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青瀕臨失傳的200歲鼓譜「西北銅」再擂強音

2020-12-25 齊魯網

齊魯網淄博3月3日訊(高青電視臺記者 劉雯 通訊員 石曉靜)近日,陣陣鏗鏘有力的鼓聲在高青縣大悅路上空飄蕩。上至83歲的老漢,下至8歲的孩童,依次登臺展示絕技,擊鼓、扭秧歌、舞獅等候勁頭十足。臺上鑼鼓喧天,臺下歡聲連連。

來自高青縣木李鎮常家坊村的陳俊前、陳英文、陳德利、陳英忠、陳德勝、王緒峰六人組合的擊鼓樂「西北銅」,引得大家刮目相看,嘖嘖有聲。近年來一致認為已經失傳的「西北銅」竟然再次亮相,有關音樂人士不禁拍案驚奇。陳俊前手裡「捧」著200多年歷史的鼓譜,心中是虔誠的敬畏心,他和其他五位鼓手仰頭望日,心懷最美的樂章,傾心亮出了自己的真本事。

敲鼓體現節奏感是初級的水準,通過鼓、鈸、鑼的配合演奏出流暢動聽的鼓曲才是終極目標。「西北銅」鼓曲」已經200多歲,它是由大鼓、司鼓、大鈸、小鈸、大鑼、手提鑼組成,依據京戲曲譜演變而來,分「緊急風」、「調鈸」、「一翻點」、「二翻點」、「三翻點」、「四翻點」、「轉換緊急風」、「收尾」和「牴觸餘」九個章節。據悉,200年以前的光緒二年,陳姓師祖自幼愛好打擊樂,京戲出現後,他便依據京戲曲譜的章節,獨創了京戲擊鼓樂,因「銅」在古代,極為貴重,被世人所推崇,便命名為「銅風」。到了民國時期,後人陳國華重新整理,根據沿黃區域居住特點,此區域處於青城縣最西北角,擊鼓名聲在外,於是改為「西北銅」。又經過解放時期的陳光禹、建國後的陳振祥這兩代,「西北銅」在常家坊村世世代代紮下了根。

當天展演現場,身著黃衫黃褲抑或紅衫紅褲的陳俊前、陳德勝、陳德利等六人,裝扮極其簡單,舞臺上各持一打擊樂器,便擊打出黃河之水滾滾向東去的奔騰豪邁和沿黃勞動人民熱情高漲的喜悅。和諧的鄉音鄉韻、節奏有序的鼓點,道出了擊鼓的執著與艱辛,贏得現場評委和觀眾的陣陣掌聲。

 「對我來說敲鼓很神聖,從小我就喜歡打鼓,8歲那年一個偶然的機會,陳振祥大爺和眾人敲『西北銅』,心裡立刻洶湧如潮,就是那一剎那的感覺,讓我和敲鼓結下了不解之緣。」對於陳俊前來說,一晃50多年年的「鼓緣」是一種奇妙的感覺。「這首『西北銅』的鼓點從弱到強,有旋律、有輕重、有節奏,是用鼓可以為扭秧歌、舞獅子、跑旱船等各種表演配曲。」

司鼓操琴手,是擊鼓的舵手,但是那司鼓操琴手自前年就去世了,原先「西北銅」必須是七人組成,現在司鼓操琴手去世後,只能靠陳俊前六人來配合,遠不如七人組合的「西北銅」敲得美感而動聽。他曾經收了兩個學生,但是兩位年輕人因經濟的原因,學了點皮毛知識後,便外出打工掙錢。如今在一起敲鼓的隊員都是六十歲以上的老年人。陳俊前依然擔憂鼓譜以及演奏的技藝會慢慢失傳。

「『西北銅鼓曲』演奏時要加一些花點和技巧,現在很多技巧都失傳了。這首鼓譜的旋律我們都能掌握,但是其中的技巧和精妙之處還得自己琢磨。我有時晚上睡前還要在胸口上敲擊練習,琢磨鼓譜的技巧。現在敲鼓的人少,想把這個技藝傳下去很難。」

陳德勝、陳德利完全是自幼受父親陳振祥的影響,只要有時間哥倆就跟父親學習擊鼓,同齡人玩捉迷藏、丟沙包、「抓特務」的時候,他倆都在敲鼓、練習。這種有節奏、有韻律、原生態的敲鼓很合他哥倆的胃口。平日裡除了農活外,晚飯後的時間基本上是在村裡的廣場上跟就老夥伴們一起敲鼓。

「你可以接得住我的鼓點啊?那我可敲了啊!」陳德利跟陳德勝逗了一句,他倆就配合著,就這麼敲了起來。其他四人也不甘落後,拿鈸的,提鑼的,就這樣圍著鼓敲著、轉著,所有人都全情投入,作為每一位觀眾,都會不由自主地跟著鼓點悄悄運動著,甚至試圖走遠一些,體會陳英文那種心靜如水的玄妙感覺。

說是「西北銅」的技巧很難恢復,但憑著一種近乎痴迷的執著,陳俊前經過反覆試驗,找出了不少鼓譜中的技巧。「鼓面一震動,用鼓槌輕輕一划,震動漸漸減輕就能敲出『自』的聲音。」這次參與元宵節目匯演,常家坊村代表隊把鼓譜拿到現場,只要天南海北的人想學,他們就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陳德忠這一次登臺亮相,說起敲鼓也是情懷滿滿。「我從12歲就開始敲鼓,那會兒,哪有活動都叫我們六個去表演。要說還得是過去的鼓好使。好鼓的鼓皮都比較厚,鼓身還得用臭椿樹的木材製作,有共鳴,敲出來的聲音厚實。」雖然聽力減弱,但對鼓點的把控還是一如既往。50多年的鼓齡,說起敲鼓,陳德忠神態裡還會流露出單純的嚮往和執著。

高青縣常家坊村村委書記盧逢春覺得參賽名次不是目的,把常家坊村「西北銅」的鼓文化傳承下去才是根本。「常家坊村自古就有敲鼓的傳統,希望這些敲鼓的鼓手儘快能把鼓文化傳承下去,因為敲鼓聚到一起,生活又多了一層樂趣。敲鼓是團隊協作的活動,完成一次演奏,大家的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想不和諧都難。」欣賞著「西北銅」在天空中激情蕩漾,盧逢春感到前所未有前所未有的滿足。

如今,讓陳俊前他們欣喜的是,政府對民間藝術的重視,讓他看到了像「西北銅」這樣的民間藝術鼓譜,傳承下去的希望。據了解,縣文化局、鎮文化站正與當前「精準扶貧」工作相結合,著手準備向有關文化部門提交非物質文化遺產申請,並為其購置了服裝、擊鼓的設備,進一步推進精準文化扶貧。持續舉辦擊鼓擂臺賽,使過去走鄉串戶、不大被人看得起而瀕臨失傳的「西北銅」擊鼓樂登上大雅之堂,使之成為最具於考察、研究鼓文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真正實現了群眾文化活動公益性和市場性的有機結合。

[責任編輯:楊凡、zhangrunze]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3-6121991,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3-6121991,誠邀合作夥伴。

相關焦點

  • 千年河間大鼓瀕臨失傳 200餘套鼓譜整理完成
    新華網石家莊8月12日專電(記者王民)為搶救、保護和傳承具有千餘年歷史、瀕臨失傳的河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河間大鼓,河北省河間市組織50多名農民鼓手利用一年多時間整理完成了各派流傳套路和鼓譜217套。河間大鼓因其體大而得名,又因套路多、鼓聲響、鼓藝高、技巧多變、氣勢雄壯、場面壯觀、可欣賞性強而名聞,是我國民族音樂中的奇葩。
  • 張掖:古稀老人「復活」高臺社火鼓譜
    自古以來,響徹河西走廊的民間大鼓,雖然洋溢著濃鬱的西北風情和許多人對兒時春節的記憶情愫,但鼓點卻始終沒有文字譜,靠的全是老藝人個人的口傳心授。其中具有600多年傳承歷史的高臺社火鼓譜,也同樣是通過輩輩老藝人口口相傳才延續至今。
  • 《淮揚面點大觀》亮相上海書展揭秘瀕臨失傳面點
    這本書匯聚了200多種經典淮揚面點製作的知識與技藝,更揭秘了空心餑餑、伊府麵、甜鹹鍋餅、八寶燒賣等多個瀕臨失傳淮揚面點的做法。空心餑餑、甜鹹鍋餅……不少瀕臨失傳面點工藝首次面世「寫這本書前,我們首先梳理了270多種淮揚面點,擬目錄並不難,難的是如何對不同的面點進行分類。」周彤介紹。
  • 瀕臨失傳的工藝--趕氈
    7月22日,記者來到赫章縣結構鄉,有幸目睹了氈子這一瀕臨失傳邊緣的民族傳統工藝品的製作過程。      結構鄉鄉長李恆向記者介紹,大寨村羅富乾和李國富兩位彝族老人是趕氈製作工藝的「專家」。      今年58歲的羅富乾,從10多歲開始就跟隨長輩學習趕氈。40多年來,他的技術日益純精,而環顧左右,趕氈的「戰友」卻日見減少。只有他和老朋友李國富樂此不疲,經常背著工具走村串寨,為鄉親們服務。
  • 河北好人365 老人歷經13年 整理鼓譜46套
    「這是我們村的寶貝,我們每家都抄有一本,有了這實實在在的鼓譜,以後再也不怕失傳了!」說起閆莊鼓譜,村裡人人倍感驕傲。而他們嘴裡說的寶貝鼓譜,是村裡德高望重的82歲老人閆長浩歷經13年整理出來的。閆長浩是一名退休的中學校長,在村裡很有威望。
  • 瀕臨失傳的趕氈工藝(圖)
    近日,記者來到赫章縣結構鄉,有幸目睹了氈子這一瀕臨失傳邊緣的民族傳統工藝品的製作過程。  今年58歲的羅富乾,從10多歲開始就跟隨長輩學習趕氈。40多年來,他的技術日益純精,而環顧左右,只有他和本鄉的村民李國富還時常拿著工具為鄉民們服務。  羅富乾向記者說到:「在過去會趕氈的人很多,趕氈的工具也很簡單,只有一把彈杖和一床木簾。
  • [河北好人]閆長浩:耄耋老人13年整理鼓譜46番
    長城網3月21日訊(記者 張欣 賀宏偉)「這是我們村的寶貝,我們每家都抄有一本,有了這實實在在的鼓譜,以後再也不怕失傳了,我們打鼓也更又激情了。」說起保定清苑的閆莊鼓譜,村裡人人倍感驕傲,而這僅有的46番鼓譜,是村裡德高望重的82歲老人閆長浩歷經13年整理出來的。
  • 通訊:搶救瀕臨失傳的傳統手工藝——探訪敘利亞「東方之家」
    新華社大馬士革12月19日電通訊:搶救瀕臨失傳的傳統手工藝——探訪敘利亞「東方之家」新華社記者鄭一晗 汪健大馬士革米丹區一處古色古香的庭院裡,綠樹環繞,果子掛滿枝頭,陽光打在紅綠相間的窗戶上,屋內不時傳出機器
  • 三代剃頭匠一把修耳刀 南昌老手藝瀕臨失傳
    近日,有網友發帖稱,在南昌難得一見的「修耳術」正瀕臨失傳,立即引發了許多網友的懷舊情懷。網傳:南昌「修耳術」面臨失傳「頭髮沒過多久又長長了,到不起眼的小李理髮店,唧唧咔咔一陣忙活,剪頭,修面,諸事例行完後,我心情極爽地享受起修耳的樂趣!
  • 採茶季8旬老茶師古法收徒 120度鐵鍋肉掌炒茶術瀕臨失傳
    採茶季8旬老茶師古法收徒 120度鐵鍋肉掌炒茶術瀕臨失傳 2016-03-22 20:38:44梅寧 攝製茶手藝瀕臨失傳,八旬老制茶師當天一口氣收了數十名徒弟。 梅寧 攝 芊芊玉手在攝氏120度的高溫鐵鍋中,製作出綠意盎然的新茶。 梅寧 攝  中新網南京3月22日電 (記者 申冉 通訊員 高煒)「百草讓為靈,功先百草成。甘傳天下口,貴佔火前名。」
  • 瀕臨失傳的中醫絕技「火針」 竟藏身成都
    四川新聞網消息     用火將銀針炙烤達六七百攝氏度的高溫後,快速扎進穴位,這樣的火針療法是針灸的一種,但由於種種原因,目前「火針」在全國已瀕臨失傳。而記者昨日無意間獲悉,在我市中醫界就有一位針灸聖手會「火針」絕技,並運用「火針」治癒了無數沉痾頑疾,消除了眾多患者的痛苦,被大家譽為「神針」。
  • 火影:瀕臨失傳的5種忍術,一種忍術名字有12個字,卻無人想學
    火影:瀕臨失傳的5種忍術,一種忍術的名字有12個字,卻無人想學   火影世界中但凡有點實力的人物,都要多多少少會一點忍術的,除了凱皇一脈,而火影世界中忍術也是不離其宗,金木水火土五種屬性查克拉,有強有弱,有些忍術是世代相傳,比如鹿丸的影子模仿術就是世代相傳的,可火影中有些忍術瀕臨失傳了
  • written in the water 鼓譜
    、抖音神曲   Aloha Heja He鼓譜76、筷子兄弟   老男孩鼓譜75、it's my life 鼓譜74、痛仰樂隊    西湖鼓譜73、抖音曲目   多想在平庸的生活擁抱你鼓譜72、陳奕迅  陰天快樂鼓譜71、痛仰樂隊 再見傑克鼓譜70、樸樹    平凡之路鼓譜
  • 這種烹飪技術,已經很少有人會,瀕臨失傳,吃過的大多是70後
    也不知從何時起,這種小甜品已經很難再買到,慢慢變成了人們淚眼婆娑的深刻回憶。這種烹飪技藝,會的人越來越少,瀕臨失傳,吃過的基本年過40。今天,就是來拯救大多數70、80後朋友們的記憶,再來做一款經典的掛霜菜品。但是,今天做的可不是掛霜花生,咱這次下回血本,來做一款掛霜腰果,也算對得起咱們這淚崩的兒時回憶。
  • 百餘成都小吃瀕臨失傳 83歲「食神」招學徒(圖)
    上百種成都小吃麵臨失傳 83歲"食神"招學徒  18年前,他開始騎著自行車遊走成都大街小巷,尋覓縈繞在記憶中卻已失傳的成都小吃;18年來,他一直為成都小吃的傳承復甦奔走呼籲;現在越來越力不從心的他希望找到合適的人,把他搜集整理的成都傳統小吃保留下去。
  • 山西千年「豆腐村」後繼無人 手藝瀕臨失傳(圖)
    武元信今年39歲,從12歲起就隨父親武春茂製作豆腐。父親是村裡做豆腐的一把好手,武元信在父親的指點下,很快掌握了家傳的豆腐製作技藝。作為這個「豆腐世家」的傳人,今年67歲的武春茂並不知道自己屬於多少代傳人,但他卻能清楚地說出經營豆腐坊的幾代先輩的姓名。
  • 為了這項瀕臨失傳的手藝,她竟又回到山溝,一呆就是一輩子!
    苗繡是一種瀕臨失傳的民族手工藝,為了更好的傳承和發展苗繡,一個美麗的女孩毅然決定返鄉創業,成立了晶珠苗繡合作社,將苗繡發揚光大。,故事是這樣的。小梅自幼生長在這個苗寨,這裡有一種瀕臨失傳的民族手工藝「苗繡」,苗繡是苗族人家歷代相傳的珍品,承載了生生不息的苗族歷史變遷,有人說,它是一部穿在身上的史詩。在小梅的記憶中,母親就是寨子裡最好的繡娘,小梅至今仍記得母親教給她的每一種針法,繡的每一個圖案。
  • 200多種淮揚面點做法大公開
    12月28日上午,在揚州旅遊商貿學校,省級非遺傳人陳恩德大師發布了新作《淮揚面點大觀》,講述了200多種面點的製作方法。陳恩德大師出身名廚世家,16歲入行,如今譽滿全國,是中國烹飪名師、淮揚菜烹飪大師、江蘇烹飪大師,國家級評委、高級技師、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揚州(三把刀)·面點的唯一省級傳承人。
  • 初學者如何去學習架子鼓譜?
    它只是通過不同的符號標記對應的鼓或者鑔等組件,並採用不同的線間位置記錄多個不同鼓和鑔的鼓譜記錄方式。因此,無論國內外哪一種鼓譜記錄方式只要能夠完整、科學的記錄套鼓各樂器組件位置、時值以及音樂表情、演奏技法等鼓譜語言都是可行的、正確的。只是目前存在很難統一的問題,也說明爵士鼓鼓譜的記錄方式還欠完善,還有待於綜合比較、借鑑、取長補短才能形成更加規範的記譜體系。
  • 同安封肉古法擬申非遺 柴燒大缸8小時手藝瀕臨失傳
    如今,懂得用傳統手法製作同安封肉的人越來越少,古老的製作手藝瀕臨失傳。目前,同安正籌備將傳統的同安封肉製作手法申請為非遺項目。老手法製作長達8小時昨日下午1點,記者來到同安汀溪鎮褒美村,「薄餅嫂」吳招治正往灶臺裡添柴火,封肉已經燜煮了6個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