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化屬於中華文明圈嗎?日本民族究竟有著怎樣的起源?

2020-12-20 藍海動能

西方的事情說得多了,今天我們來說一下日本。說實話這個題目是一個非常有爭議性的話題,不光我們中國人,可能連日本人自己也沒有完全搞清楚它到底是中華文明圈的一部分還是獨立的文明。所以今天我們稍微討論一下,不求能夠得出結論,但是看看是否能得出一個更合理的說法。

依照個人之見,要解答這一點挺難的。日本文化很難說不是中國文明圈的一員,同時也很矛盾地、很難說不是一個獨立的文化。因為它太特殊了。

我們現在就將日本文化中的核心與重要元素一一羅列出來,看看哪些是屬於中國或者是中國影響的,哪些是日本人自己的或者是他們改造成自己的。

首先,日本屬於漢字文化圈的一員,這應該沒有什麼問題。假名也是根據漢字來發明的,日本現在共計使用和式漢字近2000個,新年號「令和」,每個中國人都認識。日語中也有大量漢語介詞,很多詞彙發音相同,這都是兩者文化聯繫的明證。

日本文化深受中國影響,圖為日本常用漢字表

再者,它屬於筷子文化圈的一員。這也沒有什麼問題。筷子不僅作為一種餐具,它作為一種文化符號,是我們東亞人區別於地中海文明的最明顯的標誌。像埃及這種阿拉伯國家,它近年來從用手吃飯改成使用刀叉,說明它在西化,在被西方納入自己的附屬體系,但是我們東亞國家沒有如此,這一點是非常明顯的。

然後,日本的律令制,它的公卿文化,或者說公家文化,是一種大量漢化的文化,這一點也非常明顯。

然後我們可以看到,日本的服飾,和服,與我們的服飾,也是一個文化圈裡的。雖然和服在東亞中日韓越琉五國服飾中可能是最特殊的一個,但是大體還是一個圈子裡的。稱之為漢服文化圈或者華服文化圈很恰當。

最後,日本的茶道、花道、劍道這些東西等等,每一個都帶有非常強烈的中國影響的特徵,就不再一一列舉了。

那麼綜上所述,本來日本屬於東亞文化圈應該沒有什麼爭議,但是我們明確看到它的爭議很大,到底是為什麼呢?

接下來就列舉日本文化中與中國文化不一樣或者變質的地方。

首先日語是個孤立語言,與漢語不屬於同一語系。日語沒有親屬語言,它的起源很模糊。

然後,日本很難說屬於儒家文化圈。就東亞文化圈而言,名稱很多,稱呼為漢字文化圈、筷子文化圈、漢服文化圈都不錯,日本也毫無疑問帶有上述特徵,但是說到儒家這一核心思想的時候,日本開始變味了。

我們再看,日本歷史上存在公家和武家兩種勢力,公家漢化很深,武家作為後起的武士集團,卻日益脫離中國,很難認為像黑田孝高那樣在頭上扣一個類似夜壺的頭盔的武士風格屬於中國的風格,日本武士頭戴各種很誇張的、頂著大角的盔甲,其實感覺太平洋土著風格濃厚。

但日本很難說屬於儒家文化,圖為日本武士赤備盔甲,風格獨特,帶有某種太平洋島民特徵

武家的崛起導致了日本陷入了長期的戰果動蕩時代,開創了幕府這種體制,這種體制導致了日本長期進入一種封建割據的形態當中,與中國的大一統中央集權政治傳統很是不同,卻類似歐洲歷史上的封建割據,這一點也是深受西方人喜歡。

日本的天皇在中國也沒有對應物,天皇作為君主,其實更類似宗教祭司,但是神道教在世界其他地方也沒有類似的存在,中國也沒有日本那種萬世一系的傳統,天皇到現在126代、2680年了,這在中國是不可想像的。

最後,還有一點不同的是,因為日本對於儒家思想接受有限,所以它沒有中國文化中那種仁德孝順的觀念,儒家的「仁」,日本人不接受,「孝」,也沒有概念。日本盛行養子文化,長子繼承家業,其他兒子哪個人厲害就可以認別人當繼父,並且到時候繼父還真把家業傳給養子,這在中國也是不可能的。

因此這種奇怪的現象造成了日本這種糾結的情況:一方面,它與東亞各國、與漢文化佔主導的各國,實在是太像了,走到世界各地人家也認不出來哪個是中國人,哪個是日本人。但是另一方面,似乎好像又越看越不像,像漢語的姓氏,朝韓和越南都是漢姓,日本就搞出一些什麼犬養、我孫子之類的奇葩姓氏。到底應該來界定它呢?

一種觀點認為,日本文化是一種深受中國影響的、獨立的文明。就是說它起源於中國,後續自行發展出了一套自己的東西,後來成為了獨特的文明。

另一種觀點則認為,日本文化是獨立起源的,但是後來漢化了。它是一種獨立起源的、後續接受中國文化大量影響並最終成為中國文明圈的具有獨特性的一個成員的文化。

我們可以看到這兩種觀點都認為日本與中國關係密切並保有獨立性,但是其觀點其實恰好相反,類似於一個是你本來的家庭成員後來獨立出去了,另一個是本來是個外人後來做了養子,這可不一樣。

無論怎麼說,那種認為日本是中國文化的延續、並且甚至是中國文化的正統的觀點,都是極其錯誤的。中國人還沒有衰落到要靠日本來延續文明的地步。另一種認為日本完全是獨立文明,與中國沒有任何關係的觀點,也是極其錯誤的,無論如何都不能否認日本文化中存在的大量中國元素。

個人傾向於後一種觀點,即日本文化具有獨特起源,但隨著不斷受到中國影響,最終或者正在成為中國文明圈的一個成員,雖然它仍然具有特殊性。

神道教是了解日本最重要的窗口之一,主導了日本民族的內在核心意識,圖為神道教標誌性建築鳥居

部分學者把日本作為一個受到中國影響的、獨立的文明,這一點或許可以,日本文化中與中國同質的那一部分我們所有人都很熟悉了,我們今天就來重點討論一下它不同的那些方面。

我們知道,每一個文明都有它的內核。這種內核往往是兩種方面。其一是語言,要是語言不通的話,很難認為連說話都聽不懂的兩幫人會融合成為一個文明。另一個是宗教或者是意識形態,也就是思想文化。大部分文明看重宗教,但也不一定是宗教,但是必須要有一個可供輸出的意識形態或者是核心思想,不然很難認為這是一個文明。

西方文明,我們重點討論過它的文化特徵,其最重要的兩點,就是西方語言和西方基督教的結合,一般我們說起各種文明,都會是它們的語言和宗教並列。

比如日耳曼新教文明圈、拉丁天主教文明圈、斯拉夫東正教文明圈、阿拉伯伊斯蘭文明圈,還有以前的波斯拜火教文明圈,以及印度婆羅米文明圈。語言同時也是民族,這個定式換成中國,就是華夏儒家文明圈。

日本文化它的問題出在哪裡呢?它不接受儒家。中國自秦漢統一以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無論現代人對儒家有多麼大的意見,中國兩千多年的大一統歷史,儒家都是毫無疑問處於官方地位的。同時在政治上,儒皮法骨,儒法結合,在宗教上儒釋道三教互補並高度世俗化,這種範式是中國文化的基本核心,也符合越南和朝韓的相關文化。

但是這個定式不符合日本。比如我國最厭惡的武士道,有人說它吸收了儒家文化中「忠」和「義」的那一部分。這沒有錯,這也是日本與中國的又一文化聯繫。但是它沒有儒家思想的核心「仁」,在儒家乃至在中國人看來,一個人沒有仁德之心,很難認為它是儒家的傳人,而且儒家在中國佔據統治地位兩千多年,也沒有發展出武士道那樣的集體切腹的風俗。

日本人在民族上,自稱天照大神的後裔,不認為自己是炎黃子孫,日語也是孤立語言。在宗教或者是思想上,它長期實行「神佛習合」,即神道教融合日本佛教,形成了日本特殊的信仰體系。

神道教是塑造日本民族性的關鍵,天照大神是日本的最高神靈,天皇是天照大神的嫡系子孫,其他日本人是天照大神的旁系子孫,日本人自稱是天孫民族,圖騰是太陽,而不是龍鳳,這是日本之所以區別於世界其他民族的一個最大也是最根本的特徵。

天皇崇拜是日本不同於敬天法祖的華夏文明的核心意識,圖為天照大神,天皇家族據稱出自其中

如果說是語言,那韓語也是孤立語言,但是韓國毫無疑問是中國文明圈的一部分,沒有任何爭議,但是輪到日本,爭議性極大,原因就在於此。

神道教最明顯最典型的文化符號,就是天皇本身。可以說,有了天皇日本人才能感覺到自己是日本人。新天皇繼位的時候很多人說感覺像是個宗教儀式,其實它本來就是個宗教。

日本人就屬於什麼呢?使用著漢字,和東亞各國混在一個圈子裡,從這一方面看,它確實是我們文明圈的一員。但是言談之中,漢族、朝韓、越南,包括琉球人,包括其他很多少數民族,都講要祭祀祖先,結果日本人講要效忠天皇,這就不一樣。

敬天法祖是中國文化的根本與核心,在日本沒有這個概念。敬天是首要的,然後就是要尊奉祖先,這是中國古人做人的根本。即使是現在,孝順父母這種觀念還是保留下來了對吧。但是日本的「天」和日本的「祖」都是天皇本身,所以在日本也不可能改朝換代,誰想取代天皇相當於在印度打倒婆羅門,是絕對不受日本社會認可的。

日本佛教在這種邏輯下,也與眾不同。我們都知道日本歷史上出現了很多僧人喝酒吃肉、甚至組織僧兵割據一方,很多大名都有過出家的經歷,然後該吃肉吃肉,該殺人殺人,什麼都不耽誤。甚至出現了和尚家族,佛教貴族,僧人與神道教的神官一起,被明治政府冊封為華族,在日本除了公家和武家之外,還有一個寺家,說的就是這些宗教貴族,這在中國不但是不可想像的,也是逆三觀的。

像前文說的黑田孝高,號稱日本鳳雛的那位,這個人很厲害,幫助豐臣秀吉成為了天下人,晚年也曾出家,法號如水,但是人家出家之後怎麼樣呢?剃了光頭,也不穿袈裟,在家裡和夫人一起住著,過了幾年招兵買馬,他兒子在關原合戰中為德川家拼命賣力,他自己在九州島上大幹一場,竟然想與關原取勝的任意一方爭奪天下,幸好關原一天就分出了勝負,他來不及進兵,所打的正好都是他的死對頭石田三成的人,於是就坡下驢,反倒落了個好人,再加上兒子的功績,給封了福岡五十多萬石的大名,也算是名利雙收,人生贏家。

圖為日本戰國大名本願寺顯如真人,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割據政權,這在中國也是不可能的

這裡要說明什麼呢?就是黑田這樣的行為在日本很常見,號稱出家,然後住在家裡,該幹什麼幹什麼,我們一般都覺得這種行為是不是躲避政治漩渦等待出山呢?他確實有這個意思,但是另一方面,日本佛教本身就有這個傳統,參與了關原合戰但是被吉川家吃了一頓八個小時的飯而擋住未能下山出戰的安國寺惠瓊,就是日本著名的僧人大名,而與織田信長整整打了十年的本願寺勢力,更是在日本建立了歷史上少見的佛教政教合一的割據政權,這些奇葩的現象都說明日本的特殊性已經到了什麼地步。

這其實不是日本佛教有什麼問題,而是因為,佛教歷來的傳統是入鄉隨俗,到了哪裡就和哪裡結合,到了西藏就政教合一,到了漢地就世俗化,到了東南亞就化緣託缽,本來也沒什麼問題,但是到了日本就開始搞出這樣的事情,這就是日本本土的文化邏輯造成的影響。

所以這個問題,要是有什麼最合理的解答的話,就是日本是一個獨特的文化,然後隨著不斷受到中國影響,它或許會越來越接近中國,並最終成為中國文明圈的一個特殊成員,但它現在是不是呢?天皇神道那個內核不能算,其他的,恐怕就是見仁見智了。

那麼這個特殊的民族,它是怎麼來的呢?這也是一個很有意思,並且很撲朔迷離的事情。

按照日本官方的解釋,日本人是渡來系的彌生人,融合本土的繩文人形成的。這也是老生常談了。但是他們不說明這些彌生人是從什麼地方來的,只是含糊地說「來自東亞大陸」,而不說明是從東亞大陸的哪個位置來的,也不說明佔主導的是東亞的哪個民族。

徐福東渡的說法在中日兩國都很盛行,而且都不否認徐福之前存在土著,都認為是徐福大大提高了日本人的文化水平,因此這是一個說法。

其實歷史上後來證實,徐福確實到了日本,但是並沒有成為天皇。其實想想也知道,雖然徐福確實為日本帶去了中國的影響,但是天皇制度本身不可能是徐福建立的。別的不說,就看看一個早期的日本名字:縣犬養三千代。你覺得中國古人能起出這樣的名字嗎?尤其是這是女人的名字。這個縣犬養三千代還是日本四大貴族之一的源平藤橘中的橘氏的開山祖,她的父親名叫縣犬養東人。

圖為日本四大氏族之一的橘氏家紋,始祖為民間女子縣犬養三千代,名字風格獨特

像日本天皇的和式名字,比如神武天皇,神武是漢風名稱,他本名叫神倭伊波禮毗古命。再隨便舉一個:大倭足彥國押人尊。也就是說這種奇葩名稱才是日本的底色。

徐福不可能帶去這樣的文化。那是不是朝鮮或者說韓國呢?

我們都知道韓國比較突出的一點就是好像全世界都是它的,而且日本天皇前幾年也承認了天皇家族來自朝鮮半島,要知道日本官方可是一直強調天皇是日本本土的,那是不是說日本人來自朝鮮呢?

也不是。現在朝鮮民族的主體是發源於朝鮮半島南部,確切說是東南部的三韓土著,經過史稱「鮮人北拓」這一歷史過程,才佔據了朝鮮半島,韓國人歷史上沒有大批跨過朝鮮海峽前往日本的記載。後來的中、韓等國人到了隋唐以後再前往日本,都被日本人稱為「歸化人」,也就是說已經不是主體了。

現代日本的文化,在主體上也不可能是土著阿依努人的文化,日本官方再強調也不行,阿依努人的主體是日本歷史上的毛人,也就是蝦夷,之所以叫他們毛人是因為這些人體毛極其發達,長得一點兒也不像大和族人,直到現在日本人還能明確區分出兩種長相的人,一種繩文風格,一種彌生風格,其實一般說到日本人,根本就不是說它本土的阿依努人,而是彌生人,這種彌生人起源極度詭異,語言孤立,文化獨特,沒有親族,不知道他們是從什麼地方進入日本的。

還有的人說是日本人是阿爾泰語系的人,這個觀點其實是泛突厥主義的一種觀點,這種觀點認為不光日本,韓國、滿蒙甚至漢族,都和匈牙利人、芬蘭人、土耳其人和中亞人是親戚,因而要統一歐亞大陸如何如何,這是毫無依據的。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一個極具爭議性但是又非常可疑、非常有可能的一個來源,那就是日本人是在東北亞大陸上已經消失的古代扶餘人的後裔,或者這些扶餘人是他們的親戚。

這個說法的依據來自兩個方面,其一是日語作為孤立語言與已經滅亡的扶餘語的相似性,扶餘語雖然滅亡了,但是還留下了各種考古證據,將這種語言留下的文本與日語對照,據說相似性極高,這一語系還包括高句麗、百濟等歷史上與日本人交往甚厚但後來被中韓兩國聯合滅亡的民族的語言,歷史上也有大量的高句麗和百濟的遺民逃亡日本,融入了日本。個人不是語言學家,這裡不好評論。

日語最有可能屬於扶餘語系,但目前有爭議,在此不做評論

據稱韓國人也攜帶有大量的扶餘人基因,但是文化上和語言上是三韓文化和韓語,百濟人的文化沒有被保留下來,在日本倒是有一個百濟王的姓氏,是日本天皇賜予逃亡到日本的百濟王族的姓氏,百濟王族本身就姓扶餘,說實話這是記仇啊。

另一個依據是,根據對日本彌生人大量進入日本的時期,即日本古墳時代早期,那個時候日本各地突然之間出現了大量的風格奇特的大型貴族墳墓,這些墳墓的樣式與扶餘、高句麗、百濟王族的王陵高度類似,都是類似於一種魚的形狀,樣式較為扁平,在世界其他地方也鮮有發現。

目前中日韓三國對此極具爭議,我國認為扶餘和高句麗是我國歷史上的少數民族,後被同化,韓國認為這些都是它祖先,日本也認為這些是它親戚,最後這個事情成了一樁懸案。據說現在只要對日本歷代天皇的陵墓進行考古,就可以找到它與高句麗的王陵是類似還是不類似的證據,但是日本官方不允許。

日本官方為什麼不允許呢?因為日本官方一直宣傳天皇萬世一系,是日本本土的偉大人物。要是現在發現是從東北亞經朝鮮半島進入日本的,所有日本繩文長相的人都得有意見,宮崎駿就認為自己是繩文人或者說阿依努人的後裔,他認為現代日本是一個被外來民族也就是彌生人殖民的國家,這樣一來的話日本全部的歷史都得改寫,天皇就會變成殖民者,所以日本人一方面重視自己與扶餘的關係,總想著爭取,還不敢大方承認,那它自己都不敢完全承認,其他兩國也就各說各的,於是這個事情也就糊裡糊塗弄到了現在。

所以這是有爭議的,彌生人來源於扶餘人的可能性很大,後期又來了不少漢人,所以要說日本是中國起源的呢,或許說是東北少數民族起源的更合適一些,但是經過與當地土著混合以後,弄成了現在這個全球找不到第二家的模樣。

這其實是很詭異的,一個在陸地上已經消亡的民族,在海島上卻留了下來,而且殖民了當地的土著,現在自己還不承認。

整體上,日本分為西日本和東日本,你可以從這裡看到一些邏輯,即真的有一個民族在從西到東殖民日本的本地土著。西日本是彌生文化為主,而且大量漢化,表現為公家文化。以優雅的公卿和詭異的忍者為代表。公卿是漢化產物,忍者吸收了一部分中國的東西,主要是彌生人自己的東西。東日本則是不斷向東拓殖的徵夷大將軍為代表的武士集團,融合更多的蝦夷人形成的一種文化。表現為武家文化。徵夷大將軍後來發展為幕府將軍體制,以將軍為代表的武士集團帶有彌生人的特徵,又融合了很多蝦夷人的東西,像奧特曼,就主要產生在關東。

圖為日本原住民阿伊努人,被來源不明的彌生人徵服,但也導致了東西日本的文化差異

總結來說就是,西日本是彌生文化與漢文化的結合產物,東日本是彌生文化與繩文文化的結合產物,而且東日本西化更厲害。關東的武士、後期的資本家大多產生在東部。

所以日本應該是東北亞某個民族殖民本地土著的產物,而且其本身也已經大量漢化了。但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內核沒有漢化,即天皇崇拜。後續隨著不斷發展,日本的最終歸宿,應該會像他們在東北亞陸地上的前輩一樣,融入中華文明圈,做一個保持特色的成員。至於現在,不涉及核心意識的時候,把它作為中華文明圈的一員沒有問題,但是要保持清醒,它之所以狼子野心,與它的天皇崇拜的傳統有很大的關係,也是這一傳統導致它始終游離於東亞大陸的邊緣,這一現象,在將來也會是一個問題。

本文圖片來自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我是@藍海動能,會經常與大家分享中外歷史知識,歡迎 關注 並留言討論。

相關焦點

  • 民族主義的起源及其在日本與中國跨文明的傳播
    基於他們對民族起源的看法的差異,他們大體被分成兩大陣營:蓋爾納和安德森認為民族是現代的產物,因此是所謂的「現代派」;史密斯認為民族自古就存在,是基於領土或血緣以及傳統文化的族群演化而來,因而被稱為「原生派」 或「永恆派」。 這兩大陣營雖然在民族是否是現代的產物的問題上存在分歧,但在其他方面卻很類似。實質上,這三大理論都一致認為,現代民族的起源是族裔。
  • 賀雲翱:中國文明起源研究與三位考古大師的殊途同歸
    國家文明形態的起源及其運動機制研究是人類面臨的重大科學問題之一,為此,許多學科都高度關注這一問題,馬克思主義的經典著作《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就是享譽世界的名著。考古學作為研究世界人類不同族群在不同區域的文化及文明事象起源的優勢學科,當然也對國家文明形態起源的問題有著獨特的學術敏感性和自覺性。
  • 日本人的祖先起源不同,血統不同,為何都稱為「大和民族」?
    前言:現在很多人都想了解清楚日本人起源到底在哪裡,真的是秦朝徐福帶去的遺民嗎?從現代的日本的基因圖譜留下的證據來看,日本人的血統很複雜,可以看出日本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的移民國家。那麼為什麼現代日本人都是大和民族呢?
  • 日本意圖建立「大東亞共榮圈」的狂妄政治野心究竟源起何處?
    日本人在明治維新初期,對西方是一種敬佩、傾慕的心態,這種心態與中國人在改革開放初期的心態相似。但到了一戰以後,大和民族的地緣政治野心開始膨脹,民族心理開始變得狂妄、自負、「愛國主義」、民粹民族主義情緒在日本漸漸成為風尚。
  • 日本大和民族起源於古中國?日本學者給出了答案
    多讀書,多思考來源:頭條號/稗官候說日本大和民族最先起源於何處?目前最權威的說法是日本學者埴原和郎的「二重構造說」即大和民族最先是由3萬年前的繩文人,2300年前的彌生人組成。日本創世神時至今日,日本本土族民血統70%以上來自東北亞的彌生人,而僅有30%的人來自東南亞的繩文人。而無論是彌生人還是繩文人都源於古中國,都屬於古中國人。因此,大和民族是古中國人後裔,其最初起源在於中國。
  • 日本文化中,菊與刀的兩面性是如何形成的?自然環境與華夏影響
    那麼,日本文明究竟有哪些特質,它與中華文明之間的關係究竟是怎樣的呢?對外部的應對機制差異,正是由這些民族所處的自然環境決定的。那麼,日本文明所處的自然環境是什麼樣的呢?熟悉日本文化的人,通常都了解一本書,它是由美國人類學家本尼迪克特在二戰末期創作的經典著作《菊與刀》。
  • 真實的日本是怎樣的?在日本的華人告訴你:生活究竟幸福嗎!
    對於日本,很多人的第一印象便是發達!作為亞洲最發達的國家之一,日本以超高質量的產品、乾淨整潔的街道、素質優良的國民,讓世界各地的人們都非常向往日本,想去日本旅遊觀光,甚至是在日本務工。那麼真實的日本是怎樣的?
  • 岡田英弘:日本文明的歷史意識是在與中國文明的對抗中形成的
    岡田認為,在近代以前有自己獨立的「歷史」文化的文明,只有中國文明與地中海文明。這兩大文明的歷史文化,分別由司馬遷和希羅多德創造出來。作者非常重視《史記》的歷史作用,認為「其體裁與內容,決定了後世中國人的歷史意識與中國人意識」(33頁)。
  • 日本人難以逃避的,日本人種起源問題!
    在中國的史書中,日本人一直被稱為「倭」。而日本人覺得這個名字不好聽,於是,就給自己取了一個新名字:「大和」(大約在公元四世紀)。從此,他們就以「大和族」自居。如果你問現在的日本人,他們為什麼叫大和民族?
  • 茶道,現代日本與唐宋中華的靈魂連接
    原標題:茶道,現代日本與唐宋中華的靈魂連接——評岡倉天心與《茶之書》但是,領教了原子彈的「文明威力」之後,「福澤太閤」的夢碎,連獨立也做不到——福澤氏名言「沒有獨立氣魄的人,總是依賴成性,為非作歹」,這是巨大的諷刺。而岡倉天心的文化日本、美學日本、和平日本卻在戰後高歌猛進,成為東亞文明的代表,與「日本製造」一起,走向了世界。「天下人」豐太閤的強橫可以輕易奪走茶人利休的性命,氣勢巍巍的大阪城卻阻擋不了利休「祖佛共殺」的寶劍。
  • 張子青 | 近世日本「中華」概念的異化
    漢字「中華」一詞在當代日本有著與中國很不相同的意涵。這種差異是在日本近世時期出現的。之前, 日本知識界曾以「中華」自詡, 對中國文化有著深深的仰慕和認同。近世思想家卻狂熱地抬高本土文化的地位, 持續地將對「中華」的認同和褒揚向著異化和貶損的方向扭轉。但做到這一點需要一個過程。
  • 日本大和民族起源於古中國?日本學者揭開了答案,並非胡亂猜測
    今天的主題是與中國一衣帶水的鄰國日本,大和民族的起源在哪裡呢?記得很早以前有人認為日本人是大秦方士徐福,以及那一船五百童男童女的後代,不過這個說法根本經不起推敲,考古證據無不顯示著日本的土地早在十萬年前就有人生活的痕跡。
  • 日語歸屬之謎,日語的特殊性如何揭示日本人的特殊起源?
    後來經過研究發現,大約5000-7000年前,在今天甘肅青海一帶的原始漢藏民族出現分化,一支東進參與了漢民族的形成;一支進入青藏高原,與當地土著融合形成了藏族;還有一支經過橫斷山脈南下,進入緬甸,成為緬甸人。現在在語言學中,把有親緣關係的語言稱為「語系」,通過分析語言所屬的語系,可以判斷該民族的起源。
  • 傲慢與謙卑的對抗:日本茶道文化裡折射出的日本民族矛盾性格
    茶文化博大精深,從食用到藥用,從飲用到文化,茶文化一直引以其獨特的魅力感染著世界。中日兩國是一衣帶水的鄰國,文化有著相似之處。日本茶道雖來源於中國,受中華文化影響頗深,但與中國茶文化卻出現了十分不同的樣貌。在日本文化中,茶道藝術具有很高的地位。日本的茶道在演變的過程中,逐漸變成具有日本民族精神的綜合性文化體系。
  • 日本盛行的拉麵文化起源於哪?一家日本人開的中華料理店
    在眾多的國家中,日本是受到很多吃貨追捧的一個旅遊目的地。因為日本的文化都是源自中國,雖然文化傳到日本之後,就被日本本土化了。但是就是這份本土化才是吃貨們的所追求的。就像是豆腐,中國南北都吃豆腐,但是南北的做法各不一樣,光光豆腐所能做出的美味都不知道多少。豆腐傳到了日本,就給變種成雞蛋豆腐,魚豆腐等等。這些不一樣的味道就是旅遊吃貨們到處旅遊所追求的。
  • 解「崑崙丘」之謎 專家學者齊聚山西晉城探討中華文明起源
    來自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中國先秦史學會、民族文學研究所、中科院地質所等20多家研究機構和10多個省市的專家學者齊聚一堂,研究崑崙丘文化,探尋中華文明起源。晉城市委副書記、陽城縣委書記姚遜表示,陽城處於華夏古文明、黃河文明、農耕文明的重要發祥區,文化積澱厚重,歷史遺存豐富。崑崙丘(析城山)是遠古名山,蘊藏著太多的中華文明起源密碼,揭秘崑崙丘(析城山)文化內涵是一個重大的歷史課題。希望專家、學者能為崑崙丘(析城山)文化研究把脈指路,為中華文脈溯源尋根鑄魂。
  • 日本大和民族起源於古中國?日本學者列出有力證據,絕非胡亂猜測
    今天的主題是與中國一衣帶水的鄰國日本,大和民族的起源在哪裡呢?記得很早以前有人認為日本人是大秦方士徐福,以及那一船五百童男童女的後代,不過這個說法根本經不起推敲,考古證據無不顯示著日本的土地早在十萬年前就有人生活的痕跡。 不過,對於日本大和民族起源於古中國,日本學者埴原和郎列出有力證據,揭開了答案,表明這種說法絕非胡亂猜測。
  • 探文明之源 尋民族之魂——解碼「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成果
    28日,由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牽頭,聯合近70家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地方考古研究機構共同參與的「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綜合研究」(簡稱「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發布成果,揭開中華文明源頭的神秘面紗,書寫華夏兒女共同的「家譜」。
  • 日本著名小吃壽司,它真正的起源是中國的美食
    ,但是我們只知道壽司,那麼壽司的起源我們並不知道,作為資深的吃貨就是要了解它的起源和各種歷史背景。那麼壽司究竟是起源於什麼時候呢?他有著怎樣的歷史文化淵源?壽司不僅是世界美食之一,他還有著上千年的古老歷史,而且一直都受人的追捧,但是追究壽司真正的起源是中國,在東漢末年,壽司就已經在中國流傳了,到了公元700年壽司才真正的流傳到日本。
  • 「文化」我們的節日:中華文明的價值表徵
    「我們的節日」成為當下數字文明大時代對中華傳統節日和節慶文化的統稱。當我們興高採烈地度假過節、享用節日美食的時候,您會不會產生一個問題:我們的節日究竟是怎麼來的?當除夕夜裡十二點鐘聲敲響的時候,您知道嗎,這是中國的北鬥衛星定位系統授予的精確時間。那麼,北鬥星座及其相關的天文概念又起源於何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