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18歲的張培祥,以株洲市文科狀元,湖南省文科第五名的好成績,被莘莘學子嚮往的北京大學錄取。一時間她所在的村子都沸騰了。甚至稱讚張培祥是文曲星下凡。都說寒門難出貴子,但是張培祥卻是寒門裡走出來的孩子,她用的自己努力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當拿到通知書的那一刻,張培祥開始憧憬未來的模樣,那時的她並不知道自己的生命只剩下6年時間了。
2003年,年僅24歲的張培祥,突然去世,一代寒門才女就此隕落。北大建校以來,第一次為學生在八寶山舉行追悼會。央視主持人撒貝寧親念悼詞,全校師生潸然淚下,究竟是怎麼樣的一個女孩,能夠引起如此大的轟動,讓眾人如此感動呢?
1979年,張培祥出生於湖南省醴陵市貧困家庭,她的家庭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貧困,已經到了揭不開鍋,吃了上頓沒下頓的地步了。家裡甚至連個完整的勞動力都沒有,父親張元賢常年臥病在床,做不了重活。母親曾再雲更是從小落下小兒麻痺症。
這樣的家庭環境,註定張培祥和別的孩子,擁有完全不一樣的童年。別的孩子成群結隊在田裡玩泥巴時,她掂在板凳上幫媽媽洗菜做飯。別的女孩在小賣部爭先恐後買漂亮髮帶時,她琢磨著怎麼能縫好破了洞的鞋子。
但是這些,張培祥從來不抱怨,她小小的年紀已經格外成熟懂事。但是這樣懂事的「小大人」卻格外讓人心疼。
1985年,已經6歲的張培祥,早就到了上學的年齡了。但是對於揭不開鍋的家庭,學費無疑是一筆巨大的費用。張培祥看著母親終日愁容滿面,體貼的說自己覺得在家裡也挺好,不用去學校的。張培祥母親聽到張培祥的話瞬間淚崩了,下定決心再苦也不能苦著孩子。
於是張培祥母親拉下臉決定去借錢,這些年因為家裡生病借錢,很多親戚早就被借怕了。張培祥母親多番奔波,才借來了張培祥上學的錢。
張培祥深知這次機會來之不易,學習非常努力。
而她也很快發現自己學習比同齡人似乎都要快些,有種莫名的「天賦」。對於看過的大部分文字甚至能過目不忘,再加上她自身的學習習慣非常好。於是成為年級成績榜裡常駐的第一名。
可是張培祥的人生,似乎就是被設置了很多苦難的關卡。她10歲那年,父親再次舊病復發,家裡為了籌集醫療費,實在拿不出張培祥上學的錢了,小小年級的張培祥不得不輟學。
張培祥輟學這件事被她姑姑知道了,姑姑不忍心,雖然自己家條件也並不是很好,但是仍舊願意拿出僅存的積蓄供張培祥讀書,並主動提出願意撫養張培祥。
就這樣顛簸的張培祥,總算是過了一段比較安穩的日子。一直到高中,她大部分時間一直生活在姑姑家,學費也都是姑姑交的。這段時間對張培祥一生的影響都極為重要,姑姑家有個大書房,這讓張培祥仿佛看到了另一個世界。一有時間就泡在書房裡,這為她後來成為作家奠定了深厚的基礎。
但是好景不長,高二那年,姑姑家因為做生意出了些問題,債臺高築,無力再幫張培祥交學費。
張培祥母親為了籌集張培祥學費,扛著家裡的大米,一瘸一拐地去往城裡。為了賣個好價錢。張培祥母親不惜多走數公裡,在各個集市間相互比較。但是最終賣的價格也是杯水車薪。
那種無力感和絕望,使得整個家庭都陷入了沉默。最終張培祥毅然決然輟學去打工。她想要成為這個家庭的脊梁,而不是拖垮家庭的最後一根稻草。
從小到大張培祥的成績一直是第一名,這樣的尖子生在每個學校,都是眾人皆知的存在。張培祥高中校長羅定中,聽說這樣的一個好苗子要去打工。立即趕到張培祥家中,表示願意減免她所有的學費,支持她讀書。
校長如此的幫助,讓張培祥十分感動。回到校園後更加努力了,成績也恢復了之前的水平。1997年高考後,張培祥以湖南省文科第五名,株洲市第一名的成績被北大法學院錄取。
上了大學的張培祥,不僅沒向家裡要一分錢,還經常往家裡寄錢。儘管到了人才雲集的北大,但是她的成績依舊拔尖,長期獲得獎學金,再加上她自己做的兼職,生活條件漸漸有了改善。
而張培祥的天分,在北大的環境裡得到了最大範圍的發揮。她的《賣米》一文,在北大首屆校園原創文學大賽中拔得頭籌。被譽為堪稱教科書的經典之作。
之後的《大話紅樓》、《紅樓十日談》、《七種樂器》更是風靡全國各大高校。
後來她又翻譯了《所向披靡》等多部國外名著,總翻譯量足有百萬字,深受讀者喜愛。
因為優秀,張培祥多次獲得去電視臺組織策劃節目的機會,儘管生活十分繁忙,但是學業她絲毫沒有落下,2001年,張培祥以優異的成績獲得法學院的博士學位,她可是北大唯一一名考上本商法碩士的學生。一時間成為學校頭號風雲人物。
在校園的期間,張培祥也收穫了屬於自己的愛情。正當她和男友憧憬著畢業後結婚的事情時,噩夢降臨了。
2003年5月,年僅24歲的張培祥忽感身體不適,她去醫院檢查身體,整個人崩塌了,腦袋嗡嗡響,一直迴蕩著鑑定的結果:晚期白血病。張培祥並沒有告訴家裡,只說自己是貧血。在生命快要結束的時候,善良的她還在為家裡人著想。
8月27日,張培祥在寫下一封長達幾千字的「信」後,安靜地離開了這個世界。
張培祥死後,所有人既悲痛又惋惜。北京大學特地在八寶山為她舉行了隆重的追悼會,撒貝寧親自念悼詞。一代寒門才女,生命永遠停留在了她的24歲。張培祥在遺囑中表示,希望將她的骨灰一半留在了北京,一半被帶回了老家。可見她對北京未完成的夢,有太多的眷戀和不舍。願她在天堂再無苦難。大家對於張培祥坎坷的一生有何看法?歡迎下方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