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美國語言學家史蒂芬·克拉生(Stephen Krashen)提出了外語學習的「五大假說」,分別是:
在這五個假說中情感過濾假說認為如果孩子在負面情緒(比如焦慮、自我懷疑或者厭煩)下學習外語,就會降低他們對輸入信息的理解能力,讓學習難以發生,即要把學的東西都過濾掉了。克拉生特別指出了產生這種過濾性的兩大最根本的原因。第一是不接受沉默期,即希望學習者有了輸入後就馬上產生輸出,沒有耐心等待輸入量的積累。 第二是在啟蒙階段更正孩子的語言錯誤。其實哪怕是母語,孩子在開始使用的時候也會犯錯,更不要說外語了,逢錯必糾會讓孩子失去語言學習的自信和興趣。
那麼如何為孩子創造一個最佳的情感條件,進而保護或者塑造孩子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呢?
最佳情感條件有三種:
第一,孩子有強烈的學語言動機。孩子的每一個興趣點都是需要父母耐心地指引和保護的。引導孩子對英語的濃厚興趣,保護孩子的興趣不受外界因素的影響而降低。 這是我們作為父母需要做的事情。
第二,充滿信心和心情舒暢。善於抓住孩子在英語環境中的每一個閃光點以及進步進行表揚,讓孩子愛上做類似的事情,家長可以進一步提出對孩子的期望。而不是每次作為考官檢測每次的學習是否達標。所謂的標準,是我們家長或者老師根據大多數孩子的一般情況制定的,每一個孩子都有他自己的特點和獨特的成長路徑。善於抓住孩子的特點,並且有意識的將特點轉化為對孩子這方面拔高的引導,才是我們作為家長和老師需要做的事情。
第三,沒有過高或過低的焦慮感。孩子的焦慮主要來源於孩子對自我的要求以及外界對於孩子的要求。 孩子是可以感知這個世界的,他們能夠感覺的周圍的人對於他的表現有什麼期待和要求。 有的孩子情感細膩,更加容易陷入焦慮。所以家長要做的更多的是鼓勵孩子,以及引導孩子。
比如說,What color do you like? I like brown. 當家長期待孩子能夠讀出這句話的時候,孩子卻總是卡殼,不能夠順利地完整地讀出來整個句子。 這個時候,家長最需要做的不是很生氣的語氣進行質問孩子怎麼學的,為什麼別人都會,自己的孩子卻不會。 而是需要問孩子哪個單詞不認識,不會讀。需要幫助孩子分析(1)是缺乏自信不敢開口,(2)還是意識到自己發音不正確,想重新讀,但是卻每次都讀錯,(3)或者每個單詞分開都會讀,但是連成一個句子就是讀不下來。只有找到了原因,才能夠幫助孩子改正 ,如果停留在質問的階段,家長和孩子都會發現不了真正的問題,從而都會產生焦慮的感覺,而且無法疏導。
在帶孩子啟蒙英語的時候,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家庭,我們都營造一個輕鬆愉快的氣氛,在這種氛圍下,孩子語言習得的效率才是最好的,孩子才能夠真正的塑造英語思維。而不是接受漢譯英以及英譯漢的語言轉換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