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問過一些同事、朋友:「人生的目的是什麼?」許多人回答道:是追求幸福快樂。我也這麼看。經過三十年的改革開放,大家有目共睹了我國綜合國力幾經翻番,國人的物質生活水平明顯提升,精神層面的享受在不斷擴大、深入。可是,周邊的許多人卻感覺不到幸福快樂,一些人評價自己的幸福指數不是上升,而是在下降,有的人甚至感覺不到人生的幸福快樂而選擇了自暴自棄。為什麼會這樣?不少人為此彷徨,不解。在我看來,一個人的幸福價值觀是內因,是前提,是關鍵,也可以稱之為可否追求到幸福快樂的「總開關」。我把平時與大家交談的一些認識體會寫出來,與員工們分享。
何謂幸福快樂
這樣提出問題,有些同事會覺得好笑:這個常識性的道理還有必要討論嗎?其實,有些人未必真的理清楚了。
幸福快樂,不是摸得著看得見的物質形態,是我們發自內心的一種感覺、感受。常言道:吃好的好咽,穿好的好看。這句話講出了某種快樂的感受。我首先把幸福快樂區分為快感、快樂、幸福三種既互相聯繫又各具不同特質的感受。快感,是一時之快(樂)。譬如那些刺激類的痛快感覺。快樂,是一段時間的內心愉悅感受。如工作中得到肯定、理解和尊重,晉級、獲獎產生的喜悅,生活中與父母、妻兒之間相互關愛產生的天倫之樂,以及助人為樂的感受等等。幸福,則是長時期的,不斷的發自心底的愉悅感受。其次,快感、快樂、幸福的感受互為關聯,但不能簡單地把快感、快樂等同於幸福。從感受程度和時間上,快感、快樂與幸福感相比是淺層的,短時的。如果這些一時的享樂之後帶來的是煩惱、恐懼,就與幸福感南轅北轍了。(比如,一個人痛打了令他憤恨的人,痛快一時,等待他的是什麼?一個人貪贓枉法,得到不當利益,獲取一段時間的快樂,等待他的又會是什麼?)在我看來,幸福感既是對快感、快樂的回戀、體味,還包含著對美好未來的憧憬,是人們精神上的滿足與和諧的感受。或者說長長久久的快樂才稱得上是幸福。這種長時間的發自心底的愉悅感受,才是我們所追求的幸福快樂人生目標。另外,幸福快樂與金錢、權力有關聯,但不是必然聯繫。優裕的物質生活,權力的榮耀,的確能夠帶來快感、快樂,可是不一定能獲得幸福。在今天中國,相對落後地區人們的幸福感(幸福指數)未必低於發達的珠三角區域人們,普通市民的幸福感也未必低於富商大賈和執掌權力的官員。在我看來與幸福快樂人生構成必然聯繫的是個人的幸福價值觀。
幸福在哪裡
千百年來,人們在一代一代的尋尋覓覓追求著幸福快樂人生。在這種原始驅動力下,上演著一出出豐富多彩的個人、家庭喜劇和悲劇。歷史這面鏡子折射出的人生軌跡和規律是最值得我們敬畏的良師。就個體而言,生命是短暫的,個人的能力也是極其有限的。但每名員工都應該(也有能力)規劃出人生的幸福快樂未來。如何追求到幸福快樂的人生呢?我有幾點初步體會。
一是在關愛他人中獲得幸福快樂。人類不同於其他動物界的特徵之一在於高度的社會性。社會性不僅指血緣關係的家庭、宗族,還包括大到民族、國家的社會組織。自人類跨入以第一次社會大分工為標誌的文明階段後,人們活動的社會性就越發凸顯出來。個體的活動已不是純粹的個人行為,而是在與他人互動中的社會活動的一部分。不論是吃穿住用的物質生活,還是各類文化、政治活動,無一不具有社會性。人類的社會活動性特點,使自身日益脫離開其他動物界,成為這個星球上最具智慧,最有能力的族群。這就告訴我們,每個人的喜怒哀樂都是在與他人的互動中產生的,個體追求的幸福快樂目標,只能在社會活動中得以實現,並且其本身也必然的融於所在團體、社會大目標之中。也就是說,每個人的幸福快樂,有賴於與他人、團體的互動、互助,而與他人、團體的互動、互助如何,則成為個體實現幸福快樂目標與否的必要前提條件,這是不依個人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人類需要互助、互愛,生活才美麗,世界才美好——已產生數千年且還將延續下去的基督教、佛教等主流宗教的原旨,都包含著這個極具生命力的元素。
生活已無數次告訴我們,那些為追求到幸福快樂而無視他人、傷害他人、禍及社會的人,只能得到一時的快感、一段時間的快樂,但會煩惱不斷。從其一生及至幾代人的歷史長河中看,這種人往往落得身敗名裂,家族遭殃的下場,無幸福可言。而那些真誠關愛他人、關心團體利益的人,「送人玫瑰,手有餘香」,必然會得到他人的互愛、團體的敬重,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斷獲得幸福快樂,及至得到幸福快樂的一生。關愛從身邊做起,關愛父母、妻兒和親戚朋友,關愛同事、企業和熱愛祖國。大愛無疆,人生幸福快樂則無處不在。哲學家對此解釋為「因果必然聯繫」,宗教家稱之為「因果報應」。
人們的互愛不僅表現、停留在互助需求的層次,更高境界在於以分享他人的快樂為自己的快樂。那種關心愛護他人不求回報,助人為樂的人,是「高尚的人」,能享受到內心無限的幸福快樂。如助人為樂的雷鋒,他短暫的二十二歲人生得到了我們許多人難以獲得的幸福快樂。詩人臧克家寫道: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助人為樂的雷鋒精神永遠值得世人敬仰和學習。
二是在包容中獲得幸福快樂。快樂的對立面是煩惱(如嫉恨、憂傷、悲痛、恐懼等痛苦的感受)。可以說,追求幸福快樂的過程,也是個不斷淡化、轉化、排除各種煩惱的過程。如果一個人的煩惱多且延續的時間長,甚至伴隨至生命的終結,即便求得高官厚祿、萬貫家財,也不能說你的人生是幸福快樂的。在我看來,包容心是排除煩惱的「調節器」,寬闊的胸懷是享受幸福快樂的田園。
小時候,聽父親講過「六尺巷」的故事。說的是清康熙年間,安徽桐城人張英在京城當宰相。張家老宅旁有塊空地,鄰居吳家越界建牆,引發兩家人爭執。張家急忙派人送信給張英。張英的覆信是一首詩:「千裡修書只為牆,讓他幾尺又何妨。長城萬裡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見書,就主動退讓三尺,吳家為之感動,也退讓三尺,這樣在兩家院牆之間就留出了一條「六尺巷」。這是個真實的故事。張英為人處事隱忍寬容,作官清廉、家風正,與兒子張廷玉相繼擔綱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宰相,得到善終。這個能夠代表張英為人處事風格的事例道出了「容人等於容己」、「吃虧為福」等哲理。從中,我們都可以體會到,同樣一件事情,若能以寬闊的胸懷,包容對方的過失,則可以避開爭鬥的煩惱,化幹戈為玉帛;堅持如此,則可持續得到快樂、幸福。修煉我們的心態吧,給自己一片幸福快樂的田園!
三是以低期望值獲得高幸福感。曾經聽清華大學一位教授講過期望值低則幸福感高的觀點,頗有同感。我將其調整為一個公式:
幸福感=成就 / 期望值
其中的道理並不深奧:一個人的期望值越高(高過了實際獲得),其煩惱(抱怨、怨恨等感受)越多,幸福感則越少;反之亦然。我不具備心理學專長,但結合個人工作生活體會,感到這個公式是可以成立的。
對這個公式還需加以說明。第一,期望值與目標不是一回事。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奮鬥目標,包括長遠的目標、階段性的目標、近期(每件事)的目標及工作上、生活中方方面面的目標;期望值屬於個人心態,是對目標的心理預期及對結果的心理接受程度。第二,一個人的期望值低,與努力進取的態度並不矛盾、對立。該公式中,分子是已取得的結果、成績、成就,分子越大則幸福感越高,必然地要求我們盡最大的努力對待工作和生活。第三,該公式中的幸福感是一個人的努力結果與自己對結果預期的比值。事情總會有結果的。結果高於預期,幸福感則強;不論成就高低,只要一個人的期望值更高,幸福感則低。事實上,許多事情儘管個人已作了最大努力,可由於其他方面諸多因素的制約,未必獲得最好的結果,持低期望值心態的人,則能「欣然」接受這樣的結果,繼續以愉悅的心情對待未來的工作和生活;如果期望值很高,就會產生「鬱郁不得志」、「生不逢時」等失望的煩惱。至於那些持不切實際的過高期望,甚至不想通過紮實的努力而「一夜暴富」、「一步登天」浮躁心態的人,必定與幸福無緣了。
由此可見,對待同樣一件事情及結果,由於每個人的期望值不同,會從中獲得快樂或者煩惱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感受。如若養成了低期望值的心態,始終以這種心態為人處事,對待人生,就易於得到幸福快樂的人生。這何嘗不是一種人生智慧呢?由此,我們就可以體會到「知足常樂」、「平安是福」及「知止不殆」的深刻寓意了。
四是常懷感恩之心,獲得高幸福感。感恩心是我們對他人、團體、社會的互動、幫助持感謝報答的心態。比如,有的人「知恩圖報」、「投桃報李」,甚至「滴水之恩,湧泉相報」;有的人貪得無厭,永不滿足,缺失感恩的心。持前種心態的人,在感恩回報中,不斷的得到知足、感謝的內心體驗,產生幸福感;而後者在這種不斷索取的心理提示下,慾壑難填,不是怨恨他人對己不善,就是抱怨團體、社會對己不公,在惡性循環中,始終煩惱纏身。在我看來,有無感恩心及感恩程度深淺,與前述個人期望值具有直接關係。期望值低者,則感恩心強(如善待他人,努力為團體作貢獻且懷有平常心者);期望值無限,必缺乏感恩心(如只盼他人、團體關照,過於看重自己的付出者)。有無感恩心,在同樣一件事情及結果面前,會產生快樂或煩惱的不同感受。大家回味人生經歷,可以體會出箇中道理。以己為例,我參軍25年,轉業來深圳後職務從零做起,但我從內心(也一直對別人講)感謝部隊培養了我,給了我能力、自信心。可也聽到一些轉業幹部不斷地抱怨:部隊浪費了青春,耽誤了前程。每當有人說:我的命好,一生中不斷得到貴人相助。我就會說,你只講對了一半,你是貴人,才會不斷的遇到貴人,如果你是小人,就會小人纏身了。這是一個形象的說法,講的是因果必然聯繫,其實每個人的「命」是操在自己手上的。這裡我要告訴大家的是,常懷感恩之心,才能獲得幸福快樂人生。
總之在我看來,充滿愛心、富有包容心、常懷感恩心及低期望值的人,保持健康的心態,積極進取地對待工作和生活,易於得到幸福快樂的人生。而那些對名利斤斤計較,懷有嫉妒心、報復心,缺失感恩心的人,往往煩惱纏身,痛苦不斷,甚至驅之不盡,難以獲得幸福快樂的人生。
幸福價值觀是一種見仁見智的理念、信念。寄望特發的各位員工,身處轉型期間價值觀扭曲、功利主義泛濫的環境裡,能夠選擇正確的幸福價值觀,在堅持對美好願景的追求,努力抵禦各種誘惑中修煉出健康的心態,定能達成長長久久的幸福快樂人生。(文|劉愛群 作者系特發集團原黨委書記、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