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社評:假如死亡30萬人的是中國,會發生什麼

2020-12-25 手機鳳凰網

美國新冠肺炎疫情死亡人數星期一超過了30萬,這是一個極其驚人的數字。然而美國平靜度過了這一天,美國本屆政府沒有就這一悲劇性時刻做表態,媒體做了報導,拜登提了它,但引不起特別的全國性反思。星期一美國輿論的更大焦點是新冠疫苗正式投入使用,社會上因此而出現的樂觀似乎多於巨大死亡數字帶來的悲傷。

我們想問的是,假如情況倒過來,有30萬人死於新冠肺炎的是中國,而美國已經控制住這一大流行病,西方也已經大體制服了它,那麼會發生什麼呢?

如果這個假設是真的,情況一定會比今年1、2月疫情在武漢顯性暴發時糟糕得多,中國會成為西方輿論絕對的眾矢之的,而且我們受到的壓力將不僅僅是輿論層面的。

相信在那種情況下,美國和西方世界會向中國提供一些援助,這是他們表達人道主義同情的一面。但這種同情不會擴展到政治領域,他們對中國發生如此大規模公共衛生危機且無力制止它蔓延的「深層政治原因」一定會嚴厲深究,窮追猛打。

我們不妨按這種假設做一些想像,首先,他們會強調這是中國的巨大人道主義災難,它不是天災,而是人禍。當年的車諾比核洩露就被西方做了人禍的定性,成為西方攻擊蘇聯的一個總爆發點,對後來的蘇聯解體產生了一定影響。假如中國因為新冠疫情死30萬人,西方對中國「人禍」的猛攻將會達到更加難以思議的烈度。

第二,美國和西方會批評中國所謂的「專制體制」十分低效,指責中國對內對外都瞞報謊報信息,揭露中國體制導致大量人員死亡的「必然性」。中國現在抗疫搞得很好,西方也沒有放棄從這個方向找茬,一旦中國抗疫嚴重失敗,美國和西方輿論非得把中國的「體制黑暗」往死裡罵,把各種罪名放到最大。

第三,他們會說中國「缺少人性」,對死多少人都不在乎,中國人「形同螻蟻」,個人的生命不被尊重,他們對中國人權的攻擊將達到巔峰。他們會對比說美國和西方多麼重視每一條人命,個人的權利在他們那裡多麼真實、有尊嚴。現在中國疫情取得重大成就,他們還悻悻說中國武漢的封城「不人道」,抗疫顯示了中國「不民主不自由」,個人權利不被尊重。如果我們死30萬人,他們的指控將釋放出核爆炸級別的能量。

第四,他們還會指責中國社會原始野蠻,瘋狂否定中共執政的合法性,同時大力吹捧西方文明,宣揚抗疫的不同結果是西方從制度到文化的綜合勝利。他們會給中國做政治上已經「病入膏肓」的定性,一旦中國一些地方出現動蕩跡象,他們會從官方層面予以公開支持,將動蕩稱為中國人民「在走投無路情況下的反抗」。

第五,更有甚者,一旦發生中國與西方的摩擦,美國有可能動向中國施加軍事壓力的念頭,對中國政治體制發動「總攻」,試圖一舉壓垮中國,從根本上消除中國崛起的「威脅」。

總之,假如中國今天在一場全球共同災難中成為應對最差、損失最大的那一個,美國和西方對中國的意識形態攻擊一定會是海嘯級的,並且延伸開來,導致重大而長遠的對抗。幸好現在的實際情況是相反的,然而美國原本可能對中國的猛烈攻擊不僅沒有變成他們的自我反思,而且逆著現實依然部分發生了,它們沒有形成上面描述的烈度,但以胡攪蠻纏的方式不斷無恥上演。

這提出了一些根本性問題:當今世界到底有公理嗎?美國有些精英的政治無恥是否還有底線?他們最終是否會因為現在做的一切而遭到懲罰?

相關焦點

  • 假如死亡30萬人的是中國,會發生什麼
    星期一美國輿論的更大焦點是新冠疫苗正式投入使用,社會上因此而出現的樂觀似乎多於巨大死亡數字帶來的悲傷。我們想問的是,假如情況倒過來,有30萬人死於新冠肺炎的是中國,而美國已經控制住這一大流行病,西方也已經大體制服了它,那麼會發生什麼呢?2月4日,中建三局的建設工人在武漢雷神山醫院建設工地施工。
  • 胡錫進:假如死亡30萬人的是中國,會發生什麼
    當地時間12月13日,美國累計新冠肺炎死亡病例突破30萬例,超過其在二戰中的死亡人數。我們想問的是,假如情況倒過來,有30萬人死於新冠肺炎的是中國,而美國已經控制住這一大流行病,西方也已經大體制服了它,那麼會發生什麼呢?
  • 環球時報社評鋒利:中國這次就讓他付出代價
    根據澎湃網12月1日發布的消息表示,澳極右翼政客漢森叫囂稱,澳大利亞的民眾應該全力抵制中國的商品。而然,該言論一經發出,漢森便遭到了很多澳大利亞網友的批評。此外,近日《環球時報》還刊登了一篇嚴厲駁斥漢森此番言論的社評。
  • 環球時報社評:莫在中國處於臨時困難時落井下石
    由於理解外界對中國新冠病毒疫情的恐慌,中國迄今沒有對任何國家所採取的防禦性措施提出批評,但這不意味著中國人心中沒有一桿秤。我們注意到,美國官方迄今沒有向中國抗擊病毒前線的醫護人員提供任何援助,而巴基斯坦這樣並不發達的國家都緊急運來了一些口罩和防護服。美國國務卿蓬佩奧1月30日還攻擊正全力以赴領導中國人民抗擊災難的中國共產黨是「這個時代最核心的威脅」。
  • 老胡的粉絲竟然連《環球時報》的話都聽不進去了?
    《環球時報》的最大特點是,當你看到一篇文章的標題,就基本可以猜出評論區裡會有怎樣的留言。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其它媒體,包括新浪、搜狐這樣的門戶網站,都很難做到,因為一篇文章登出來,你無法把控別人會說什麼,因為會有這樣說的,也會有那樣說的,有些言論還彼此針鋒相對。
  • 胡錫進:《環球時報》是怎樣煉成的
    《環球時報》以評論方式介入國內話題,他們特有的敘事語言和邏輯往往能巧妙突破各種禁區,成為某些新聞事件的唯一報導記錄者。《環球時報》前編輯王文曾驕傲地說:「我理直氣壯地回覆你們:你們在微博上的文字肯定會消失,未來的人們再來查詢歷史的時候,會忽然發覺,全中國的媒體中,只有《環球時報》用紙質記載了每段重大真實歷史。在《環球時報》裡,發現了每一個21世紀初的敏感詞!
  • 環球時報社評:一個中國豈能被蔡英文的浮詞虛言替代
    但我們切不要以為他們的態度會從此改變,那是不可能的。蔡英文當局通過實施激進路線打贏了選戰,如今國民黨一些人也有了效仿民進黨的動向,民進黨怎麼可能政策大逆轉呢?我們不能天真,受蔡英文講話語氣的迷惑。蔡英文所說的「對話」是以「兩國論」為基礎的,我們要的是兩岸和平統一,他們要的是兩岸和平分裂。如今局勢緊張,她把「對話」主張當「橄欖枝」伸出來作秀,實為緩兵之計,試圖欺騙國際社會,謀取同情。
  • 環球時報社評:莫張狂應是蔡英文和民進黨的座右銘
    環球時報社評:莫張狂應是蔡英文和民進黨的座右銘臺灣地區領導人和民意代表選舉已經拉開帷幕,蔡英文連任,民進黨在"立法院"席位也超過半數,而中國國民黨黨主席吳敦義卻宣布辭職。再次回顧過去的幾個月,蔡英文和民進黨藉助執政的資源而無底線地打壓對手,在去年年底急於通過所謂的"反滲透法"就是最典型的例子,通過誇大渲染來自中國大陸"威脅"的同時,也不斷抹紅中國國民黨候選人韓國瑜。
  • 社評:對印方的機會主義表現必須強硬回擊
    6月份中印軍隊在加勒萬河谷發生致命的肢體衝突,印軍20人死亡。之後的兩個多月,印國內反華輿論甚囂塵上,印不自量力地搞對華經濟制裁,並且加強了印美互動,試圖壓中方讓步。美方的表態近乎公開站到印度一方,竟也讓新德裡受到鼓舞。這次發生對峙的班公湖南岸本來就在中方實控之下,印方想要把它搞成新的爭議地區,配合印方在雙方的談判中討價還價。
  • 蔡英文冷漠回應《環球時報》社評 臺灣學者:沒有慈悲心!
    環球時報記者 曲翔宇針對24位罹難陸客25日公祭,蔡英文沒有送輓聯一事,臺灣「總統府發言人」黃重諺回應稱,如果人家沒來要,而府方送輓聯過去很尷尬。對這一說法,來自兩岸的專家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均認為「沒有誠意」。
  • 環球時報社評:「臺灣『奧運正名』讓臺中市失去主辦權」
    (本文系《環球時報》24日社評,原標題「臺灣『奧運正名』讓臺中市失去主辦權」) 東亞奧委會星期二決定取消臺中市主辦東亞青年運動會,臺灣當局通過多個管道發聲以示抗議,宣稱這是「公然且手段粗暴地以政治幹預體育」。
  • 環球時報社評:用恐怖主義描述國家力量 這不合適
    原標題:社評:用恐怖主義描述國家力量,這不合適美國總統8日宣布將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列為恐怖組織,這是美國首次將一個主權國家的武裝力量定性為恐怖組織。伊朗隨即做出報復,將美國中央司令部及其所有附屬部隊列為恐怖組織。
  • 《環球時報》英文版五周年慶典活動成功舉辦
    《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為大使論壇致開幕詞。與會發言的二十多國外國駐華大使和大家分享了各自國家對保護文化遺產的種種努力,以及如何隨著社會變遷而在最大範圍內進行傳承保護所做的嘗試以及心得。其中,新加坡大使羅家良在會上說到,「一個國家必須有自己獨特的記憶,才能承載國家的凝聚力和認同感。
  • 環球時報:去臺灣的美國高官 就別來大陸了
    3月22日,《環球時報》發表社評《去臺灣的美國高官  就別來大陸了》,解析「臺旅法」通過以來中美關係的大博弈。 以下為《環球時報》社評全文: 美國國務院東亞暨太平洋事務局副助理國務卿黃之瀚20日抵達臺北進行訪問,這是美國《臺灣旅行法》通過以來首位到訪臺灣的美國國務院高級別官員。
  • 環球時報:對待美國無理行動,世界還從未展現真正團結
    來源:環球時報川普與彭斯(圖源:路透社)由於美國的強烈阻撓,WTO爭端解決機制的上訴機構星期二將陷入癱瘓。設想一下,假如中國處在超級大國的位置上,也像美國這樣幹,拆聯合國氣候行動的臺,退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撕毀已經籤署的伊核協議,主動發起大規模貿易戰,退出最重要的軍控協議,然後把世界貿易組織的上訴機構也搞垮了,西方輿論在那種情況下還不把中國罵成鬼?西方輿論對華盛頓這樣幹也有抱怨,但那些抱怨可以用「嘟囔」來形容。
  • 環球時報:從英國發配囚犯開始,澳大利亞的價值觀才形成多少年?
    12月2日,《環球時報》發表了一篇題為《"澳大利亞抵制中國貨"?好大的口氣》的社評,文章對日前澳大利亞一位極右翼政客漢森呼籲抵制中國製造的聖誕商品進行了批駁。,找準各種機會"挑釁"中國。
  • 環球時報:蔡英文沒意識到臺海局勢發生的最本質變化
    來源:環球時報蔡英文(圖源:《中時電子報》)世界衛生大會本月18日將舉行,臺灣當局削尖了腦袋想鑽進去,然而形勢對他們來說並不妙。馬英九執政期間,臺灣以「中華臺北」的名義作為觀察員參加了世衛大會,但那時兩岸有「九二共識」,一個中國得到了保障。現在蔡英文當局拒絕承認「九二共識」,他們派代表團參加世衛大會主要是追求政治效應,大陸方面當然不會給他們這種機會。由於華盛頓下決心更多衝北京打臺灣這張牌,今後由美方挑起的臺灣問題麻煩應該少不了。
  • 大報社評!!!是否能喚起國人的驚醒?
    這兩天,有很多令人不安的新聞,但最最令人不安的,是《環球時報  該社評除了作出「新冠病毒很可能會對人類社會反覆衝擊,短時間裡無法消滅」的判斷外,更是「露骨」地指出,歐美國家不像中國這樣保護每一個公民的生命,他們進行的是「群體防疫」,「如果疫情長期流行,這一輪感染比例和死亡人數高的歐美社會就可能形成一定的適應性,那時的抗疫格局亦可能出現新變化」。  這一新變化是什麼呢?
  • 環球時報2020年十大新聞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2020年,這個世界到底怎麼了?《環球時報》年度評選的十大新聞帶你回顧。即將到來的2021年會發生什麼,可能都與2020年的這些大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中國抗疫表現廣獲認可1月1日,在2019年年底市場陸續出現不明原因肺炎病人後,武漢華南海鮮市場貼出休市公告。2月8日,國家衛健委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暫命名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簡稱「新冠肺炎」。
  • ...英國駐華大使館發言人對《環球時報》表示,英國和中國共同啟動...
    2020-12-24 23:13:45來源:FX168 【英國駐華大使館:中英啟動新合作方案應對新冠,為疫苗和新療法提供資金支持】英國駐華大使館24日對《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