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入門⑨:詩的結構布局與意境,起承轉合、對仗、鍊字
前節回顧:前面的9個章節,咱們已經將寫詩的方法和規則都講解過了,包括基礎篇的押韻、平仄、四聲,以及提高篇的格律、寫詩誤區、拗救。都是非常易懂的知識點。
學會了這幾個章節的內容,可以說,寫出的作品就可以算作格律詩了,但是一首詩寫得好不好、棒不棒,還有一些其它的技巧——布局與意境,這些格律之外的技巧,我們統一放在這篇文章中來講解。具體分三部分:起承轉合、對仗、鍊字。
一、起承轉合
一首格律詩,字數從20到56字,篇幅都很短,卻也需要做到結構完整。如何做到讓詩的結構完整?這就是我們接下來要講的「起、承、轉、合」。
一首完整的詩,就好比一部小說,或者一篇文章,需要有開局、發展、高潮以及結尾。
通常情況下,在律詩中,第一聯作為整首詩的引子,引出主題,打開布局。
第二聯作為承句,主要起到承接主題,發展、渲染,將主題更加細緻、形象地描述出來。
第三聯,轉句。這一聯是在前兩聯的基礎上,將主題更進一步,轉入正題,第三聯是非常考驗詩人能力的地方,由景入情、以物及人等,根據前面的內容,在第三聯加入作者自己的觀點,既要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升級,又不能脫離原來的內容。
第四聯,合句,收尾全詩,承載詩人的寄託,又可以留給讀者想像與思考的空間,王維的禪意、李白的飄逸、杜甫的憂國憂民,言有盡意無窮。
我們來看一個具體的例子:
臨洞庭上張丞相唐·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雲夢澤,波撼嶽陽城。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坐觀垂釣者,空有羨魚情。
這是孟浩然贈與張九齡的一首五言律詩,我們來具體看一下詩人是如何布局整首詩的結構的。
首聯: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起句,作者從時間入手,承題描述眼前所見,湖面浩瀚,水天相接,渾然一色。
頷聯:氣蒸雲夢澤,波撼嶽陽城。承接上句,在這一聯,作者繼續描寫眼前景色,通過「蒸」和「撼」這兩個字,對洞庭湖的氣勢做了進一步的渲染。
頸聯: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這是一個轉折句,作者由眼前的景,做了一個順暢的轉折,現有欲濟無舟楫的鋪墊,再到端居恥聖明的直抒胸臆,表明自己欲在太平盛世有所作為。
尾聯: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合句,作者借用「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的典故,進一步流露出自己對於仕途的願望與寄託。
這是一首幹謁詩的名篇,不論從結構還是內容上,都是值得學習的。
詩的起承轉合,需要做到層層遞進,但也不能太過牽強,由景入情,需要有合理的過渡,孟浩然這首詩中,合理的轉折是欲濟無舟楫這句,巧妙的將景色與自己想要表達的思想過渡串聯起來。
二、對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