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徐光憲既是一位著名的科學家,也是一位傑出的教育家,可以說,他的科研生涯有多長,教育生涯也就有多長,正如季羨林先生所言:「桃李滿天下,師德傳四方。」而今,年已九旬的徐光憲早已離開科研一線,但思考的腳步從未停止,最近,徐光憲先生專門撰寫長文,系統闡述了自己對近年來一直關注的青少年素質教育問題的思考。徐光憲結合自己的教育科研經歷和生活閱歷指出,素質教育就是全面培養學生的「德、智、體、美、群、勞、樂」七育。本期周末評論刊發該文的部分內容,與讀者一起分享一位耄耋老人的幸福觀。
徐光憲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承擔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任。要加強素質教育,加速創新型人才的培養。
一、什麼是素質教育?
我認為素質教育應包含:(1)做人的基本素質,這就是德育。(2)科學素質、技能素質、人文素質,自學能力和獨立創新研究的能力,這就是智育。(3)健康素質,這就是體育。(4)藝術素質,這就是美育。(5)社會適應素質和待人處世能力以及心理素質,這就是群育。此外還要增加(6)勞育、(7)樂育。所以,素質教育就是全面培養學生的「德、智、體、美、群、勞、樂」七育。
1. 德育是學會如何做人
首先要樹立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價值觀。馬克思認為世界上的所有事物都在不斷的運動發展之中,世界上沒有絕對靜止的東西。這是馬克思主義世界觀。社會要發展,生產力要發展,使最大多數人民共同富裕。這就是馬克思主義的價值觀。包括實踐論、矛盾論等的唯物辯證法就是馬克思的方法論。十六大以來黨中央提出的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是與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緊密結合的指導方針。牢固樹立和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是對全國人民的共同要求,也是素質教育的根本內容。
落實科學發展觀,要樹立「三感」:一是認識自己是社會的一個成員,樹立社會責任感。二是認識當前中國和世界的形勢,樹立時代的幸福感。三是認識當前時代的挑戰,樹立歷史的使命感、緊迫感。
社會責任感
人是有知識的社會動物。做人的第一原則是要認識自己是社會的一個成員。我們每個人一生下來到能夠進學校念書,凝聚著父母養育的恩情,師長教導的辛勞。我們住的房子、進的學校、吃的糧食、穿的衣服、走的道路,都是父老鄉親多年來辛勤勞動的果實。
我國偉大的教育家、北京大學老校長蔡元培先生曾經說過:「我們人類在生物中無角無爪,很是柔弱,而能發達者,全在彼此互助。只顧一人,是斷不能生存的。自己要人家幫助,同時也需要幫助人家。這樣大家互助,世界上的事情才弄得好。」
愛因斯坦在《我的世界觀》中也說:「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都依靠著別人(包括生者和死者)的勞動,我必須盡力以同樣的份量來報償。」
所以我們要培養學生愛父母、愛師長、愛家庭、愛社會、愛國家、愛人類的愛心,立志做一個有益於社會的好公民。
時代幸福感
上世紀90年代有一位美國智囊向柯林頓進言:20世紀最重大的事件不是兩次世界大戰,也不是蘇聯的興起和解體,而是中國的崛起,由此將改變世界的秩序。中國曾經在世界上領先幾千年,其落後是最近200多年的事,現在又重新覺醒,開始加速往前跑了。
現在中國已經超過德國,成為世界第一出口國。今年將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09年中國的經濟增長領先世界,成為世界經濟恢復的主要原動力。到2040年中國的GDP總量將超過美國,雄踞世界第一,實現200多年來多少先烈為之獻身、無數仁人志士夢寐以求的中華騰飛。
現在的中青年同志們到那時候不過五十、六十、七十歲,都能看到這個無限美好的前景,多麼幸福呀!這個幸福感,我們從舊社會過來的這一輩人,感受特別深。我們教師一定要深刻認識,並使學生牢記自鴉片戰爭以來的國恥,認識「千秋恥,既已雪,中興業,需人傑」,培養青年學生的時代幸福感。有了時代幸福感,才會產生民族自豪感,有了民族自豪感,才會樹立青年人的雄心壯志和歷史的使命感。
歷史使命感
中華騰飛的美好前景已在我們前面,但要真正實現它,還要縮短貧富差距,提高農民收入,加強廉政建設,應對世界金融危機,需要全體中華兒女的努力,重擔尤其落在中青年同志們的身上,我們要使青年學生充分認識歷史賦予他們的這一光榮任務,永遠銘記緊迫的歷史使命感,自覺做高素質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2. 智育是學會如何做學問
一是把從課堂、書本、實驗室和課外學到的科學和人文知識、實驗技術和動手能力消化為自己的東西,並建立自己合理的,既有一個或兩個專長(專業教育),又有比較寬廣的、能適應社會需要的知識框架(通識教育)。智育的另一重要內容是方法教育,即學會自學的方法。「授人以漁」比「授人以魚」更重要。老師要把打開知識大門的鑰匙,連同一張導遊圖交給學生。還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方法。
3. 體育
體育即健康素質教育,是培養學生具有健康、強壯的身體,樹立現代預防醫學的理念,學會幾種體育運動的技巧。健康的身體是成功的要素,這是不言而喻的。健康是走向成功的基礎。健康的要訣是:人要經常參加活動,如遊泳、打網球、散步、做體操等。所以在學校教育中,就要教會學生幾種體育運動的技巧。
在家庭和學校教育中,要培養青少年從小養成良好的健康生活習慣,不抽菸,少喝酒;合理平衡的飲食;永遠樂觀的情緒,開朗的性格。吸菸對健康十分有害,希望青年同志們一定不要吸菸。
現代醫學已由治病為主,發展到預防第一、治病第二的階段。所以健康素質教育要使青少年樹立現代預防醫學的理念和公共衛生的習慣,例如不隨地吐痰、勤於洗手等。
預防醫學認為人的一生有三個階段:養育學習階段、工作服務階段、休息養老階段。又有三種狀態:健康狀態、亞健康狀態、疾病狀態。一個人從出生到大學畢業,約需22年,這是養育學習階段。從23歲起,進入工作服務階段。我們的目標要使健康狀態和工作服務階段的時間越長越好。
4. 什麼是美育?
美育是培養高尚的情操。藝術和音樂是形象思維,科學主要是邏輯思維,但重大的科學理論創新是由形象思維開始的。比如我的頭腦中邏輯思維的能力強一些,但形象思維的能力很差。科學理論的創新有兩類:一類是發展式的創新,另一類是原始創新。前者是在現有理論的框架下發展,得到新的結果。這類創新主要是用邏輯思維的方法。後者是完全拋開現有理論框架的原始創新,例如愛因斯坦提出的光子學說、相對論,哥本哈根學派提出的量子力學等。這類創新往往起源於形象思維,通過形象思維提出一個假設,然後運用嚴密的邏輯思維建立理論,並設計實驗來驗證。
例如愛因斯坦曾經形象地設想如果自己以光速跟著一束光線跑,他會看到什麼。他看到的是一串相對靜止的光的波包。由此悟出光可能是一束光子流,從而提出了光子學說,圓滿地解釋了光電效應,因而獲得了諾貝爾獎。他的相對論應該獲得第二次諾貝爾獎,但未授予。這是諾貝爾評獎委員會的失誤。
5. 什麼是群育?
群育是學會如何待人處世,培養學生與老師、同學、父母、家庭、親友、社會進行思想交流、互相關愛和協作相處的能力,培養其團隊協作精神和領導藝術。
6. 勞育
勞育是培養學生從事體力和腦力勞動的習慣和技巧,包括家務勞動和生活自理能力,以及平等對待和尊重體力勞動的心態。男孩女孩都應學會縫縫補補和洗衣做菜的家務勞動,家庭之中不能把家務都推給女方等。
7. 樂育就是培養學生的幸福快樂觀
我國正處於200年來歷史上最好的時代,是無數革命先烈犧牲奮鬥得來的。我們要有強烈的時代幸福感,具有樂觀開朗的性格,在遇到艱難困苦的時候,永遠不怕艱險,深信一定能戰勝困難;要有取得成功的毅力和決心。
藝術和音樂是形象思維,科學主要是邏輯思維,但重大的科學理論創新是由形象思維開始的。科學理論的創新有兩類:一類是發展式的創新,另一類是原始創新。前者是在現有理論的框架下發展,得到新的結果。這類創新主要是用邏輯思維的方法。後者是完全拋開現有理論框架的原始創新,這類創新往往起源於形象思維,通過形象思維提出一個假設,然後運用嚴密的邏輯思維建立理論,並設計實驗來驗證。
二、樂育的重要性:我的幸福快樂觀
素質教育中一般沒有樂育,所以展開談一下我的幸福觀,即對「什麼是幸福」這個問題的回答。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回答,這裡我選錄我的二十幾個回答。按照認識的深度分為:直覺觀、科學觀、哲學觀。按照幸福與其他方面的關係分為:幸福快樂與健康的關係,與工作效率的關係,與個人成功的關係,與國家興旺、中華騰飛的關係。
(一)直覺觀
1. 幸福與快樂差不多是同義詞,但幸福更長遠,快樂更「即時」。幸福與快樂可翻譯成英文的Well-being或Happiness。按照《中國大百科全書·哲學卷》的定義:幸福(Well-being)是倫理學的基本範疇之一,指人們在一定的社會生活實踐中因目標和理想的實現或接近而感受到的一種內心滿足。
2. 幸福是期望的達到。例如童年時得到父母的喜愛,吃到可口的糖果,得到好玩的玩具等都是童年時代的幸福。
3. 幸福是好奇性的滿足,是興趣與愛好的實現。科學工作者的幸福,首先在於科學研究的過程之中。特別是到了「山重水複疑無路」時,忽然發現「柳暗花明又一村」,「驀然回首,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的時候,是科學家最快樂最幸福的時候。科學家最會享受在科研中克服困難的快樂。
4. 幸福是完成一件順心的事情。例如愛國藝術家常香玉演完一場義演,捐獻一架抗美援朝的飛機時,她是很幸福的。一個人最大的幸福是從事他喜歡的工作,實現他一生的理想。常香玉說:「戲比天大。」對於教師來說,「講課比天大」。幾十年來,我一共在四個領域講過12門不同的課,從來沒有遲到過。我從學生的臉上,看到他們對我的講課是滿意的,我就感到很高興。我從小喜歡數理化,抱定科學報國的理想。這個理想終於能夠逐步實現,我感到非常幸福。
5. 晚年反思人生,忽然有所感悟,把它記錄下來,與親朋好友共同探討,是一件非常幸福快樂、有意義的事,是晚年難得的樂趣。「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知足常樂」,「助人為樂」。這些都是幸福、快樂。
6. 幸福是享受父母、老師、家人、親友、學生和社會給我的恩情。我有一本感恩卡,把我要感恩的事和人記錄下來。我在13歲時生過一次發燒28天的傷寒病,是靠母親日夜辛勤地看護和中醫的治療救活的。我現在住著高樓大廈,要感恩農民工的辛勤勞動。
翻閱這本感恩卡,我覺得社會和人們對我太好了,我太幸福了。我要努力工作,回報社會給我的恩情。
7. 幸福的要素:仁智、健康、閒暇、金錢。幸福的初級與金錢成比例,中級與健康成比例,高級與閒暇成比例,超級與仁智成比例。
8. 所謂幸福,是有一顆感恩的心,一個健康的身體,一份稱心的工作,一位深愛你的愛人和孩子們,一幫可以信賴的朋友,一批聰明勤奮的好學生,獲得超越自己的好成就。
9. 現在有所謂「90後」、「80後」、「70後」、「50後」、「30前」或「20前」等等。不同時代出生的人們對幸福或不幸福有不同的感受,這是所謂「代溝」。不同時代出生的人們之間要互相交流,互相了解,這是非常有益的。
我們「20前」、「30前」的老人們,都經歷過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在中國的土地上,上海的英租界或法租界裡做第二等公民的屈辱。1948年在渡江解放南京的戰爭中,我與妻子高小霞在美國聽到解放軍敢於向停留在長江上的英國軍艦紫石英號開炮的消息時非常激動。1949年新中國成立,聽到「中國人民站起來了」的宣言非常興奮。現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我們深深感到生逢盛世的幸福。
「50後」這一代,遇到十年「文革」,上山下鄉,感受失學的痛苦。當他們聽到恢復高考,重新有了學習的希望時,是非常幸福的。這代人非常珍惜讀書的機會,非常努力勤奮,現在已是中國各條戰線的主力軍了。
「80後」、「90後」多數是獨生子女,我們本來有些擔心他們太嬌生慣養了。但在2008年中國奧運火炬在國外傳遞時,「80後」這一代表達的愛國情懷,受到西方人士的尊敬,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地位。
(二)幸福快樂與健康的關係
10. 幸福快樂的情緒可以促進健康。「養身在動,養心在靜」。首在不發脾氣,不尋煩惱,知足常樂。「快樂」是健身的最好補藥;反之,在一切不利影響中,對健康危害最大的,莫過於消極的情緒和惡劣的心情。
生氣的人是最大的傻瓜:別人的行為無意或有意地讓你十分生氣,你如一笑置之,別人損害不了你,你也不會損害別人。假如你生氣了,你就受到很大傷害,這是你自己懲罰自己。所以生氣的人是最大的傻瓜。有人做過實驗,用一根吸氣管,讓生氣的人把氣吹到一盆清水中,不久清水會出現淡黃色,有時甚至出現淡紫色。說明生氣者生理起了反應,呼出的氣體有毒素,這種生理反應對身體非常有害。
那麼怎樣保持快樂的情緒呢?我發現「苦或樂」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主觀、相對的情感」,需要有一個參考坐標系來表達這種情感。因此可以通過坐標系原點的移動,來實現情緒的轉換,把消極的、不愉快的情緒向積極快樂的方面轉化。
例如我在2000年搬到新居,不慎摔了一跤,後腦碰到地板。女兒把我扶起來,當時還好,但半天后就感到頭痛,頭頸扭傷,心裡非常煩惱,後悔自己不當心。後到醫院做了CT,腦部沒有出血,神經沒受損傷。於是我想這次摔跤實在是很運氣的,它給我一個警告,使我下決心以後不再騎自行車,避免了以後更嚴重的摔跤(在70~80歲之間,我騎車摔過三次跤)。這樣就感到幸福快樂了。
所以對同一件事情,從不同的角度來考慮,把參考坐標系的原點移動一下,可以得到煩惱或幸福兩種完全不同的感受。前者是與沒有摔跤的情況相比較,就感到懊惱後悔,後者和摔得更嚴重的情況相比較,就覺得很幸運,還從中得到教訓,感到有收穫,就更加高興了。這就是所謂「人生苦樂一念間」。我把它叫做「情緒轉換技術」。這個「技術」給了我許多快樂,希望大家能夠採用共享。
11. 晚年能體會到自己存在的價值,是很大的安慰和幸福。我現在90歲了,雖然早已不在第一線工作,但各種各樣要做的事情還比較多,每天總有一大疊書報信函送到家,書桌上總有清理不完的文稿,常常為完不成任務而苦惱。但如果有一天,書桌真的清理乾淨了,卻也未必就快樂。因為真的沒有什麼工作了,社會不需要你了,又會產生老年人的空虛失落感。所以現在有做不完的工作,說明社會還需要我,使我能體會到自己存在的價值,這是人生很大的安慰。這樣一想,我就非常高興了。所以我們要經常從幸福快樂的方面去考慮,這就是笑口常開、健康長壽的訣竅。
12. 糊塗是福。我還有這樣的經驗:有一次小小的助聽器找不到了,買個新的要幾千塊錢,心裡非常不高興,這就影響情緒,影響工作效率過幾天助聽器找到了,毫無損失,但幾天來的不高興和工作的低效率卻是最大的損失。以後碰到這類事情,我就放開,不去想它,不放在心上。即使真的找不到,也只是有形的損失,避免了更大的無形損失。
13. 幸福不在過去,不在未來,而在「現在」,「當前的時刻就是最快樂的時候」,要學會享受「當前的」幸福。有的人身在福中不知福,一年到頭,難得有快樂的時候。或者「杞人憂天」,一天到晚不是擔心這個,就是掛念那個。以前,我的個性也是偏向於這一類人。例如1997年4月,浙江大學邀請我和老伴高小霞去參加百年校慶,在乘車去飛機場的路上,我還在想一件沒有做完的事情。小霞就責備我說,你這個人真傻,不懂得「Work while work,play while play」,在這樣春光明媚的好天氣,到天堂般的杭州和千島湖去,還不會享受旅遊的快樂。現在回想起來,小霞已先我走了,這樣與老伴在一起的、幸福快樂的旅遊,永遠享受不到了,那時候身在福中不知福,我真傻呀!
後來,我忽然覺悟了,發現「每一個人在他當前的時刻就是最快樂的時候」。最幸福的時刻不是企盼中的未來,也不是過去的輝煌,而是平平常常的「現在」,是有缺陷的現實。有一位美學專家說:「美就是有破缺的對稱」。中國庭院建築有對稱性,但又不完全對稱,而是「錯落有致」。不要去追求完美的人生,那是不現實的。要滿足於有缺陷的現實的人生。
譬如我生了病,住進醫院,就想到健康時多麼幸福。現在我沒有生病,能自由自在地活動,正常吃東西,這就是最大的幸福。所以,能對現實感到滿意、幸福,並享受這個快樂的人是最聰明的。我對「快樂」說了那麼多話,因為我積幾十年的經驗,認識到「快樂的情緒」對於老年人的健康實在太重要了。
14. 助人為樂,心胸寬厚,厚積是福,仁者壽。《紅樓夢》中的鳳姐機關算盡,反誤了卿卿性命,她是不懂得糊塗的人。平兒很聰明,幫鳳姐辦事,但她心地善良,心胸寬厚,在她手中斷案時,「裝糊塗」放過了很多人。這是「智慧的糊塗」。平兒在賈府的僕人中人緣非常好,厚積是福,平兒的結局應該是幸福的,可惜《紅樓夢》沒有交待。
(三)幸福快樂與工作效率的關係
15. 促進良性循環,遏止惡性循環。要把「好運」的影響發揮到最大,把「厄運」的影響控制到最小。因為你做了一件順心的事情,心裡高興,情緒好,工作效率就高,做下一件工作就能順利完成,這就是良性循環。反之,如果某一件事做壞了,你心裡不高興,那麼做第二件事,往往又要做壞,這就是俗謂「禍不單行」,就是惡性循環。
1998 年是我家最倒黴的一年。2月間小霞腮腺發生腫塊,被誤診為腮腺炎,直到4月中才確定為癌症,但已擴散到肝臟,耽誤了兩個月的寶貴時間。後來轉到腫瘤醫院,住院5個月,終於不治。在這一年中,我心力交瘁,既悲痛失去了最親的老伴,又後悔不早到腫瘤醫院就診,親友和同事們都耽心我也要垮下來。後來我多看《長壽》雜誌和《健康文摘》,明白這種悲痛悔恨的情緒最是傷神;也想起小霞臨終前的遺言,要我好好活下去,做好還想做完的一些工作,照顧好女兒。這樣才使我警惕「禍不單行」,把消極情緒扭轉過來。1999年,在美國的女兒們再三邀我去她們那裡散散心,回來後大家都說我精神好多了。我也自信已經用上面提到的「情緒轉換技術」,遏止了惡性循環,走進了良性循環。
(四)幸福快樂與個人成功和中華騰飛的關係
16. 勤奮和效率是個人成功的要素之一,幸福快樂可提高效率,從而幫助你成功。一個國家的振興和富強是她的全體人民的「成功」的代數和。所以保持幸福快樂的情緒,不只是個人成功的小事,而是有關祖國興旺發達、中華騰飛的大事。
(五)幸福的科學觀
我做人、做事、做學問,有一個習慣,要把定性的形象思維轉化為定量的邏輯思維。要把概念公式化、數學化。上面20幾個答案是對幸福的直覺觀,是定性的形象思維。下面四個是公式化、數學化的答案,構成幸福的科學表達式。
17. 幸福H是一個分數,即H=現實的生活質量/ 期望值。如果你希望幸福,只要把心中的期望值降低一些,就會增加幸福感。
18. 幸福H是一個導數,是人的生活質量曲線的斜率。如果把一個人的物質和精神生活的質量L對時間t作圖,可以得到一張人生起落的變化曲線,時間如以年為單位,是長期變化曲線,如以日或小時為單位,是短期變化曲線。個人幸福或苦惱的感受就是L-t曲線的導數,即H=dL/dt。
19. 幸福H是環境因素和心理因素的乘積。即H=(環境因素)×(心理因素)。
環境因素=(世界和平與經濟環境)×(國內政治、經濟、社會公平、環境保護、官員清廉等環境)×(所在單位的環境)×(家庭環境)等。
心理因素=現實的生活質量 / 期望值。
20. 國民幸福總值GNH
中國科學院院士、蘭州分院院長、凍土專家程國棟提出「國民幸福總值」GNH(Gross National Happiness)新概念,認為至少與GDP同樣重要。
國民幸福總值GNH=一個國家的居民享受生活的程度
=個人幸福的總和
=政治自由+經濟機會+社會機會+安全保障+文化價值觀+環境保護。
(六)幸福的哲學觀
21. 英國哲學家休謨曾說:「一切人類努力的偉大目標在於獲得幸福。」幸福是生命的意義和目的,是人類生存的終極目標。幸福、平安與快樂是生命最根本的企求,是全世界60億人每個個體的期望,是世界有可能和諧發展、不再有第三次世界大戰的根據。
幸福是生命的意義和目的,是人類生存的終極目標(見Tal Ben-Shahar著《幸福的方法》)。
22. 幸福不能「獨善其身」,如果只有我幸福,周圍的人們都不幸福,那麼社會就不會安寧,就會動亂,最後我也得不到幸福,所以必須「共同幸福」。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價值觀是追求最大多數人的共同富裕,而共同富裕的目的是為了達到共同幸福。所以「樂育」,即幸福快樂觀、幸福哲學應該作為素質教育的七育之一。
「每一個人在他當前的時刻就是最快樂的時候」。最幸福的時刻不是企盼中的未來,也不是過去的輝煌,而是平平常常的「現在」,是有缺陷的現實。
(作者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教授)
《科學時報》 (2010-2-5 A3 周末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