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教學,為創新夢想找個支點

2020-12-11 中國教育新聞網

  ■本報記者 鍾偉

 

  智慧機器人是一種全新的信息技術綜合教學平臺,學生可以充分發揮想像力去設計各種智能裝置,實現自己的創意,提升信息素養。智慧機器人走進信息技術課,不但為信息技術課的教學內容增添了新的素材,同時也為信息技術課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提供了創新的舞臺。

 

 

  圖為湖北省宜昌市西陵區葛洲壩實驗小學的一堂機器人教學公開課---《機器人的眼睛》。本報記者 鍾偉 攝

  「我已經深深地迷上了機器人這一門奇妙的學科。在與老師合作的有利條件下,我迅速了解了機器人單片機、傳感器、驅動電路的性能和工作原理,掌握了重心、摩擦力、光電效應、轉動慣量等物理知識,掌握了結構化的程序設計思想,學會了回溯、深度、廣度、啟發等各種搜索算法,以及動態規劃、分治、貪心和一些不知名的算法。在這期間,我更驚喜地發現,我的基礎學科成績也在迅速提升。」這是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實驗中學參加機器人課外活動的一名學生發表在校刊上的一段話。

  2003年,教育部將「簡易機器人製作」列入「技術課程標準」後,機器人迅速進入中小學課堂。幾年來,機器人教學的發展推動了教學思想、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創新,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如今,越來越多參加機器人課外活動的學生感受到,「從策劃、設計到製作、測試等一系列的開發過程均由自己親手完成的成就感;自己製作的機器人能夠按照設計要求完成動作時的喜悅;可以向具有無限開發潛力的機器人領域進行永無止境的挑戰……」

  為了進一步推進機器人教學的開展,中國教育學會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專業委員會不久前在湖北省宜昌市舉辦「2007年中小學機器人教學研討會」。針對中小學機器人教學的現實,與會專家、教研人員、一線教師從課內外教學、機器人競賽、教材建設、機器人配置等多方面,理論聯繫實際地開展評估、討論,進一步明確機器人教學的指導思想和方向,期待將機器人教學推向一個新的高度。

  走出「唯比賽」的怪圈

  「很多學校的機器人教學僅僅圍繞比賽而展開,智慧機器人作為一種全新的教學平臺,它在學科教學中的作用遠遠沒有發揮出來。在比賽中,由於過分追求比賽結果,造成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思維的開放性、創造性沒有得到充分的體現。」對於目前機器人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困擾,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實驗中學教師李寧表現出一絲憂慮。

  事實上,南海實驗中學在「機器人教學活動與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探索的過程中,也經歷了「從第二課堂課外小組活動,到全校信息技術課中的全面開設;從單純為了競賽獲獎、提高學校聲譽為目的,到以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為目的;從發現現象、探索證實,到全面展開研究、初步成果的體現」的過程,探索出一條全面提升全體學生綜合素質的新路子。

  近年來,一些以競賽為主的機器人活動越來越受到師生的質疑,也引起大家的關注和討論,機器人活動應該回歸它所具有的創新教育的本質。正如李寧所說:「在學生取得成績讓我們感到欣喜的同時也不禁開始思考,開展機器人活動,除了是第二課堂的教育性、科技性、趣味性活動以及比賽獲獎外,還能給學生帶來什麼更為實質的內涵?」

  「如今的機器人教學在教學指導思想和教學目的上,正在從原來只為競賽獲獎、注重技術技能的掌握、注重一個項目的完成的淺層次認識,上升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即人才培養的層次。」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鄧立言欣喜地談到,不少論文和課例都側重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及克服困難的精神和意志,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和學習掌握科學研究的方法,培養學生的技術素養。

  與此同時,機器人教學的內容也從原來以競賽項目為主,發展到機器人的基本知識、倫理教育,並涉及與其他相關學科的整合。上海靜安第一中心小學教師林君秋的課例《正n邊形問題的解決》,利用機器人尋跡走多邊形的知識,直觀地論證「當正多邊形的邊數無限增加時,這個正多邊形就趨近於圓形」;北京景山學校教師吳俊傑提出並實踐了將「『機器人倫理』的內容作為機器人課程滲透『科學·技術與社會』思想的社會支點」的思想,與會專家普遍認為這是機器人教學中素質教育的升華和突破

  「將課堂交給了學生」

  「點、線、面相結合」的機器人教學模式是山東省濰坊市高密一中探索並總結提煉出來的。高密一中是濰坊市較早開展機器人教學活動的學校之一,該校結合機器人的教學特點,於2003年就編制完成了《電腦機器人基礎》、《電腦機器人科技創新》、《中學生電腦機器人DIY》等校本教材,並在該校的初中實驗班開設電腦機器人教學,將機器人教育滲透到信息技術課程之中,形成「以必修課為面、以活動小組為線、以競賽項目為點的點、線、面相結合的教學鏈條」,學生的信息素養在教學活動中逐年提高。

  「機器人課堂教學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方法,時間短、無借鑑。濰坊市各縣市區和學校在近幾年的課堂教學中形成了多種教學方法。」據山東省濰坊市電化教育館館長王世洪介紹,該市昌樂縣實驗小學積極利用機器人實驗室開展機器人課堂教學活動,在小學教學中逐步提鍊形成「激趣導課、學點互動、操作實踐、合作交流、鞏固深化、拓展延伸」的「六步教學法」;該市青州實驗小學在機器人教學活動中確立了「認識-實踐-提高-開發」的整體教學計劃,利用信息技術課對三至六年級學生進行機器人知識的滲透,以每天下午第三節課外活動為鞏固提高,以興趣小組為拓展帶動,既保證了面上全體學生機器人知識的培養,又保證了點上興趣小組成員機器人創新與實踐能力的提高。

  湖北省宜昌市西陵區葛洲壩實驗小學副校長聶敏認為,機器人教學具有實踐性強、探索性強和綜合性強的特點。在教學中,該校「將課堂交給了學生」,通過生動、直觀、有趣的實際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參與熱情。課堂教學以學生為中心,以任務作驅動,促使學生主動探究,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性和創造性,而教師只是課堂組織者。

  「教學方法的運用是一門藝術,每一環節都是再創造,都受各種因素的影響,用得是否得當,是衡量教師專業水平的重要槓桿。」針對近兩年來各地中小學機器人教學模式、方法的探索所表現出來的發展趨勢,鄧立言分析認為「有突破,有創新」。在教學方法上,以教師講解為主的狀況已不多見,多數教師在教學中都注意「以學生為中心」,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對象與教學條件等教學要素的具體情況,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使之組成最佳組合。鄧立言特別提到中國人民大學附中教師袁中果參與評比的課例設計和教學實踐,就充分體現了上述思想。

  由經驗型向研究型發展

  「機器人教學正在由經驗型向研究型發展,許多學校和教師越來越重視教學科研。」鄧立言認為,教育科學研究可為教育實踐提供理論指導,可以避免「急功近利」,避免對理論的片面理解而導致錯誤的教育行為。因此,機器人教學由經驗型向研究型發展是一個應引起我們關注的重要事件,它將進一步推動機器人教育的發展和提高機器人教學的水平。

  據了解,很多學校都對機器人教學科研進行了積極有益的探索,並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南海實驗中學開展了「機器人活動與學生的學習成績及綜合素質提高」的課題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數據,通過研究和試驗得出「智慧機器人實踐活動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有突破性的幫助」的結論。湖北省東風教育集團第一中學、葛洲壩實驗小學、北京景山學校都開展了相關的課題研究,北京市大興八中還申報了教育部「十一五」規劃課題「信息技術環境下學與教方式變革與學習績效研究」。

  與此同時,一些學校在機器人教學的辦學機制上,開始萌生「產、學、研」相結合的形態,以及大學與中小學合作開展機器人教學的形式。其中,首都師範大學初等教育學院與北京市中關村二小的合作,就是教育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一種很好的嘗試。

  「『產、學、研』相結合可使機器人企業的技術和資金與學校的教育資源優勢互補,有力地促進機器人教學的發展,實現互利共贏。」與會專家分析認為,葛洲壩實驗小學目前與機器人企業的合作,很可能發展到「產、學、研」相結合的形態。因為隨著機器人教學的發展,對技術和資金的需求在不斷增加,這就需要機器人企業的支持;同時機器人教學的發展對教學機器人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這就要求教學機器人要根據教學需要不斷更新,因而機器人企業需要了解和研究教育,需要教育部門的支持。

  「讓廠商把價格降下來」

  「一個簡易機器人無非就是一個單片機加上幾個傳感器、驅動裝置而已。一個單片機零售價也就是一兩百元,傳感器、驅動裝置加起來不過100元,而我們現有的廠商都將機器人賣到了兩三千元以上。

  這樣的售價一般的學校只能買幾臺而已,試想當兩三百元的機器人在中小學生中人手一臺的時候,廠商的利潤會少嗎?」當南海實驗中學教師李寧在經驗交流會上說出這番話時,全場給予了雷動的掌聲。

  機器人教學研究是一個系統工程,全面推廣時需要配備強大的師資隊伍,機器人實驗需要購置大量的設備,需要更多資金的投入。李寧進一步分析認為:「大規模地開展機器人教學活動,單靠仿真軟體難以達到預期效果,機器人的軟體和硬體都是主要的,但如果機器人硬體都是精細易損,都要通過自製或者再加工,就會給進入學校教學帶來困難,就算進入了,也只能停步於興趣小組。所以,在中小學要有一種價格低廉、結實耐用、能適應課堂教學的機器人,不必花大量時間去製作外部零件,不用大量的時間去編制繁雜的程序,不用大量的時間去整合。」

  「目前,機器人教學除了需要持續的經費投入,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鄧立言對此直言不諱,逐一指出:對開展機器人教學的認識有待提高、師資隊伍建設亟待加強、課程教材建設需要認真研究和規範、評價體系需要建立、教育科研還需加強、校企合作機制需要研究並付諸實踐,等等。而對於這些問題的解決,鄧立言認為需要不斷組織業務骨幹進行培訓和交流,不斷提高機器人教師隊伍的水平和素質。同時,要積極參加各類機器人實踐活動,通過不同規模和級別的比賽,學習和借鑑外部經驗,檢驗教學成果,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提高機器人教學與競技水平。

  許多與會代表表示,隨著中小學機器人教學實踐活動的不斷深入,通過課題帶動,強化教學研究,逐步將機器人教育納入信息技術必修課,擴大普及面,讓更多的孩子都能從小接受機器人教育。

  智慧機器人的世界是一個豐富多彩、奧妙無窮、令人期待的世界。機器人實驗融合了數學、物理、化學、生物、信息技術等多門學科的知識,機器人教學引導學生進入這個激動人心的前沿領域,讓學生在「玩」中找到學習的樂趣,通過親手裝配、實驗、編程和實施機器人項目、參加機器人比賽,直至設計出自己獨特的機器人夥伴,使學生們獲得發自內心的快樂,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創新思維能力、綜合應用能力和團結協作能力,從而在面對新的挑戰之時,變得從容、自信。

  「機器人教育的目標是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和技術素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這將成為機器人教育發展的重要指導思想和實踐依據,對機器人教育的進一步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機器人教學活動,正在成為提高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整合能力和綜合素質教育的創新點。

  《中國教育報》2007年12月21日第7版



相關焦點

  • 西交利物浦大學執行校長席酉民:啟程,找個支點重塑世界
    近日,西交利物浦大學2020屆畢業典禮隆重舉行,執行校長席酉民教授以「啟程,找個支點重塑世界」為主題致辭。以下是全文:親愛的同學們、尊敬的同事、家長和朋友們:在全球仍與COVID-19痛苦抗爭的特殊時期,我們用這種獨特的方式歡送2020屆畢業生,在經歷人類與病毒搏鬥的無奈中,攜西浦教育之成長步入一個空前複雜脆弱的世界。
  • 「玩中學」的樂高機器人創新教育
    "給我一個支點,我能撬動地球。"如果在課堂上給孩子一個機器人,他能創造出什麼樣的未來?  (2013年"技術教育創新人才培養國際研討會"印尼站,全球教師現場體驗樂高教育機器人)  在歐美等國家,樂高機器人融入教學已成為一種普遍現象,以美國麻省理工為例,80%的一年級學生使用樂高機器人作為教學。
  • 啟程,找個支點重塑世界——西浦校長在20屆畢業典禮上的講話
    畢業典禮上,西交利物浦大學執行校長席酉民教授作了題為「啟程,找個支點重塑世界」的主題演講。半個多世紀前,馬丁·路德·金高呼「我有一個夢想」,他雖然沒能阻隔因美國弗洛伊德之死引發的全球大規模抗議活動,但卻用自身努力,推動了社會進步,改變了傷疤下社會撕裂的緣由和機理,儘管人類還需繼續為平等而努力。面對今日的世界亂象,也是我們高呼「我有一個夢想」的時候了。當然,正如西浦校訓Light and Wings所言,夢想的實現需要腳踏實地、一步一步的行動,更需要通過終生學習不斷強壯你們追夢的翅膀。
  • 紅色創投|機器人啟蒙課,為孩子開啟科學世界的大門
    隨著智能化時代的到來,機器人不再是科學幻想,而是以實實在在的技術滲透到社會各行各業和日常生活中,成為撬動創新發展的「支點」,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為了激發中小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熱情,開闊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2020年7月28日上午,佛山市機器人創新產業園黨支部繼續舉辦「走近科學,夢想啟航」工業機器人公益知識普及講座,為孩子們提供一個近距離感受機器人魅力的機會。
  • 重磅 崔允漷教授:中國教育創新的支點——提升教研員課程領導力
    ,華東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所長崔允漷教授出席,並作了題為「中國教育創新的支點:提升教研員課程領導力 」的報告。此為報告全文。▼尊敬的Sharon P. Robinson女士,尊敬的劉主任,各位專家,各位朋友,早上好!非常高興有這樣一個機會跟大家分享「尋找中國教育創新的支點」。中國教育創新的支點在哪裡?支點就是教研員、教研體系,這是我們整個中國教育創新的支點。
  • 科技支點撬起格致中學素質教育
    就在最美人間四月天,2017年無錫市青少年機器人競賽暨物聯網傳感創意設計大賽在美麗富饒的無錫宜興盛大舉行,由此見證了無錫市太湖格致中學的十八名學生在機器人綜合技能等四項比賽中的精彩表現。經過激烈角逐,有四名格致學子在兩項比賽中榮獲初中組一等獎,並在無錫首個自主開發的機器人比賽特色項目——「從太湖到香江」慶祝香港回歸二十周年軌跡賽中,陳慶國同學以絕對的優勢爭得一等獎第一名。
  • 聽名師縱論以學科閱讀為支點撬動課程教學改革
    這是「接地氣」的科研成果,為當前學校的學科閱讀實踐提供了諸多啟發和借鑑。海澱教科院院長吳穎惠做題為《讓閱讀在課堂上發生》的報告,指出海澱區一直堅持「以教師閱讀引領學生閱讀,從學習閱讀走向閱讀學習」的理念,以先行先試的方式在全區推進師生閱讀,努力以閱讀撬動教育教學改革,優化課堂教學結構,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與個性發展。
  • 夢想·創新·體驗
    東鵬中學從11月23日至12月30開展為期1個多月的「科技節」活動。「科技節」是東鵬中學的四大節之一,旨在鼓勵全校學生熱情參與,倡導科技創新,培養學生勤動手、善動腦、樂創造的科技素養。本次活動主題為: 夢想·創新·體驗。活動包括班會課學習科學家精神、科技小製作、科幻影片觀後感徵文、黑板報、科幻繪畫及科技室DIY等形式,通過活動來增長學生的科技見聞,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 中小學智慧機器人教學的發展研究
    近年來,「智慧機器人」製作在我國很多中小學校逐步開展起來,機器人集信息技術中的傳感技術、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為一身,綜合了眾多領域的科學和技術知識。學生在學習機器人的過程中,可以充分培養其動手能力、創新能力、綜合能力和協作能力。機器人課程的開設將給信息技術學科的教學帶來新的活力。
  • 邳州市科協舉辦創建機器人夢想教室暨校園室外科學課觀摩活動
    徐州市科協副主席劉克強、科普部部長黃娟等在現場觀摩機器人表演      5月9日,邳州市科協聯合邳州市教育局在榮盛小學舉辦創建機器人夢想教室暨校園室外科學課觀摩活動。邳州榮盛小學學生在「機器人夢想教室」開展活動由邳州市科協、邳州鳳凰機器人創意中心和榮盛實驗小學、鐵富鎮中心小學、運師附小、英華實小、福州路小學共同創建「機器人夢想教室」
  • 機器人創新教育是進行信息技術教育的最佳載體
    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在普及課程學習的基礎上為有興趣深入學習的學生提供更為適合創造性學習的學習環境。 本課程設計可作為小學四年級的機器人普及課程的教學參考,也可參照此機器人普及課程的設計,根據初中學生的年齡背景和知識背景調整後使用。近些年來,社會對青少年學習現代科技知識的需求越來越高,社會對人工智慧教育需求也是非常之大。
  • 華新實驗小學:播撒科教陽光 創新成就夢想
    江北區華新實驗小學,通過將科學教育與其他教學科目相結合的方式,在教學過程中著重培養對學生熱愛科學、堅持真理、勇於實踐的科學精神,把科學教育融入到學生們的日常生活之中,讓學生們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為孩子們插上夢想的翅膀。
  • 機器人創新教育的開展現狀以及學習機器人的好處
    機器人教育是指以機器人為主要教學內容或教學工具而開展的教與學活動,這些活動是在具體實踐的過程中逐步完成的。3、參與學生的特點學校基本上多是畢業班的學生不參與或少參與,能積極參加的也多是學有餘力的學生,如果學習差,估計家長支持的不多,當然,不排除個例。因為教學進度緣故,比如哪個學生耽誤課程,或者即使是教學進度一樣,但學生接受水平不一,會導致一個小組或者班級裡學生水平差異比較明顯。
  • 找對支點用巧力
    近年來,閩侯縣高舉質量大旗,以爭創為契機,紮實推進「質量強縣」建設工作。閩侯縣質監局勇當服務發展的排頭兵,「找對支點,借用巧力,抓到重點,施以強力」,閩侯縣質監局局長高兆平定下工作鐵律,揮動標準、品牌、服務等「無形之手」對接產需,著力幫扶企業質量振興,春風化雨,創品牌經濟。
  • 中北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管道打磨機器人」獲獎
    11月4日,中北大學消息,近日由教育部主辦的第十三屆全國大學生創新創業年會在重慶大學舉行。中北大學張佳航等同學組成的優秀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管道打磨機器人」團隊獲評「優秀學術論文」獎,這也是本屆年會上我省唯一獲獎項目。
  • 機器人教育中的逆向工程教學模式構建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為了滿足各種可能的教育教學需求,此處所謂的「產品」可以是市場上銷售的機器人產品,也可以是師生自主製作的機器人作品,為行文方便而統稱為「產品」。該分類方式將逆向工程教學模式分為復原實驗和重構實驗兩類:復原實驗側重於對機器人產品概念、結構和功能等基礎知識的理解與掌握,物化成果為復原的完整產品;重構實驗則是在理解和掌握機器人概念、結構和功能的基礎上增加創新元素,其物化成果不僅是復原的產品,更是創新後的新產品。上述兩類實驗還可以分別作進一步的細分。
  • 中小學機器人教育的核心理論研究——機器人教學模式的新分類
    但是,從當前機器人教育的內容和方法看,還存在明顯的不足,尤其體現在如下兩個方面,已然成為制約機器人教育進一步發展的瓶頸。  一是教育目標層面,側重模仿實驗,重基礎輕應用。培養學生的創新應用能力是機器人教育的主要目標之一,也是機器人教育的核心價值所在。但目前看來,在機器人課堂教學中,創新能力的培養往往流於形式。
  • 機器人教學逐步走進中小學課堂
    機器人教學逐步走進中小學課堂 同時,樂高與中國教育部正在合作開展「技術教育創新人才培養計劃」,在全國範圍內選擇200所高中、100所初中和100所小學利用樂高機器人教具及其相關課程開展創新教育合作,創建技術教育創新人才培養示範基地。  對於廣大學生和家長來說,這無疑是個好消息。
  • 康斯雅 鍾柏昌:機器人教育中的逆向工程教學模式構建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為了滿足各種可能的教育教學需求,此處所謂的「產品」可以是市場上銷售的機器人產品,也可以是師生自主製作的機器人作品,為行文方便而統稱為「產品」。該分類方式將逆向工程教學模式分為復原實驗和重構實驗兩類:復原實驗側重於對機器人產品概念、結構和功能等基礎知識的理解與掌握,物化成果為復原的完整產品;重構實驗則是在理解和掌握機器人概念、結構和功能的基礎上增加創新元素,其物化成果不僅是復原的產品,更是創新後的新產品。上述兩類實驗還可以分別作進一步的細分。
  • 機器人進課堂:教學變得更有趣
    「我們學校是按小班教學進行招生,因此每個班一般不超過35人。雖然你看到的機器人教室並不大,但已經可以滿足日常機器人課教學。只是現在渴望學習機器人的學生越來越多,我們課後興趣小組活動讓這間教室顯得很熱鬧。」梁瀠介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