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的起承轉合

2021-02-08 醉月詩苑


我們寫詩前,要先立好意,如何來表達這個意,就得開始謀篇布局

什麼是謀篇呢?謀---就是計謀,謀劃,策劃。篇---其實就是一個系統,一個局面,或者說是一個事件形成的全部過程及事件的本身。

謀篇的目的在於布局,先謀篇而後布局

其實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在工作中,或是各種活動中,都需要事前籌劃

這就相當於我們寫詩前的謀篇布局了

「謀篇布局」不是一個空泛教條的概念,它是知識底蘊的積累的產物,是以綜合修養為基礎的概念

我們現在具體的談談詩詞寫作的謀篇之法,也就是章法

所謂章法,就是指文的結構框架

在文學創作,不論詩、詞、曲、賦、駢、散等各種體裁都是需要有一定結構的

而關於詩文的章法,簡單說就是四個字---起承轉合

這幾個字幾乎就是詩文寫作結構章法的專用術語了

起承轉合不僅是詩文寫作結構章法方面的術語。也是一種經典的詩文寫作結構章法的技巧

了解這種章法技巧,有利於我們更好的表達自己的情感,也有利於我們對詩詞結構內容的理解

但起承轉合不是唯一的章法,下一講我們再講

下面我們具體的來分析一下章法:起承轉合

 

一,起

我們寫散文,寫議論文都要有個開頭,寫詩文,更是要有個好的開頭,術語上就叫「起」

關於詩的起法有多種,這裡簡單的介紹幾種方法:

 

1、 明起。從題之正面說,明見題意。也就是說起句直接點題

如:李白《早發白帝城》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裡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標題是《早發白帝城》,起句直接點出題意,這就是明起

再如杜牧的《清明》首句「清明時節雨紛紛」。

第一句就直點題

我們寫散文,寫議論文都要有個開頭,寫詩文,更是要有個好的開頭,術語上就叫「起」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大家平時讀詩時多留意就會發現。

 

2,暗起----暗起,就是起句不見題字,但是含有題的意思在起中

暗起比明起的難度在於表述的技巧要更高,要抓住事物的獨特的特徵,儘可能少的使歧義產生

如于謙的《詠石灰》
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
碎骨粉身終不顧,要留清白在人間
 

這是起句不點題,卻含題意,給人想像空間大,藝術性比較強

 

3,陪起----先借別的事物,然後再引出本題來

如韓翃的《寒食》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起句不說「寒食」,而用「春城飛花」這個眼前景,來引出「寒食」,從而點出題目。

 

4,反起----不從題目正面說起,而從反面引出本題來

如楊萬裡《傷春》
準擬今春樂事濃,依然枉卻一東風。
年年不帶看花眼,不是愁中即病中。

題旨是「傷春」,而首句卻從反面著筆,不說「傷春」,而說「今春樂事濃」。

再舉一首律詩:
如司空曙的【喜外弟盧綸見宿】:
靜夜四無鄰,荒居舊業貧。
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
以我獨沉久,愧君相見頻。
平生自有分,況是霍家親。

題旨為「喜」,而作者卻從靜夜無鄰,荒居寂寞之景況敘起,而點出外弟之肯來為「可喜」之事

這個反起,作用在於欲揚先抑。先悲,所以更能突出喜,與題目的結合還是有機的

反其道來託出主題。反起的突出情感作用更大些

 

七絕的起,需要起得有精神

不像律詩,有足夠的空間去鋪墊

律詩的起,一般比較平淡

用起的平淡來襯託後面(轉結聯)的精神高遠,波峰洶湧,它起個對比的作用。這樣表現出詩的起伏感,也就形成了詩的音樂性---「意」的旋律美

而七絕因為字數少,沒有足夠的鋪墊空間,所以要先聲奪人,起的適宜「突兀崢嶸,如狂風卷浪勢欲滔天」,

《四溟詩話》說的「凡起者當如爆竹,驟響易徹」我認為也是主要針對七絕而言的

七絕寫作與其他近體詩還有所不同,他表現的立體感尤其明顯

而五絕是近體詩中字數最少也最難寫的,它的起,反而不需要象七絕之起那麼突兀驚人了,這有點「返樸歸真」的味道

五言詩,因為字數少,單句本身的節奏感施展不開,空間不夠。所以,它的特點是讓句和句之間形成錯落感,節奏的表現是交給用句子和句子之間的落差表現的

所以,五言的起句多為仄收而不適宜押韻的。五律五絕皆如此。五絕的起,語意要平實,但音節要突兀

不論是律還是絕,七言詩的起句一般都是押韻的,目的主要是為詩的韻律感定個基調

七言詩,首句押韻是正格,五言詩,首句不入韻為正格

二,承

「承」是承述事件的過程。也就是承接上文加以申述

緊承起句,是對起句的延續、深化、補充或具體闡釋

「承」要銜接有度,落地有聲,但更重要的是應達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不能寫成與「起」八竿子打不著的結果來

詩的承接之法,要點是緊接起句,寫景色,寫情緒,都要不松不緊,若即若離

與起句的氣脈要連貫而不可斷了

接續起句,但不要和起句一樣的平行描寫,要有所遞進,或者舒展

承句適宜勻稱舒緩一些,儘量不要用很突兀很激昂的情緒表達

基本原則是跟著起句走,注意這個「跟」字,要跟的住

說白了就是一個連貫性

如王昌齡的《閨怨》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題目是個「怨」,但起句卻不寫怨,卻寫了個「不知愁」,這就是前面講「起法」時說的「反起之法」

這裡,我們注意一下第二句,用凝妝上樓的姿態,接著描寫那個「不知愁」

意思很連貫

一般的來講,起句點出個意象,或是景,或是情,承句呢,就是鋪展這個意象,把這個意象鋪的充分一些,鋪足它

目的,就是為後面的「轉」打下堅實的基礎

但是你要是鋪的過分誇張了,突兀了,過大了,後面的「轉」就不好處理了

如果後面再重新來描述景色,或鋪墊情緒背景,則使詩意為之一頓。失之流暢,這就難看了

這也是我們目前作業普遍存在的問題

對布局不太了解造成的這種情況

三句還在跟著起承鋪墊,沒有變化

說到這,我再強調一個觀點

就是詩的每聯每句甚至每個字,都是要為主題服務的

不論是正寫反寫,不論是用賦、用比、用興,你都要時刻想著「扣題」。起和承是這樣,轉和結也一樣

 

三,轉

這個轉對七絕來說,相當重要

「轉」是轉變,是轉折

詩的「轉」非常重要。轉本身就是一個小的跳躍,從景到情的跳躍,從量到質的跳躍,從平鋪直敘到詩意的高潮

所謂的轉,就是要有一個變化,要有一個提升

轉的概念好理解,轉的處理卻需謹慎

轉要轉得使詩為之一振,精神起來,又不能轉的脫離了主題

轉的基礎是前面的鋪墊


沒有前面兩句充足的描寫做鋪墊,也很難轉出精彩來

這就相當於跳遠,跳遠比賽時我們看到運動員都需要有個助跑,跑的目的是起步,
 

提速,為這一跳而提供能量

跑的慢了,跳的就不遠了

起承轉合中的轉,就相當於這一躍。而起句和承句,就相當於助跑了

所以,「轉」是詩意的一種「提升」(躍起),但又不能是沒有準備的提升

詩本身是個一整體,是句及聯的有機組合,哪一部分都很重要,各聯各句,各司其職。

在轉這裡,擔當的就是要出頭露臉的角色,所以,我們要好好「包裝」它,讓它精彩亮相

七絕的轉要格外的強調「突兀」的特點

七絕的特點與律不同,它不需要那麼慢條斯理的含蓄工典

因為絕句字少,所以要想把詩意充分表達好,就要鮮明

在轉處,更要使人眼前一亮,為之一驚,這樣才能達到適合它體裁的應有的藝術效果

我們為了達到這個效果,通常要採取特殊的手段

常見的,是採用「疑問句」「否定句」「否定之否定句」等等

這類的句子,具有吸引眼球的效果

從構建詩意的角度來說,就是突出「亮點」

從語言上來說,就是提高語氣,更具吸引力

這漁洋十二法,大多是這種特殊手段,就是這種虛詞,關聯詞,和特殊語氣的用法

現在介紹幾種傳統的近體詩「轉」的方法,供大家參考

 

1.進一層轉法

就題目本意,推進一層而轉,唯仍須與起承關合,以免有突如其來之病。

如劉方平的《月夜》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鬥闌幹南鬥斜。
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

作者於起、承二句正寫題面。轉句即從月夜進一層著筆,轉到春天之氣候,以觸動春愁

再如賀知章的《回鄉偶書》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前兩句敘述離家久與自身的變化

轉句因作者的變化,引出兒童不相識,以觸動作者「反主為客」的心情

一層深入一層,這也是進一層轉法

總結:進一層轉法,是對前面詩句的直接發展,所言之物沒有變,只是深度加強了,更推進了一層

 遞進式的轉,是最簡單的轉句。它不要求變思路、變視野,只是挖掘深度,也是最常見的轉折方法

 

2.退一步轉法——所謂退一步轉法,即就題目本意退一步敘說


比如開車的人要掉頭的時候,往往需要倒車,而倒車的目的,還是為了前進

退一步轉法,是為了更好的表現主題,給自己留出更大的創作空間

目的還是形成一定的變化

如杜牧的《赤壁》:
折戟沉沙鐵未銷,試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已經知道這個折戟的來歷了,但如果沒有東風會怎樣呢?肯定又會有另外一種結局:「銅雀春深鎖二喬。」這個就是退一步轉了

再如王昌齡的《出塞》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前兩句寫徵戰未斷,徵人未還的感慨,轉句假設「龍城飛將在」,也就能平息胡亂,安定邊防了

總結:退一步轉法,多以假設形式轉。能夠使詩的含義更深刻,內容更豐富

 

3.反轉法——反轉之法,從正面描寫轉為反面描寫。是與起承相反的情緒描寫

但注意,其主旨還是一致的,只是從不同的角度刻畫而已

不同的節點之處,就是這個轉

如劉禹錫的《竹枝詞》:
瞿塘嘈嘈十二灘,此中道路古來難。
長恨人心不如水,等閒平地起波瀾。

前兩句極寫瞿塘水路之難,轉句卻說人心還不如水呢。水還不算難,反轉前兩句之意,更突出人心之叵測

這些詩讀著好美

創作藝術的美

再如賈至《春思》:
草色青青柳色黃,桃花歷亂李花香。
東風不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長。

起承之「草青柳黃,有色有香」,春意何多。而轉句忽言有愁,是全反上文之意,謂之反轉法

總結:反轉法,是徹底體現了轉變的作用,是最大可能的表現詩題所需要表達的內涵。它是換了個角度看同一個問題,以達到柳暗花明的效果

 

4.擴轉法——即從題目的本意,擴大描寫的範圍

這個也是很常用的

擴轉法更注重於視野及思維的轉變和拓展

如杜牧的《過華清宮絕句三首•其一》
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這個詩前面寫實景,後面轉到沒有看到的虛景。妃子笑,送荔枝的人肯定看不到。作者也看不到,只能是想像妃子見到鮮嫩的荔枝或許會笑一下

這是思維上的轉變,思維上的拓展

再如葉紹翁的《遊園不值》
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

前面兩句是柴門邊的情景,轉句就把視角轉了,轉到了牆頭

這是視覺上的轉變和拓展

再如袁枚的《遣興》:
愛好由來著筆難,一詩千改始心安。
阿婆還是初笄女,頭未梳成不許看。

你看看這個轉,轉的多突然  卻不脫離主題

新詩沒改成,跟年輕的姑娘頭未梳好比喻在一起。感覺好害羞一樣

讀來倍感親切。也就是說,語言斷了,但是意思沒斷

總結:轉要俏、要妙、要新。也就是形斷意不斷,藕斷絲連


四、「合」是對該事件的議論,以及表述結尾

古人喻之為「豹尾」,就是指結句要有力,或提示題旨,或耐人尋味,「言雖止而意無窮」

在收尾上雖然詩詞經常講求留有餘音,是更加令人陶醉美妙之處

這所謂的「餘音」就如同一篇優美的寓言一樣,奢求的是一種舉一反三的效果

而絕非是事到如今依舊懸而不決,把一切問題全部推給讀者去的結果

倘若鬧了半天僅是一堆廢話,什麼問題也沒解決,自各兒一點觀點也未把持,那就是浪費筆墨和時間了

結的形式有很多,一般情況下需要與轉句結合

下面就例舉幾種形式


1.以景結

這種方法的特點是,在情似盡而實未盡之時,忽然撇開「情」而寫「景」

表面上看,句和句之間似乎不能銜接,仔細品味,畫面顯示的「景」和詩中的「情」不僅妙合無垠,而且給人以無窮的回味

如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這首詩寫送別之情。前兩句以敘事的方式點出送別地點,送別之人,以及友人將要去往的地方
後兩句借景來表達詩人對友人的依依惜別之情,體現出詩人對友人的一片深情

寫景的目的是為了抒情


2.以情結

即用其奔放的感情,使讀者引起心靈的共鳴

如王維的《秋夜曲》
桂魄初生秋露微,輕羅已薄未更衣。
銀箏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歸。

這首詩描寫女主人公獨守空房的哀怨

首兩句寫景,以一種清冷的景來做背景

後兩句正面抒情,對思婦的心理活動進行了生動的刻畫

抒發了思婦獨守空房,思念丈夫的怨情,表達出內心空虛的痛苦

 

3.以理結

這種方法偏重於議論

如白居易的諷喻詩,往往是「卒章顯其志,」用精闢的議論,概括詩歌的主旨。

《觀刈麥》結句云:「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吏祿三百石,歲晏有餘糧。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從農民的艱苦勞動而不得溫飽,聯想到自己尚有「三百石」的俸祿,年終還「有餘糧,」不由感到慚愧

《輕肥》的結句云:「是歲江南岸,衢州人食人!」

奇峰突起,一針見血地鞭撻了當時社會的腐敗和黑暗。

 

4.以問句結

這種方法即在詩詞的結句提出疑問,讓讀者思索

如沈佺期的《雜詩三首》其三:
聞道黃龍戍,頻年不解兵。
可憐閨裡月,長在漢家營。
少婦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誰能將旗鼓,一為取龍城?

徵夫思婦是古老的題材

這首詩即有翻出新意。特別是中間兩聯,寫閨中少婦和軍中徵人同對一輪明月,倍增相思之情,年年如此、日日如此

最後兩句說,誰能率領大軍攻下敵人的龍城,使兩地相隔的徵夫思婦得以團圓暱?

寫閨怨而不作怨語,以問句作結,令人回味不已。

俗語說:「編筐編簍,全在收口。」詩的結句好壞,對整首詩影響極大

 

不論是「以景結」、「以情結」、「以理結」還是「以問句結」,只要弦外有音,味外有味,含蓄雋永,發人深思,都是好的結尾

還需要注意的是,三四句的銜接一定要緊密,一般情況下,三四句共同完成一個完整的意

我們來總結一下起承轉合

起,就是立意,營造詩的氛圍

承,就是深化,對主題作進一步描寫

轉,就是擴展,使詩意更加豐富,也就是要有一定的變化

合,就是收結,使詩有完整的結構和完美的結局。

這個跟流水線作業一樣,個各有分工,是有機的整體

所以呢寫詩思路一定要清晰,沿著一條線走,對所寫的詩有個完整的交代


敬請關注醉月詩苑ylpxzysy,投稿郵箱1451057278@qq.com

相關焦點

  • 談談詩的「起承轉合」
    談談詩的「起承轉合」文/李儀   我在書會從來沒有講過「起承轉合」的問題,這次我們談詩,有人提到「起承轉合」,那麼我們就來談一談。   作為結構術語,「起承轉合」這一說法是在元代出現的,有意思的是,作為結構謀篇的一種規律性方法,最初提出來並不是針對文章寫法,而是針對詩,特別是針對格律詩。    元代範德機最早提出這一說法,他在《詩法》中說:「作詩有四法:起要率直,承要舂容,轉要變化,合要淵永」。
  • 詩詞從0入門⑨:詩的結構布局與意境,起承轉合、對仗、鍊字
    詩詞入門⑨:詩的結構布局與意境,起承轉合、對仗、鍊字前節回顧:前面的9個章節,咱們已經將寫詩的方法和規則都講解過了,包括基礎篇的押韻、平仄、四聲,以及提高篇的格律、寫詩誤區、拗救學會了這幾個章節的內容,可以說,寫出的作品就可以算作格律詩了,但是一首詩寫得好不好、棒不棒,還有一些其它的技巧——布局與意境,這些格律之外的技巧,我們統一放在這篇文章中來講解。具體分三部分:起承轉合、對仗、鍊字。
  • 詩詞大會上董卿講的起承轉合啥意思,怎樣讀懂詩歌中的起承轉合?
    那麼,起承轉合啥意思呢?起承轉合一般是指藝術創作中的一種結構技巧。下面,筆者從起承轉合的出處、起承轉合的意思及起承轉合在作品中的運用等三個方面,結合律詩、絕句等具體作品,對起承轉合進行簡要分析,為朋友們賞詩提供參考。
  • 詞的起承轉合
    詩詞的起承轉合,在格律詩中經常見到,而且也常常在鑑賞中談及。但是對詞來說,好像就很少說這個話題了。起承轉合是詩文寫作結構章法方面的術語。「起」是起因,文章的開頭;「承」是事件的過程;「轉」是結果是轉折;「合」是對該事件的議論,是結尾。後面人們又將起承轉合運用到文章裡了,可以說起承轉合是一種比較常見的寫作手法。
  • 閒談詞的起承轉合
    三、長調的起承轉合太複雜了,前人對此並未涉及到。 詞的起承轉合的常用方式起常用的方式有:1、以景起,這種最為常見;2、以情起,開門見山,直抒胸臆;3、以事起,先敘事,再就事生發議論;4、以問起,先提出問題,直接抓住讀者,讓讀者一起進行思索,然後再作回答.
  • 中國畫中的「起承轉合」
    「起承轉合」是一個漢語成語,其來源於元代範德璣的《詩格》:「作詩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轉要變化,合要淵永」。「起承轉合」同時又是藝術創作常用的結構技巧,古人寫作時所使用的行文方法,也是我們所泛指文章寫作的手法。同時也是中國繪畫的行筆技巧和墨韻的分發手法。
  • 《國國起承轉合》
    中國繪畫中起承轉合是開合呼應的基本運用,是國畫構成的步驟和方式。他是構圖的總體構成方式,也是S型律動的具體運用。起承轉合又稱之為起承轉結,原為舊體詩的章法結構術語。潘天壽非常精闢生動地說明了起承轉合的關係和要求。起承轉合最貴為得勢。勢就是章法構成的整體趨勢,以及大的構成方式和層次變化所形成的總體的視覺感受。自然界中的事物是存在相互聯繫的,而運動則是物質的固有屬性。
  • 起承轉合
    我們一般寫作文,也應該做到這樣的起承轉合    古人作詩,講究章法、結構的嚴謹和法度,注重文章的起承轉合(律詩是以「聯」、絕句和詞是以「句」、古體詩是以「偶句」為起承轉合的常式單位的)。「凡作詩詞,要當如常山之蛇,救首救尾,不可偏也。」
  • 詳解格律詩詞的起承轉合
    我把這詩叫做「失題」,也就是失去了主題。那麼,怎樣做到起承轉合呢?我們先從絕句開始吧。中國人都知道的古絕《憫農》,「鋤禾日當午」,寫農夫畊作的辛苦,是「起」;「汗滴禾下土」,是對起句的展開,是「承」。第三句「誰知盤中餐」則從畊作「轉」向了吃飯;結句「粒粒皆辛苦」,是詩的主題,是作者要大聲疾呼的總結。也就是「合」。
  • 起承轉合的技巧探究
    自西漢以來,詩(包括宋朝定型的律詩),都遵守這四個字起承轉合這種結構形式,從《詩經》中,就有這個要求。先秦時期,起承轉合這種形式,就已初步發展,由詩經繼承而來。特點是:循序漸進 ,或由小到大,或由內而外。發展到唐朝,就有了由大到小,由外而內這樣反方向的寫作手法。大家注意:這是手法但萬變不離其中特別是承句,這種寫法更明顯。
  • 怎樣寫好古詩詞:淺談詩詞的「起承轉合」
    淺議詩詞的「起承轉合」所謂起承轉合就是一首詩詞怎樣開始,怎樣發展,如何變化和如何結尾。這種方法是說在布局上應該有邏輯思維,把整首詩詞的框架安排好。這是一個重要的萬萬不可忽視的創作章法。起句要生動、突兀。
  • 起承轉合如何寫
    起承轉合是律詩的基礎骨架。他們四個的位置是同等重要的,離了哪個都不行。記得老師給我們舉過一個例子:美女 何以為美女?不是靠一個鼻子美就是美女的。要是鼻子很美 ,可是香蠟唇,那還是美女麼?所以美 一定是一個整體的美。起承轉合一樣的道理。3.起承轉合未必一定是對應首頷頸尾四聯吧是的,也有到了尾聯才轉的,但是那樣的畢竟是少數。
  • 古文論用詞妥帖,論起句和起承轉合
    大家好,我是張翠英,今天來和大家聊一聊古文論用詞妥帖,論起句、結 句和起承轉合。劉勰《文心雕龍·物色》篇曾論及摹聲、摹狀詞的運用:「灼灼狀桃花之鮮,依依盡楊柳之貌,.皆嘈逐黃鳥之聲,嗽嗽學鴻雁之響。(《升庵詩》話卷十三)「凝」與「鳴」,「益」與「擂」詞義有細微之別,謝玄暉的「凝編益鼓」與岑參的「鳴茄擂鼓,」不僅用詞妥貼,而且完全符合題旨表達的需要,受到了楊鎮的推崇。謝榛重視詩的起首結尾應具有好的修辭效果,因而提出:「凡起句當如爆竹,驟響易徹,結 句當如撞鐘,清音有餘。」
  • 「起承轉合」的管理方面的拓展思考
    近期我注意到了以前我們所說的「起承轉合」的說法,這是在古代律師創造的時候的創作規則,細細一品這裡的邏輯關係其實也蘊含著管理的思維。     起承轉合的來歷「起承轉合」是藝術創作常用的結構技巧之一,舊時作文慣用的行文方法,後來逐漸泛指文章的寫作手法。
  • 十分鐘讓你明白什麼是「起承轉合」
    這四聯我們可以和「起承轉合」結合來聊。其實起承轉合四個部分和八股文是很像的,就像首聯,很像是八股文中的第一部分「破題」。而頷聯就像八股文中的「承題」。頸聯有點似乎八股文中的「起講」。而尾聯如同八股文中的「後股」「束股」。
  • 不是七言八句都叫七律:跟杜甫學「起承轉合」
    今天拜讀了兩首冠以「新七律」的詩。既然謂之「新」,就不說押古韻了,以現代漢語拼音為準;也不說平仄了,畢竟是寫詩不是寫歌詞,自己讀著抑揚頓挫就行了。但是,七律的基本章法還是應該講究的吧?不能寫個七言八句就叫七律。
  • 寫律詩為何離不開「起承轉合」?
    我們在總結格律詩規則的時候,除了形式上的平仄遞進,平聲押韻和對仗等技巧規則,在寫法上一般都要求「起承轉合」。但是我們要知道,「起承轉合」的行文方法並不局限在格律詩中,甚至不局限於詩作之中。我們靜下心來細細想,小說、散文、記敘文、紀實文、議論文,有哪一種文體的行文方法跳出了「起承轉合」?
  • 陪你寫作文:記敘文要寫好起承轉合
    這一點,和古詩文的「起承轉合」道理一致,圍繞一個詩歌題目,起承轉合。然而,古代詩歌,四句八句,相對簡潔緊湊,起承轉合會比較明顯,寫作時候這份轉合意識也會比較強烈,判斷四者統一與否也相對直觀。記敘文寫作,800多字,孩子們在寫作過程中幹擾因素會比較多,在起承轉合的變化統一上,常常會顧此失彼。    這裡,拿一個孩子的一篇作文,作為例子,跟大家分享探究。
  • 一次打架的起承轉合
    只要起承轉合玩得好,所有的作文全部能高分。2我們家混世魔王和別的小朋友打了一架。哭哭啼啼自不必說,關鍵是講不清楚事情的前因後果。3上面是玩笑,當時我就意識到這是一個聯繫起承轉合的好機會。然後我開始和魔王討論事情的具體經過。我家魔王一開始是和他們玩過家家,忽然a過來和魔王說咱們打架玩吧。
  • 起承轉合,國畫中一個重要知識點你了解嗎?
    起承轉合,本屬於文章的範疇,後來我國畫家們使得繪畫與文學緊密相連,使文以載道,與繪畫相輔相成,起承轉合作為國畫開合的表現形式,不知道作畫的,實質上寫文章的對他了解嗎?起承轉合尤其對於詩詞的創作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