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幸福快樂嗎?——談幸福觀

2020-12-22 經濟網

我曾問過一些同事、朋友:「人生的目的是什麼?」許多人回答道:是追求幸福快樂。我也這麼看。經過三十年的改革開放,大家有目共睹了我國綜合國力幾經翻番,國人的物質生活水平明顯提升,精神層面的享受在不斷擴大、深入。可是,周邊的許多人卻感覺不到幸福快樂,一些人評價自己的幸福指數不是上升,而是在下降,有的人甚至感覺不到人生的幸福快樂而選擇了自暴自棄。為什麼會這樣?不少人為此彷徨,不解。在我看來,一個人的幸福價值觀是內因,是前提,是關鍵,也可以稱之為可否追求到幸福快樂的「總開關」。我把平時與大家交談的一些認識體會寫出來,與員工們分享。

何謂幸福快樂

這樣提出問題,有些同事會覺得好笑:這個常識性的道理還有必要討論嗎?其實,有些人未必真的理清楚了。

幸福快樂,不是摸得著看得見的物質形態,是我們發自內心的一種感覺、感受。常言道:吃好的好咽,穿好的好看。這句話講出了某種快樂的感受。我首先把幸福快樂區分為快感、快樂、幸福三種既互相聯繫又各具不同特質的感受。快感,是一時之快(樂)。譬如那些刺激類的痛快感覺。快樂,是一段時間的內心愉悅感受。如工作中得到肯定、理解和尊重,晉級、獲獎產生的喜悅,生活中與父母、妻兒之間相互關愛產生的天倫之樂,以及助人為樂的感受等等。幸福,則是長時期的,不斷的發自心底的愉悅感受。其次,快感、快樂、幸福的感受互為關聯,但不能簡單地把快感、快樂等同於幸福。從感受程度和時間上,快感、快樂與幸福感相比是淺層的,短時的。如果這些一時的享樂之後帶來的是煩惱、恐懼,就與幸福感南轅北轍了。(比如,一個人痛打了令他憤恨的人,痛快一時,等待他的是什麼?一個人貪贓枉法,得到不當利益,獲取一段時間的快樂,等待他的又會是什麼?)在我看來,幸福感既是對快感、快樂的回戀、體味,還包含著對美好未來的憧憬,是人們精神上的滿足與和諧的感受。或者說長長久久的快樂才稱得上是幸福。這種長時間的發自心底的愉悅感受,才是我們所追求的幸福快樂人生目標。另外,幸福快樂與金錢、權力有關聯,但不是必然聯繫。優裕的物質生活,權力的榮耀,的確能夠帶來快感、快樂,可是不一定能獲得幸福。在今天中國,相對落後地區人們的幸福感(幸福指數)未必低於發達的珠三角區域人們,普通市民的幸福感也未必低於富商大賈和執掌權力的官員。在我看來與幸福快樂人生構成必然聯繫的是個人的幸福價值觀。

幸福在哪裡

千百年來,人們在一代一代的尋尋覓覓追求著幸福快樂人生。在這種原始驅動力下,上演著一出出豐富多彩的個人、家庭喜劇和悲劇。歷史這面鏡子折射出的人生軌跡和規律是最值得我們敬畏的良師。就個體而言,生命是短暫的,個人的能力也是極其有限的。但每名員工都應該(也有能力)規劃出人生的幸福快樂未來。如何追求到幸福快樂的人生呢?我有幾點初步體會。

一是在關愛他人中獲得幸福快樂。人類不同於其他動物界的特徵之一在於高度的社會性。社會性不僅指血緣關係的家庭、宗族,還包括大到民族、國家的社會組織。自人類跨入以第一次社會大分工為標誌的文明階段後,人們活動的社會性就越發凸顯出來。個體的活動已不是純粹的個人行為,而是在與他人互動中的社會活動的一部分。不論是吃穿住用的物質生活,還是各類文化、政治活動,無一不具有社會性。人類的社會活動性特點,使自身日益脫離開其他動物界,成為這個星球上最具智慧,最有能力的族群。這就告訴我們,每個人的喜怒哀樂都是在與他人的互動中產生的,個體追求的幸福快樂目標,只能在社會活動中得以實現,並且其本身也必然的融於所在團體、社會大目標之中。也就是說,每個人的幸福快樂,有賴於與他人、團體的互動、互助,而與他人、團體的互動、互助如何,則成為個體實現幸福快樂目標與否的必要前提條件,這是不依個人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人類需要互助、互愛,生活才美麗,世界才美好——已產生數千年且還將延續下去的基督教、佛教等主流宗教的原旨,都包含著這個極具生命力的元素。

生活已無數次告訴我們,那些為追求到幸福快樂而無視他人、傷害他人、禍及社會的人,只能得到一時的快感、一段時間的快樂,但會煩惱不斷。從其一生及至幾代人的歷史長河中看,這種人往往落得身敗名裂,家族遭殃的下場,無幸福可言。而那些真誠關愛他人、關心團體利益的人,「送人玫瑰,手有餘香」,必然會得到他人的互愛、團體的敬重,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斷獲得幸福快樂,及至得到幸福快樂的一生。關愛從身邊做起,關愛父母、妻兒和親戚朋友,關愛同事、企業和熱愛祖國。大愛無疆,人生幸福快樂則無處不在。哲學家對此解釋為「因果必然聯繫」,宗教家稱之為「因果報應」。

人們的互愛不僅表現、停留在互助需求的層次,更高境界在於以分享他人的快樂為自己的快樂。那種關心愛護他人不求回報,助人為樂的人,是「高尚的人」,能享受到內心無限的幸福快樂。如助人為樂的雷鋒,他短暫的二十二歲人生得到了我們許多人難以獲得的幸福快樂。詩人臧克家寫道: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助人為樂的雷鋒精神永遠值得世人敬仰和學習。

二是在包容中獲得幸福快樂。快樂的對立面是煩惱(如嫉恨、憂傷、悲痛、恐懼等痛苦的感受)。可以說,追求幸福快樂的過程,也是個不斷淡化、轉化、排除各種煩惱的過程。如果一個人的煩惱多且延續的時間長,甚至伴隨至生命的終結,即便求得高官厚祿、萬貫家財,也不能說你的人生是幸福快樂的。在我看來,包容心是排除煩惱的「調節器」,寬闊的胸懷是享受幸福快樂的田園。

小時候,聽父親講過「六尺巷」的故事。說的是清康熙年間,安徽桐城人張英在京城當宰相。張家老宅旁有塊空地,鄰居吳家越界建牆,引發兩家人爭執。張家急忙派人送信給張英。張英的覆信是一首詩:「千裡修書只為牆,讓他幾尺又何妨。長城萬裡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見書,就主動退讓三尺,吳家為之感動,也退讓三尺,這樣在兩家院牆之間就留出了一條「六尺巷」。這是個真實的故事。張英為人處事隱忍寬容,作官清廉、家風正,與兒子張廷玉相繼擔綱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宰相,得到善終。這個能夠代表張英為人處事風格的事例道出了「容人等於容己」、「吃虧為福」等哲理。從中,我們都可以體會到,同樣一件事情,若能以寬闊的胸懷,包容對方的過失,則可以避開爭鬥的煩惱,化幹戈為玉帛;堅持如此,則可持續得到快樂、幸福。修煉我們的心態吧,給自己一片幸福快樂的田園!

三是以低期望值獲得高幸福感。曾經聽清華大學一位教授講過期望值低則幸福感高的觀點,頗有同感。我將其調整為一個公式:

幸福感=成就 / 期望值

其中的道理並不深奧:一個人的期望值越高(高過了實際獲得),其煩惱(抱怨、怨恨等感受)越多,幸福感則越少;反之亦然。我不具備心理學專長,但結合個人工作生活體會,感到這個公式是可以成立的。

對這個公式還需加以說明。第一,期望值與目標不是一回事。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奮鬥目標,包括長遠的目標、階段性的目標、近期(每件事)的目標及工作上、生活中方方面面的目標;期望值屬於個人心態,是對目標的心理預期及對結果的心理接受程度。第二,一個人的期望值低,與努力進取的態度並不矛盾、對立。該公式中,分子是已取得的結果、成績、成就,分子越大則幸福感越高,必然地要求我們盡最大的努力對待工作和生活。第三,該公式中的幸福感是一個人的努力結果與自己對結果預期的比值。事情總會有結果的。結果高於預期,幸福感則強;不論成就高低,只要一個人的期望值更高,幸福感則低。事實上,許多事情儘管個人已作了最大努力,可由於其他方面諸多因素的制約,未必獲得最好的結果,持低期望值心態的人,則能「欣然」接受這樣的結果,繼續以愉悅的心情對待未來的工作和生活;如果期望值很高,就會產生「鬱郁不得志」、「生不逢時」等失望的煩惱。至於那些持不切實際的過高期望,甚至不想通過紮實的努力而「一夜暴富」、「一步登天」浮躁心態的人,必定與幸福無緣了。

由此可見,對待同樣一件事情及結果,由於每個人的期望值不同,會從中獲得快樂或者煩惱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感受。如若養成了低期望值的心態,始終以這種心態為人處事,對待人生,就易於得到幸福快樂的人生。這何嘗不是一種人生智慧呢?由此,我們就可以體會到「知足常樂」、「平安是福」及「知止不殆」的深刻寓意了。

四是常懷感恩之心,獲得高幸福感。感恩心是我們對他人、團體、社會的互動、幫助持感謝報答的心態。比如,有的人「知恩圖報」、「投桃報李」,甚至「滴水之恩,湧泉相報」;有的人貪得無厭,永不滿足,缺失感恩的心。持前種心態的人,在感恩回報中,不斷的得到知足、感謝的內心體驗,產生幸福感;而後者在這種不斷索取的心理提示下,慾壑難填,不是怨恨他人對己不善,就是抱怨團體、社會對己不公,在惡性循環中,始終煩惱纏身。在我看來,有無感恩心及感恩程度深淺,與前述個人期望值具有直接關係。期望值低者,則感恩心強(如善待他人,努力為團體作貢獻且懷有平常心者);期望值無限,必缺乏感恩心(如只盼他人、團體關照,過於看重自己的付出者)。有無感恩心,在同樣一件事情及結果面前,會產生快樂或煩惱的不同感受。大家回味人生經歷,可以體會出箇中道理。以己為例,我參軍25年,轉業來深圳後職務從零做起,但我從內心(也一直對別人講)感謝部隊培養了我,給了我能力、自信心。可也聽到一些轉業幹部不斷地抱怨:部隊浪費了青春,耽誤了前程。每當有人說:我的命好,一生中不斷得到貴人相助。我就會說,你只講對了一半,你是貴人,才會不斷的遇到貴人,如果你是小人,就會小人纏身了。這是一個形象的說法,講的是因果必然聯繫,其實每個人的「命」是操在自己手上的。這裡我要告訴大家的是,常懷感恩之心,才能獲得幸福快樂人生。

總之在我看來,充滿愛心、富有包容心、常懷感恩心及低期望值的人,保持健康的心態,積極進取地對待工作和生活,易於得到幸福快樂的人生。而那些對名利斤斤計較,懷有嫉妒心、報復心,缺失感恩心的人,往往煩惱纏身,痛苦不斷,甚至驅之不盡,難以獲得幸福快樂的人生。

幸福價值觀是一種見仁見智的理念、信念。寄望特發的各位員工,身處轉型期間價值觀扭曲、功利主義泛濫的環境裡,能夠選擇正確的幸福價值觀,在堅持對美好願景的追求,努力抵禦各種誘惑中修煉出健康的心態,定能達成長長久久的幸福快樂人生。(文|劉愛群 作者系特發集團原黨委書記、董事長)

相關焦點

  • 詩書相伴,幸福快樂
    詩書相伴,幸福快樂原創 吳國才 清風徐來 歲月留香 助力成長 5月31日詩書相伴,幸福快樂(吳國才 桐城市孔城初中)讀他的《泰山日出》,你會慶幸自己跟隨著大才子的神來之筆在泰山之巔(日觀峰或玉皇頂)飽飫無比的日彩;你會感受到這是「瑰麗榮華的色彩」,這是「偉大普照的光明」;就是等待日出時你都會情不自禁地「在崇拜,在祈禱,在流淚——在流久慕未見而將見悲喜交互的熱淚」。
  • 是什麼讓你幸福快樂?找到自己的快樂源泉才能長久地幸福
    \" 另一個需要理解的有趣的觀點是,對於很小的孩子,你從來沒有真正問過他們,「你快樂嗎?」 If you asked a child that, they wouldn't even really know what you were talking about.
  • 幸福和道德是等價的嗎?歐洲人的「功利主義」道德觀影響深遠
    邊沁說,我們在做道德決定時,正確的行為會使這種被稱作功利的東西達到最大化,功利首先要從幸福的角度來理解,然後是快樂和痛苦之間的差額。這種道德判斷標準看起來簡單易行,就是考慮行為給每一個受到影響的人造成的快樂和痛苦,然後執行那個使快樂總量減去痛苦總量的值最大的選項,他們認為,這樣可以給最大數量的人帶來最大數量的幸福,也可以簡稱為:最大幸福原則。
  • 今天是國際幸福日!怎樣才算幸福?你的幸福不一定是真正的幸福
    每年的今天,3月20日,是國際幸福日。為什麼要設立這麼一個節日呢?難道是大家不夠幸福,特意設立這麼一個日子來提示大家,你過得幸福不幸福?對幸福的定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今年因為新冠病毒肆虐全球,大家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抗擊新冠病毒這件事上,對國際幸福日這件事是忽略了。但人類對幸福的追求一直都沒有停止過。人類一代代的奮鬥,都是為了追求幸福。人們是如何定義幸福的呢?
  • 七夕快樂簡訊 愛你是我幸福的甜
    心,為你跳動,愛,為你發芽,情,為你流淌,意,為你開花。思,為你守候,念,為你無暇,牽,為你成線,掛,為你成紗。期,為你成山,盼,為你成峽,人,為你消瘦,你,為我成個家。祝七夕節快樂!七月初七是七夕,雙七就是「比」,祝你愛情比翼連枝,幸福比翼雙飛,好運比鄰而居,好事比比皆是,健康壽比南山,快樂無以倫比,比分遙遙領先!對你的思念,斷了線,在牽腸掛肚中泛濫;對你的愛戀,蔓了延,在兩情相悅中驚豔;對你的陪伴,不間斷,在同甘共苦中勇敢。
  • 徐光憲:德智體美群勞樂,素質教育與我的幸福觀
    本期周末評論刊發該文的部分內容,與讀者一起分享一位耄耋老人的幸福觀。  二、樂育的重要性:我的幸福快樂觀 素質教育中一般沒有樂育,所以展開談一下我的幸福觀,即對「什麼是幸福」這個問題的回答。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回答,這裡我選錄我的二十幾個回答。按照認識的深度分為:直覺觀、科學觀、哲學觀。
  • 幸福管理:苦難不是人生的真相,幸福才是!5招教你管理幸福!
    幸福是一個永恆的話題。什麼是幸福?怎樣才能獲得幸福?這是一個幾乎所有人都關注和思考過的問題。莎士比亞自己說過「一千個人眼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們的幸福觀也是如此。一千個人眼裡有一千種對幸福的理解。有人說錢能讓人幸福,沒錢就不幸福。但是,金錢過了某一條及格線,就變得不幸福了。有人說小孩子是最幸福的,孩子們沒有太多的煩惱,只需要吃喝玩樂睡,他們不需要像大人一樣想得太多,但是,孩子總有一天會長大的。有人說和父母呆在一起是最幸福的,因為有他們在,一切都很好,但是,父母有一天也會變老。我們常說的幸福,其實是一種狀態,意味著我們現在處於一種被滿足和快樂的即時狀態!
  • 你幸福嗎?掌握幸福方程式,讓你更幸福!
    「幸福方程式」:H=S+C+V。這是《象與騎象人》中介紹的積極心理學概念。H就是我們真正感受到的幸福持久度,S指的是我們基因中自帶的幸福程度,C是生活條件,V指的是一些我們自己能控制的因素。當然,如果本來生活普通但忽然中了彩票大獎住上了大房子開上了豪車,一定程度上你的幸福感會增強很多。但是不會持續很長時間。這是因為幸福的兩條原則。一、進展原則。假如你考試得了第一名,幸福嗎?你肯定回答,很幸福。只不過,這種幸福的感覺持續不了很長時間,得知這個結果後不久,你就會陷入緊張和焦慮,你會擔心下一次能不能保住第一名的寶座。
  • 如果你不幸福,不快樂,不妨讀下柏拉圖這句名言,或許能給你幫助
    因為很多人到了結婚的年齡,都沒有結婚,沒有結婚,對於他們而言,是人生一大遺憾,沒有結婚的人,就沒有另一半,談何幸福而言呢?是一個人的幸福嗎?顯然不可能的。一個人只有一個人的快樂,但一個人到底快不快樂,真的只有自己知道。捫心自問,我感覺一個人有一個人的快樂,都是表面上的,其內心深處並非這樣的。
  • 周鼎:中國人的幸福觀
    周鼎:中國人的幸福觀 2015-
  • 哈佛幸福課1:四種幸福模型,你是哪種?
    「哈佛大學最受歡迎的幸福課 第一種,即時享樂型,追求當下的享受,不顧長遠的幸福。這種是比較常見的。第二種,吃苦耐勞型,為了一個長遠的目標,願意犧牲當下的快樂。這種是我們傳統文化鼓勵的,但是很少人能做到。比如「吃的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就是這種觀念的體現。第三種,感受幸福型,既追求長遠的幸福,也享受當下的快樂。這種我們應該追求的。
  • 什麼是幸福,有這麼一個快樂大家族,祝福你生日你能不幸福嗎
    相信會人對此做出反駁,可是我認為你錯了,那是你沒有遇到而已,僅此。今天張杰在微博中曬出一組照,照片上十分醒目的英文大字「生日快樂」。照片中有張杰、娜娜、何炅、杜海濤、吳昕等都是快樂家族成員,能這麼一個快樂大家族為張杰慶祝生日,能說不幸福嗎?張杰在微博中配文:「為了愛一往無前!為了帥要笑得甜!」好一個為了愛一往無前,這是也傑哥對傑嫂的一生承諾,也是一個好男人對自己心愛的女人的承諾。
  • 我很快樂 但我為什麼不幸福?
    有結婚後又開始離婚的朋友,也有從來未談過戀愛的朋友。你似乎落在有些人後面,你又似乎超在有些人前面。你或許失戀了,你或許又戀愛了。不是失戀了就落後別人了,也不是戀愛了就超越別人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軌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時區。
  • 萬俊人談:什麼叫幸福、怎樣創造、追求和分享幸福
    珠璣妙語  ★當你感到了一種舒適感、一種成就感、一種特別的快樂、一種稱心如意的感覺,那就是幸福。  ★對於別人的評價,我們不能光聽好話,更不能不聽別人的話。這是一種倫理的人生態度。  ★談幸福容易,過幸福生活難。  ★你自己能幹什麼,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能付出多大努力,你便配享什麼樣的幸福。
  • 幸福是什麼?幸福就是淚點很高,笑點卻很低!
    不要抱怨世界變化太快,只是因為你的世界太狹窄,只容得下愛情,卻忘了容下你自己。每次鄰居阿嬸來我家都會問我:「你一個人在家不無聊嗎?」她感到很奇怪,因為她覺得向我們這種年齡的人,不都是逛逛街,看看電影之類的,那樣的日子在她眼裡才是充實並且正常的。
  • 《幸福的方法》掌握幸福的奧秘,你也可以更幸福
    文/童話幸福是因為足夠幸運嗎?朋友結婚,去吃喜酒,奉上紅包,通常會說一句祝福語,祝你們倆幸福美滿。既然是祝福,似乎幸福並不是一件常有的狀態。我們常常覺得自己不夠幸福,如果被問道,你覺得怎樣才能幸福呢?窮人可能會說"能夠賺到1000萬,我就幸福了",女孩會說"能夠變成範冰冰那樣,我肯定會幸福"。學生會說,"考試滿分得第一名,那我就幸福了。"可是我們又常常發現,顏值在線的明星也會有自己的憂愁,身財萬貫的富人也會覺得自己不幸,甚至學霸可能會說,這次我沒考好。幸福難道是一隻幸運的飛鳥?停落在誰的肩上,誰就是幸福的人嗎?
  • 幸福的定義是快樂與意義的結合
    幸福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幸福,或許它在每個人眼裡都不一樣。對於拜金主義者,它叫錢多多。對於牛郎織女,它叫長相廝守。對於留守老人而言,它叫合家歡樂,兒孫滿堂。 只是無論哪一種幸福都與心中的願景有關。 難道說無欲無求才是最幸福的人?難道說敲著木魚念經的和尚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 央視《你幸福嗎》欄目 找到鄭州「幸福女孩」
    看到張瑞接受記者採訪,一群剛放學的男同學大聲嬉鬧:今天你幸福了嗎? 「同學都說我太幸福太幸運了,找到一個這麼好的男朋友。」張瑞甜蜜地笑著。「我很幸福,幸福就是實實在在的生活。」張瑞說。 想對男朋友說點什麼?不假思索地,張瑞寫下了「有你牽掛,我很幸福」。 昨日18時許,東方今報記者電話聯繫上了朱雲宵。 「沒想到會上《新聞聯播》。」朱雲宵說他是在一次送快遞的路上碰到了記者,問他「你幸福嗎」、「你怎麼理解幸福」,他談了很多。
  • 黃有光:什麼是快樂?快樂和幸福有何不同?
    網易研究局出品——中國人如何更快樂你快樂嗎?2020,中國邁向全面小康,物質生活富裕後,人們開始追求更高層次的精神生活,如何才能做一個快樂的人?金錢和快樂一定成正比嗎?快樂的影響因素有哪些?網易研究局邀請長期從事快樂研究的全球知名華裔經濟學家、復旦大學經濟學院特聘講座教授、澳大利亞社會科學院院士黃有光解讀快樂的秘密。NO.010什麼是快樂?快樂和幸福有何不同?
  • 長知識:淺論亞里斯多德的幸福觀及其現實意義
    由此可見,在亞里斯多德的倫理學思想中,所謂幸福就是至善。其次,幸福是靈魂合乎德性的現實活動。「把最高的善稱為幸福,看來是同義語的反覆,還應該更著重地談談它到底是什麼。」在進一步解釋幸福是什麼的時候,亞里斯多德得出的結論是:幸福是靈魂合乎德性的現實活動。他認為人的幸福是建立在德性的基礎之上的,也就是人的靈魂有邏各斯的部分合乎德性的現實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