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作者沈樓原創,於百家號首發,轉載請註明出處。切勿盜用於商業用途。
如今已經很多人越來越喜歡古詩詞,進而用古詩詞來創作,但其實古詩詞的創作,也是有很多足跡可尋的,並不能雜亂無章,整首詩要有一個完整的結構。
就像小說,它有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的大致結構。詩詞也有自己一定的基本結構。那就是起、承、轉、合。就以律詩為例,律詩全部都是八句,兩句為一聯,分為四聯。分別叫做首聯、頷聯、頸聯、尾聯。這四聯我們可以和「起承轉合」結合來聊。
其實起承轉合四個部分和八股文是很像的,就像首聯,很像是八股文中的第一部分「破題」。而頷聯就像八股文中的「承題」。頸聯有點似乎八股文中的「起講」。而尾聯如同八股文中的「後股」「束股」。咱們先來說起承轉合的第一個部分——起。所謂起句,顧名思義,就是一首詩的起步階段,是起因。起句要做到開篇破題的作用,因為這是一首詩的第一句,往往要給整首詩做一個基礎交代,奠定一定的基調。
所謂承句,顧名思義,就是承接的意思。他要做到對起句的有效補充,所以承句在起句的基礎上一定要有所發展。可以是從宏觀到細微方面的轉化,可以是由遠到近的變化,也可以是由近及遠的變化。例如我們寫景,你可以在起句寫一個遠觀的景象,承句就可以承接一個近處的細微描寫。
總之承句呢,一定要做到承前啟後。既要做到是對起句的有效補充,又要做到是一個簡單的結尾。因為接下來就是轉句,轉句就是要在「起承」的基礎之上做一個轉換。轉句,顧名思義,就是轉換或者深入,甚至轉折的意思。
當起句承句做好鋪墊之後,轉句就要負責轉換或深入,甚至轉折的功能。所以轉句一定要做到乾脆利落,不能再停留在起句承句的原有層面,但是又不能脫離起句和承句。而往往轉句也是最能提現一位詩人水平的地方。
就像我們常說的,以景入情。那麼在你「起承」全部寫景之後轉句就要開始帶入感情。因為借景抒情前兩句已經有了景,接下來就要深入或轉折,然後帶入抒情。
也可以是由事及理,就是可能前兩句你描寫的是某一個事件,那麼在轉句的時候你就要開始做一個轉換。到底通過這個事件,你明白了什麼道理?或者說你因為這個事件產生了什麼感情?都要開始在轉句時開始轉換,由景到情,由事及理。
轉句和合句,也是往往最容易出名句的地方,也是整首詩中起到很大作用的。甚至能做到化腐朽為神奇的地步。例如鄭板橋的,《詠雪》
一片兩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
千片萬片無數片,飛入梅花總不見。
前兩句實在是平淡無奇,但是轉句和合句結合,把這首詩化腐朽為神奇。
轉句是一個深入的寫法,從幾片上升到無數片的階段,而合句「飛入梅花總不見」才是詩人最想表達的眼前之景,雪花和梅花最後相互交映,進而達到梅花似雪,雪似梅花的藝術效果。
合句,顧名思義就是合起來做總結,就像你前面做了這麼多鋪墊,終於要把自己最想說的話說出來了的感覺。所以有的時候往往合句才是一個人最想表達的東西,例如借景抒情的結構,那麼往往合句就是你最想表達的情感。
當然也不是說所有的合句都要這樣,合句也可以作為一個結尾,作為一件事件的結束,甚至可以是一句感嘆、一句由前面幾句而得出來的道理。合句即是落定塵埃,又有給人無限遐想和思考。就像大師們常說的「言有盡而意無窮」。
陸遊的《冬夜讀書示子聿》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這首詩的合句就是由事及理,通過這一事件得出了「絕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
好了,這就是我在詩詞創作中關於起承轉合的一些理解,也希望可以幫到喜歡古詩詞創作的人。再次聲明,這些只能是我自己的一些理解,並不能代表所有人,而且今天咱們聊起承轉合,並不是非要要求你按照起承轉合的格式去寫,我只能說起承轉合是詩詞創作中最常見,最普遍,也是最經典的結構。但是並不代表所有的詩都非要這樣。古代有很多詩人,並沒有按照這個結構去寫,依然寫出了千古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