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的路名,讓人親切到如同回家,老城區更是如大陸版圖縮影

2021-01-15 行走的貓菇醬

在臺北,除了語言、文化、飲食等種種相同之外,路名更是讓人親切的如同回家。去過臺北的遊客,都會對臺北街道的名稱記憶深刻,因為很多街道都是根據大陸的省市來命名的。徐州、濟南、長春、四平、南京、長沙、武昌等等,這樣熟悉的路名隨處可見,遊客甚至在不經意間就能看到自己的家鄉。

臺北的地名和路名又是怎麼命名的呢?事情還要追溯到1947年,二戰結束臺灣回歸之後,國府從上海請了一位名叫鄭定邦的規劃師來給臺北規劃路名,改掉以前日據時期的名字。

因為上海的路名南北大多用省份來分,浙江路、江西路、陝西路,東西則多用城市來分,福州路、南京路、北京路等等,加之鄭定邦認為臺北地名若能與大陸省市名相近,更能喚起、重建臺灣人的民族意識,後來鄭定邦就按照上海的這種方法,用大陸的地名來給臺北的街道命名,直到今天,臺北市的老城區街道名稱仍大致以中國地理方位命名。

以南京路為中心,如同中國地圖一樣,往西有長沙、貴陽、武昌、漢口等街路,往西北有寧夏、大同、迪化等街路,往西南有西藏、西昌、昆明等街路,往東北方向有長春、四平、赤峰、錦州、濟南、徐州等街路,往東南有永康、溫州、青田等街路,往南有同安、廈門等街路。

大陸各個省市都可以在臺北的道路裡找到印記,光是吉林省相關的街道,就有吉林路、長春路、四平街、敦化路、延吉街、通化街等。

不僅道路名稱是按照大陸的城市命名,就連方位都是按照原本的方位,在臺北的老城區,路名儼然就是一個中國大陸版圖的縮影,街道名大致是按照中國城市的東南西北位置去命名。

比如城市東部街道往往叫南京路、杭州路,西部叫西寧路、長安路等,吉林路在東北邊,桂林路則在貴陽街的南面。如果了解了臺北街道命名的規則,並且熟悉地理的遊客,便能夠大致猜出自己所在的方位。

不僅如此,臺北還有很多夜市也是大陸的省市命名,比如通化夜市、西昌夜市、寧夏夜市等等。

除了按照大陸地域名來命名的這個特色,臺北的街道還有一些其他的命名特色。

中山路是臺北的南北主幹道,全臺灣各城市幾乎都有中山路和中正路兩條路,是臺灣最多的路名。還有其他帶有強烈的民主思想色彩的路,比如民族、民權、民生,也有一些反映了中華文化的路:中華、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等等,這些詞大陸遊客同樣不陌生。

臺北與大陸相關的街道名稱還有很多很多,有些名氣的城市,基本上在臺北都有這條路,雖然無法一一列舉,但在臺灣以地名、街道名稱等體現中華歷史文化、省市名,也算是兩岸間的精神紐帶之一,光從臺北的路名也可以看出,兩岸血濃於水,是真正的一家人。

來說說,你在臺北都有去過哪些與大陸省市名稱相關的路?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圖文均為原創,侵權必究,已聲明原創,與維權騎士籤約

我是「行走的貓菇醬」90後妹子,經常一個人獨自旅行,多平臺籤約旅行達人,持續產出原創內容,分享一路上的風景與見聞,如果你喜歡,記得關注點讚哦

相關焦點

  • 臺北路名傳承中華文化 老城區如大陸版圖縮影
    中新社臺北十二月二十五日電 題:臺北的路名 傳承中華文化中新社記者 陳國華 董會峰在臺北,一切都是那麼親切,除了語言、文化、飲食等種種相同之外,路名更讓人親切如同回家。中華路,仁愛路,廣州街,青島路,和平路……這些或大陸地名,或中華文化濃縮的詞語,讓臺北與大陸,與中華文化緊緊地聯結起來。
  • 大陸學生看臺灣:臺北城區的街道名
    一月的臺北夜晚有點溼冷,蒙蒙小雨一直淅淅瀝瀝地下著,那句孟庭葦的「冬天來臺北看雨」讓我們的出行多了分雅興。在去臺北西門町夜市的路上,我好奇地觀察路邊每個角落,騎樓綿延的臺北街頭有一種既陌生,卻又有些熟悉的感覺。因為在這裡,看到的街道名稱,竟然幾乎都是大陸的地名。穿行在臺北的大街小巷,如同穿行在大陸的某個地方,很是有趣。
  • 大陸人看臺灣:臺北街道 架在海峽的一座橋
    中新網3月30日電 臺灣《旺報》30日刊文《臺北城區的街道名》,文章稱臺灣當局在對臺北街道命名的過程中,注重宣傳中華文化,體現了兩岸之間的文化同一性。臺北的街道名,如同架在臺灣海峽的一座橋,連接著海峽兩岸民眾的心。
  • 看到臺灣的這些路名地名,每一個大陸遊客都感到很親切
    去過臺灣的遊客,都會對城市的路名地名感到親切。走在臺北大街上,隨處可見的路牌不但跟大陸城市的顏色和設計風格很像,而且名字跟大陸城市如出一轍。那麼,臺北的這些路名地名當初是怎麼命名的呢?中山路、建國路、南京路、重慶路、杭州路……這樣的路名隨處可見,大陸遊客不經意間就會看到熟悉的城市路名,甚至是自己的家鄉。據了解,1947年,當時的國民政府從上海請了一位名叫鄭定邦的規劃師給臺北規劃。上海的路名南北大多用省份來分,比如陝西路、江西路、浙江路。
  • 為何臺北路名多使用大陸地名
    很多人知道,臺北有很多路都是用大陸地名做路名。這要說到1947年,國民黨政府從上海請了一位名叫鄭定邦的規劃師來設計路名,上海的路名南北大多用省份來分:陝西路、江西路、浙江路;東西則多按照城市來分:北京路、南京路、福州路……他就照著上海的方法,用了大陸地名做臺北的路名。
  • 你知道臺北的路名很多來自大陸?(我在大陸看臺灣)
    臺灣資深媒體人到尾傾情獻聲——《我在大陸看臺灣》臺北有非常多的路名,都是大陸的地名,例如「南京」東路、「青島」西路是因為對大陸念念不忘嗎?當然這也是很有可能的事。但還有另一個說法:1945年抗戰結束後,日本歸還臺灣,當時的「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便將臺北街道名稱由日文改成中文,以消除殖民文化的影響。
  • 臺灣地名的大陸情結:懂中國地理就不怕迷路
    每次到臺灣,他都會到處走一走,看一看各個縣市及各個街道、鄉村的地名,感受一下歷史文化氣息。他說:「通過對地名的溯源,可以看出臺灣地名不僅僅是當地城鄉的文化代號,還折射出臺灣的歷史印記。絕大多數地名,反映了大陸移民及其後代開發建設臺灣的歷史,及其所折射出中華民族的文化特徵。」
  • 雙城遊記之上海與臺北
    作為上海絕對的「黃金地段」,它也是經營者必爭之地,旅遊者必到之處。歷史上它是政治風雲迭起之地,今天更是上海城市現代化建設的展示之地。  臺北·南京東路  置身臺北街頭,恍若大陸版圖的縮影,以南京市為命名依據的南京東路即是其一。
  • 臺北女孩郭雪筠看大陸:對臺灣人有天然好感
    )日前多維雜誌兩岸部主管、《臺北女孩看大陸》暢銷書的作者郭雪筠參加全國臺聯、北京市臺聯共同主辦的臺胞青年大陸創業就業研討會時接受中評社記者的採訪,談及臺胞青年來大陸就業等相關問題,郭雪筠一開始幽默的說道「我來大陸工作沒有遇到什麼困難,就是行測題太恐怖,我不會考而已。」
  • 原來臺灣有這麼多大陸情結的地名!
    ——《臺灣地名溯源》冠故鄉地名 慰思鄉之情清代,部分閩粵人由於生活所迫遷徙臺灣,他們十分思念家鄉,其安土重遷之情,表現在其移民地所建的新聚落,不少冠以故鄉閩粵兩省各府所轄的地名,形成冠籍地名(地緣村),如泉州厝、漳州厝、龍巖厝、福州厝、潮州裡、饒平厝等。
  • 大陸讀者「與蔡英文書」:大道如青天 爾獨不得出
    我是祖國大陸的普通一員。之所以稱你為尊敬的,是因為你是2369萬臺灣同胞居住地臺灣地區的領導人。正因為你是我臺胞居住地之領導人,故我如你之「粉絲」般關注著你。2016年1月16日,在你宣布當選臺灣地區領導人的「國際記者招待會」上,涉及兩岸關係的話題時,你隻字未提「九二共識」。我這顆「粉絲」般熱烈的心,即刻降到冰點。
  • 新城崛起,西寧的老城區路在何方?
    一到晚上和周末,很多年輕人都會跑到這裡來購物逛街,各種小吃、特色小玩意琳琅滿目。過去人們講,沒到過西門和大十字,西寧算是白來了。相較之下,輝煌了半個世紀的老城區發展受限,很多市民禁不住發問:新城崛起,老城區路在何方?老城區依然暗藏潛力大十字的商業繁華與變遷,給西寧留下了充滿歲月痕跡的老城區,而在歲月變遷中,「改造和拆遷」似乎成為這些老城區的宿命,莫家街、水井巷商業街的改造只是西寧老城區突圍的縮影之一。
  • 臺灣「最大城市」臺北,城市建設在大陸是什麼水平,二線還是三線
    曾經在很多人眼裡,臺北非常神秘,又有吸引力,內地人都想去臺灣看看,現在兩岸開放多年,去臺灣已經不再困難了,源源不斷的大陸遊客給臺灣城市增添了很多活力,這些城市又有什麼變化呢?許多大陸人覺得臺北不是一個大城市,比不上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甚至比不上一些二線城市,大部分建築都是在80年代和90年代建造的,他們中的許多人看起來很老,沒有多少高樓大廈。
  • 臺北,我在哪裡見過你
    朝發夕至 咫尺天涯  應臺灣《工商時報》的邀請,福建新聞參訪團一行十八人今夏赴臺灣進行了為期十天的考察訪問,用筆記下了大陸記者眼中的臺灣。  臺北是一座讓人覺得似曾相識的城市,儘管我從來沒有到過這裡,但在走出飛機、融進人群的那一刻,我一點也不感到陌生。
  • 臺北是個「小中國」
    建築學者李幹朗表示,一九四七年國民政府接收臺灣,第一件事就是將臺北街道名從日本名改為中國名。     決定改名大事的是一位上海工程師鄭定邦。當時臺北還是省轄市,範圍大概是今天的大同、中山、大安、萬華和松山區。
  • 臺灣蘇花公路沿途地質脆弱 如同「鬼門關」
    花蓮民眾呼籲要一條安全的路  一直推動興建蘇花高速公路的是花蓮縣,從前任縣長謝深山到新任縣長傅昆萁,一再向社會高喊:「花蓮人要一條安全的路,難道不對嗎?」  2008年5月馬英九上臺後,臺灣交通部門在2008年9月對蘇花公路的改善提出完整計劃,認為一方面要有「安全回家的路」,也要兼顧環境保護的理念。因此東部建設應為具備多元文化特質、自然生態景觀、優質生活環境與觀光區域的結合。這個模式又被叫為蘇花公路的替代方案,仍然受到環保人士的反對。  一場場風波的襲擾,蘇花公路的前景並未明朗。
  • 臺北路「落戶」觀音山片區(圖)
    更引人關注的是,12條新路均位於廈門東部新興CBD(城市中央商務區)——觀音山片區內。而從1997年正式命名的臺灣街,到2005年由鍾宅灣更名而來的五緣灣,再到如今觀音山內的這12條以臺灣縣市名命名的新路,每一個帶有深深兩岸情緣的廈門路名或地名,均與城市版圖擴張有關,也反映了兩岸關係的融合,更表達了不同片區在特定歷史時期對於聯絡兩岸感情、帶動一方經濟的美好願景。
  • 人在臺北武昌街
    清晨,臺北武昌街上空漂浮著綿羊似的白雲,海風吹過,雲朵便向著臺灣最高的玉山稀薄地散開了。這時,初升的太陽冉冉升起,照亮了臺北的大街小巷。  陽春三月,從臺北中山北路的沃田酒店搬到武昌街的一家旅館。這武昌街聲名遠播,從20世紀三十年代開始,就成了臺北市獨樹一幟的電影街。
  • 大陸讀者「與蔡英文書」:大道如青天,爾獨不得出
    我這顆「粉絲」般熱烈的心,即刻降到冰點。你上任之後拋出所謂的「新南向政策」,旨在「降低臺灣經濟對大陸的依賴」,轉而尋求與印度及南亞諸國的合作。我不是經濟學家,不懂高深的經濟理論。我只知道遠路比近路路費高,用時長;近路比遠路路費低,用時短。
  • 大陸人眼中的臺灣:臺北節奏慢比較人性化
    記者賴錦宏/攝影     上海出生長大,在上海、香港、臺北三個地方住過,東方航空公司臺灣辦事處總經理周瑩談到她對臺北的感覺說,臺北是三個城市中,生活步調最慢的,感覺很安逸、方便,不很摩登,但很人性化、沒有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