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團殺熟調查: 驗證現象存在,「破局」關鍵在反壟斷動真格

2020-12-23 界面新聞

文|極點商業  黃槍槍  劉珊珊

編輯|楊銘

成為「網紅」的「漂移神父」,等來了當面致歉,卻仍然沒有等來合理解釋。

12月17日下午,包括美團事業部負責人、相關技術、客服在內的一行工作人員,來到他的住所,當面解釋並致歉。

「對我個人處理結果,我表示認同。」12月17日晚,在接受「極點商業」採訪時,「漂移神父」多次強調稱:但是(美團)解釋,不認同。

「同一家外賣,同一個配送位置,同一個下單時間節點,在開通會員後,為什麼配送費比非會員要高?」在「漂移神父」那篇引發《我被美團會員割了韭菜》熱議的文章中,這位網際網路老兵,以自己親身經歷,講述自己如何在開通美團外賣會員後,發現常點的一家店鋪,其配送費由平時的2元變為了6元。

這被外界看成是在外賣市場佔據「壟斷」地位的美團,涉嫌利用大數據殺熟會員。相比此前被曝殺熟的OTA、電商等行業,佔據市場「壟斷地位」的美團外賣,是幾乎每個人都會使用到的應用,恰好置於當前網際網路經濟反壟斷大背景當中,「美團被曝殺熟外賣會員」,就此成為熱門話題。截至12月17日晚,該話題排微博熱門話題第一位,閱讀超5億,討論超4萬。

美團一行上門向「漂移神父」致歉的當日下午,外界也終於等來了美團姍姍來遲的公告:文中提到的配送費差異與會員身份無關,是定位緩存偏差導致。用戶實際下單的配送費,會按照真實配送地址準確計算,不受影響。

出乎美團意料的是,相比年初疫情期間提高商家佣金,到外賣騎手「被困在系統裡」輿論風波後的反饋,此次回應不但未被大眾所接受,甚至引發了「眾怒」:諸多用戶在評論提及自己類似「被割韭菜」遭遇,認為美團的回應「太假」缺乏誠意。

不僅是用戶,一些技術工程師,也分析表示美團軟體BUG的回應,經不起仔細推敲。甚至有不少業內人士表示,看似是「割會員韭菜」,實際上反映的是美團價值觀問題。

對美團而言,這或許是遠比「殺熟」更嚴重和可怕的事。有律師指出,究其原因,與美團殺熟會員行為已經構成反壟斷法的協議相關。「破局關鍵,或許在於從《反壟斷指南》入手,對相關企業動真格。」

01、驗證:美團會員配送費更高是普遍現象

據「漂移神父」講述,12月5日,他花費15元,在美團購買了5個5元無門檻的會員紅包,以此計算,未來一個月,在美團點外賣,總體可以節約10元。

12月9日12點30左右,他打開美團外賣後,發現常點的一家外賣,配送費居然由平時的2元變成了6元。

他又用另一部不是美團會員的手機,在同一家店鋪,同一配送地址,並且在同一時間點單,結果配送費只需2元。

開通會員,配送費還更高了?他找美團客服要解釋。未果。他此後再次驗證,發現美團會員帳號的該店配送費降到了4元,但仍然高於非會員的兩元。

據「漂移神父」所說,這種情況不止出現在一家店,一部開通美團外賣會員的手機,附近幾乎所有商戶的配送費,都比非會員高出 1-5 元不等。

這個經歷,使得「漂移神父」認定此為美團平臺的大數據殺熟行為。

文章刷屏後,美團回應稱,配送費差異與會員身份無關,由於軟體存在定位緩存,錯誤地使用了用戶上一次的歷史定位,與用戶實際位置產生了偏差,導致了配送費預估不準。在實際下單時,會按照真實配送地址計算,不受影響。

「對12月9日的4元配送費差額,可能由位置緩存導致,也許可能解釋得通。」「漂移神父」告訴「極點商業」,12月9日中午,他在住所點餐時,此前在距家1.3公裡之外的健身房打開過開通會員帳號的美團APP。

「不過,12月11日再次驗證,依然存在差額,再歸結為位置緩存這種解釋,不認同。」他多次強調稱:希望美團官方向全國人民給出解釋,而非這種官方敷衍道歉。

從「極點商業」驗證來看,美團會員費配送費更高現象,確實存在。

12月18日上午,「極點商業」用兩部手機,一部手機為美團會員,一部為非會員,按照「漂移神父」的方式,在重慶同一家店鋪,同一配送地址(WiFi下實際定位一樣),同一時間隨機選擇在兩家早餐店下單,發現兩次結果都一樣——購買美團會員的手機,其配送費均比非會員手機貴0.5元。

這意味著,雖然會員配送費只高了0.5元,沒有「漂移神父」高出4元那麼誇張,但在不同的城市,會員配送費更高是一個普遍現象。

那麼,這0.5元配送費差距是如何得來的呢?仔細觀察可以發現,為基礎配送費的差距導致,會員基礎配送費為4元減了3元實際只需支付1元,非會員基礎配送費為3.5元減了3元實際只需支付0.5元。

那麼,基礎配送費為何會員比非會員更貴?截至目前,諮詢的美團相關公關人士並未進行解釋。

驗證結果來看,會員非會員價格差異明顯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從驗證情況來看,會員比非會員付出的成本,很可能更高。以「極點商業」在「XX粥店」為例,下單相同的豬肉蒸餃、皮蛋瘦肉粥,非會員由於是「新用戶」,加上配送費只需要1.6元。作為對比,花15元購買會員下的訂單,在折扣後仍然需要17.6元——比「新用戶」高了整整16元!

對上述商家滿減的巨大差異,美團相關公關人士,截至發稿同樣未給出解釋。上述商家則回應稱,配送費是否不同和商家無關,是由美團平臺控制。

這個驗證結果,也和微博、朋友圈、黑貓投訴、知乎等反饋的「會員價格歧視」、「會員價格欺詐」、「割會員韭菜」、「吃相難看」等情況類似。

「原來不是外賣漲價了,而是我吃得次數多了專門為我漲的價」、「半年不用美團,會員月費只收3元,連續用美團會員,只給優惠3元」、「下單越多,補貼越少」、「美團會員紅包加量包,有時候是5折,有時候是8折」……

「這種對新用戶比對老用戶更好的差別對待,正是俗稱的殺熟。」一位網際網路觀察人士表示,「新用戶」不僅指新註冊用戶,也指停止使用一段時間又回歸的用戶。

該人士表示,自己也有過相同經歷,比如在自己經常點的一家外賣餐廳,優惠力度會逐漸變小,而不經常用美團的同事,同一地點同一時間下單,所享受的折扣卻比自己大得多。

02、律師:美團大數據殺熟為何常態化

不僅是外賣,有網友反映美團其他業務,如酒店、機票等業務也有殺熟行為。「同一個電競酒店訂單,都是非會員,我的帳號顯示268元,男朋友帳號是248元。」一位女網友表示。

截至目前,對上述區別對待是否涉嫌殺熟,美團方面都是表示否認。「漂移神父」也表示,自己當場向美團工作人員提出了疑問,但美團工作人員同樣稱,絕對不會針對會員進行大數據殺熟。

「其實大數據殺熟是個老話題,至於事態會發酵成什麼樣,我也無從判斷,清者自清。」「漂移神父」對「極點商業」稱。

「相關法律法規的死角,縱使這些網際網路大廠肆無忌憚的野蠻。我希望通過這件事情,網際網路大廠或監管部門能夠有效整改,或者給公眾一個交代,這才是我想要的結果。」他說。

那麼從法律角度來看,美團是否涉嫌大數據殺熟?應該承擔什麼相應責任?

「大數據殺熟與價格欺詐不能等同。」12月17日,知名IT與智慧財產權律師、中國政法大學智慧財產權中心特約研究員趙佔領對「極點商業」表示,根據《禁止價格欺詐行為的規定》,價格欺詐指的是「經營者利用虛假的或者使人誤解的標價形式或者價格手段,欺騙、誘導消費者或者其他經營者與其進行交易的行為」。

關於大數據殺熟,電子商務法首次明確進行規定:「電子商務經營者根據消費者的興趣愛好、消費習慣等特徵向其提供商品或者服務的搜索結果的,應當同時向該消費者提供不針對其個人特徵的選項,尊重和平等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

在趙佔領看來,這個規定範圍比較窄,針對的僅僅是搜索結果,即平臺在搜索結果中,向用戶呈現個性化定製內容時應該同時呈現非個性化定製的結果。

上述定義相對生澀複雜,簡單來說就是:利用大數據精準分析,針對黏性強的用戶,也就是老用戶畫像,利用信息不對稱,根據畫像來給用戶推薦相應的產品、服務和相應定價的差別化價格策略。

趙佔領表示,美團是否存在著大數據殺熟行為需要有嚴格的證據支持,因為外賣平臺確實可能存在著動態調價的機制。「如果美團對於在相同時間、相同位置下單購買相同商家相同菜品的會員和非會員用戶,制定不同的配送費標準,則很有可能屬於大數據殺熟。」

從趙佔領的解釋來看,「漂移神父」的經歷,以及「極點商業」親自驗證來看,其實都符合判斷標準,屬於美團大數據殺熟。

實際上,網際網路大數據殺熟並不是新話題。第一次在公共輿論場引起關注,是在2018年。當時,知名作家王小山在微博炮轟某OTA平臺的「殺熟」行為,引起社會廣泛熱議。不少消費者也紛紛表示,同樣的商品或服務,老用戶看到的價格反而比新用戶要貴出許多,涉嫌價格歧視。

此後從OTA平臺,到電商平臺,打車軟體,再到美團外賣,各大網際網路企業均予以否認,不存在大數據「殺熟」現象。2018年,滴滴、攜程、美團等都被捲入其中,不過所有提供服務的公司都沒有承認。

「很多網際網路企業的說法是,一般新用戶首次購買有優惠,這屬於促銷行為,每個行業拉新時都可能會採用。」一位網際網路觀察人士表示,這種解釋看上去「天衣無縫」,但所謂新用戶購買的優惠,實際上是誘惑套路,最終還是羊毛出在羊身上,這是典型的「陷阱營銷」。 

因此,不難理解,網際網路公司利用大數據「殺熟」,為何成為消費者們深惡痛絕的行為。2018年十大消費維權輿情中,「大數據殺熟普遍」排在十大熱點話題第三位。

那麼大數據殺熟為何遲遲沒有權威定論呢?答案是其複雜性和隱蔽性,難發現、難舉證、難監管。

根據北京市消費者協會此前發布的「大數據殺熟」問題調查結果,結論顯示被人們普遍認為存在的「大數據殺熟」現象,由於其存在的複雜性和隱蔽性,在實際體驗調查中,維權舉證存在困難。

03、根源:表面是殺熟,實際是「一家獨大」壟斷?

相比殺熟,更嚴重和可怕的,是企業對此的回應態度。比如美團此次將「會員和非會員配送」差異,歸結為技術緩存問題,這種解釋不僅諸多網友不接受,諸多業內人士也表示「不可思議」。

「定位緩存可能存在,但不可能用在計算配送費的計算上。」在知乎,一位研發人員表示,從定位機制來看,實際上定位至少有三種方式:GPS定位、手機基站定位、ip地址定位,誤差都很小,「而且地址由人工輸入,轉換到經緯度是由各大地圖廠商提供轉換服務。同時該會員也不是在新地址,是在自己日常使用地址。」

上述研發人員甚至表示,如果真的軟體出這種bug,測試還找不到,那麼測試團隊就不要幹了。

一些業界人士,則把這種行為,質疑為美團的價值觀體系出了問題。「從年初疫情期間對商家提高佣金,到外賣騎手系統風波,再到會員配送費問題,其實都體現出同一個問題:沒有邊界的美團,變得急功近利了。」業內人士霍強(化名)稱。

今年疫情期間,四川、重慶、雲南、山東等多地餐飲協會向美團外賣平臺發出公函或公開信,稱其疫情期間突然提高佣金,餐飲商家在疫情期間已不堪重負。此後,在輿論風波下,美團表示取消廣東地區的獨家合作限制、加大返傭比例等優惠政策。

不過,從此後「極點商業」了解情況來看,有商家此後不僅沒有任何變化,甚至變本加厲,半個月遭遇了兩次下架處罰。而在美團「聲明中和解、並上架美團的」四川南充火鍋協會會長何偉,則對「極點商業」表示,自2月20日投訴美團以來,美團從未就高佣金、不正當競爭等相關問題聯繫過協會,更沒有給出相應的解決方案。

「王興稱美團價值觀,消費者第一,商家第二,真實情況是否如此值得美團反思。」霍強稱,按照現在情況來看,是美團作為平臺,在會員、商家、騎手三方身上都在「割韭菜」。

根據美團公布的Q3財報,Q3營收354.01億元,同比增長28.8%;經調淨利潤為21億元。其中,餐飲外賣收入206.9億元,同比增長32.8%;餐飲外賣交易額達到1522億,日均交易筆數恢復至3490萬單。年度活躍商戶數增長至650萬,年度交易用戶數達4.8億,創下新高。

「可見外賣不僅是美團的最核心業務,也是涉及到民生的重要問題,因為每個用戶都可能點外賣,它關係著企業的根本價值觀,也關係著每位用戶對企業的信任,絕不是一個緩存問題解釋就完事的。」霍強就稱,這也是美團輕描淡寫回應「惹眾怒」的重要原因。

那麼,面對「眾怒」,美團還能肆無忌憚的原因何在?

答案是,在外賣行業佔據絕對統治地位的美團,涉嫌壟斷——壟斷其中體現之一就是市佔率。市佔率此前幾年一直是美團津津樂道向資本市場講述的故事,也因為市佔率點燃了戰火。「美團市佔率超過了60%。」早在2018年的採訪中,王興就頗為得意地表示。

相關數據顯示,2019年上半年,美團市佔率已經達到了65.2%。在今年3月公布的2019年年報中,美團也在研報中表示,市佔率在過去一年有了顯著的提升。另外在今年廣東餐飲協會與美團的交涉中,就提到,美團在廣東省內的份額實際已經高達60%—90%。

這些數據都證明,美團已達到《反壟斷法》規定的市場支配地位。

「所謂大數據殺熟,不過是網際網路時代下的企業,取得壟斷地位後,為牟取額外利潤而出現的新問題,但其實,與其他『割韭菜』、『宰客』行為並無本質區別。」一位業內人士說。

因為,在市場份額高度集中於美團的情況下,美團就擁有了對用戶、商家、騎手的定價權、話語權以及規則制定權,成為「最後的大贏家」。

不過,這個過去花費無數資金,也要講給資本市場的「一家獨大」的故事,最近遇到了巨大挑戰。今年11月,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發布《平臺經濟反壟斷指南(徵求意見稿)》。日前,國家市場監管總局依據《反壟斷法》對豐巢網絡等三家企業未依法申報違法實施集中案進行行政處罰,引發社會關注。

因此,此前多位業內人士指出,從《反壟斷法》來看,美團難逃壟斷嫌疑,不僅偏離平臺開放、互聯降低信息不對稱的初衷,還存在操縱價格、價格歧視等不當競爭手法,壓抑創新和競爭。比如,此前被媒體廣泛報導的美團強迫中小商家「二選一」的做法,就在《反壟斷法》中被明確指出。

遺憾的是,喜歡在飯否表達各種觀點的王興,並未就美團「殺熟」問題,進行任何回應。而在此前回應反壟斷問題時,王興曾如此表示:

正與監管部門積極溝通交流,加深理解政策,以落實監管要求。未來也會以更加兼容並包的開放態度與監管加深合作,持續推進行業數位化發展,兼顧包括用戶、商戶、騎手、員工等所有平臺相關方的利益。

但很顯然,目前的美團,並未做到這一點。

在企業「盈利為根本目的」,想要靠自律改變現狀恐怕不太現實情況下,監管或許會成為破局關鍵——趙佔領就表示,根據《指南》,「大數據殺熟」則屬於壟斷行為中的「差別待遇」。如果網絡平臺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無正當理由對交易條件相同的交易相對人實施差別待遇,排除、限制市場競爭,則屬於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壟斷行為。

「解決美團的問題,還得從反壟斷指南著手。」有業內人士表示。那麼,疑問是,美團會成為反壟斷下一個動真格的對象嗎?

相關焦點

  • 美團殺熟,只是巨頭割韭菜的冰山一角
    1、外賣殺熟,連奶茶也不放過外賣平臺上殺熟現象屢見不鮮,有用戶稱,「連續包月就是15/月,隔兩個月不開,變成成3/月。」也有人表示,「自己用美團七年,一點光沒沾著。」而在微博上搜索「餓了麼殺熟」的情況也比比皆是。大家普遍反映「非餓了麼會員有時候訂餐比會員還要便宜」。
  • 別讓美團跑了!反壟斷調查「二選一」拿阿里開刀
    當時我們認為,對網際網路企業的反壟斷監管會是一套「組合拳」,而罰款只不過是其中的一招。而且調查的案由寫得很清楚:「二選一」。 網際網路平臺強迫平臺上的商戶「二選一」,這不是今年才有的新聞,而是已經有了好幾年的歷史,而且呈現出兩個特點:時間越長、平臺越「成熟」越明顯;越到關鍵節點(如「618」「雙11」)越明顯。
  • 不甘被割韭菜,美團會員「起義」:大數據殺熟造的孽,須付出代價
    不過好在,憤怒的力量的是巨大的,每一個被美團殺熟的用戶凝結在一起,「圈圈相轉」,生生把這篇普通的揭秘文章,轉成了十萬加量級的爆文。「開了會員,還納悶為啥頭兩天買的配送費便宜那麼多,咋漲價了呢?」值得注意的是,美團方並沒有直接正面否定殺熟。而所謂的大數據殺熟,已然是網際網路行業的公開秘密!大數據殺熟:先計算,後算計!常言說:「見怪不怪,其怪自敗。」在殺熟這事上,則只有見怪不怪,沒有其怪自敗。
  • 外賣、酒旅、社區團購,美團三大業務均踩中網際網路反壟斷紅線風險
    美團外賣業務遭遇反壟斷訴訟公開信息顯示,12月29日北京智慧財產權法院受理美團涉嫌反壟斷的案件。北京智慧財產權法院民事案件受理通知書(2020)京73民初888號顯示,王某訴被告北京三快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三快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糾紛案已被北京智慧財產權法院決定立案審理。
  • 美團會員成「韭菜」,大數據殺熟是如何收割用戶的?
    而在美團貼吧,網友也積怨已久,會員用戶不僅享受的津貼更少,配送費用還更高;黑貓投訴充斥對美團的不滿,「同一個地址,同樣的時間,不同帳號點外賣,別人點外賣都不要配送費,我的帳號只要是美團配送商家都多一兩塊配送費,是所有商家……」美團大數據殺熟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
  • 割會員韭菜,美團也玩大數據殺熟?美團:軟體緩存;網友:你當我傻?
    來源:新浪港股美團再一次站上了輿論風口,近日,自媒體漂移神父爆料稱,自己遭遇了美團會員「殺熟」行為。一時間網友炸了鍋,紛紛表示,「美團再見吧」、「反壟斷還是有必要約束一下企業」。隨後,美團致歉,但似乎無法說服投資者,今日美團股價大跌3%,逾400億市值蒸發。
  • 支付方式涉嫌壟斷,美團被消費者告上法庭
    近日有消息稱,美團遭遇反壟斷訴訟,北京智慧財產權法院已立案審理。美團被起訴,法院已立案(圖片來源於網絡)有律師認為,本案的起訴立案和裁決無疑將豐富我國反壟斷的司法實踐,同時也將引導和促進反壟斷行動在理性和法治的軌道上進行。變相限制支付方式據《中國經濟周刊》報導,12月28日,美團遭遇反壟斷訴訟,北京智慧財產權法院已立案審理。
  • 美團被曝殺熟外賣會員,回應:定位偏差導致;王海稱辛巴應判處無期...
    文 | 靜靜今日頭條1.美團被曝殺熟外賣會員,回應:定位偏差導致,不存在差異定價為此作者還做了個試驗,在美團上的同一家店鋪,同一配送地址,同一時間點單,會員帳號的配送費仍為6元,而非會員帳號僅為2元。不僅是一家店這種情況,附近幾乎所有外賣商戶的配送費,基本都要超出非會員配送費1~5元不等。17日下午,美團對此作出回應稱,在知曉該問題後,美團外賣立即聯繫了用戶,並赴現場調查分析。
  • 反壟斷破除大數據「殺熟」頑疾
    一時間,「美團被爆殺熟外賣會員」迅速登上當日微博熱搜榜。網友們在微博、知乎、黑貓投訴、朋友圈等「控訴」美團對老會員的差別對待:配送費更高、同一家店吃兩三回就漲價、開通了會員反而滿減金額減少,甚至續個會員費都感受到了美團的「喜新厭舊」。而且,不僅是美團有這種情況,餓了麼同樣存在上述問題。
  • 日均單量近3500萬,美團「同貨不同價」頻發,露出殺熟真面目?
    這幾天,美團再一次「火」了,但是這一次卻是因為一篇《我被美團會員割了韭菜》的文章。在該文章中,作者指出自己開通了美團會員之後,在同一時間、地點、商鋪的情況下,配送費比未開通會員的帳號貴出1~5元。利用會員機制進行殺熟,這很難令人相信,是國內第三大網際網路企業能夠做得出來的事情。
  • 滴滴優步合併案罰單將至,但離更深入的反壟斷調查還有段不近的路
    在阿里巴巴、騰訊的反壟斷輿論風波稍弱一點之際,滴滴出行的反壟斷風波又起來了。日前中國計程車產業聯盟致函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及交通運輸部,呼籲繼續進行對滴滴優步合併案的反壟斷調查,並查處平臺存在的其他壟斷行為。
  • 內存市場反壟斷調查昭示了什麼
    隨後,我國反壟斷執法機構也在今年5月約談了美光,直到5月31日正式對這三大DRAM內存條廠家在華機構展開現場調查。從上述時間節點來看,我國反壟斷執法者對DRAM內存條市場的調查是相當謹慎的,並很可能是參考了Hagens Berman律師事務所最新發起的訴訟,才正式對這三家外資DRAM內存條廠家開展調查的。
  • 反壟斷第一槍打響!中國網際網路要變天了!
    反壟斷的刀來了!網際網路巨頭們應該瑟瑟發抖了!12月14日,市場監管總局反壟斷官網公告:阿里巴巴投資收購銀泰商業股權、閱文集團收購新麗傳媒股權、豐巢網絡收購中郵智遞股權,違反了《反壟斷法》第48、49條,被分別處以50萬元罰款。
  • 反壟斷新規亮劍網際網路巨頭 阿里、騰訊、京東股價回調該割肉還是...
    反壟斷指南內容明確,京東、美團、阿里巴巴、騰訊、小紅書、新浪微博、58同城、百度等20多家網際網路公司的業務直接受到影響。面對平臺公司無邊界的創新,監管的手段也在慢慢跟進。無限擴張的網際網路平臺型公司引發了越來越多的監管關注。
  • 反壟斷,從菜市場開始
    圖源/官網華海順達的通知顯示,收到多方投訴,以多多買菜、美團優選等位代表的社區團購平臺出現嚴重低價現象,甚至個別產品遠低於出廠價,影響嚴重,損害客戶利益。後續,華海順達回應「禁令」,強調此舉是為了防止打破價格體系。「糧油平臺近幾年都在打高品質,各地都有專賣店,也有淘寶、京東店。
  • 反壟斷大棒下,網際網路巨頭怕不怕?
    君不見,反壟斷之火已然燎遍全球了嗎?美國四大科技巨頭谷歌、蘋果、亞馬遜、Facebook,正在遭遇網際網路有史以來最嚴苛的反壟斷調查。2020年 10月,在長達16個月的調查之後,美國眾議院司法委員會發布了一份長達449頁的科技反壟斷調查報告,直指四大科技巨頭濫用市場支配地位、打壓競爭者、阻礙創新,並損害消費者利益。
  • 從「強生案」看我國現行反壟斷
    從年初對韓國三星、LG,中國臺灣地區奇美、友達等6家大型面板生產商開出的巨額反壟斷罰單,到對茅臺和五糧液兩大酒業巨頭所作出的反壟斷處罰;從對合生元、多美滋、美贊臣、惠氏、雀巢、雅培等多家知名外資奶粉企業的反壟斷調查,到對包裝業巨頭利樂和上海黃金飾品行業的反壟斷調查……《反壟斷法》四面出擊,風頭正勁。「縱向壟斷」這一名詞一再進入公眾視野,不得不引發我們對這一壟斷形式的審視和思考。
  • 澎湃社論:反壟斷不僅必要,而且迫切
    來源:澎湃新聞原標題:【社論】反壟斷:不僅必要,而且迫切「反壟斷」成為近期備受關注的一大高頻詞。在決策層面,12月11日,中央政治局會議首次明確要求,「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12月16日至18日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之列入明年要抓好的八項重點任務之一。
  • 順義小夥:美團大數據殺熟,美團:定位緩存,網友不買帳
    對於美團的回應,網上很多網友不買帳,有人認為讓產品技術部門背鍋可能是一種能讓消費者接受的說法,但是卻缺乏真誠和可驗證的事實。而漂移神父在媒體採訪時卻說得更加直白 據時代財經採訪,當事人 「漂移神父」表示,「對於美團上門致歉的態度,我是認同的,但是對於他們的解釋,我並沒有認同。
  • 12天內中央兩提「反壟斷」 釋放了什麼信號?
    「這意味著,我國高層已經認識到,以金融為代表的一些領域的壟斷現象已經對我國的整體經濟運行產生了影響,亟需發揮《反壟斷法》的作用予以糾正。」鄧志松表示。劉旭認為,人們應當看到,網際網路行業不僅是一個技術密集型,同時也是一個資本密集型的行業,表面上看似激烈競爭的企業背後會存在一系列的資本聯繫。多位專家表示,近期的一系列政策出臺與執法行動,意味著中國網際網路反壟斷強監管時代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