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在認清生活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羅曼·羅蘭。
2003年9月,北京大學於八寶山為一名才女舉行了追悼會,菊屋內外盈滿了前來送行的師生,自北大建校以來,第一次為學生在八寶山舉行追悼會,而這位學生的名字,叫張培祥——一位嘗遍生活之疾苦,卻常有微笑的青年俊才。
1979年,張培祥出生於醴陵市轉步鄉筱溪村老屋組,彼時,她的父母並不知道這個女嬰的天賦是何等傲人,未來成就何許,不知道在她短短24年的人生中有七成時間是在苦難中度過,更不會知道她以生命的深度丈量世界,在24年的人生中創造了別人可能一輩子都無法企及的成就。
由於家境貧寒,張培祥在六歲那年才剛剛獲得上學讀書的機會,因此,她也比其他同齡人更懂得機會的來之不易,在學業上保持勤奮使得她在一眾學生中格外亮眼。儘管珍惜如此,然而她父母也僅僅有能力供她4年的學習,在張培祥10歲那年,就不得不面臨輟學的選擇。
張培祥的父親張元賢常年體弱,母親也身患小兒麻痺,除了曾經做過乳腺切除手術外,一隻手還近乎癱瘓,家庭收入微薄。根據張培祥生前回憶,自己能夠順利進入初中繼續學習,全依賴自己姑父姑母的好心幫助,而姑父姑母也十分喜愛這個懂事刻苦的女孩,在見到張培祥成績如此優異後更是下定決心,再苦也要供她讀書。
而張培祥也沒有辜負姑父姑母的期望,儘管生活多舛,卻從未低頭妥協,初中時期的她依然秉持了小學時期對學習的熱愛和勤奮認真的態度,1991年,張培祥以全校第一的成績,被當地最好的高中錄取。所謂「少年辛苦終身事,莫向光陰惰寸功」大抵如此。
然而,學業上的更進一步意味著這個風雨飄搖要承擔更重的擔子,高一時期,儘管張培祥已經極力縮減生活費,但還是缺少買書的錢,因此,她只能通過去去書店讀書的方式彌補,蹭書蹭得多了,還時常被工作人員掃地出門。
高二時期,家裡再也拿不出一分錢供她讀書,儘管張培祥知道自己有多努力才走到這一步,也知道現在輟學意味著什麼,但是為了這個家,她還是選擇放棄學業,選擇南下打工以補貼家用。那份對深愛之事失而復得又得而復失的悲慟,又有幾人能感同身受。
就在張培祥的生命軌跡即將進入另一個方向時,她人生中的貴人——時任高中校長的羅定中先生,羅定中曾表示,張培祥是他任教這麼多以來見到過的最有天賦的一位學生,其天資堪稱「雖百年而無一人」。
因為惜才,羅定中先生決定支持張培祥的高中學業,為她擔下了最重的負擔,甚至有意供張培祥繼續大學的學業。像三年前一樣,張培祥依然沒有辜負那些好心人的幫助,1997年,張培祥一舉奪魁,株洲地區文科桂冠被她攬入囊中,以株洲第一全省第五的優異成績,被北京大學法學院錄取。
進入中國最高等學府的張培祥白天打工,晚上自主學習,翻譯外語文獻,進行創作。儘管生活比起其他同學還是要遜色太多,但對她而言,已經再舒適不過。本科四年的時間裡,她不斷地借書還書,文字的土壤總能孕育出瑰麗溢目的花朵。
在100名人中龍鳳中,她以優異的綜合成績位列第9,取得北大法學學士學位前,還曾數次獲得獎學金。本科畢業後,張培祥又選擇了繼續深造,在攻讀碩士研究生學位期間,作為北大BBS上鼎鼎大名的「飛花」,張培祥通過一篇《賣米》在北大首屆校園原創文學大賽中拔得頭籌。
然而自古英雄多磨難,正當張培祥的人生開始往好的方向發展之際,命運卻再次跟她開了一個惡劣的玩笑。
張培祥慢慢發現自己身體出現了異樣,起先只是皮膚上出現一些紅點,後來就是頭暈,乏力,然而時值非典,張培祥又醉心於《大話紅樓》創作,並無多想。當所有人都在為張培祥感慨「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時,卻不知何謂「天妒英才」。
隨著病情逐漸加劇,張培祥不得不進入醫院檢查,這一查就是白血病,也就是血癌。生病期間張培祥積極配合治療,院方全力進行醫療工作,就連北京電視臺與請她翻譯外國作品的部門也表示願意花費巨資留住張培祥的生命。
儘管如此,張培祥也一直以笑臉面對所有人,病重時期也筆耕不輟,繼續著她《大話紅樓》的寫作,然而,隨著病情的逐漸惡化,縱使所有人都已盡了全力,張培祥最終還是離開了,她的《大話紅樓》也在第三十一回戛然而止,此時,她才24歲。
在她離開這個世界後的一年裡,也就是2004年,文學雜誌《當代》也以「飛花」為署名作者發表了這篇《賣米》,後被《讀者》、《新華文摘》等雜誌轉載,一時間引起轟動。
這位才女生前創造了太多奇蹟,取得了許多人窮盡一生都未必能獲得的成就,從出身寒門到攻讀碩士,從質樸的《賣米》到《大話紅樓》以及諸多譯著,洋洋灑灑百萬字。重病纏身之際,她知道自己時日無多,仍然作詩發於網上,告慰那些關注她的人們。
其中便有一句「長安昨夜風催雨,且向樽前莫泛神」,盡顯張培祥之灑脫。17年前她去世時,北京大學在八寶山為張培祥舉行了悼念儀式,這也是北京大學第一次為學生舉辦追悼會。
沒人組織師生,然而菊廳內外卻擠滿了前來悼念的人。時任中央電視臺主持人的撒貝寧,北京大學法學院黨委書記與張培祥的前班主任分别致悼詞,北大終於送走了這位英傑,在那個埋葬英雄的地方。生命的意義從來都不用長度來衡量,而是深度。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號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文章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
更多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