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社會主人可以隨意處死奴婢嗎?

2020-12-22 山野論史

漢代以前,奴婢的地位較低,法律對奴婢的保護不利,隨意處死奴婢的事較多見,漢代以後規定相對嚴格了,中國古代是不準隨便處死奴婢的,法律保護奴婢的基本生命權,但事實上主人處死奴婢的事情經常發生,只不過事後找一個奴婢該死的理由草草了事,比如賠給死者家屬一些錢,厚葬死者,官府處罰一般也都是用錢來解決。因為古代法律中對一些嚴重犯罪是可以開殺戒的,這樣就給一些有權有勢的人提供了逃避法律制裁的機會,死者會被強加罪名而白白喪命。比如某個僕人被打死,會被加上意圖姦淫主母,被當場打死,這樣他就白死了。另外如果奴婢真的犯了大錯,呈報官府,獲準後殺死奴婢,稱為「謁殺

具體的法律條文我沒研究過,但古代有例子,最出名的就是王莽的兒子,王莽大家並不陌生,就是那個篡奪西漢皇位的大新國皇帝,他在沒有登上皇位以前,為人謙卑,儒雅正直,不畏權貴,是人們心中的道德典範,他長子王宇,因為呂寬之獄受到牽連而被王莽所殺,次子王獲,就因殺了一個奴婢而被王莽逼迫自殺,可見在古代殺死奴婢,如果不栽贓找理由並得到官府包庇,是很重的罪則。王莽鐵面無私,不肯包庇自己的兒子,逼兒子自殺謝罪,如果不是後來篡漢,大義滅親的舉動很可能成為千古佳話。

說點題外話;很多人都說王莽的謙卑和鐵面無私是裝出來給大家看的,對這種說法我不敢苟同,王莽從小就是一個非常懂事,老成穩重的孩子,步入仕途後也是公正有加,謙卑隨和,但對自己的親戚從不包庇,他叔叔被免職,大兒子被殺,都是他一手辦的案子。而二兒子被逼自殺時,王莽正是被免官在家,政治前途一片黑暗之時。那時他根本不可能預料到西漢後邊這幾位皇帝都短命無後,自己可以白撿一個皇帝當。說他這樣做是為了將來稱帝造勢純屬扯淡。一個人可以裝一時,切不可裝一世,王莽從小懂事起就這樣,做了讓皇帝也十分勤奮,銳意改革,尊崇六藝,只可惜社會腐朽嚴重,他的改革措施大多半途而廢,致使局面更加混亂。

王莽

漢平帝死了之後,西漢於公元六年改換年號,因為劉氏帝系已經絕戶(五代之內沒有直系血親),沒人繼承皇位,王莽做了代理皇帝,改年號居攝元年,王莽開始遍尋劉氏宗室,後來找來一個叫劉嬰的,《周禮》「五世親盡,可以別姓」這個劉嬰和死了的皇帝早已超過五世,實際沒有繼承權。而正在這時,一個更遠的劉氏宗親劉崇造反,結果失敗,劉崇和近親的幾位劉氏遠房宗親到王莽那裡請罪,王莽沒有追究他們的罪過,這幾個人感恩戴德,紛紛表示,劉氏帝系沒有近親了,說王莽「德美譬天」,願意給劉氏中人做表率,全部回家務農,把天下讓給王莽,就這樣王莽撿了個便宜皇帝,所以班固在《漢書王莽傳》裡也不得不承認「遭漢中微,國統三絕,而太后壽考,為之宗主,故得肆其奸慝以成篡盜之禍。推是言之,亦天時,非人力之致矣!」等於承認劉氏絕嗣,王莽佔了天時,誰也沒有辦法。

好像走題了,好了不說了,王莽在歷史上屬於特例,他對奴婢很重視,不但在自己家裡為一個奴婢逼死自己的兒子,當了皇帝之後還頒布了禁止買賣奴婢的法律。使很多奴婢恢復自由身,但這些奴婢並不感謝王莽,因為他們除了伺候人,沒什麼謀生技能,離開主人生活更加困難了。

相關焦點

  • 論漢朝奴婢和羅馬奴隸的地位比較和社會價值觀異同
    論漢朝奴婢和羅馬奴隸的地位比較和社會價值觀異同 羅馬奴隸與秦漢奴婢都具有半人半物的性質。雖然羅馬法一再強調奴隸是物,但「在當時的社會生活中,奴隸雖然不是權利主體,但卻可以是大量法律行為的主體,可以享有一定的行為能力。從這樣的意義上講,羅馬的人法也應當包含關於奴隸及其行為的調整規範。
  • 古代丫鬟是個高危職業,男主人可以隨意凌辱,還不能反抗
    丫鬟是古代社會特有的一種職業,相當於我們現在底層的打工者,但是卻沒有自由,將自己完全賣給了主人。這是社會地位很低的一個人群,待遇的好壞全看主人的心情,被打被罵是常事,甚至被虐待致死,官府也很少過問。丫鬟是一個十分高危的職業,長的醜的不被自己的主人待見,一旦看不順眼就是拳打腳踢。長的好看的又會被主人覬覦,如果主人想要和丫鬟發生關係,丫鬟是沒有權利去反抗的。因此很多丫鬟都在此期間失身,就算最後贖了身,回到社會上也會遭到別人的冷眼,只能找一個年齡大或者身體有缺陷的人嫁了,並不像電視裡演的那樣。
  • 古代通房丫環主要幹些啥?除了日常伺候主人,晚上還要做一件事
    引言我國的封建社會時期有著極其森嚴的等級制度,不同階層的人,身份地位和待遇可以說是天壤之別,便如《抱樸子》中所言:「其為不同;已有天壤之覺;冰炭之乘矣。」在這樣的階級劃分中,為人奴婢者是最為低下的一種。
  • 中國古代:婚姻家庭制度——「婚姻」與「家庭」
    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中國古代:婚姻家庭制度——「婚姻」與「家庭」,婚姻和家庭是特殊的人際關係組合,是人類兩性和血緣關係的社會形式。如「緒論」中所說明的,它們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並且是動態的,處在不斷的變化之中,遵循著由低級向高級的規律遞次演進。古代的婚姻家庭,因其以建立在私有制基礎上的「一夫一妻」為特徵而與原始社會的婚姻家庭有了本質區別,但它在全部婚姻家庭史中又處於中間狀態,反映著古代社會經濟生活的要求和社會制度的特點。
  • 古代男主人要求與丫鬟同房,丫鬟不能拒絕主人,命運比家伎還悲慘
    我們知道,在中國古代女人的地位是很低的,女子是沒有什麼地位的,家裡貧窮的人家,一般都會把閨女賣給別人家做丫鬟,大戶人家的家中有著許許多多家丁和丫鬟,丫鬟在古代的命運是非常悲劇的。他們中有些人是因為生活所迫,也有不少人被人拐賣。
  • 雙世寵妃:古人詩歌兼唱情,今人唱歌唯唱聲——古代歌姬的故事
    古代因為是冷兵器時代,在戰亂頻發的時候需要大量的士兵,只有這樣國家才能從根本上強盛,所以在古代人口十分重要,尤其是男士,所以在古代都是男尊女卑,為了更好的繁衍後代,實行一夫多妻的制度。雖然地位高於那些奴婢,但是人身自由卻不如她們,她們的命都是屬於家裡邊主人的,已經不是自己能掌控的了。歌妓是古代社會中,女性身份最為低賤的社會地位,可以完全把她們看做一件物品,供主人隨意把玩,送予他人。而男人的那些三妻四妾都是明媒正娶的,不會與他人分享,而這些歌妓就不同了,他們如果被前來做客的客人看上了,都會被主人為了自己利益而送予客人。
  • 古代小妾除了給男人傳宗接代,還有一作用,你能想得到是什麼嗎?
    這個故事出自清朝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49回,自古以來,傳宗接代是每個男人的使命,尤其是在古代尤為明顯,但古代男性地位極高,為了更好地完成這個使命,必然要有三妻四妾,所以問題來了,小妾是否只是傳宗接代的角色?其實不然,小老婆也有作用,這個作用徹底揭穿了古代男人醜惡骯髒的本質,在中國古代,只要是稍微有錢一點的人,三妻四妾就成了家常便飯,三妻四妾就成了家常便飯。
  • 《金瓶梅》中的奴婢也是有所求的,這是人性的根本
    美國學者查爾斯·霍頓·庫利在他的《人類本性與社會秩序》中說:「是日常可見的人性而不是其他什麼神秘的東西形成了社會。」欲求是人生的原動力,也是人物思想性格的重要表現方面。在時代思潮和世風的巨大裹挾之下,奴婢這一階層在不斷地浸淫中,不知不覺與世俗和光同塵,他們的人性慾求亦集中在對財務、金錢、情慾的放縱追求上。《金瓶梅》中奴婢貪慾享樂的心態和行徑是頹敗風氣影響的結果,是當時世俗社會普遍風尚的真實反映。
  • 中國古代官員從什麼時候開始,稱呼自己為奴才的
    中國政治歷史上,從曾經的文質彬彬走向了野蠻。最為明顯的是從唐宋文明政治到元朝野蠻政治的轉變,從元朝開始,專制皇權一步一步加強,幾乎壓制了所有從下而上的社會組織正常發育,使得皇權一家獨大。北宋時期曾經追求國家與社會之間的利益平衡,士大夫與皇權共治天下的現象也一度出現,但這也只是中國歷史長河中曇花一現。
  • 探秘中國古代絞刑:明朝三次盜竊即問絞
    古代白綾賜死    「安史之亂」,唐玄宗帶楊貴妃倉皇逃往蜀郡避難,逃至馬嵬驛,軍士譁變,殺死民憤極大的楊國忠,又逼唐玄宗殺死楊貴妃。中國古代的絞刑,以勒死為多,上吊則多為自殺手段之一。    中國古代另有一種刑罰叫「立枷」,立枷是明代時才出現的一項刑具,受立枷之刑的人通常都會死於該刑具之中。清朝時又稱為「站籠」。也就是讓犯人站在一個囚籠裡,囚籠的頂開圓孔,以束犯人頸部,使之晝夜站立致斃。當然腳可懸空也可不懸空。
  • 嬪妃可以隨意處死宮女?別給《甄嬛傳》騙了
    在前一陣子大熱的清宮劇《甄嬛傳》等其他清宮劇中,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受寵的嬪妃隨意就可以處死太監、宮女,對他們可以說是生殺予奪,毫無顧忌,更有甚者似乎連皇帝本人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似乎在他們眼中這類事情早已經是司空見慣、不值一提,那麼我們不禁要問,宮鬥劇中的這種情節和史實相符嗎?
  • 古代丫鬟地位如此低下,為什麼不選擇出逃?逃跑可能性有多高?
    而紅拂女和他的母親就成為俘虜,一起被送到楊素家裡當了奴婢。在早期古代,那些富裕家庭當中的丫環,大部分都是戰爭當中的俘虜。二、 奴婢的由來在秦朝還沒有完全實現統一的時候,都是由各個小國家不斷打仗,而那時候國家帶走的階下囚,就會成為勝利國的俘虜,當然女主也就成為婢女。
  • 傳說古代60歲老人必須處死,一個大老鼠的出現促使棄老之法廢除
    在古代棄老風俗中,60歲老人也會被迫住在「活死人墓」。古時候由於食物短缺,生存資源匱乏,人過60歲就有可能被作為包袱遭遺棄,任其死亡,這就是棄老。古代中國、日本、朝鮮等,甚至近代非洲一些部落,都存在棄老現象。湖北的「寄死窯」,山東的「模子墳」,山西的「生藏墓」,都是古代棄老風俗的遺蹟。「寄死窯」一般長約2米,寬約1米,高約0.8米,洞裡剛好容納一個人。
  • 古代一個秀才有多牛?六大特權,第一項多半條命,第三項男人羨慕
    古代中國歷來是一個看重人才的社會,治理國家、教化百姓、敦風厲俗都需要人才,所以從漢代開始,朝廷會選取民間的有才之人充實到幹部隊伍裡,這些有才之人就叫秀才。一般來說,中國古代衙門既是民政部門,又是行政和司法部門,中國古代缺少民法,基本以刑法思路來審理案件,普通人只要涉嫌犯罪,不管什麼情況,縣官先賞一頓板子,即便有錢人也不免皮開肉綻。但秀才就不一樣了,就算涉嫌參與了什麼違法行為,老爺也不能隨意打秀才,秀才有免刑特權,等於多了半條命。如果證據確鑿,秀才確實犯罪,那也要縣官先向省級學政發文,等對方將秀才的功名革去之後,衙門才能動刑。
  • 有隻狗給男主人戴綠帽,還把主人咬死
    經過專業訓練的狗還可以成為「特警」,配合警察叔叔抓壞人,因著它們靈敏的嗅覺,「緝毒犬」也出現了,它們是警察抓捕毒販的好幫手。狗的祖先是狼,而經過人類長期的馴化,有一部分狼成為了狗。唐代的劉長卿有一首較為出名的詩,名為《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或許很多人都不太熟悉這個名字,但要是提起詩的後兩句,那麼不少人就都明了了,那就是「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 在古代男主人要求與丫鬟同房,丫鬟該怎麼辦?
    在古代男主人要求與丫鬟同房,丫鬟該怎麼辦?在古裝電視劇中我們常常可以看到,在大戶人家的家中有著許許多多的幹雜活的年輕男子和女子,這些就是古代中大戶人家裡家中的家丁和丫鬟;我們今天就來說說丫鬟的地位。我們知道,在古代女人的社會地位都是很低的,特別是在普通的家庭當中,女人更像是工人。古代的丫鬟大多數都是因為家庭困難而被賣到有錢人的家裡的,也有一部分在兒時遭到拐賣才淪落為丫鬟;所以說丫鬟大多數是社會最底層的人,她們的一生可能讓主人家擺布了。事實上,在古代買賣丫鬟僕人是件很平常的事情。
  • 奴婢謝過聖上的信任,奴婢一定將此事辦得妥妥噹噹
    朱由校笑道:「那就好,成立一個新的商社,專門負責管理此事,就由老石負責吧,讓蒙古那邊收集羊絨,這東西比羊毛要好,可以用來製作高檔的衣物。石元雅大喜道:「奴婢謝過聖上的信任,奴婢一定將此事辦得妥妥噹噹。越是老人,奴婢越不想他們出事。做得好聖上自然有賞,貪的錢拿了會燙手的。石元雅也笑道:「都知道廠公是為了大傢伙好。我們畸零之人,跟了一個好主子,就是天大的福分,平日廠公也很照顧我們的,奴婢在聖上和廠公面前發個誓,只要奴婢負責的商社出了事,奴婢自己拿這顆腦袋來謝罪。魏忠賢笑道:「誰的問題斬誰的頭,你自己管好就行了。管理和帳目分開,就出不了大事,一些小事,誰會喊打喊殺了。
  • 古代社會階層為什麼分為「士農工商」?
    所謂四民,指的是古代中國的四種公民,即士、農、工、商,除此以外,還存在許多「賤民」,他們比四民階層更低,歸為「賤籍」階層。四民是古代中國政府對於平民職業的基本劃分,同時它亦是國家百姓的總稱,可以說,四民就是國家的基石。不過職業的種類極多,為何中國古代社會階層專門將平民們劃分為士農工商呢?「四民」一詞最早出現在《管子》,其文曰:「士農工商四民者,國之石民也。」
  • 古代夫妻深夜雲雨,小妾為何守在床邊?其真實原因,令人羞於啟齒
    在古代,雖說男子可以「三妻四妾」,但其實這種說法是錯誤的,古代的男子也只能有一個妻子,其他的女人都只能算作小妾。小妾和正妻的地位也不能相提並論,我們常說娶妻納妾,這兩個字的差別就很大的,「娶」指的是明媒正娶,八抬大轎。
  • 古代的丫鬟在給主人暖床時,遭遇主人圖謀不軌該怎麼辦?
    在古代封建社會,大富人家,有權有勢的人家都有很多奴役和侍女。侍女古代又稱為丫鬟,為什麼叫丫鬟呢?因為丫鬟在古代地位低下,髮型是左右兩邊頭髮各扎一個圓環形,看著像樹丫狀,因此稱為丫鬟,此稱為也是一種貶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