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極點商業 黃槍槍 劉珊珊
編輯|楊銘
成為「網紅」的「漂移神父」,等來了當面致歉,卻仍然沒有等來合理解釋。
12月17日下午,包括美團事業部負責人、相關技術、客服在內的一行工作人員,來到他的住所,當面解釋並致歉。
「對我個人處理結果,我表示認同。」12月17日晚,在接受「極點商業」採訪時,「漂移神父」多次強調稱:但是(美團)解釋,不認同。
「同一家外賣,同一個配送位置,同一個下單時間節點,在開通會員後,為什麼配送費比非會員要高?」在「漂移神父」那篇引發《我被美團會員割了韭菜》熱議的文章中,這位網際網路老兵,以自己親身經歷,講述自己如何在開通美團外賣會員後,發現常點的一家店鋪,其配送費由平時的2元變為了6元。
這被外界看成是在外賣市場佔據「壟斷」地位的美團,涉嫌利用大數據殺熟會員。相比此前被曝殺熟的OTA、電商等行業,佔據市場「壟斷地位」的美團外賣,是幾乎每個人都會使用到的應用,恰好置於當前網際網路經濟反壟斷大背景當中,「美團被曝殺熟外賣會員」,就此成為熱門話題。截至12月17日晚,該話題排微博熱門話題第一位,閱讀超5億,討論超4萬。
美團一行上門向「漂移神父」致歉的當日下午,外界也終於等來了美團姍姍來遲的公告:文中提到的配送費差異與會員身份無關,是定位緩存偏差導致。用戶實際下單的配送費,會按照真實配送地址準確計算,不受影響。
出乎美團意料的是,相比年初疫情期間提高商家佣金,到外賣騎手「被困在系統裡」輿論風波後的反饋,此次回應不但未被大眾所接受,甚至引發了「眾怒」:諸多用戶在評論提及自己類似「被割韭菜」遭遇,認為美團的回應「太假」缺乏誠意。
不僅是用戶,一些技術工程師,也分析表示美團軟體BUG的回應,經不起仔細推敲。甚至有不少業內人士表示,看似是「割會員韭菜」,實際上反映的是美團價值觀問題。
對美團而言,這或許是遠比「殺熟」更嚴重和可怕的事。有律師指出,究其原因,與美團殺熟會員行為已經構成反壟斷法的協議相關。「破局關鍵,或許在於從《反壟斷指南》入手,對相關企業動真格。」
據「漂移神父」講述,12月5日,他花費15元,在美團購買了5個5元無門檻的會員紅包,以此計算,未來一個月,在美團點外賣,總體可以節約10元。
12月9日12點30左右,他打開美團外賣後,發現常點的一家外賣,配送費居然由平時的2元變成了6元。
他又用另一部不是美團會員的手機,在同一家店鋪,同一配送地址,並且在同一時間點單,結果配送費只需2元。
開通會員,配送費還更高了?他找美團客服要解釋。未果。他此後再次驗證,發現美團會員帳號的該店配送費降到了4元,但仍然高於非會員的兩元。
據「漂移神父」所說,這種情況不止出現在一家店,一部開通美團外賣會員的手機,附近幾乎所有商戶的配送費,都比非會員高出 1-5 元不等。
這個經歷,使得「漂移神父」認定此為美團平臺的大數據殺熟行為。
文章刷屏後,美團回應稱,配送費差異與會員身份無關,由於軟體存在定位緩存,錯誤地使用了用戶上一次的歷史定位,與用戶實際位置產生了偏差,導致了配送費預估不準。在實際下單時,會按照真實配送地址計算,不受影響。
「對12月9日的4元配送費差額,可能由位置緩存導致,也許可能解釋得通。」「漂移神父」告訴「極點商業」,12月9日中午,他在住所點餐時,此前在距家1.3公裡之外的健身房打開過開通會員帳號的美團APP。
「不過,12月11日再次驗證,依然存在差額,再歸結為位置緩存這種解釋,不認同。」他多次強調稱:希望美團官方向全國人民給出解釋,而非這種官方敷衍道歉。
從「極點商業」驗證來看,美團會員費配送費更高現象,確實存在。
12月18日上午,「極點商業」用兩部手機,一部手機為美團會員,一部為非會員,按照「漂移神父」的方式,在重慶同一家店鋪,同一配送地址(WiFi下實際定位一樣),同一時間隨機選擇在兩家早餐店下單,發現兩次結果都一樣——購買美團會員的手機,其配送費均比非會員手機貴0.5元。
這意味著,雖然會員配送費只高了0.5元,沒有「漂移神父」高出4元那麼誇張,但在不同的城市,會員配送費更高是一個普遍現象。
那麼,這0.5元配送費差距是如何得來的呢?仔細觀察可以發現,為基礎配送費的差距導致,會員基礎配送費為4元減了3元實際只需支付1元,非會員基礎配送費為3.5元減了3元實際只需支付0.5元。
那麼,基礎配送費為何會員比非會員更貴?截至目前,諮詢的美團相關公關人士並未進行解釋。
驗證結果來看,會員非會員價格差異明顯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從驗證情況來看,會員比非會員付出的成本,很可能更高。以「極點商業」在「XX粥店」為例,下單相同的豬肉蒸餃、皮蛋瘦肉粥,非會員由於是「新用戶」,加上配送費只需要1.6元。作為對比,花15元購買會員下的訂單,在折扣後仍然需要17.6元——比「新用戶」高了整整16元!
對上述商家滿減的巨大差異,美團相關公關人士,截至發稿同樣未給出解釋。上述商家則回應稱,配送費是否不同和商家無關,是由美團平臺控制。
這個驗證結果,也和微博、朋友圈、黑貓投訴、知乎等反饋的「會員價格歧視」、「會員價格欺詐」、「割會員韭菜」、「吃相難看」等情況類似。
「原來不是外賣漲價了,而是我吃得次數多了專門為我漲的價」、「半年不用美團,會員月費只收3元,連續用美團會員,只給優惠3元」、「下單越多,補貼越少」、「美團會員紅包加量包,有時候是5折,有時候是8折」……
「這種對新用戶比對老用戶更好的差別對待,正是俗稱的殺熟。」一位網際網路觀察人士表示,「新用戶」不僅指新註冊用戶,也指停止使用一段時間又回歸的用戶。
該人士表示,自己也有過相同經歷,比如在自己經常點的一家外賣餐廳,優惠力度會逐漸變小,而不經常用美團的同事,同一地點同一時間下單,所享受的折扣卻比自己大得多。
不僅是外賣,有網友反映美團其他業務,如酒店、機票等業務也有殺熟行為。「同一個電競酒店訂單,都是非會員,我的帳號顯示268元,男朋友帳號是248元。」一位女網友表示。
截至目前,對上述區別對待是否涉嫌殺熟,美團方面都是表示否認。「漂移神父」也表示,自己當場向美團工作人員提出了疑問,但美團工作人員同樣稱,絕對不會針對會員進行大數據殺熟。
「其實大數據殺熟是個老話題,至於事態會發酵成什麼樣,我也無從判斷,清者自清。」「漂移神父」對「極點商業」稱。
「相關法律法規的死角,縱使這些網際網路大廠肆無忌憚的野蠻。我希望通過這件事情,網際網路大廠或監管部門能夠有效整改,或者給公眾一個交代,這才是我想要的結果。」他說。
那麼從法律角度來看,美團是否涉嫌大數據殺熟?應該承擔什麼相應責任?
「大數據殺熟與價格欺詐不能等同。」12月17日,知名IT與智慧財產權律師、中國政法大學智慧財產權中心特約研究員趙佔領對「極點商業」表示,根據《禁止價格欺詐行為的規定》,價格欺詐指的是「經營者利用虛假的或者使人誤解的標價形式或者價格手段,欺騙、誘導消費者或者其他經營者與其進行交易的行為」。
關於大數據殺熟,電子商務法首次明確進行規定:「電子商務經營者根據消費者的興趣愛好、消費習慣等特徵向其提供商品或者服務的搜索結果的,應當同時向該消費者提供不針對其個人特徵的選項,尊重和平等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
在趙佔領看來,這個規定範圍比較窄,針對的僅僅是搜索結果,即平臺在搜索結果中,向用戶呈現個性化定製內容時應該同時呈現非個性化定製的結果。
上述定義相對生澀複雜,簡單來說就是:利用大數據精準分析,針對黏性強的用戶,也就是老用戶畫像,利用信息不對稱,根據畫像來給用戶推薦相應的產品、服務和相應定價的差別化價格策略。
趙佔領表示,美團是否存在著大數據殺熟行為需要有嚴格的證據支持,因為外賣平臺確實可能存在著動態調價的機制。「如果美團對於在相同時間、相同位置下單購買相同商家相同菜品的會員和非會員用戶,制定不同的配送費標準,則很有可能屬於大數據殺熟。」
從趙佔領的解釋來看,「漂移神父」的經歷,以及「極點商業」親自驗證來看,其實都符合判斷標準,屬於美團大數據殺熟。
實際上,網際網路大數據殺熟並不是新話題。第一次在公共輿論場引起關注,是在2018年。當時,知名作家王小山在微博炮轟某OTA平臺的「殺熟」行為,引起社會廣泛熱議。不少消費者也紛紛表示,同樣的商品或服務,老用戶看到的價格反而比新用戶要貴出許多,涉嫌價格歧視。
此後從OTA平臺,到電商平臺,打車軟體,再到美團外賣,各大網際網路企業均予以否認,不存在大數據「殺熟」現象。2018年,滴滴、攜程、美團等都被捲入其中,不過所有提供服務的公司都沒有承認。
「很多網際網路企業的說法是,一般新用戶首次購買有優惠,這屬於促銷行為,每個行業拉新時都可能會採用。」一位網際網路觀察人士表示,這種解釋看上去「天衣無縫」,但所謂新用戶購買的優惠,實際上是誘惑套路,最終還是羊毛出在羊身上,這是典型的「陷阱營銷」。
因此,不難理解,網際網路公司利用大數據「殺熟」,為何成為消費者們深惡痛絕的行為。2018年十大消費維權輿情中,「大數據殺熟普遍」排在十大熱點話題第三位。
那麼大數據殺熟為何遲遲沒有權威定論呢?答案是其複雜性和隱蔽性,難發現、難舉證、難監管。
根據北京市消費者協會此前發布的「大數據殺熟」問題調查結果,結論顯示被人們普遍認為存在的「大數據殺熟」現象,由於其存在的複雜性和隱蔽性,在實際體驗調查中,維權舉證存在困難。
相比殺熟,更嚴重和可怕的,是企業對此的回應態度。比如美團此次將「會員和非會員配送」差異,歸結為技術緩存問題,這種解釋不僅諸多網友不接受,諸多業內人士也表示「不可思議」。
「定位緩存可能存在,但不可能用在計算配送費的計算上。」在知乎,一位研發人員表示,從定位機制來看,實際上定位至少有三種方式:GPS定位、手機基站定位、ip地址定位,誤差都很小,「而且地址由人工輸入,轉換到經緯度是由各大地圖廠商提供轉換服務。同時該會員也不是在新地址,是在自己日常使用地址。」
上述研發人員甚至表示,如果真的軟體出這種bug,測試還找不到,那麼測試團隊就不要幹了。
一些業界人士,則把這種行為,質疑為美團的價值觀體系出了問題。「從年初疫情期間對商家提高佣金,到外賣騎手系統風波,再到會員配送費問題,其實都體現出同一個問題:沒有邊界的美團,變得急功近利了。」業內人士霍強(化名)稱。
今年疫情期間,四川、重慶、雲南、山東等多地餐飲協會向美團外賣平臺發出公函或公開信,稱其疫情期間突然提高佣金,餐飲商家在疫情期間已不堪重負。此後,在輿論風波下,美團表示取消廣東地區的獨家合作限制、加大返傭比例等優惠政策。
不過,從此後「極點商業」了解情況來看,有商家此後不僅沒有任何變化,甚至變本加厲,半個月遭遇了兩次下架處罰。而在美團「聲明中和解、並上架美團的」四川南充火鍋協會會長何偉,則對「極點商業」表示,自2月20日投訴美團以來,美團從未就高佣金、不正當競爭等相關問題聯繫過協會,更沒有給出相應的解決方案。
「王興稱美團價值觀,消費者第一,商家第二,真實情況是否如此值得美團反思。」霍強稱,按照現在情況來看,是美團作為平臺,在會員、商家、騎手三方身上都在「割韭菜」。
根據美團公布的Q3財報,Q3營收354.01億元,同比增長28.8%;經調淨利潤為21億元。其中,餐飲外賣收入206.9億元,同比增長32.8%;餐飲外賣交易額達到1522億,日均交易筆數恢復至3490萬單。年度活躍商戶數增長至650萬,年度交易用戶數達4.8億,創下新高。
「可見外賣不僅是美團的最核心業務,也是涉及到民生的重要問題,因為每個用戶都可能點外賣,它關係著企業的根本價值觀,也關係著每位用戶對企業的信任,絕不是一個緩存問題解釋就完事的。」霍強就稱,這也是美團輕描淡寫回應「惹眾怒」的重要原因。
那麼,面對「眾怒」,美團還能肆無忌憚的原因何在?
答案是,在外賣行業佔據絕對統治地位的美團,涉嫌壟斷——壟斷其中體現之一就是市佔率。市佔率此前幾年一直是美團津津樂道向資本市場講述的故事,也因為市佔率點燃了戰火。「美團市佔率超過了60%。」早在2018年的採訪中,王興就頗為得意地表示。
相關數據顯示,2019年上半年,美團市佔率已經達到了65.2%。在今年3月公布的2019年年報中,美團也在研報中表示,市佔率在過去一年有了顯著的提升。另外在今年廣東餐飲協會與美團的交涉中,就提到,美團在廣東省內的份額實際已經高達60%—90%。
這些數據都證明,美團已達到《反壟斷法》規定的市場支配地位。
「所謂大數據殺熟,不過是網際網路時代下的企業,取得壟斷地位後,為牟取額外利潤而出現的新問題,但其實,與其他『割韭菜』、『宰客』行為並無本質區別。」一位業內人士說。
因為,在市場份額高度集中於美團的情況下,美團就擁有了對用戶、商家、騎手的定價權、話語權以及規則制定權,成為「最後的大贏家」。
不過,這個過去花費無數資金,也要講給資本市場的「一家獨大」的故事,最近遇到了巨大挑戰。今年11月,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發布《平臺經濟反壟斷指南(徵求意見稿)》。日前,國家市場監管總局依據《反壟斷法》對豐巢網絡等三家企業未依法申報違法實施集中案進行行政處罰,引發社會關注。
因此,此前多位業內人士指出,從《反壟斷法》來看,美團難逃壟斷嫌疑,不僅偏離平臺開放、互聯降低信息不對稱的初衷,還存在操縱價格、價格歧視等不當競爭手法,壓抑創新和競爭。比如,此前被媒體廣泛報導的美團強迫中小商家「二選一」的做法,就在《反壟斷法》中被明確指出。
遺憾的是,喜歡在飯否表達各種觀點的王興,並未就美團「殺熟」問題,進行任何回應。而在此前回應反壟斷問題時,王興曾如此表示:
正與監管部門積極溝通交流,加深理解政策,以落實監管要求。未來也會以更加兼容並包的開放態度與監管加深合作,持續推進行業數位化發展,兼顧包括用戶、商戶、騎手、員工等所有平臺相關方的利益。
但很顯然,目前的美團,並未做到這一點。
在企業「盈利為根本目的」,想要靠自律改變現狀恐怕不太現實情況下,監管或許會成為破局關鍵——趙佔領就表示,根據《指南》,「大數據殺熟」則屬於壟斷行為中的「差別待遇」。如果網絡平臺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無正當理由對交易條件相同的交易相對人實施差別待遇,排除、限制市場競爭,則屬於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壟斷行為。
「解決美團的問題,還得從反壟斷指南著手。」有業內人士表示。那麼,疑問是,美團會成為反壟斷下一個動真格的對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