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臺北到澎湖,從城市到小鎮,從熱門景點到夜市、碼頭、老街、環島公路、廟宇、高山族區、鐵道,從臺灣小吃到太平洋的風,從臺灣的人到臺灣的民俗,領略真正的臺灣。
《這就是臺灣,這才是臺灣》,廖信忠 著,九州出版社,2015年8月
本文摘自《這就是臺灣,這才是臺灣》,廖信忠 著,九州出版社,2015年8月
臺北市的路名邏輯
很多人知道,臺北有很多路都是用大陸地名做路名。這要說到1947年,國民黨政府從上海請了一位名叫鄭定邦的規劃師來設計路名,上海的路名南北大多用省份來分:陝西路、江西路、浙江路;東西則多按照城市來分:北京路、南京路、福州路……他就照著上海的方法,用了大陸地名做臺北的路名。
首先畫出臺北的主幹道,孫中山很偉大,所以臺北的南北主幹道是中山南北路,將其分為南北的是忠孝東西路,兩者在臺北車站東邊的十字路口交叉,這樣就將南北分為四大區塊了,而橫向的路由北往南,先從三民主義開始,分民族、民權、民生,接下來是很重要的南京路,這幾條路都被中山北路切成兩半,以東是東路,以西是西路,一般來說,你在臺北城區聽到「西路」的地方,大多是臺北的老城區。
接著,臺北車站以南的幾條橫向主幹道分別是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只有「和平」又分東西路。主幹道是這樣分,至於用大陸地名做的路名,就是次幹道,若是以「總統府」為「南京」,一路由遠而近向西北方去你可以看到這樣的路名:徐州、濟南、北平、長春、四平等路;向東南,有永康、青田、溫州等街;往南,有廈門、韶安、同安等街;往西,有長沙、貴陽、武昌、漢口等街路;西北則有寧夏、大同、迪化等街路。你看你所在的路名,大概就能猜出在什麼方位。
而全臺灣各城市,幾乎都有中山及中正兩條路,是臺灣最多的路名。據統計,全臺灣的中山路總共有191條,而中正路有190條,看來中正還是要謙讓點給中山先生,而且這統計還沒算上同名的街巷呢!
當年用「中山」「中正」當路名還有許多忌諱,比如說,這兩條路一定不會平行,一定都會交會,這就表示中山傳承給中正。據說,當年忠孝東西路本來是「中正路」,可是這條路那麼長一定要分東路西路,這就牽扯到,在臺灣,你會看到中正東路或中正南路,但過去絕對不會出現中正西路與北路,要中正往西,那豈不是……要中正北,那不是敗北?所以後來就不分東西,稱為中正路,到了這幾年才有少數幾條路打破了這個禁忌。
在臺北街頭迷路,開口問路是個好方法。臺北人喜歡被問路,能顯得自己很友善。如果你是年輕可愛的妹子,經常還會有直接送達贈送餐點的意外Bonus。
眷村
1949年,150萬外省人隨著國民黨來到臺灣,臺灣人口一下子多了五分之一,可是沒帶什麼錢,又沒地方住,於是,省政府很快建了一些簡陋的臨時房舍解決居住問題。說簡陋,因為在那個特殊年代,大家都以為很快就能回到大陸去了,所以眷村基本上是一種臨時過渡的居住形態,直到後來,發現好像沒什麼希望(當然不能明著講出來),又或者有後代在臺出生,不夠居住了,才正視了這個問題,興建稍微好一點的房子,但還是很簡陋。
全臺各地,只要有兵營的地方都有眷村,而眷村有別於大多數臺灣本省人的社會,自成一個小社會,形成都市裡的小部落,眷村對臺灣本省人來說真是一個很神秘的地方,好像是另一個世界一樣;而眷村內的人也認為村外的臺灣人好像都要欺負他們一樣,也普遍團結。在早期臺灣很多影視作品或文學作品裡,就經常出現眷村小孩與本省小孩打架的故事;早期眷村多用竹籬笆做圍牆,所以「竹籬笆內外」也常成為眷村內外的世界。
眷村裡的人來自大陸各省,多是離開老家隨著部隊到異鄉,在臺灣本省也沒有親友,只好遠親不如近鄰,把來自五湖四海大江南北的鄰居當親友。過年時,來自各地的大媽阿姨,都用臺灣能找到的食材做出代表他們家鄉口味的拿手好菜,如東北的餃子,西北的泡饃,雲南的米線,江浙一帶的小籠包、生煎等,大家一起圍爐共享。普遍來說,眷村人的感情都不錯,沒有長輩,沒有家族,所以在這塊土地上就變成了沒有血緣的一家人,眷村內形成了一種融合了大江南北的文化。
近年來老式眷村已經快要消失,大部分的眷村住戶都搬進了生活條件較好的新建樓房,典型的是臺北市的大安國宅,隨著老舊眷村的拆除,也代表一個時代的結束。
賽夏族矮靈祭
賽夏族人口只有5000餘人,人很少,也是最神秘的族群,位於南莊這裡的賽夏族人多半會說客語,而新竹五峰鄉的賽夏族人大多以泰雅語為主,深受鄰近泰雅族及客家影響,是臺灣少數民族中文化瀕臨危機最深的一個族群。而賽夏族的矮靈祭是臺灣眾少數民族祭典中,最神秘最嚴謹,禁忌最多,卻也是名氣最大的祭典,每兩年有一次小祭,每十年有一次大祭,只有這個時候,平常大門深鎖的祭屋才會打開,每次矮靈祭都吸引眾多遊客及民俗學者參觀。
矮靈祭又稱為「巴斯達隘」,相傳很久以前,賽夏族附近住了一群身高不滿1米的小矮人(taay),其農耕技術相當先進,經常教導賽夏族人耕作種植,讓賽夏族的農地每年都能有相當豐碩的收穫,因此,在每年的慶祝豐收的儀式中,都會邀請矮人做客,感謝他們對賽夏族人的指導,並且維持兩族和平相處的關係。
可是因為矮人經常調戲賽夏族婦女,賽夏族人對矮人漸漸心生不滿。終於有一天,賽夏族人再也忍不住氣憤,決心消滅矮人,他們獨自爬到懸崖邊,將矮人平常休息乘涼用的樹木鋸一半,然後用土掩飾,等矮人爬上樹後,樹身因不勝負荷而折斷,矮人們全部掉入溪谷死亡。
有兩名矮人撿回了一命,於是他們詛咒賽夏族日後將災禍不斷,矮人邊向東南方逃走,邊詛咒:「老鼠與麻雀會來侵害作物,毒蛇猛獸會咬噬你們。」結果賽夏族從此災禍不斷。為了平息矮靈作祟,此後賽夏族人每兩年會舉行一次矮靈祭典,每十年舉辦一次大祭,以祈求矮人的原諒。
臺灣各少數民族很多都有關於矮黑人的傳說,以人類學的角度來看,一直有學者認為矮黑人可能跟早期的南島民族有關,但由於缺乏考古佐證,矮黑人的存在一直是臺灣人類學研究上的謎團。
整場矮靈祭主要儀式分為告靈、迎靈、會靈、娛靈、送靈等程序,其中以迎靈儀式最為神聖及神秘,不容許他人參加或窺視,整場矮靈祭共進行四天三夜。早在二十幾年前,矮靈祭都還不對外開放,也全場無燈光,神秘得很,直到這幾年媒體開始報導才逐漸廣為人知,一般遊客僅能參加會靈與娛靈,娛靈自傍晚開始,一直到隔日天亮。下一次的小祭是2016年,大祭也在2016年。若要參觀矮靈祭,請先了解相關禁忌,入境隨俗,彼此尊重,可不要太固執,以免發生莫名其妙的事。
鹿港送肉粽
鹿港這傳統氛圍濃厚的鎮上,有各種大大小小的廟會及宗教活動,其中最神秘的非「送肉粽」莫屬。
你以為這習慣真的只是單純的「送肉粽」嗎?那就大錯特錯了,在鹿港鎮裡只要有人上吊自殺或冤死就必須「送肉粽」,在臺灣肉粽多以細繩捆綁,懸吊於壁上,因此用「肉粽」暗喻上吊死者。因為此種死法之人怨氣一定極重,所以發現屍體的7天內要「送肉粽」,否則冤死者會找替身。確定「送肉粽」後,當地的廟宇就會通知當地居民路線及時間,通常是出殯當晚11時之後聯合舉辦法會,從屍體發現處規劃一條路線,最後從福鹿溪送出海,傳說是因為怕死者因為怨氣太重會再找下一個人上吊,所以必須由當地的廟宇來舉辦法會將煞氣(繩子)送到海邊來燒掉。
在送肉粽之前,廟宇會通知當地居民路線及時間,此夜,所經路線街上所有的店面全部都會緊閉門窗,在門前窗前貼上符咒及掃把避煞,各個路口都有「王爺」及乩童把關以防有人闖入,所有不相干的人車等都先躲起來了,黑暗又冷清的路仿佛死城,只有不斷的誦經聲及鞭炮聲,吵鬧卻陰森。
前幾年鹿港也曾發生吊死事件,送完「肉粽」後,過一陣子附近居然又發生吊死事件,人們就直接懷疑是「肉粽」沒有送走,找了替身,附近角頭又得再慎重地辦一次「送肉粽」。這種事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如果你到鹿港遊玩真那麼不巧碰上「送肉粽」的儀式,千萬不要興奮地馬上拿出手機微博直播,一定要跟著隊伍走完全程,表示送死者一程,回家前,再去廟宇求取香火護身即可。
《這就是臺灣,這才是臺灣》圖書簡介
26萬字,19個地方,從臺北到澎湖,從城市到小鎮,從熱門景點到夜市、碼頭、老街、環島公路、廟宇、高山族區、鐵道,從臺灣小吃到太平洋的風,從臺灣的人到臺灣的民俗,從臺灣人的真實生活到臺灣的小故事,從街上隨處可見的現象到臺灣的歷史,我花了三年時間寫出了我從小認識以及熱愛的臺灣。
(本文為騰訊文化籤約的合作方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