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淄博3月3日訊(高青電視臺記者 劉雯 通訊員 石曉靜)近日,陣陣鏗鏘有力的鼓聲在高青縣大悅路上空飄蕩。上至83歲的老漢,下至8歲的孩童,依次登臺展示絕技,擊鼓、扭秧歌、舞獅等候勁頭十足。臺上鑼鼓喧天,臺下歡聲連連。
來自高青縣木李鎮常家坊村的陳俊前、陳英文、陳德利、陳英忠、陳德勝、王緒峰六人組合的擊鼓樂「西北銅」,引得大家刮目相看,嘖嘖有聲。近年來一致認為已經失傳的「西北銅」竟然再次亮相,有關音樂人士不禁拍案驚奇。陳俊前手裡「捧」著200多年歷史的鼓譜,心中是虔誠的敬畏心,他和其他五位鼓手仰頭望日,心懷最美的樂章,傾心亮出了自己的真本事。
敲鼓體現節奏感是初級的水準,通過鼓、鈸、鑼的配合演奏出流暢動聽的鼓曲才是終極目標。「西北銅」鼓曲」已經200多歲,它是由大鼓、司鼓、大鈸、小鈸、大鑼、手提鑼組成,依據京戲曲譜演變而來,分「緊急風」、「調鈸」、「一翻點」、「二翻點」、「三翻點」、「四翻點」、「轉換緊急風」、「收尾」和「牴觸餘」九個章節。據悉,200年以前的光緒二年,陳姓師祖自幼愛好打擊樂,京戲出現後,他便依據京戲曲譜的章節,獨創了京戲擊鼓樂,因「銅」在古代,極為貴重,被世人所推崇,便命名為「銅風」。到了民國時期,後人陳國華重新整理,根據沿黃區域居住特點,此區域處於青城縣最西北角,擊鼓名聲在外,於是改為「西北銅」。又經過解放時期的陳光禹、建國後的陳振祥這兩代,「西北銅」在常家坊村世世代代紮下了根。
當天展演現場,身著黃衫黃褲抑或紅衫紅褲的陳俊前、陳德勝、陳德利等六人,裝扮極其簡單,舞臺上各持一打擊樂器,便擊打出黃河之水滾滾向東去的奔騰豪邁和沿黃勞動人民熱情高漲的喜悅。和諧的鄉音鄉韻、節奏有序的鼓點,道出了擊鼓的執著與艱辛,贏得現場評委和觀眾的陣陣掌聲。
「對我來說敲鼓很神聖,從小我就喜歡打鼓,8歲那年一個偶然的機會,陳振祥大爺和眾人敲『西北銅』,心裡立刻洶湧如潮,就是那一剎那的感覺,讓我和敲鼓結下了不解之緣。」對於陳俊前來說,一晃50多年年的「鼓緣」是一種奇妙的感覺。「這首『西北銅』的鼓點從弱到強,有旋律、有輕重、有節奏,是用鼓可以為扭秧歌、舞獅子、跑旱船等各種表演配曲。」
司鼓操琴手,是擊鼓的舵手,但是那司鼓操琴手自前年就去世了,原先「西北銅」必須是七人組成,現在司鼓操琴手去世後,只能靠陳俊前六人來配合,遠不如七人組合的「西北銅」敲得美感而動聽。他曾經收了兩個學生,但是兩位年輕人因經濟的原因,學了點皮毛知識後,便外出打工掙錢。如今在一起敲鼓的隊員都是六十歲以上的老年人。陳俊前依然擔憂鼓譜以及演奏的技藝會慢慢失傳。
「『西北銅鼓曲』演奏時要加一些花點和技巧,現在很多技巧都失傳了。這首鼓譜的旋律我們都能掌握,但是其中的技巧和精妙之處還得自己琢磨。我有時晚上睡前還要在胸口上敲擊練習,琢磨鼓譜的技巧。現在敲鼓的人少,想把這個技藝傳下去很難。」
陳德勝、陳德利完全是自幼受父親陳振祥的影響,只要有時間哥倆就跟父親學習擊鼓,同齡人玩捉迷藏、丟沙包、「抓特務」的時候,他倆都在敲鼓、練習。這種有節奏、有韻律、原生態的敲鼓很合他哥倆的胃口。平日裡除了農活外,晚飯後的時間基本上是在村裡的廣場上跟就老夥伴們一起敲鼓。
「你可以接得住我的鼓點啊?那我可敲了啊!」陳德利跟陳德勝逗了一句,他倆就配合著,就這麼敲了起來。其他四人也不甘落後,拿鈸的,提鑼的,就這樣圍著鼓敲著、轉著,所有人都全情投入,作為每一位觀眾,都會不由自主地跟著鼓點悄悄運動著,甚至試圖走遠一些,體會陳英文那種心靜如水的玄妙感覺。
說是「西北銅」的技巧很難恢復,但憑著一種近乎痴迷的執著,陳俊前經過反覆試驗,找出了不少鼓譜中的技巧。「鼓面一震動,用鼓槌輕輕一划,震動漸漸減輕就能敲出『自』的聲音。」這次參與元宵節目匯演,常家坊村代表隊把鼓譜拿到現場,只要天南海北的人想學,他們就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陳德忠這一次登臺亮相,說起敲鼓也是情懷滿滿。「我從12歲就開始敲鼓,那會兒,哪有活動都叫我們六個去表演。要說還得是過去的鼓好使。好鼓的鼓皮都比較厚,鼓身還得用臭椿樹的木材製作,有共鳴,敲出來的聲音厚實。」雖然聽力減弱,但對鼓點的把控還是一如既往。50多年的鼓齡,說起敲鼓,陳德忠神態裡還會流露出單純的嚮往和執著。
高青縣常家坊村村委書記盧逢春覺得參賽名次不是目的,把常家坊村「西北銅」的鼓文化傳承下去才是根本。「常家坊村自古就有敲鼓的傳統,希望這些敲鼓的鼓手儘快能把鼓文化傳承下去,因為敲鼓聚到一起,生活又多了一層樂趣。敲鼓是團隊協作的活動,完成一次演奏,大家的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想不和諧都難。」欣賞著「西北銅」在天空中激情蕩漾,盧逢春感到前所未有前所未有的滿足。
如今,讓陳俊前他們欣喜的是,政府對民間藝術的重視,讓他看到了像「西北銅」這樣的民間藝術鼓譜,傳承下去的希望。據了解,縣文化局、鎮文化站正與當前「精準扶貧」工作相結合,著手準備向有關文化部門提交非物質文化遺產申請,並為其購置了服裝、擊鼓的設備,進一步推進精準文化扶貧。持續舉辦擊鼓擂臺賽,使過去走鄉串戶、不大被人看得起而瀕臨失傳的「西北銅」擊鼓樂登上大雅之堂,使之成為最具於考察、研究鼓文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真正實現了群眾文化活動公益性和市場性的有機結合。
[責任編輯:楊凡、zhangrunze]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3-6121991,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3-6121991,誠邀合作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