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王勃一臉傲氣,一旁的大人們根本不敢相信,這如此華麗的駢文竟出自一個十幾歲的少年人手裡。他們知道眼前的是大唐未來的文壇巨星,假以時日,他的名字必然千古流芳。然而王勃26歲那年卻橫遭不幸,無垠的海水吞沒了這個位天縱之才,他的死成為了中國文學史上最大的悲劇。
一千三百年後,在如今的新中國也有一位天子卓絕的北大才女,同樣也在最美好的年紀不幸去世。北大為她舉辦葬禮,撒貝寧親口為她念悼詞,她就是夕日的湖南女狀元張培祥。
張培祥生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是一名來自湖南的女孩子。從小家裡的經濟就比較拮据,父母都是種地為生的農民。等到張培祥出生的時候,父親更是換上了肺病,經常有事沒事咳血。母親則本來身體就很虛弱,經常腰腿疼痛,生了孩子以後更是許久下不了床。張培祥雖然是女孩,但在為父母分憂方面卻不輸給任何男生。她每天做完作業就要幫爸媽做家務,寒暑假還要下地插秧,包攬家裡的晚飯。
雖然雜務繁忙,但張培祥的學業卻沒有任何耽誤。她從小就是學校的尖子生,是老師們眼中的「清北苗子」,班上同學也都和她關係十分融洽。然而她卻因為家裡十分貧困,在小學的時候就差點因為交不起學費而放棄讀書學習的機會。不過雖然她的父母給不起學費讓她讀書,她的姑姑卻格外心疼這個小女孩。姑姑將她從父母身邊接走,並繼續花錢給她付學費,讓她能夠有機會重返學校。
張培祥十分感謝姑姑讓自己能夠完成學業,她知道感謝姑姑最好的辦法就是好好學習,拿出一張滿分的答卷給姑姑看。1991年的時候,張培祥參加了小升初考試,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當地高中。然而供養張培祥讀書多年的姑姑也並非大富大貴之人,面對初中那更加高昂的學費,姑姑這次也無能為力。張培祥只能選擇輟學回家,好好照顧生病的父親。
不過當校長知道張培祥的機遇之後,卻認為這個孩子乃是個可造之材。如果就這樣放棄她,那麼祖國的未來又少了一個棟梁。所以校長花了好幾個月的時間打聽張培祥的身份與家庭住址,並找上門去和張培祥的父母協商,希望張培祥能夠好好的讀完中學。他承諾,只要張培祥返校,那麼所有的書本費和學費都將全部免除。
張培祥的求學路可以說是十分幸運了,姑姑、校長等一個個貴人都給予了她最強有力的支持。而她則在97年的時候成功參加高考考上了北大。當老父親看到張培祥的錄取通知書時,他已經激動得說不出話。東拼拼,西湊湊,家裡問遍了所有的親戚朋友,終於給孩子湊齊了大學的學費和路費。
張培祥在北大期間積極做兼職,除了學習以外就是在想辦法賺錢。她的成績優異,英語水平和寫作水平非常不錯,在學校的時候翻譯了好幾本國外英語著作,還自己撰寫了一系列長篇小說,給各大雜誌報社撰文投稿。她的其中一篇作品還被很多老一輩的文學家認可,甚至還有人推薦講她的文字納入進中小學教材。在張培祥的努力下,家裡終於度過了飢一頓飽一頓的艱難歲月。
然而這樣的人才卻不受上天的眷顧。她才剛畢業兩年,在最美好的年紀,在本該一展胸中豪情壯志的年紀患上了白血病。被病痛折磨了數月之後,張培祥撒手人寰。天妒英才,北大為了紀念她專門為其舉辦了隆重的葬禮,還請來了校友撒貝寧為張培祥在追悼會上致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