的人際關係現象。兩人之間有問題,拉上第三者,可以緩解兩人間緊張的關係。這個第三者,可以是某個人,某個物,或者某人的工作,例如有的夫妻關係不好,丈夫成了工作狂,這裡面工作就是第三者。
很多夫妻有了孩子後,除了孩子以外很少有自己的話題,把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溝通和孩子緊密結合在一起,養育孩子已經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甚至全部了。
不過,健康的家庭,三角關係會有不同組合,是流動的。比如,孩子要爸爸洗碗,讓媽媽吃好吃的;媽媽批評孩子,孩子又找爸爸;爸爸媽媽一起教訓孩子……各種事情,三角關係不停變化。
但如果夫妻間有很深的矛盾,三角關係就很牢固,很難改變。這時孩子就被「三角化」了,被放到非常固定的溝通位置,成了某種工具,孩子的問題也就隨之而來。也就是說,孩子出問題是父母的問題導致的。
1,挾天子以令諸侯
有的家庭裡,夫妻之間會借孩子的事來指責對方。比如媽媽對爸爸說:
孩子這點心思你都不懂,你有沒有為孩子考慮啊,看你把孩子嚇得。
或者爸爸對媽媽說:
孩子要那個玩具好幾天了,你還不給他買,你對孩子都這麼摳。
這類表達對伴侶的不滿是通過孩子表達,抬高孩子的地位,對方也不敢跟著吵,好像吃了個啞巴虧。
這種關係下,時間久了孩子說話就變得很小心,因為每一句話有可能被利用,被媽媽用來打壓爸爸(或者爸爸打壓媽媽)。如果孩子不想捲入兩人間的矛盾,就會變得很沉默。
2,把孩子當溝通手段
孩子當傳話筒也很常見。父母兩人很難溝通,讓孩子傳話:
你去叫你爸爸……
你去勸你媽媽……
孩子傳話成為他們的溝通手段。久而久之是什麼後果呢?
孩子經常想父母間有什麼矛盾,變得非常敏感,非常懂得察言觀色。孩子要考慮話該怎麼說,爸媽會不會聽。
當傳話筒碰到好的情況會得到一句「知道了」;不好的則是「要你管這麼多。」這樣孩子很受傷。
這樣環境下長大後的孩子不容易離開,因為知道父母是兩座孤島,父母很難溝通,自己得留下扮演溝通的橋梁。無形中孩子成了照顧父母的「大家長」。
3,在情感上親近孩子,遠離伴侶
通常是媽媽,親近孩子,遠離丈夫。媽媽和孩子是聯盟,是個系統,爸爸被排斥在外。爸爸想教育孩子會遭到媽媽孩子集體反對。
喪偶式育兒就是這種家庭結構。孩子代替伴侶,變成媽媽的伴,伴侶到了很遠的距離。這種三角關係下,每個人都很孤獨。
把孩子三角化,夫妻間的矛盾只會越來越深。因為夫妻倆沒有直面兩人之間的問題,而是借孩子逃避。
那麼,孩子會怎麼應對三角化,或者說,出什麼問題呢?
1,隔離
孩子遠離矛盾,爸媽都不理,像開篇說的那個孩子就是這樣。
孩子覺得跟爸爸說話好像背叛了媽媽,跟媽媽說話又擔心爸爸怎麼想。最後只好跟兩人都不怎麼說話。
這還不只是不說話這麼簡單,還會屏蔽關係帶來的感覺。
孩子在與他人的人際關係中,遇到不順可能就走極端:跟你有關的事情都屏蔽掉,感官上都屏蔽掉。
時間久了孩子變得麻木,矛盾。對外界的快樂,痛苦越來越不敏感,這種情況孩子很容易得抑鬱症。
2,站隊
比如喪偶式育兒中,孩子親近媽媽,遠離爸爸。對爸爸有很強的憤怒,這種憤怒其實是媽媽的。
顯然爸爸和孩子的關係就不好,完全無法溝通,孩子進入青春期會發展成嚴重的對抗。
其實這背後不是孩子本身對爸爸有多深的憤怒,而是替媽媽抱不平,覺得爸爸沒有保護媽媽,傷害了媽媽,而我是媽媽這邊的。
孩子從小就根據立場來判斷爸爸是什麼樣的人。這種經歷塑造他的記憶,他的認知,他的情感。
例如,有的孩子成年後發現爸爸也有好的一面,以前沒有發現過。以前不能對爸爸有好的感覺,否則是對媽媽的背叛。所以記憶中就把爸爸好的都屏蔽掉,爸爸就是個壞人,長大後才發現爸爸不是。
3,自責
總當傳話筒的孩子會有這樣的想法:爸爸媽媽有矛盾是我不好,是我沒做好溝通,讓他們關係不好。
孩子通過責怪自己來緩解父母的矛盾,寧願父母不要怪對方,而怪自己。
父母的關係對孩子來說是很重要的事,但是大人的事孩子是解決不了的。那孩子怎樣做可以有力量點呢?責怪自己。
如果不是我的錯,就說明我什麼也做不了。我寧願怪自己,讓自己對這件重要的事有控制感。
孩子沒法控制的時候,通過責怪自己獲得一定控制感。那些自責的人,敏感的人,就是在這種關係中成長起來的。
父母的矛盾就是這樣影響孩子的。可以看到,家庭裡很少有純粹的父母的矛盾,孩子總是被拉進來扮演了某個角色,讓孩子為難的角色。
不想讓孩子受到這些負面影響,怎麼做?
做父母的要拿出勇氣直面自己的問題。要識別出什麼時候是在利用孩子吵架,杜絕這種行為。以兩人面對面溝通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孩子呢,則要學會有些事情跟自己沒關係,與父母之間樹立起邊界來保護自己。哪怕有些事對自己很重要,也要發展自己的世界,而不是糾結在父母的矛盾中。但這至少要到十幾歲才有這方面的意識,幼小的孩子是沒有這個力量的。
最後,說句老實話,這些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家對我們來說太重要,很多孩子會很無奈地為了家犧牲自己,正應了那句話:大人犯錯,孩子買單。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