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於啄木微言 ,作者啄木微言
來源:《澎湃新聞》
錢軍輝為上海交大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中國發展研究院研究員
隨著「新冠」疫情在美國不斷惡化,美聯儲和美國政府不斷出大招,以救助遭受沉重打擊的金融市場和實體經濟。其中美聯儲開始實施無限制資產購買,給金融市場注入天量流動性,俗稱「放水」。美國政府也推出兩萬億美元的財政刺激計劃,其中包括向年收入低於75000美元的成年人派發1200美元現金,給失業人員增加每周600美元補助,延長失業保險賠付窗口,等等。
跟以往「一條腿」的貨幣刺激不同,此輪經濟刺激既有貨幣政策,也有財政政策。因為後者能把現金直接派發給消費意願較強的人群,在商品供應受疫情衝擊而萎縮的環境下,商品價格難免會上升。筆者在FT中文網發表的《直升機撒錢,大通脹還會遠嗎?》一文中還指出,最近美國社會、政治、經濟等領域發生的一些重大轉變,讓大通脹成為可能,而此輪財政刺激標誌著新一輪通脹周期的開始。
那麼如果美國發生大通脹,通脹會不會「傳染」到中國?我的回答是否定的。
分析通脹趨勢,我們應從總需求和總供應兩方面入手,並同時考慮時間維度,作短期和長期分析。而美國通脹能否導致國內通脹,造成所謂的「輸入型」通脹,還要看中國央行如何應對,如何管理匯率。當然,我無從知道央行會如何應對,但是我可以從央行和政府的政策目標出發,推測央行最可能的做法,從而推測美國通脹對中國的影響。
首先說國內通脹趨勢。今年1月和2月CPI分別比去年同期上漲5.4%和5.2%,漲幅已經不小,但其中至少有一半漲幅是豬瘟疫情導致的肉價上漲貢獻的。隨著今年豬肉價格開始企穩,其同比增幅將逐漸下降。從第四季度開始,豬肉價格很可能出現同比下降,從而對CPI起到抑制作用。
那麼「新冠」疫情對國內通脹的影響如何呢?在短期,因為生產和運輸受到衝擊,生活必需品(如食品)供給收縮,但需求穩定(甚至因為囤積行為而上升),導致生活必需品價格上升。而非必需品,因為短期供需皆收縮,所以價格表現平穩。比如在2月份,雖然食品價格環比上升4.3%,但是非必需的服裝價格環比下跌了0.3%。
在長期,隨著生產和物流恢復,必需品和非必需品的供應都恢復正常,總體價格走勢將取決於宏觀經濟。一般而言,伴隨經濟衰退或增速下滑的不是通脹,而是通縮,因為總需求的下降通常快於總供應。
雖然官方數據還沒出來,但是現在已經可以確定,中國經濟在第一季度已經陷入衰退。雖然第二季度可以實現環比增長,但是同比仍然有可能負增長,因為雖然中國在努力恢復生產和消費,但是歐美市場正陷於停頓狀態,國際市場秩序何時能恢復充滿了不確定性。
實際上,我對歐美經濟的中長期趨勢也感到悲觀,而歐美又是「中國製造」最大的外需市場。這次疫情將擊破歐美過去十年貨幣寬鬆吹起的信貸泡沫,接下來幾年歐美企業部門有減槓桿壓力,而減槓桿抑制投資。因此即使全球疫情在第二季度末結束,中國的外需也很可能沒有V型恢復。
當然,美國經濟中長期趨弱,跟發生大通脹的判斷並不矛盾。「滯脹」,即經濟停滯和通貨膨脹並存,在上世紀70年代也曾發生過。本輪滯脹的核心邏輯是,企業部門減槓桿決定了「滯」,而「直升機撒錢」式的財政和福利政策,配合以極度寬鬆的貨幣政策,決定了「脹」。
而中國之所以不會發生「脹」,正是因為「直升機撒錢」、以及極度寬鬆的財政和貨幣政策在中國不會發生。首先,中國式救災更多體現在為企業紓困,而不是直接救助家庭。中國失業保險的覆蓋面和保障水平都十分有限,不足以激發超出供應能力的需求。
第二,雖然財政和貨幣政策會在經濟下行有所放鬆,但鑑於十年前「四萬億計劃」的後果,「大水漫灌」式的「強刺激」早已不是選項。實際上,「四萬億計劃」後地方政府和國企債臺高築,正是當今搞大規模基建的障礙之一。
目前經濟政策重點在於「保就業」,但是保就業的思路與十年前已經有所不同。十年前通過刺激GDP高增長來保就業,而現在是淡化GDP增長目標,直接應對失業問題。從目前為止能觀察到的「保就業」措施看,主要辦法不是基建,而是為企業減免或推遲稅費、允許流動攤販臨時佔道經營、研究生擴招等等。
第三,貨幣政策也受房地產調控掣肘。過於激進的貨幣刺激必然導致部分城市房價大漲,跟「房住不炒」的精神相衝突。
事實上,過於激進的貨幣政策不僅會讓房價失控,而且會讓整個金融系統變得脆弱。過去十年歐美極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導致其金融市場弱不禁風,在疫情突降時一觸即潰,相信中國領導人都看在眼裡。央行陳雨露副行長最近有個提法,讓「穩經濟」和「穩金融」實現共贏,正是認識到了貨幣刺激是把雙刃劍,必須控制好「度」才能避免傷及金融穩定。
所以我對中美兩國中長期經濟趨勢的判斷可以概括為:中國增速下滑,通脹溫和,而美國發生「滯脹」——經濟衰退,同時通脹嚴重。
當然,能否杜絕國外通脹「傳染」到國內,還取決於匯率政策。如果美國通脹遠高於國內通脹,人民幣應該相對美元升值。但是如果人民幣匯率不夠靈活,比如為保護出口行業而把匯率維持在低估水平,那麼央行就不得不重演2005-2007年間大量投放人民幣購入美元,從而對經濟產生通脹壓力。
但目前出口行業對就業的重要性已遠遠不如十五年前,而且自「8.11匯改」以來,人民幣匯率的靈活性已成為市場所接受的事實。如無重大變故,人民幣匯率還是會保持彈性,起到絕緣國外通脹壓力輸入的作用。
雖然由於出口萎縮、中資美元債償債等問題,人民幣在短期可能仍有貶值壓力,但是在長期起決定性作用的是購買力平價(Purchasing Power Parity),即低通脹貨幣會升值。只要中國政府保持「定力」,拒絕過於激進的財政和貨幣政策,人民幣長期升值可期。而「定力」,正是最近幾年官方使用頻率最高的詞彙之一。
當然,保持「定力」並非見死不救。當經濟陷入衰退,政府理應動用財政和貨幣政策刺激總需求,以穩定就業。但萬事皆有度,過度猶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