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漢朝奴婢和羅馬奴隸的地位比較和社會價值觀異同

2020-12-13 騰訊網

論漢朝奴婢和羅馬奴隸的地位比較和社會價值觀異同

羅馬奴隸與秦漢奴婢都具有半人半物的性質。雖然羅馬法一再強調奴隸是物,但「在當時的社會生活中,奴隸雖然不是權利主體,但卻可以是大量法律行為的主體,可以享有一定的行為能力。從這樣的意義上講,羅馬的人法也應當包含關於奴隸及其行為的調整規範。

甚至可以說,奴隸同樣是`人'或者說是法律行為的主體,只不過是具有不同身份和社會地位的人或者主體,是不具有市民法`人格'的人」。烏爾比安曾說「根據市民法的規則,奴隸什麼也不是。但是,根據自然法,情況並非如此。因為根據屬於自然法的規則,一切人都是平等的。」

烏爾比安將奴隸與其他主體都稱為「人」,從這個術語的意義上理解,奴隸與擁有市民法「人格」的自由人是相同的。

而秦漢社會一方面強調奴裨「律比畜產」,「置奴碑之市,與牛馬同菌,制於民臣,領斷其命」,另一方面又強調「天地之性人為貴」,承認奴裨的「人」的屬性,並在一定程度上保護其權利。

這種半人半物的性質造成了其法律地位的重大矛盾。有人將羅馬奴隸的地位分為截然不同的法律地位和事實地位。在法律上,奴隸是物,那些富有理性並且受過良好教育的奴隸無疑是一種特殊的物,並且他能夠為主人獲得權利。

但是,他本身並沒有任何權利他只是權利的標的,就像牲畜一樣。直到公元世紀和世紀,人們才開始試圖對主人處置自己奴隸的權力進行某些調整,這種調整所採取的形式同我們今天為保護動物而採取的立法形式相同。

在這一有限的範圍內,可以說奴隸已經變成了權利的主體。最終,在優士丁尼時代,主人只被允許對奴隸進行合理的懲罰。

可見,奴隸法律地位隨著時間不同而變化,而奴隸社會初期的奴隸地位最為低下。至於其事實地位,當然還根據每個奴隸自己的能力,也就是說他的價值以及他主人的特點,有著很大的差異。

既有被主人虐待生活悲慘的奴隸,也有受主人善待甚至被主人解放的奴隸。總之,羅馬奴隸的法律地位較低,但其事實地位卻因各種原因而有高低上下之別。秦漢奴隸的法律地位與事實地位也有不同。

從法律地位上看,奴隸同普通人區別很小,個別「豪奴」甚至成為地主惡霸。而就奴裨在社會生產體系、勞動組織和經濟結構中的地位而言,也並無同一地位。與羅馬奴隸相比,秦漢奴裨的事實地位也因各種原因而有區別。

從嚴格意義上說,秦漢法律對奴裨地位的規定,較羅馬法要少一些嚴酷性。馬克斯·韋伯也看到了這一點,他認為是對傳統的虔敬所致。

「對傳統的虔敬和對統治者本人的孝敬,是權威的兩大要素。前者的力量,包括約束統治者們的動機,對形式上毫無權利的服從權力者有利,例如奴隸,因此,他們的狀況在東方地區受傳統約束的父權家長制的統治下,得到的保護要比例如在迎太基—羅馬的種植園裡奴隸的狀況基本上要強得多,後者是理性的,不再受傳統約束的利用的對象。」

羅馬奴隸的法律地位隨著時間的變化而改變。羅馬奴隸社會大約開始於公元前世紀中後葉,公元世紀中葉後才逐步衰落和瓦解。在這大約年間,奴隸享有權利的程度也有不同。

就整個奴隸階級來說,他們受到壓迫和剝削,在法律上沒有自由權,更談不到市民權和家族權。不過在歷史的長河中,他們的境遇在不同的時期也有所不同。

在與秦漢社會大致相當的時期,公元前世紀至公元世紀中後期,此期間奴隸的法律地位確實有相當大的改善和提高,這和羅馬奴隸制的發展有密切關係。但即使在這法律地位相對較高的多年中,大多數情況下奴隸還是比較悲慘的。

與此相比,秦漢奴裨的權利在整個秦漢時期並沒有太大的變化。雖然在兩漢王朝建立之初,政府所頒布的免奴詔令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奴隸地位的提高,但那些詔令對放免奴碑的條件有著嚴格限制,並未在大範圍實行。

另外,從範圍而言,由於羅馬奴隸制建立在對外戰爭的基礎上,被徵服地區是隨著戰爭的勝利才建立起奴隸制的,因此,羅馬奴隸制的發展極不平衡。當羅帝國東部的部分地區已經經歷了奴隸制的全盛階段並開始衰落時,帝國中部的義大利和西西里,才剛剛進入它的形成和發展期。

而當義大利等地進入奴隸制全盛期時,帝國西部和北部的大部分地區,卻還處於奴隸制的形成和發展期。這種地區之間的發展不平衡也導致了羅馬奴隸的法律地位存在地區差異。而秦漢奴裨的生活狀況、價格、從事職業等,可能會因為時間的不同及地區之間經濟發展的不平衡而有差異,但法律地位差異不大。

在對羅馬奴隸權利的討論中,大部分權利都與被釋奴有關。「根據羅馬的習俗,奴隸在被釋以後,就獲得了其原主人的地位。這就是說,一個被釋奴隸,如果其主人是羅馬公民,僅僅通過私人釋放而不用政府批准,就自動躍入羅馬公民這一行列,享有羅馬公民的義務和權利。有權參與公民投票,有權與公民成員通婚。因此,就政治地位而言,羅馬的被釋奴隸,一般高於羅馬公民階層以外的任何自由民。」

而一般奴隸的權利遠遠沒有被釋奴廣泛和普遍。就秦漢奴隸而言,我們所討論的案例大多是普通奴裨。當然,豪奴的權利自然要大於普通奴掉,特別是政治權力,那是普通奴裨甚至庶民都無法企及的。因此,羅馬奴隸享受權利的主體主要是被釋奴隸,而秦漢奴牌卻沒有這種區別。

公元前世紀中後葉到公元世紀中後期,羅馬奴隸相對較高的法律地位,是「奴隸制走向沒落和封建因素廣泛出現的產物」。羅馬長期成功的對外戰爭促進了羅馬奴隸制的發展,也給羅馬帶來了大量的奴隸。

奴隸數量增長的同時,其待遇卻每況愈下。奴隸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組織了幾次大型的奴隸起義,雖然起義最終都不免失敗,但客觀上促使統治者制定一些改善奴隸待遇和地位的法令。

在帝國時代,奴隸的待遇引起了立法者的注意,這不僅僅是由於受到倫理的和人道主義的精神影響,而且也出自於政治利益的考慮。羅馬徵服範圍的擴張致使奴隸的數量大大地增加並使奴隸所處條件惡化,由此而發生奴隸起義,它們一度曾使國家的生存幾乎陷入危機。

羅馬奴隸法律地位的提高,主要靠自己爭取。「由於奴隸進行反抗,奴隸起義不斷發生,奴隸主階級出於維護自己的統治和經濟發展的需要,以及受了自然法學和基督教的影響,逐漸通過法律限制虐待奴隸。」相比之下,秦漢奴隸的權利不是來源於國家法律的規定,也不是奴牌的鬥爭和起義所致,而是來源於中國古代的習慣法。「法的源頭是習慣法,這是一種社會常規。」

之所以稱其為習慣法,是「因為他們相對於國家法,生長於民間其次,在風俗、慣習以及法律所構成的連續體上,他們多少靠近於習慣的一極儘管程度不一,同時,這些基於習慣而形成的規範已經具有這樣和那樣的特徵,以至能夠毫不含糊地被我們稱為法律而有別於普通的風俗或常規等」。

在中國古代社會,習慣法涉及的大多是「戶婚田土錢債」等一直被視為「民間細故」之類的為統治者所輕視的東西,以至法典中多略而未詳。秦漢奴隸及庶民的權利,都是隱藏於習慣法中,這與羅馬法中明文規定奴隸的權利有著本質的差異。

羅馬奴隸的法律地位較低,享受的權利相對較少,但其權利主要來自於法典的規定,帶有普遍性。以權利為本位的羅馬法,雖然規定了奴隸的權利內容,但這些權利相當有限。而以義務為本位的中國古代法,雖然在國家法令中缺失權利的規定,但人們包括奴隸的權利,大多隱藏於風俗習慣及「禮」中。

中國傳統法的特點是只涉及公共事務,是行政和刑事性質的。與家庭、貿易和非國家壟斷的商業有關的私法,則被置於公共事務當局的管轄之外,而繼續被風俗習慣所控制。

因此,中國古代法律文化應包括國法、禮和風俗習慣三部分。有學者也認為,中國古代法的特點是只有公法沒有私法,民刑不分,實際上,這僅就國家法而言。

對於客觀存在的因婚姻、田土、錢債等現象所產生的關係,大多屬於私法範圍,社會亦不得不提供相應的準則、規則,這是一個文明社會最基本的要求。問題在於,如何看待這類社會現象,以何種準則、規則來規範這類關係,這首先是一個價值問題,其次才是技術問題。

相關焦點

  • 趣歷史|秦漢和羅馬:為何得出不同的果?
    有人說,漢朝開邊與其他帝國殖民沒什麼不同,但哪有不以戰敗者為奴隸、還自掏腰包去供養戰敗者的「殖民者」?與漢匈戰爭前後腳發生的,是羅馬與迦太基的第三次布匿戰爭(公元前149-146年),羅馬將迦太基全城夷為平地,將投降的5萬老幼婦孺全部賣為奴隸。希臘羅馬的對外戰爭都能掙錢,而漢的開邊都是貼錢,史書上批評其「虛耗海內」。但漢朝要的是人心,而不是錢。
  • 羅馬皇帝︱走向保守,且走向權力,屋大維的羅馬價值觀
    希臘文化真正開始滲入並對羅馬的傳統價值觀發起衝擊大約在第二次和第三次馬其頓戰爭期間。(註:第二次馬其頓戰爭為公元前200-196年,第三次馬其頓戰爭為公元前172-168年)。這兩場戰爭奠定了羅馬在希臘半島的庇護國地位,同時也加大了羅馬文化與希臘文化之間的來回交流,倆者文化之間差異的碰撞也愈發激烈。
  • 沃爾特·沙伊德爾 編《古代中國與羅馬的國家權力》
    本書收錄八篇文章,作者包括趙鼎新、陸威儀、普鳴等,他們從比較視野研究古代中國與羅馬的國家權力,分別討論這兩個影響深遠的文明大國在這些方面的異同:王權與國家精英的構成、行政決策的制定、國家官僚制度的組織與運作、國家財政收支、國家權力對城市社會的控制、宗教信仰與王權正統的關係等。
  • 古代中國與羅馬的國家權力 | 薦書
    本書收錄八篇文章,作者包括趙鼎新、陸威儀、普鳴等,他們從比較視野研究古代中國與羅馬的國家權力,分別討論這兩個影響深遠的文明大國在這些方面的異同:王權與國家精英的構成、行政決策的制定、國家官僚制度的組織與運作、國家財政收支、國家權力對城市社會的控制、宗教信仰與王權正統的關係等。
  • 「比較區別型」:三大題型分類解讀,答題技巧
    類型三材料重點涉及比較對象中的一個:以權重小的比較對象為參照物;從材料中提取權重大的比較對象的有效信息。類型四比較對象在材料中均有涉及,但有效信息很少,材料僅僅是個引子:結合基礎知識,可從背景、內容、性質、特點和影響五個方面考慮比較對象的異同。
  • 論生態文明的後物質主義幸福觀和共同體價值觀
    「物質主義」這一概念可以從哲學本體論以及倫理學和社會學兩個維度解釋。從哲學本體論的角度看,「物質主義」是指對關於物質與精神關係的回答劃分為唯物主義哲學與唯心主義哲學;從倫理學和社會學的角度看,「物質主義」是與「後物質主義」相對立的一種價值觀。其核心含義是把追求與獲得物質財富看作是生活幸福的基礎和關鍵,並把物質消費的多少當作衡量人的成功、地位和幸福的標準。
  • 大題第七彈|「比較區別型」:三大題型分類解讀,答題技巧公布
    類型三材料重點涉及比較對象中的一個:以權重小的比較對象為參照物;從材料中提取權重大的比較對象的有效信息。類型四比較對象在材料中均有涉及,但有效信息很少,材料僅僅是個引子:結合基礎知識,可從背景、內容、性質、特點和影響五個方面考慮比較對象的異同。
  • 從身份社會到契約社會
    ,平民社會取而代之;奴婢制瓦解了,僱傭製取而代之;計口授田的均田制瓦解了,「田制不立、不抑兼併」的土地自由市場取而代之;莊園經濟瓦解了,租佃製取而代之。這是宋代法制史上的一則趣聞,卻是中國社會史的一個標誌性案件:意味著從魏晉到隋唐的奴婢制已經瓦解,主家與奴婢從此都是法律上的主體,雙方如果有了糾紛,可以通過訴訟解決,主家可起訴奴婢,奴婢也有權利起訴主家。  而宋代之前的奴婢,形同奴隸,不具備獨立的法律人格,不獨立編戶,是附依於主家的賤戶。依照法律,「奴婢賤人,律比畜產」,意思是說,奴婢只是主家的私人財產,跟牛馬豬羊沒什麼區別。
  • 中國古代社會主人可以隨意處死奴婢嗎?
    漢代以前,奴婢的地位較低,法律對奴婢的保護不利,隨意處死奴婢的事較多見,漢代以後規定相對嚴格了,中國古代是不準隨便處死奴婢的,法律保護奴婢的基本生命權,但事實上主人處死奴婢的事情經常發生,只不過事後找一個奴婢該死的理由草草了事,比如賠給死者家屬一些錢,厚葬死者,官府處罰一般也都是用錢來解決。
  • 羅馬與秦漢:從「大融合」到「初次大分流」
    因為此處的氣候、植物和動物便於社會的複雜性和大型政治的長期發展。兩大帝國也都分為兩大不同的生態區域:就羅馬而言,包括地中海核心區和歐陸北緣;就中國論,分作黃土高原、黃河平原核心區和炎熱潮溼的南方。在古代結束之後,羅馬與中國發展的軌跡最終轉至上述兩分的前者。不過,在環境上羅馬和中國也有較大差異。
  • 西哥特人兩次圍攻羅馬,那裡的奴隸打開了大門,導致羅馬淪陷
    狄奧多西一世公元5世紀前後,羅馬有近1000個頂級貴族家族,3萬個一般貴族家族,每個貴族家族大約需要10個家族來支撐,羅馬約有2500—30萬個家族。當時羅馬帝國的人口還沒有算上野蠻人和奴隸的數量。這樣算下來,當時羅馬大約有100萬人。
  • 古時候的秀才和現在本科生誰的社會地位高?
    古代的秀才處處享有國家賦予的特權,身份地位遠不是現在的研究生可比!1、秀才可以免役。古代徭役很重,而一旦中了秀才,家裡就可以減免兩個男丁的徭役,別人累死累活的給政府免費幹活,而你家卻在樹下喝茶下棋,悠閒自在。2、秀才可以不用交公糧。自古老百姓必須給國家交公糧的,而且交得特別多。
  • 羅馬的背面是「性」的混亂,被壓迫的奴隸們反擊,文明走向沒落
    美國奧斯卡獲獎影片《角鬥士》展現羅馬競技場上的廝殺和突圍,在羅馬最著名的競技場上,一群奴隸為了生存,為了更好地擁有選擇權,在廝殺,在拼盡全力搏鬥。《角鬥士》中的馬克西姆斯是幸運的,他本身就是貴族而非真正的奴隸。在他的奮勇搏鬥中,他勝利了,成為了英雄。
  • 涼山彝族奴隸社會的文化教育:家支教育、血統教育
    大家好,今天來給大家講講涼山彝族奴隸社會的文化教育。涼山彝族奴隸社會一直沿襲到解放前夕。這裡的階級關係掩蓋在森嚴的等級制度之下,所有的人都嚴格區分為「諾夥」「曲諾」「阿加」和「呷西」四個等級。而關於血統教育:奴隸主貴族十分重視血統教育,它與氏族制的氏族血統觀念教育有本質的不同。無論母系制和父系制的血統觀念都是沒有等級的區別的。而涼山彝族奴隸社會的血統論教育是有嚴格的等級意義及鮮明的階級性的,在以血統「神秘」為精神支柱的諾夥家支,實行嚴格的等級內婚和家支外婚。「諾」彝語為「黑色」,「夥」即「群體」,諾夥意為「黑骨頭的人」(或黑色血統的人)。
  • 女黑奴如果為奴隸主生育子女,那麼混血兒的社會地位會有改變嗎?
    在歐美社會,種族歧視是一種根深蒂固的傳統,甚至在數百年前,世界上還發生過著名的黑奴貿易,在如今的美洲,幾乎所有黑人的祖先,都是因為黑奴貿易而抵達美洲的。比如美國前總統歐巴馬的祖先,就來自非洲的肯亞,女黑奴則時常成為奴隸主的生育工具,那麼問題來了:女黑奴和奴隸主生下來的孩子,社會地位如何?
  • 西哥特人兩度包圍羅馬城,城內奴隸打開城門使羅馬陷落
    第二年,狄奧多西一世完成羅馬的統一,這是羅馬帝國的最後一次統一。395年,狄奧多西一世去世後將羅馬帝國分給自己的兩個兒子,永久分治,是謂西羅馬帝國和東羅馬帝國,西羅馬帝國以羅馬城為首都,東羅馬以君士坦丁堡為首都。
  • 羅馬法
    【說課】選擇題32題考的是古代西方,不是考古希臘就是考古羅馬,分值4分,但由於近三年來全國一卷都考查古希臘,因此考查古羅馬的概率就非常大。另外,咱們現在國家提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涉及到法治這一個重要的概念,因此要作為學習的一個重點,選擇題和材料題都有可能出現。本節課的重點是羅馬法的內容及影響,難點是羅馬法發展的進程。
  • 價值、價值觀與核心價值觀:一個再思考
    比如,一個奴隸可以滿足自己的奴隸地位,但並不能因此改變奴隸與奴隸主的價值關係,不能因此改變奴隸與奴隸制的價值關係。價值觀則是在一定的歷史條件和文化背景下,不同的人對價值關係的理解和把握。這就是說,價值關係不同於價值觀,價值關係是客觀的社會關係,價值觀則是人們對客觀的價值關係的觀念把握。人們正是基於意識到的需要對價值關係進行判斷、整合和反思及其升華,才形成了價值觀。
  • 專業文章 | 論性別的社會地位不平等(下))
    摘要:在性別平等寫入法律的當今,無論是中國還是西方,性別不平等的社會事實仍然存在於各個方面,社會地位不平等是其重要表現之一。探尋兩性間社會地位不平等的根源,有助於我們消除這種不平等。因此本文從歷史文獻和相關研究出發,總結社會地位不平等的歷史原因和現實表現,並提出有關對策和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