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爾基:快樂,是人生中最偉大的事!
日常生活中,常有一些人愁眉苦臉地問:&34;。
曾經看過這樣一個例子,說一個天生快樂的孩子與一個天生不快樂的孩子截然不同的生活態度。天生快樂的孩子看見自己的臥室中有一堆馬糞,馬上跑到爸爸的面前興奮地說:&34;。
天生不快樂的孩子看見自己的臥室中有一堆新玩具,卻哭喪著臉沒有絲毫的快樂可言。爸爸問他為什麼會不開心,他說:&34;
可見,快樂是因人而異的。這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快樂;也沒有絕對的不快樂。最好的快樂之源來源自己,來源與自己內心的感受,來源我們自身的成長,來源我們自己的價值與意義,而這才是我們快樂之根本。
誰都希望自己的人生充滿快樂,但不快樂情緒的光顧是無法完全避免的。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認知偏差、目標障礙、思想刻板和憂慮積鬱導致的不快樂。
1、認知偏差導致的不快樂:
這樣的人主要是對待快樂的認知上出現了偏差,他們常常會說:&34;
心理專家指出,以為自己處於某種狀態並相應地為之,這種狀態就會愈發明顯。
小麗是單親家庭地孩子,從小和媽媽在一起,由於生活所迫,媽媽一心在外面打拼,很少關注小麗地成長,所以在小麗地觀念裡,她覺得自己是不值得地被愛,因為在她地印象裡,爸爸地離開就是因為她是女孩,媽媽對她地冷落也是因為她是女孩,所以,沒有人願意愛她,她的臉上很少有笑容。因為她的這種認知,導致她一直認為自己很可憐,整天讓自己沉浸在苦悶之中,她的生活就真的與快樂絕緣了。
實際上,一個人是否快樂,很多時候源於自己的認知,因為別人可以左右你的生活,但左右不了你的意識和認知。如果你相信自己很快樂,並且快樂地去生活,那麼你的生活也就真的很快樂。快樂地神泉就在你地心中,它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2、目標障礙導致的不快樂
蕭伯納:人生最大的快樂是致力於一個自己認為偉大的目標。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食色性也、安全感、歸屬感與愛、被尊重、自我實現的需求。
人們往往會根據自己不同的需求來制定相應的目標,通過努力一步步的實現目標。
但是,如果一個人的目標不明確,不知道自己生活的方向在那裡。或者不切實際的制定過高的目標,因為一時的達不到常常讓自己不快樂,或者總是讓自己陷入困境。人生目標出現障礙,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
剛畢業的大學生小劉,工作認真負責,只用了一年的時間被提拔為科室負責人。小劉覺得,原來升職這麼容易,於是給自己定下了半年升任部門經理的目標。
但是, 小劉在制定目標的時候沒有了解清楚,首先部門經理不僅是業務能力,更重要的是管理能力。其次,部門的業務面和需要的業務知識已經超出了他的業務範圍,他需要在業務能力方面繼續加強學習。所以,一年過去了,他仍然沒有得到公司的提拔,於是,他變得整天悶悶不樂,有時懷疑是否得罪領導了,有時候覺得自己不被重視了,但是他從來沒有想過是自己定的目標與他現在的業務能力相差太遠。
所以,制定目標一定要切合自身的實際條件和情況,如果好高騖遠,不切合實際的目標,只會讓自己陷入煩惱的境地。
3、思想刻板導致的不快樂
當一個人思想刻板時容易形成刻板效應,刻板效應是指對事物和個人評價時,認為其應該具有其特定的屬性,而忽視事物的個體差異,可能會形成偏見,因為,人們往往把某個具體的人或事看作是某類人或事的典型代表,把對某類人或事的評價視為對某個人或事的評價,因而影響正確的判斷。
《三國演義》中曾與諸葛亮齊名的龐統去拜見孫權,&34;;龐統又見劉備,&34;。孫權和劉備都認為龐統這樣面貌醜陋之人不會有什麼才能,因而產生不悅情緒,這實際上也是刻板效應的負面影響在發生作用。
由於刻板印象,在沒有充分掌握某一類人全面感性材料的基礎上就做出概括,往往會形成不符合這一類人的實際特徵的印象。而依據這種印象去評價與判斷人時,又不考慮個人的具體生活經驗,自然就會產生&34;偏見了。
事實上,每一件事物都有它不同的一面,眼睛所及之下,並非是事物的全部。而思想刻板的人缺乏全面的或新的角度去看問題,這樣就阻止了他們從另一個角度去發現快樂,享受快樂。
4、憂鬱積鬱導致的不快樂
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叫消極歸因風格,這是不快樂的人常用的悲觀思維模式。他們總是習慣把事情想得很糟,越想情緒越低落,整顆心被這件事填滿。
他們很想讓自己滿足人們的期待,可是卻發覺自己做不到。這讓他們在面對善意的關懷時倍感壓力和內疚。
2003年4月1日,一代香港巨星張國榮選擇在愚人節這天,從香港中環一家酒店的24層一躍而下,令人嗟嘆惋惜不已。時至今日,每年的今天,仍有無數影迷以各種方式緬懷他,也仍然有忠實粉絲不願相信他已經離去的事實。
張國榮與抑鬱症鬥爭了很長時間,他在1987年的自傳中這樣寫道:&34;
羅曼·羅蘭:內心的歡樂是一個人過著健全的、正常的、和諧的生活所感到的喜悅。
而有抑鬱情緒的人,缺乏對生活的熱情,情緒莫名低落、敏感,即使在一群人中間,也會莫名的感到低落,提不起精神來,有時會為了照顧別人的感受,強顏歡笑,實際上卻感受不到真正的快樂。
布雷默:真正的快樂是內在的,它只有在人類的心靈裡才能發現。
幸福快樂是大多數人追求的。心理學中關於幸福快樂的一個理論模型Martin Seligman的PERMA模型。
P- 正向情緒,感覺良好;E - 投入,全神貫注於活動;R - 人際關係,與他人建立真誠的關係;M - 人生意義, 存在的目的;A - 成就感
所以,根據幸福快樂模型,從以下3個方面重啟快樂密碼
1、合理認知療法:
實際上,引起我們不快樂的負面情緒並不是事件的本身,而是我們的認知,即我們對已經發生事件的看法和信念,這就是著名的情緒ABC理論。
情緒ABC理論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創建的理論,其中:A表示誘發性事件,B表示個體針對此誘發性事件產生的一些信念,即對這件事的一些看法、解釋。C表示自己產生的情緒和行為的結果。 [1]
他認為人的消極情緒和行為障礙結果(C),不是由於某一激發事件(A)直接引發的,而是由於經受這一事件的個體對它不正確的認知和評價所產生的錯誤信念(B)所直接引起。
所以,面對已經發生的那些無法改變的事情A,我們只要適當的改變過我們的認知B,就能改變我們的情緒C。
1987年年初,麥格裡格的三個正處花季的女兒,被一個突然闖進家門的精神病人用槍射殺。這場突如其來的慘劇,使麥格裡格痛不欲生,他的憤怒和痛苦是任何人都無法體會的。
隨著時間的推移,麥克裡格在朋友的安慰下,逐漸體會到,要再次過上正常人的生活,就必須從之前的憤怒中走出來。這就意味著,麥格裡格要試著去原諒兇手。
麥格裡格開始把全部時間都放在了幫助他人、開導他人走出痛苦的工作上。同時,麥格裡格還會經常去精神病院,看望那個親手殺了他三個女兒的精神病人。
在麥格裡格看來,這對他來說,是一種再好不過的治癒傷痛,拋棄怨恨的方法了。他認為:&34;
那些傷心的事,病痛的折磨,孤獨與迷茫,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人生的必經之路。但,無論你冒出多少不良情緒,都無法改變一個事實——事實已經發生。
所以,問題的關鍵就是,在這場磨難中,你最終是學會了堅強與忍耐,還是從此淪落下去?
耶穌說:&34;
2、目標定位法:
帕斯卡 馬斯:所有的人都以快樂幸福作為他們的目的;沒有例外,不論他們所使用的方法是如何不同,大家都在朝著這同一目標前進。
一群年輕人到處尋找快樂,卻遇到許多煩惱、憂愁和痛苦。他們向請教,快樂到底在哪裡?說:&34;,這幫年輕人暫時把尋找快樂的事兒放到一邊,找來造船的工具,用了七七四十九天鋸到了一棵又高又大的樹,挖空樹心,造出一條獨木船。
獨木船下水了,他們把蘇格拉底請上船,一邊合力蕩槳,一邊起身歌唱。蘇格拉底問:孩子們,你們快樂嗎?他們齊聲回答:&34;蘇格拉底道:&34;
所以,人一旦有了明確的能夠通過努力就能達到的目標,並不予餘力的為目標奮鬥時,他就很容易找到快樂。
3、轉化視角法:
哈佛大學心理學家埃倫.蘭傑指出&34;
例如,對於同樣一個甜甜圈,在樂觀者的眼中因為是甜甜圈,覺得可口從而快樂;在悲觀者的眼中因為它中間缺了一個洞,覺得遺憾從而不快樂。
所以,這樣的不快樂與我們看問題的視角有關,要注意從多方面看待問題,如果只從一個角度來看,可能會引起消極的情緒體驗,如果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就可能發現它的積極意義,從而使消極的情緒轉化為積極的情緒。這就是轉化視角的妙處。
其實,我們的快樂和痛苦都不是因為事情的本身,而是我們看問題的觀念和態度,就像英國詩人彌爾頓(John Milton)說的:意識本身可以把地獄造就成天堂,也能把天堂折騰成地獄。
只要我們適當的轉化視角,懷著平常心,做好該做的,順其自然,如聖人所言:做而不求,常居道中,快樂自然湧現。
古人云:&34;意思是說,快樂人皆有之,並不是有錢人的專利。說到底,快樂在於尋找,在於開拓。只要我們保持合理的認知,切合自身制定目標,適當轉化視角,就能找回本該屬於自己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