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詩創作並不難!十分鐘讓你明白什麼是「起承轉合」

2020-12-25 中國詩詞那些事

本文為作者沈樓原創,於百家號首發,轉載請註明出處。切勿盜用於商業用途。

如今已經很多人越來越喜歡古詩詞,進而用古詩詞來創作,但其實古詩詞的創作,也是有很多足跡可尋的,並不能雜亂無章,整首詩要有一個完整的結構。

就像小說,它有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的大致結構。詩詞也有自己一定的基本結構。那就是起、承、轉、合。就以律詩為例,律詩全部都是八句,兩句為一聯,分為四聯。分別叫做首聯、頷聯、頸聯、尾聯。這四聯我們可以和「起承轉合」結合來聊。

其實起承轉合四個部分和八股文是很像的,就像首聯,很像是八股文中的第一部分「破題」。而頷聯就像八股文中的「承題」。頸聯有點似乎八股文中的「起講」。而尾聯如同八股文中的「後股」「束股」。咱們先來說起承轉合的第一個部分——起。所謂起句,顧名思義,就是一首詩的起步階段,是起因。起句要做到開篇破題的作用,因為這是一首詩的第一句,往往要給整首詩做一個基礎交代,奠定一定的基調。

所謂承句,顧名思義,就是承接的意思。他要做到對起句的有效補充,所以承句在起句的基礎上一定要有所發展。可以是從宏觀到細微方面的轉化,可以是由遠到近的變化,也可以是由近及遠的變化。例如我們寫景,你可以在起句寫一個遠觀的景象,承句就可以承接一個近處的細微描寫。

總之承句呢,一定要做到承前啟後。既要做到是對起句的有效補充,又要做到是一個簡單的結尾。因為接下來就是轉句,轉句就是要在「起承」的基礎之上做一個轉換。轉句,顧名思義,就是轉換或者深入,甚至轉折的意思。

當起句承句做好鋪墊之後,轉句就要負責轉換或深入,甚至轉折的功能。所以轉句一定要做到乾脆利落,不能再停留在起句承句的原有層面,但是又不能脫離起句和承句。而往往轉句也是最能提現一位詩人水平的地方。

就像我們常說的,以景入情。那麼在你「起承」全部寫景之後轉句就要開始帶入感情。因為借景抒情前兩句已經有了景,接下來就要深入或轉折,然後帶入抒情。

也可以是由事及理,就是可能前兩句你描寫的是某一個事件,那麼在轉句的時候你就要開始做一個轉換。到底通過這個事件,你明白了什麼道理?或者說你因為這個事件產生了什麼感情?都要開始在轉句時開始轉換,由景到情,由事及理。

轉句和合句,也是往往最容易出名句的地方,也是整首詩中起到很大作用的。甚至能做到化腐朽為神奇的地步。例如鄭板橋的,《詠雪》

一片兩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

千片萬片無數片,飛入梅花總不見。

前兩句實在是平淡無奇,但是轉句和合句結合,把這首詩化腐朽為神奇。

轉句是一個深入的寫法,從幾片上升到無數片的階段,而合句「飛入梅花總不見」才是詩人最想表達的眼前之景,雪花和梅花最後相互交映,進而達到梅花似雪,雪似梅花的藝術效果。

合句,顧名思義就是合起來做總結,就像你前面做了這麼多鋪墊,終於要把自己最想說的話說出來了的感覺。所以有的時候往往合句才是一個人最想表達的東西,例如借景抒情的結構,那麼往往合句就是你最想表達的情感。

當然也不是說所有的合句都要這樣,合句也可以作為一個結尾,作為一件事件的結束,甚至可以是一句感嘆、一句由前面幾句而得出來的道理。合句即是落定塵埃,又有給人無限遐想和思考。就像大師們常說的「言有盡而意無窮」。

陸遊的《冬夜讀書示子聿》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這首詩的合句就是由事及理,通過這一事件得出了「絕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

好了,這就是我在詩詞創作中關於起承轉合的一些理解,也希望可以幫到喜歡古詩詞創作的人。再次聲明,這些只能是我自己的一些理解,並不能代表所有人,而且今天咱們聊起承轉合,並不是非要要求你按照起承轉合的格式去寫,我只能說起承轉合是詩詞創作中最常見,最普遍,也是最經典的結構。但是並不代表所有的詩都非要這樣。古代有很多詩人,並沒有按照這個結構去寫,依然寫出了千古名句。

相關焦點

  • 詩詞大會上董卿講的起承轉合啥意思,怎樣讀懂詩歌中的起承轉合?
    那麼,起承轉合啥意思呢?起承轉合一般是指藝術創作中的一種結構技巧。下面,筆者從起承轉合的出處、起承轉合的意思及起承轉合在作品中的運用等三個方面,結合律詩、絕句等具體作品,對起承轉合進行簡要分析,為朋友們賞詩提供參考。
  • 寫律詩為何離不開「起承轉合」?
    起承轉合,藝術創作常用的結構技巧之一,舊時作文慣用的行文方法,後來逐漸泛指文章的寫作手法。格律詩是嚴格遵守平仄格律的中國古詩的形式。我們在總結格律詩規則的時候,除了形式上的平仄遞進,平聲押韻和對仗等技巧規則,在寫法上一般都要求「起承轉合」。但是我們要知道,「起承轉合」的行文方法並不局限在格律詩中,甚至不局限於詩作之中。我們靜下心來細細想,小說、散文、記敘文、紀實文、議論文,有哪一種文體的行文方法跳出了「起承轉合」?
  • 伯剛與您一起初探律詩的寫作
    詩要講究起承轉合的,無論律絕還是律詩都是如此。起承轉合只是一個總的說法,具體應用起來還是有說道的。比如還有兩句一意的,比如以對偶開篇的形式。律詩也一樣,它的章法也可以是靈活不拘的。律詩可不一定首聯就是起,頷聯就是承,頸聯不一定是轉,同樣,尾聯也不一定就是單純的合。即使許多律詩都是這樣的,但不是全部這樣哦!
  • 怎樣寫好古詩詞:淺談詩詞的「起承轉合」
    淺議詩詞的「起承轉合」所謂起承轉合就是一首詩詞怎樣開始,怎樣發展,如何變化和如何結尾。這種方法是說在布局上應該有邏輯思維,把整首詩詞的框架安排好。這是一個重要的萬萬不可忽視的創作章法。起句要生動、突兀。
  • 不是七言八句都叫七律:跟杜甫學「起承轉合」
    七言律詩公認杜甫寫得最好,《紅樓夢》中,林黛玉教香菱寫詩,也推薦她讀「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而且,林黛玉還認為寫詩不是難事:不過是起承轉合,當中承轉是兩副對子,平聲對仄聲,虛的對實的,實的對虛的,若是果有了奇句,連平仄虛實不對都使得的。
  • 起承轉合的技巧探究
    自西漢以來,詩(包括宋朝定型的律詩),都遵守這四個字起承轉合這種結構形式,從《詩經》中,就有這個要求。先秦時期,起承轉合這種形式,就已初步發展,由詩經繼承而來。特點是:循序漸進 ,或由小到大,或由內而外。發展到唐朝,就有了由大到小,由外而內這樣反方向的寫作手法。大家注意:這是手法但萬變不離其中特別是承句,這種寫法更明顯。
  • 什麼是小說節奏?起承轉合,卡點寫作並不難
    如果叫你講一個故事,你覺得怎樣才把故事講得精彩?故事,其實就是變化的過程。也就是說,寫小說也要在情節上變化,表現在結構上就是起承轉合,給讀者的感覺就是有著強烈的節奏感。劇情節奏是掐住讀者脈搏的關鍵點。寫一本小說,你肯定有一個規劃。這個規劃就是如何卡準劇情點——從哪裡寫起、在哪裡鋪墊、哪裡會爆發或轉折,如何結尾——嗯,不錯,你就是在卡節奏點。哪什麼樣的節奏才是讀者最有感覺的呢?簡單一點的方法就是踩準讀者注意力時間,或運用「慢極生快、快極生慢」的節奏原則。什麼意思?
  • 絕句和律詩如何營造意境(不談格律)?
    立意高的,文字搭建高,創作水平高,出來的作品意境非同凡響。立意低下的,文字水平再高,也是庸俗之作。 這其實是所有文藝創作的通則,當然也適合詩歌創作,也是格律詩的文心基礎。起承轉合」。
  • 起承轉合如何寫
    1.起句有什麼好方法啊?起者,發端也 。這是大家都知道的。起句有「興起的」,也有「賦起的」,興起一般是用景物興起。目的在於渲染氛圍,這樣的發起方式一般適合於先景後情的。就是我們律詩基礎階段的寫法。而賦起 一般適用於敘事類 或抒情感懷類 。這類發起方式 的章法多是情景交融 或者先情後景。
  • 杜甫在律詩藝術上的創新
    律詩的奠基人 說到律詩,我們第一個就會想起杜甫。杜甫對於律詩這種詩體,無論是身體力行的創作實踐,還是對于格律規則的豐富和突破,都是當之無愧的第一人。 杜甫之前七律雖然也有一些名篇,但數量很少,而且絕大部分屬於奉和應制、登臨酬唱,比之五律更見狹窄。
  • 律詩寫作九忌
    在當前律詩創作中,也有注意了詩歌的形象性,忽略立意的現象,如一首寫農村的詩歌:「街寬路淨早脫貧,院綠樓紅景物新。萬木沖天分左右,千花鋪地扮冬春。九龍照壁招商駐,四座牌坊待客臨。合作醫療民受惠,兒童無有輟學人。」此詩並列八種現象——街路寬、院樓新、萬木沖天、千花鋪地、照壁招商、牌坊待客、合作醫療,兒童上學。這種種景觀猶如珠,並排並列,不分主次,形成「意多而散」而不足。
  • 律詩講座:從起承轉合說起
    8、平上去入,總是交錯進行的,在填詞的時候,尤其明顯,比律詩更為明顯。因此,並不是該仄的時候,用上去入都是對的。宿府 杜甫清秋幕府井梧寒,獨宿江城蠟炬殘。永夜角聲悲自語,中庭月色好誰看。風塵荏苒音書絕,關塞蕭條行路難。已忍伶俜十年事,強移棲息一枝安。從中不難看出:第二句、第四句、第六句、第八句的2 4 6字位置的平仄與第一句、第三句、第五句、第七句相同位置字的相反。
  • 古文論用詞妥帖,論起句和起承轉合
    大家好,我是張翠英,今天來和大家聊一聊古文論用詞妥帖,論起句、結 句和起承轉合。劉勰《文心雕龍·物色》篇曾論及摹聲、摹狀詞的運用:「灼灼狀桃花之鮮,依依盡楊柳之貌,.皆嘈逐黃鳥之聲,嗽嗽學鴻雁之響。謝氏還指出:「律詩無好結尾,謂之虎頭鼠尾。即當擺脫常格,夏出不測之語。若天馬行空,渾然無跡。張祜《金山寺》之作,則有此失也。」李東陽《麓堂詩話》論及律詩的起承轉合,並主張不要拘泥於死法,強調要有「自然之妙」:「律詩起承轉合,不為無法,但不可泥,泥於法而為之,則撐柱對待,四方八角,無圓活生動之意。」這是正確之見。
  • 詳解格律詩詞的起承轉合
    既然詩歌是為了得到群體的關注,那你就必須先引起群體的共鳴和響應,要得到群體的共鳴和響應,那麼你就要把你的所見所聞,把你的遭遇,你的或喜或悲說出來。讓群體理解你需要什麼幫助和為什麼要幫助你、怎樣幫助你。所以,詩的開始層次,總是把作者的所見所聞所感說出來,這就是詩詞的所謂「起」。有了起句,為了増強它的感染力,烘託氣氛,第二層次就是極力地渲染,這就是詩的「承」。
  • 律詩的布局與修辭手法
    今天,我們講律詩的布局,只針對五律和七律。 五律和七律每首限定為八句,共四聯,依次稱首聯、頷聯、頸聯和尾聯。容量比絕句多一倍。因此,律詩的布局與絕句又不盡相同。 下面,介紹幾種主要的律詩布局法。 一、起承轉合法。 這種布局法與絕句的起承轉合法有點相似,不同的是律詩的起承轉合是以一聯為單位,而不是以一句為單位。
  • 什麼是古風式的律詩?崔顥黃鶴樓是古風式律詩嗎?
    我們在學習詩詞創作時,會注意到格律詩的幾個重要的規則。但是我們也常常會發現,有不少不完全符合律詩規則的詩,也被稱為律詩,例如崔顥的這首《黃鶴樓》: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
  • 【草堂詩說】如何寫好律詩的對仗句
    對仗是將同類或對立概念的詞語放在相對應的位置上使之出現相互映襯的狀態,是指詩詞創作和對聯寫作時運用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和手段,其分為工對和寬對兩種。工對就是要嚴格遵守字數相等、詞類相當、結構相應、節奏相同、平仄相對、意義相關這六個原則。寬對是相對於這六個原則要求顯得比較寬鬆。律詩的對仗句能使詩顯得凝練、整飭、勻稱、典雅,可以大大增強詩的藝術感染力。
  • 律詩的格律
    所謂的格律指的就是詩有定句,句有定字,字講平仄,嚴格壓韻,而且律詩的中兩聯要對仗等。1、  詩有定句:一首絕句是四句,一首律詩是八句。2、  句有定字:五言詩的每一句有五個字,七言詩的每一句有七個字。3、  字講平仄:上一節課我們已經講了字的平仄,以及句中,句間平仄的排布規律。4、  嚴格押韻:就是一韻到底。中間不許換韻。
  • 律詩布局的四種方式
    現將其主要布局法歸納如下:  1、起承轉合法  律詩的布局以「聯」為單位。首聯(第一、二兩句)為起,頷聯(第三、四兩句)為承,頸聯(第五、六兩句)為轉,尾聯(第七、八兩句)為合。起聯起到點題、定基調或籠罩全篇的作用,故有的交待時間、地點、事項,有的總括全詩,有的則直接寫景抒情等。  承聯是接著起聯寫下去的,或描景,或敘事,或抒情,以加深擴充起聯的內容。
  • 律詩第26講
    群聚對我們自己創作律詩,是非常有指導意義的。上面說的內容是群聚在律詩中的表現,群聚,也是填詞的章法之一。就漢朝大儒們的總結來看,群聚這個章法,適用於所有詩歌體裁。在我們自己創作律詩作品、填詞作品的時候,群和聚的使用,在完成作品後,可以很容易的檢查一下,具體方法就是依據自己所創作的作品,看看是不是可以還原成一幅畫,且整個畫面,符不符合自己的動機和目的。這樣去檢查,自己就可以得出結論,如果符合,自然就沒什麼問題;如果不符合,自己就要去想想,在作品中的物和象,如何去調整,以達到群聚的章法要求。