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4 18:25:26 來源:成都商報微信公眾號
裡三層外三層的特質棉衣
常年零下18度的工作環境
逢大年三十也要堅守崗位
通過上面這些描述,您可能會猜測這人是在駐守邊關?或是在南極科考?不,都不是。他們是春運中一群特殊的「冷凍人」。
1月13日早上9:00,鍾廷茂正好交接班。在更衣室換好特製的棉衣,裡三層外三層,戴好毛護膝,在辦公室清點完配貨清單,拿上桌上的毛皮帽,鍾廷茂走進了「凍庫」。凍庫門外溫度顯示屏上的數字是—18℃,除了接收剛剛運來的新鮮食材,他還要在凍庫待上數小時,整理運送第二天的盒飯食材。
▲鍾廷茂
鍾廷茂是成都客運段配餐中心庫房大組長,由於常年處在—18℃的低溫環境工作,他也被人稱為「冷凍人」。今天的工作任務,是往生產車間輸送大概上萬盒飯的食材。
從-18℃的新鮮食材變成成品盒飯,通過5℃左右的冷鏈運輸配送至各列車,最後變成一碗熱騰騰的餐飯送到乘客手中,被慰藉的,不僅僅是乘客的胃。
凌晨四點起床每天在凍庫6-8小時
第一次走進成都客運段配餐中心—18℃的冷凍庫房,是在五年前的夏天,時年46歲的鐘廷茂對自己的身體素質頗為自信,沒戴手套,也沒戴保暖帽,披了件軍大衣就走了進去。
「剛進去就想出來。」回憶至此,鍾廷茂臉上現出一個憨厚的笑容,他用手比劃著,「耳朵是脆的,感覺摸一摸就要掉。鼻子裡凍出了冰碴子,特難受,想打噴嚏也打不出來。」
1月13日下午,紅星新聞記者跟著鍾廷茂走進了他的工作場地——穿過長長的甬道,推開凍庫厚重的大門,一股寒氣迎面而來。地面結了一層灰白的冰碴子,踩上去嘎吱嘎吱響,貨架上積了厚厚一層冰,堆積在最上層的食材紙箱上也積了些冰屑。不到十分鐘,鍾廷茂睫毛和眉毛上就結了層細小的霜花。
根據工作安排,除了日常在辦公室分配工作,鍾廷茂每天要進出凍庫三四次,每次要在裡面待2小時左右,「通常情況都會經歷這樣的變化,從冰涼到打冷戰再到凍手凍腳,待的時間一長,甚至會凍得手腳麻木。」突發狀況時有,如臨時增開班組,或搶險救災,鍾廷茂要加班至凌晨,眯上幾個小時, 4點準時起床投入第二天工作。如此反覆,一幹就是五年。
由於工作環境艱苦,「冷凍人」流動性極大,迎來送往,鍾廷茂成了這裡最老的「冷凍人」。
熟悉凍庫每個角落五年未和家人吃年夜飯
鍾廷茂熟悉凍庫的每個角落,就像熟悉自己的家。他徑直走向一摞食材,指著外面的數字標籤告訴記者,「這是開往重慶列車所需食材,明天要吃魚。」
讓回家過年的乘客吃上魚的鐘廷茂,已經五年沒有和家人吃過一頓年夜飯了。「我是共產黨員,站上這個崗位,就要踏踏實實幹下去。」鍾廷茂沒有後悔幹了這行,提起自己的黨員身份,他一臉驕傲。
▲成都客運段配餐中心
除了凍庫,成都客運段配餐中心還有保存成品盒飯的儲存室。為保證食品安全,冷鏈盒飯在保存和運輸途中不能斷鏈,盒飯必須保證在規定溫度內(0-5℃)進行分裝作業。與「冷凍人」一樣,每日凌晨3點作業,根據每日各次動車班組的餐售計劃分裝盒飯,保證在列車出發前把盒飯送達。
據成都客運段配餐中心庫房主管方昌介紹,平日配送盒飯數量大概在萬餘份,春運期間工作量陡增,「冷凍人」和庫管員每日需配送200餘趟左右,盒飯裝箱數量超500箱,高峰時期達每日超20000份盒飯。
春運來臨,「冷凍人」們的工作又迎來了新的考驗。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王垚 彭祥萍
攝影記者 呂國應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