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問起學生心中的理想學堂,想必10個人中就有9個人的理想是北京大學。
這所學校可以說是世界一流的學習了,迄今為止它已經創立了122年,這所大學中也培養出了很多許多科學家和博士等一流的人才。
但是也有很多貧困人家的孩子考取到了學校中,他們面對學費卻無能為力,這個時候北大就開始了幫扶這些寒門弟子。
但曾經有這個一個女孩,雖然考入了理想中的大學,生命卻永遠的停留在了24歲的年紀。
她叫張培祥,1979年出生在湖南的一個貧困山區中,從小因為家庭生活拮据。
她一直穿著一身衣服,直到衣服小的穿不下母親才會給她穿上別人送給自己的舊衣服。
可還沒等到自己享受父母愛的時候,弟弟也誕生在了家庭中,而母親因為患過小兒麻痺症,所以只能做一些簡單的工作。
全家的擔子全壓在了父親的身上,但即使家庭再困難父母也是一點點的摳出來給兒女交學費,他們不希望自己的女兒長大之後像自己一樣靠體力吃飯。
而從小的張培祥就知道父母對自己的重望,所以從小的她非常努力的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不僅如此家中的家務她也會主動承擔。
當別的小朋友買玩具的時候,她從來都沒有開口去索要,小小年紀的張培祥早已經是滿手老繭的做農活。
可是在自己讀到4年級的時候,卻因為遲遲交不上學費被迫退學,在自己姑父姑媽得知消息之後,立即拿出家中的錢資助她上學。
好不容易等來機會她,更懂得學習的重要性,便一直埋頭苦讀。
很快她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了當時最好的初中,但是隨著著學習的開銷越來越大,家中幾乎到達了砸鍋賣鐵的地步。
在出眾的她因為長期的營養不良,導致十幾歲的孩子身高和體重一直跟不上同齡人的步伐。
但是她並沒有在叛逆的年紀選擇與人攀比,她知道改變自己命運的只有知識,在三年的努力下她得到了最好的高中錄取。
而張培祥的高中學費也是當時在全村人的幫助下湊起來的,在學校她經常靠著精神食糧來填飽自己的肚子。
早上第一個到圖書館,晚上最後一個走,有時候甚至中午她都不願意離開圖書館一步,當時的圖書管理員多次勸解讓她去吃飯,都遭到了拒絕。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重的學費讓她再也承受不住壓力,無奈之下她向學校提出了退學,但是成績一直名列前茅的她得到了校長的全免學費特權。
心懷感恩的她,用自己全縣第一的成績考入了理想中的 北京大學,當時她也轟動了整個縣城,當時沒人可以想到這樣的家庭可以培養出一名大學生。
開學的那天,縣長都來看望她,全村人都敲鑼打鼓的將這個獨苗送到了火車站,就這樣她開始了自己的大學歷程。
當時在大學讀書的她,老師得知了她的情況,立即為她申請了各項特殊補助,不僅如此為了能夠不用父母操心。
她一邊開始在食堂做臨時工,一邊為報社翻譯、寫稿,來維持自己的大學生活。
但這些絲毫都沒有影響到她的成績,每年她都可以得到多項獎學金。
不僅如此,她憑藉自己的成績直接被學校保送讀研,在大學期間她創作的《大話紅樓》在那個年代被瘋狂傳播。
在網絡剛剛出現的年代中,她卻成為了人盡皆知的作者,而北大報刊中的《賣米》也是她創作的。
在文中樸實的她描述的內容讓當時的很多人都產生了共鳴,最終這篇文中也被列為「可入選小學語文課本」的佳作。
但就是這樣一位優秀的女孩卻遭到了上天不公平的待遇。
在她24歲那年,她身上突然出現了很多的白點,原先的她並沒有主意一直以為是什麼蚊蟲叮咬或者過敏。
直到後來她的身體越來越差,經常會渾身無力,終於在疼痛難忍之下她來到了醫院檢查,最終被確診為白血病。
但因為她的一再推脫已經到達了無法救治的程度,當時的她內心有太多的不舍和難過。
她還沒能報答父母的養育恩、姑姑姑父的教育恩、還有校長、村民的恩情,她不想這麼早就離開。
直到2003年的8月27日晚上,這個姑娘還是沒能撐過,經醫院搶救無效離世。
年僅24歲的她永遠的離開了這個世界,在臨終前她曾說過:
「將自己的骨灰一半留在北京,一半送回老家。」
她是多麼無奈才會做出這樣的決定,當時在她離世之後,北京大學得知她的消息為了紀念這個女孩,破例在八寶山舉行了葬禮。
當時她的同窗好友,同學,老師都趕到了現場,當時致悼詞的人是北大才子撒貝寧,這些都足以看出學習對她的重視。
可惜天妒英才,她還沒來得及報答社會就離開了人世,願天堂沒有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