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臺北路名多使用大陸地名

2020-12-18 騰訊網

[摘要]從臺北到澎湖,從城市到小鎮,從熱門景點到夜市、碼頭、老街、環島公路、廟宇、高山族區、鐵道,從臺灣小吃到太平洋的風,從臺灣的人到臺灣的民俗,領略真正的臺灣。

《這就是臺灣,這才是臺灣》,廖信忠 著,九州出版社,2015年8月

本文摘自《這就是臺灣,這才是臺灣》,廖信忠 著,九州出版社,2015年8月

臺北市的路名邏輯

很多人知道,臺北有很多路都是用大陸地名做路名。這要說到1947年,國民黨政府從上海請了一位名叫鄭定邦的規劃師來設計路名,上海的路名南北大多用省份來分:陝西路、江西路、浙江路;東西則多按照城市來分:北京路、南京路、福州路……他就照著上海的方法,用了大陸地名做臺北的路名。

首先畫出臺北的主幹道,孫中山很偉大,所以臺北的南北主幹道是中山南北路,將其分為南北的是忠孝東西路,兩者在臺北車站東邊的十字路口交叉,這樣就將南北分為四大區塊了,而橫向的路由北往南,先從三民主義開始,分民族、民權、民生,接下來是很重要的南京路,這幾條路都被中山北路切成兩半,以東是東路,以西是西路,一般來說,你在臺北城區聽到「西路」的地方,大多是臺北的老城區。

接著,臺北車站以南的幾條橫向主幹道分別是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只有「和平」又分東西路。主幹道是這樣分,至於用大陸地名做的路名,就是次幹道,若是以「總統府」為「南京」,一路由遠而近向西北方去你可以看到這樣的路名:徐州、濟南、北平、長春、四平等路;向東南,有永康、青田、溫州等街;往南,有廈門、韶安、同安等街;往西,有長沙、貴陽、武昌、漢口等街路;西北則有寧夏、大同、迪化等街路。你看你所在的路名,大概就能猜出在什麼方位。

而全臺灣各城市,幾乎都有中山及中正兩條路,是臺灣最多的路名。據統計,全臺灣的中山路總共有191條,而中正路有190條,看來中正還是要謙讓點給中山先生,而且這統計還沒算上同名的街巷呢!

當年用「中山」「中正」當路名還有許多忌諱,比如說,這兩條路一定不會平行,一定都會交會,這就表示中山傳承給中正。據說,當年忠孝東西路本來是「中正路」,可是這條路那麼長一定要分東路西路,這就牽扯到,在臺灣,你會看到中正東路或中正南路,但過去絕對不會出現中正西路與北路,要中正往西,那豈不是……要中正北,那不是敗北?所以後來就不分東西,稱為中正路,到了這幾年才有少數幾條路打破了這個禁忌。

在臺北街頭迷路,開口問路是個好方法。臺北人喜歡被問路,能顯得自己很友善。如果你是年輕可愛的妹子,經常還會有直接送達贈送餐點的意外Bonus。

眷村

1949年,150萬外省人隨著國民黨來到臺灣,臺灣人口一下子多了五分之一,可是沒帶什麼錢,又沒地方住,於是,省政府很快建了一些簡陋的臨時房舍解決居住問題。說簡陋,因為在那個特殊年代,大家都以為很快就能回到大陸去了,所以眷村基本上是一種臨時過渡的居住形態,直到後來,發現好像沒什麼希望(當然不能明著講出來),又或者有後代在臺出生,不夠居住了,才正視了這個問題,興建稍微好一點的房子,但還是很簡陋。

全臺各地,只要有兵營的地方都有眷村,而眷村有別於大多數臺灣本省人的社會,自成一個小社會,形成都市裡的小部落,眷村對臺灣本省人來說真是一個很神秘的地方,好像是另一個世界一樣;而眷村內的人也認為村外的臺灣人好像都要欺負他們一樣,也普遍團結。在早期臺灣很多影視作品或文學作品裡,就經常出現眷村小孩與本省小孩打架的故事;早期眷村多用竹籬笆做圍牆,所以「竹籬笆內外」也常成為眷村內外的世界。

眷村裡的人來自大陸各省,多是離開老家隨著部隊到異鄉,在臺灣本省也沒有親友,只好遠親不如近鄰,把來自五湖四海大江南北的鄰居當親友。過年時,來自各地的大媽阿姨,都用臺灣能找到的食材做出代表他們家鄉口味的拿手好菜,如東北的餃子,西北的泡饃,雲南的米線,江浙一帶的小籠包、生煎等,大家一起圍爐共享。普遍來說,眷村人的感情都不錯,沒有長輩,沒有家族,所以在這塊土地上就變成了沒有血緣的一家人,眷村內形成了一種融合了大江南北的文化。

近年來老式眷村已經快要消失,大部分的眷村住戶都搬進了生活條件較好的新建樓房,典型的是臺北市的大安國宅,隨著老舊眷村的拆除,也代表一個時代的結束。

賽夏族矮靈祭

賽夏族人口只有5000餘人,人很少,也是最神秘的族群,位於南莊這裡的賽夏族人多半會說客語,而新竹五峰鄉的賽夏族人大多以泰雅語為主,深受鄰近泰雅族及客家影響,是臺灣少數民族中文化瀕臨危機最深的一個族群。而賽夏族的矮靈祭是臺灣眾少數民族祭典中,最神秘最嚴謹,禁忌最多,卻也是名氣最大的祭典,每兩年有一次小祭,每十年有一次大祭,只有這個時候,平常大門深鎖的祭屋才會打開,每次矮靈祭都吸引眾多遊客及民俗學者參觀。

矮靈祭又稱為「巴斯達隘」,相傳很久以前,賽夏族附近住了一群身高不滿1米的小矮人(taay),其農耕技術相當先進,經常教導賽夏族人耕作種植,讓賽夏族的農地每年都能有相當豐碩的收穫,因此,在每年的慶祝豐收的儀式中,都會邀請矮人做客,感謝他們對賽夏族人的指導,並且維持兩族和平相處的關係。

可是因為矮人經常調戲賽夏族婦女,賽夏族人對矮人漸漸心生不滿。終於有一天,賽夏族人再也忍不住氣憤,決心消滅矮人,他們獨自爬到懸崖邊,將矮人平常休息乘涼用的樹木鋸一半,然後用土掩飾,等矮人爬上樹後,樹身因不勝負荷而折斷,矮人們全部掉入溪谷死亡。

有兩名矮人撿回了一命,於是他們詛咒賽夏族日後將災禍不斷,矮人邊向東南方逃走,邊詛咒:「老鼠與麻雀會來侵害作物,毒蛇猛獸會咬噬你們。」結果賽夏族從此災禍不斷。為了平息矮靈作祟,此後賽夏族人每兩年會舉行一次矮靈祭典,每十年舉辦一次大祭,以祈求矮人的原諒。

臺灣各少數民族很多都有關於矮黑人的傳說,以人類學的角度來看,一直有學者認為矮黑人可能跟早期的南島民族有關,但由於缺乏考古佐證,矮黑人的存在一直是臺灣人類學研究上的謎團。

整場矮靈祭主要儀式分為告靈、迎靈、會靈、娛靈、送靈等程序,其中以迎靈儀式最為神聖及神秘,不容許他人參加或窺視,整場矮靈祭共進行四天三夜。早在二十幾年前,矮靈祭都還不對外開放,也全場無燈光,神秘得很,直到這幾年媒體開始報導才逐漸廣為人知,一般遊客僅能參加會靈與娛靈,娛靈自傍晚開始,一直到隔日天亮。下一次的小祭是2016年,大祭也在2016年。若要參觀矮靈祭,請先了解相關禁忌,入境隨俗,彼此尊重,可不要太固執,以免發生莫名其妙的事。

鹿港送肉粽

鹿港這傳統氛圍濃厚的鎮上,有各種大大小小的廟會及宗教活動,其中最神秘的非「送肉粽」莫屬。

你以為這習慣真的只是單純的「送肉粽」嗎?那就大錯特錯了,在鹿港鎮裡只要有人上吊自殺或冤死就必須「送肉粽」,在臺灣肉粽多以細繩捆綁,懸吊於壁上,因此用「肉粽」暗喻上吊死者。因為此種死法之人怨氣一定極重,所以發現屍體的7天內要「送肉粽」,否則冤死者會找替身。確定「送肉粽」後,當地的廟宇就會通知當地居民路線及時間,通常是出殯當晚11時之後聯合舉辦法會,從屍體發現處規劃一條路線,最後從福鹿溪送出海,傳說是因為怕死者因為怨氣太重會再找下一個人上吊,所以必須由當地的廟宇來舉辦法會將煞氣(繩子)送到海邊來燒掉。

在送肉粽之前,廟宇會通知當地居民路線及時間,此夜,所經路線街上所有的店面全部都會緊閉門窗,在門前窗前貼上符咒及掃把避煞,各個路口都有「王爺」及乩童把關以防有人闖入,所有不相干的人車等都先躲起來了,黑暗又冷清的路仿佛死城,只有不斷的誦經聲及鞭炮聲,吵鬧卻陰森。

前幾年鹿港也曾發生吊死事件,送完「肉粽」後,過一陣子附近居然又發生吊死事件,人們就直接懷疑是「肉粽」沒有送走,找了替身,附近角頭又得再慎重地辦一次「送肉粽」。這種事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如果你到鹿港遊玩真那麼不巧碰上「送肉粽」的儀式,千萬不要興奮地馬上拿出手機微博直播,一定要跟著隊伍走完全程,表示送死者一程,回家前,再去廟宇求取香火護身即可。

《這就是臺灣,這才是臺灣》圖書簡介

26萬字,19個地方,從臺北到澎湖,從城市到小鎮,從熱門景點到夜市、碼頭、老街、環島公路、廟宇、高山族區、鐵道,從臺灣小吃到太平洋的風,從臺灣的人到臺灣的民俗,從臺灣人的真實生活到臺灣的小故事,從街上隨處可見的現象到臺灣的歷史,我花了三年時間寫出了我從小認識以及熱愛的臺灣。

(本文為騰訊文化籤約的合作方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相關焦點

  • 臺北規定:未來新道路名稱不得使用大陸地名
    臺北市不少道路名稱,都以用大陸地名命名,像是重慶南路、開封街、以及青島東路等,但市議會近日通過道路命名相關條例,規定未來新建的道路名稱,不得再使用大陸地名和領導人名字,必須選用具有當地特色的名稱,做為命名依據。  這裡是熙來嚷往的臺北市街頭。
  • 看到臺灣的這些路名地名,每一個大陸遊客都感到很親切
    去過臺灣的遊客,都會對城市的路名地名感到親切。走在臺北大街上,隨處可見的路牌不但跟大陸城市的顏色和設計風格很像,而且名字跟大陸城市如出一轍。那麼,臺北的這些路名地名當初是怎麼命名的呢?中山路、建國路、南京路、重慶路、杭州路……這樣的路名隨處可見,大陸遊客不經意間就會看到熟悉的城市路名,甚至是自己的家鄉。據了解,1947年,當時的國民政府從上海請了一位名叫鄭定邦的規劃師給臺北規劃。上海的路名南北大多用省份來分,比如陝西路、江西路、浙江路。
  • 你知道臺北的路名很多來自大陸?(我在大陸看臺灣)
    臺灣資深媒體人到尾傾情獻聲——《我在大陸看臺灣》臺北有非常多的路名,都是大陸的地名,例如「南京」東路、「青島」西路是因為對大陸念念不忘嗎?當然這也是很有可能的事。但還有另一個說法:1945年抗戰結束後,日本歸還臺灣,當時的「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便將臺北街道名稱由日文改成中文,以消除殖民文化的影響。
  • 臺北路名傳承中華文化 老城區如大陸版圖縮影
    中新社臺北十二月二十五日電 題:臺北的路名 傳承中華文化中新社記者 陳國華 董會峰在臺北,一切都是那麼親切,除了語言、文化、飲食等種種相同之外,路名更讓人親切如同回家。中華路,仁愛路,廣州街,青島路,和平路……這些或大陸地名,或中華文化濃縮的詞語,讓臺北與大陸,與中華文化緊緊地聯結起來。
  • 臺北的路名,讓人親切到如同回家,老城區更是如大陸版圖縮影
    臺北的地名和路名又是怎麼命名的呢?事情還要追溯到1947年,二戰結束臺灣回歸之後,國府從上海請了一位名叫鄭定邦的規劃師來給臺北規劃路名,改掉以前日據時期的名字。因為上海的路名南北大多用省份來分,浙江路、江西路、陝西路,東西則多用城市來分,福州路、南京路、北京路等等,加之鄭定邦認為臺北地名若能與大陸省市名相近,更能喚起、重建臺灣人的民族意識,後來鄭定邦就按照上海的這種方法,用大陸的地名來給臺北的街道命名,直到今天,臺北市的老城區街道名稱仍大致以中國地理方位命名。
  • 原來臺灣有這麼多大陸情結的地名!
    打開臺北地圖,你就可以發現廣州街、南寧街、昆明街、貴陽街、桂林路、梧州街、長沙街、康定路、內江街等等再熟悉不過的名字。臺北街道路牌再一細想,這些地名多是大陸西南、華中、華南的城市,它們彼此相鄰。臺北街道路牌以福建「泉州」命名的地方超過10處從大陸遷移至臺灣的大陸居民,在開發寶島的過程中,或是以大陸原籍地命名當地,以寄託對家鄉的思念之情;或是以肇基創業的人物作為地名
  • 大陸學生看臺灣:臺北城區的街道名
    一月的臺北夜晚有點溼冷,蒙蒙小雨一直淅淅瀝瀝地下著,那句孟庭葦的「冬天來臺北看雨」讓我們的出行多了分雅興。在去臺北西門町夜市的路上,我好奇地觀察路邊每個角落,騎樓綿延的臺北街頭有一種既陌生,卻又有些熟悉的感覺。因為在這裡,看到的街道名稱,竟然幾乎都是大陸的地名。穿行在臺北的大街小巷,如同穿行在大陸的某個地方,很是有趣。
  • 臺北路「落戶」觀音山片區(圖)
    臺北路、臺中路、臺南路、臺東路、宜蘭路……12條新路,集體借用臺灣縣市名命名。如此密集地在道路命名中體現臺灣元素,在國內還是首例。
  • 臺北路落戶觀音山片區 12條新路借臺灣縣市命名
    臺北路「落戶」觀音山片區  12條新路借臺灣縣市名命名   9月15日,廈門市民政局發布公告,宣告178個廈門新地名的誕生。178個地名中,84條屬於道路名,其中最引人關注的無疑是觀音山片區內以臺灣主要縣市名命名的12條道路了。  這12條道路分別是臺北路、臺中路、臺南路、臺東路、南投路、宜蘭路、雲林路、花蓮路、基隆路、嘉義路、高雄路、彰化路,均位於觀音山營運中心片區、環島幹道兩側。
  • 大陸人看臺灣:臺北街道 架在海峽的一座橋
    中新網3月30日電 臺灣《旺報》30日刊文《臺北城區的街道名》,文章稱臺灣當局在對臺北街道命名的過程中,注重宣傳中華文化,體現了兩岸之間的文化同一性。臺北的街道名,如同架在臺灣海峽的一座橋,連接著海峽兩岸民眾的心。
  • 臺灣地名的大陸情結:懂中國地理就不怕迷路
    每次到臺灣,他都會到處走一走,看一看各個縣市及各個街道、鄉村的地名,感受一下歷史文化氣息。他說:「通過對地名的溯源,可以看出臺灣地名不僅僅是當地城鄉的文化代號,還折射出臺灣的歷史印記。絕大多數地名,反映了大陸移民及其後代開發建設臺灣的歷史,及其所折射出中華民族的文化特徵。」
  • 臺灣省地名類型和縣、市級地名的演變
    (1)臺灣全省地名,從命名的語源說,可以大別為三類:一是源於土著族群的語音,主要是「平埔語」, 次為「山地語」。二是自漢族居民的大陸祖籍移入,主要是與閩南地名和方音有關,次要是與粵東地名和方音有關。 三是來自國外,主要是日語地名的遺留,屬於由荷、西語轉化而來的地名,本來不多,惟至今仍不難見其殘跡。(2)臺灣現用的或曾經使用過的行政區域命名,確鑿可考的,都不超過三四百年。
  • 《臺灣地名解說集錦·臺北市區地名由來》
    4、大安   由於(大灣莊),(灣)和(安)的諧音而得名  5、北投   平埔族的語言,北投就是指女巫。  6、內湖   位於臺北盆地內側的盆地。而景美區地名之由來乃因古人用木頭或竹子製作的大水槽稱作(筧)或(木見),在水槽尾端部份叫(木見尾)、(筧尾),後來叫成(景尾),再改為景美。至於木柵區地名之由來,乃因漢人與原住民抗爭時代,漢人在景美溪邊興建木製的大型柵欄,防止敵人入侵。
  • 臺灣地名中大量的大陸元素,體現了兩岸人民的親緣關係
    由祖國大陸遷往臺灣的移民都很珍視自己與祖國大陸的親緣關係,特別注重地緣和血緣關係的延續和推展,這也是當今臺灣姓氏眾多的原因。歷史上遷往臺灣的移民中,有些人因種種原因而再也沒有回過故鄉。為了使後代牢牢記住自己的祖根所在,他們往往以自己的姓氏或籍貫所在的府、州、縣名來為新居的冠名,現在臺灣很多地方都保留著這類地名。
  • 漲姿勢啊,臺灣的地名原來是這麼來的!!
    報導稱有大陸遊客開始深究臺灣地名,「他們會在網上討論恆春、墾丁、鹿港這些地名的由來,甚至有人搭臺鐵火車,細數從北到南各車站名稱。」的確,地名包含著豐富的自然和人文信息,從地名入手,是深入了解臺灣的一條通道。
  • 臺灣的路名很中國,港澳的路名很西化,那我們的路名呢?
    01臺灣的路名很中國臺灣並不遠,一個多小時的飛行,但感覺上這個形似芭蕉葉的海島,卻比到最北的黑龍江還遠。可當你踏上臺北的街頭,卻又覺得很親切,因為那一個個路名念出來又那麼熟悉。臺北最長的主要交通幹道有兩條,東西向是「忠孝路」,不由的想起那首《忠孝東路走九遍》,早期的各種媒介已經讓我們對這裡似曾相識。
  • 臺灣地名背後的故事:「打狗」「打貓」有緣由
    近日,臺灣媒體報導大陸遊客對臺灣一些地名非常不理解,比如高雄舊名為打狗,嘉義民雄鄉舊名打貓,「打狗打貓都是地名,接下來不會有打老鼠吧?」來自臺灣原住民部落的音譯地名還有基隆(舊稱雞籠)、艋舺、暖暖、關渡、八裡、鬥六、大埔、達邦、特富野、彌陀等等。   此外,閩南和客家方言音譯地名也有很多,比如臺北老城的代表地「大稻埕」即閩南話音譯,現在的大稻埕最吸引大陸遊客的應該是迪化老街,臺北市每年在此開辦年貨大街。大竹、圓林、古坑、馬公、元長、長濱、卑南等也是閩南話音譯。
  • 杭州制定路名統一標準 地名部分使用漢語拼音
    昨天,錢報記者從杭州市城管委了解到,今年4月底前,杭州首批46條主要道路的路名標牌會按照《導引》,變得「國際化」。去杭州的街頭看看,會發現有不少標識的內容和樣式不統一,存在錯誤。比如,「路」有的表述為ROAD,有的則是RD.或Rd。有時同一塊標誌牌中,都會出現了不同的表述方式。杭州市城管委景觀處副處長韓明清說,杭州今後的路名牌,顏色規格將延續之前綠底白字。
  • 顏色代表方向 地名使用拼音 道路標牌學問多
    顏色代表方向 地名使用拼音
  • 《臺灣地名解說集錦·臺北縣各鄉鎮地名之由來》
    另有一說:在閩南語中,滬和雨諧音,指此地多雨,過了這裡雨就停了,故稱「滬尾」。民國九年時,改用此地所濱臨的淡水河河名,為此地的地名。  11、汐止   汐止舊稱為「水返腳」,是指此地在滿潮時,海水會溯淡水河進入基隆河,至此而返的意思,民國九年時,才改為「汐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