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們都知道學習任何一門語言,都需要大量的輸入和輸出,也就是我們熟悉的聽說讀寫這四個版塊,尤其是聽和讀,囊括了語料的輸入,為說和寫打下基礎。而針對輸入和輸出,看語言學家克拉申如何解讀:
克拉申全稱史蒂芬·克拉申(Stephen D. Krashen),著名美國語言教育家,他畢生致力於第二語言習得的研究。在其著作中,他認為語言的掌握,無論是第一語言還是第二語言,都是在「可理解」的真實語句發生(即有效輸入,也就是懂意思的外語)下實現的:都是在放鬆的不反感的條件下接受的:它不需要有意識地學習,訓練和使用語法知識;它不能一夜速成,開始時會比較慢,說的能力比聽的能力實現得晚。所以最好的方法是針對以上語言實現的特點來設計。
1.習得和學得(acquisation &learning)
2.自然順序假設(the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
這一假設認為,無論兒童或成人,語法結構的習得實際上是按照可以預測的一定順序進行的,也就是說,有些語法結構先學會,另一些語法結構後學會。克拉申指出,自然順序假設並不要求人們按照這種順序來制定教學大綱。實際上,如果我們的目的是要獲得某種語言能力的話,那麼就有理由不按任何語法順序來教學。
3.監檢假設(the monitor hypothesis)
一般說來,下意識的語言習得是我們說話流利的原因,而理性的語言學習只起監檢或編輯的作用。在口頭交談中,人們往往沒時間去考慮斟酌語法。語法規則如果不是習得而是背出來而用不上。但在事先準備的正式發言和寫作中,語法的使用能提高語言的準確性,為演講或文章增添色彩。
這一條可以說是克拉申對語法知識的用處做出的最大讓步。
4.輸入假設(the input hypothesis)
輸入假設也是克拉申第二語言習得理論的核心。只有當習得者接觸到「可理解的語言輸入」,即略高於他現有的語言技能水平的第二語言輸入,而他又能把注意力集中於對意義的理解而不是對形式的理解時,才能產生習得。如果你的現有水平為i,那麼就要給你提供i+1水平的輸入。這種i+1的輸入並不需要人們故意去提供,只要習得者能有足夠的理解輸入時,就自動提供了。克拉申認為,理解輸入語言的編碼信息是語言習得的必要條件,不可理解的輸入只是一種噪音。按照輸入理論,說話的流利程度是自然達到的,是不能直接教會的。這是我們提高聽說讀寫中輸入的重要的核心。
另外一個就是非常重要的沉默期(silent period)的概念,是在這假設裡引入的。克拉申認為,無論成人或者兒童,在掌握說話能力前,都會有一個相當長的沉默期,直到聽懂的量達到一定程度或自信時,才可以說話。這一沉默期是正常的也是必要的。所以大家不要急著上來就想說,說的能力要來得慢,同時它是自然到來的。
5.情感過濾假說,指的是大腦有個情感過濾體系,當處於放鬆,自信的積極精神狀態的時候可理解性輸入能更好地促進語言習得。
6.可理解輸出(the comprehensible output),即在輸出時嘗試做一些高於他們目前水平的練習。因為輸出的過程可以促使學生積極尋找合適的形式來表達他們所要表達的意思。當他們碰到一些不知該如何表達其意思的困難時,就會去努力嘗試,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可以自己嘗試總結一些新的規則,從對方的反饋中總結經驗,最終形成比較穩固的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